
摘要:下文以旅游文化学的基本概念为主要视角,从三个层面制度、物质、精神的郑州旅游文化资源。又根据当前郑州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说明了当下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想要了郑州旅游文化资源的发展需要从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统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以及重点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去实施发展。
一、旅游文化学的概念
一切能为旅游所利用和由旅游产生创造出的文明成果,都可称之为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学认为,旅游文化应该包含三个层面:物质的、精神的以及制度的。物质层面,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包括主题公园、游乐设施,以及为游客服务的交通工具、饭店旅馆、旅游纪念品等;精神层面,旅游活动中反映的旅游观念、旅游教育、旅游学术、旅游作品等;制度层面,旅游业相关法律、法规,旅游企业的规章制度等。
二、郑州旅游文化的开发条件
1. 郑州旅游文化的资源禀赋
郑州位于河南腹心地带,1954年成为河南省会。伏牛山脉东北翼在郑州过渡为黄淮平原,黄河在这里汇入下游,京广、陇海铁路在此地交汇。目前,郑州市下辖新郑、登封、荥阳、巩义、新密、中牟等五市一县,主城区由中原、金水、管城、二七、惠济、上街六个市辖区以及郑州航空港实验区、郑东新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组成。与河南其它市、县相比,郑州是河南境内一座比较年轻的城市,它没有洛阳、开封、安阳这般曾经有着古代帝都辉煌的过去,但郑州抓住时机,紧跟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此带动中原城市群发展,并与武汉一道强力支撑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
(1)郑州旅游文化的物质层面
郑州人文景观众多,拥有新郑裴李岗遗址,管城区商城遗址,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巩义北魏石窟寺、北宋皇陵、康百万庄园等不可移动文物8651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余处,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0余处。郑州自然风光秀丽,有登封嵩山世界地质公园、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巩义浮戏山雪花洞风景名胜区、中牟雁鸣湖生态风景区等各种地质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郑州依托省会优势,拥有河南博物院、黄河博物馆、各类海洋馆等人文资源及方特欢乐世界、郑州园博园等一系列主题公园,吸引省内及部分周边外省游客研学旅行或短程旅行。此外,郑州作为近代中国工人运动的圣地,拥有二七纪念堂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郑州通过结合全国各种红色主题教育学习活动,红色文化旅游业也是蒸蒸日上。
(2)郑州旅游文化的精神层面
中原地区历史源远流长,郑州地区自古也是人才辈出,如春秋战国时期贤相郑子产、道家学派思想家列御寇、政治家申不害、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为秦国修建郑国渠的郑国,秦朝末年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西汉开国谋士张良,西晋时期被誉为“古代第一美男”的潘岳,盛唐时代伟大的写实派诗人“诗圣”杜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北宋后期著有建筑学名著《营造法式》的李诫,明朝中叶杰出政治家高拱,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以身殉国的爱国将领沙春元等。每一个杰出的历史著名人物都是一笔宝贵的旅游文化资源,有待郑州进一步开发。郑州现有登封少林功夫、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巩义小相狮舞、荥阳苌家拳、新郑黄帝拜祖祭奠、新密超化吹歌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5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8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郑州正在不断提升登封中国郑州少林国际武术节、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巩义杜甫诗歌文化节、郑开国际马拉松赛等重大人文活动影响力,全力打造郑州旅游文化的精神层面。
(3)郑州旅游文化的制度层面
众所周知,地方政府的鼎力扶持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这一点上郑州做的十分到位。郑州市政府从郑州旅游业现状出发,出台了一系列总体规划和扶持政策,大到有关郑州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规划,小到乡村旅游、特色旅游饭店及民宿发展、旅行社奖励等具体扶持政策,郑州全力改善旅游业发展环境。郑州市政府计划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推动黄河文化旅游带和南水北调生态旅游带两带联动,打造周边县市少林功夫体验组团、华夏文明体验组团、山地生态休闲度假组团、城市滨水慢享休闲组团、时尚文化创意休闲组团等五大特色旅游组团特色化发展,依托境内河湖水系,增加旅游功能,不断拓展旅游边界。
不过,郑州旅游文化的制度层面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最突出的就是交通法规执行不到位,间接影响旅游业发展。在郑州,私家车大多都不礼让行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乱停乱放的机动车,来来往往的电动摩托车对交通信号灯视若无睹,这都极大的损害了郑州的整体形象,给那些来到郑州市区旅游的外地散客们清晰直观的恶劣印象,好似蝴蝶效应,间接影响游客的回头率。
2. 郑州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条件良好
首先,便利的旅游交通条件。郑州居于中原核心地区,高速公路比比皆是,米字型高速铁路即将问世,郑州国际机场区位优势明显,是国内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在国内自由行蔚然成风的今天,交通上的优势十分容易变成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强大助推力。其次,丰厚的旅游文化资源。郑州旅游文化的资源禀赋优越,拥有450余处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风景名胜。此外,精神层面上的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可开发性较高,如登封结合古刹少林创作《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新郑依托黄帝故里打造拜祖大典、巩义借助杜甫故里举办杜甫诗歌文化节。最后,完备的旅游产业体系。郑州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结合现有的各种旅游资源,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成效显著。据统计,2018年,郑州市有80家星级宾馆,接待入境游客52.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到2.07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11357.3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高达1387.4亿元,旅游产业发展势头旺盛。
三、郑州旅游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
1. 旅游开发意识相对滞后
当前,郑州旅游文化开发存在着意识滞后的现象。以郑州市辖下巩义市为例,其拥有北魏石窟寺、北宋皇陵、清代康百万庄园等著名旅游景点,但是一直疏于开发,拥有七帝八陵的北宋皇陵目前仅开发两处。直至近几年,巩义才开始有意识的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如打造以北魏石窟寺为中心的偃月古城、建设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的长寿山风景区,然而笔者不久之前参观巩义康百万庄园时,发现当地无法使用手机通用支付方式购买门票,可见其旅游开发意识依然滞后。
2. 旅游文化资源比较分散
中原文化延绵不绝,但是这一方水土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历代都曾遭受到严重破坏,造成除登封外,郑州旅游文化资源比较分散,难以聚点为面。以郑州地区分散在各处的宋代古墓为例,巩义有北宋皇陵、包拯衣冠冢,上街有曹彬墓、王博文墓,新郑有陈氏三宰相墓,笔者实地考察这些宋代帝王将相的古墓,发现一大半没有进行开发,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旅游文化资源远离城区,大多呈点状分布,难以整合为优势旅游文化资源。
四、郑州旅游文化的开发策略
1. 统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
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需要统筹规划各种旅游文化资源,注意根据旅游文化资源的类型进行分类保护和利用。注意丰富旅游开发形式,针对点状分布的旅游文化资源,以打造优势品牌的意识强力整合。同时,提高旅游开发品质,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适当加大旅游文化开发的力度。
2. 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
首先,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为了增强郑州旅游文化资源的吸引力,在加强自身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建设的同时,加大奖惩力度,对表现突出的旅游企业奖励扶持,对服务恶劣的旅游企业责令整改,全面打造郑州旅游的金字招牌。其次,精心设计旅游路线。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需要系统整合才能有1+1>2的效果,从而连结具有深厚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精品旅游路线的规划设计,势必扩大郑州旅游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3. 重点加强旅游人才培养
旅游文化的载体是各行各业的人才,对发展郑州旅游文化而言,亟需大力引进一批旅游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必要时建立旅游文化资源专家库,并加大对旅游文化的管理和服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从而加快构建高层次的旅游文化人才队伍。
五、结语
综上所述,郑州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系统规划,充分挖掘其潜在的旅游文化资源。同时,根据国内外市场的总体需求,结合郑州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恰到好处的采取适合郑州自身发展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策略,助力郑州旅游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曹诗图.旅游文化与审美[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走近郑州,感受文明.2017.09.
[3]郑州市政府出台三年《行动方案》助推旅游业转型升级.2018.01.
鲁娟.浅论旅游文化学视域下郑州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J].现代经济信息,2019,(28):490,492.
分享: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正式把研学旅行纳入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加持下,研学旅行作为文旅融合发展下的细分市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快速发展,研究和建设热度极高,更成为乡村振兴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2024-09-03当今时代,文化成为越来越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和综合国力、地区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四川省于2009年7月13日颁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将位于四川宜宾的苗族刺绣收录其中。川南苗族民间刺绣属于川黔滇型,其刺绣纹样的特点是以高度几何化纹样为主,既有自然纹样抽象化形成的几何纹(如涡纹、勾纹、十字纹),也有工艺限制形成的几何纹。
2023-07-12红色文化资源承载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高尚精神与党性观念,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着重强调,要引导全党共同发扬红色传统、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奋进精神与迈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2023-07-07傩文化又称鸾文化,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巫术活动,经过三千多年的传承变迁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傩”的字形和读音与“雀”和“鸟”有关,“傩”为远古图腾祭祀之仪,而傩面具是傩戏表演中重要的道具,在仪式中充当着沟通人与神之间的纽带和媒介。黄朝斌先生的《傩言艺语———傩戏面具艺术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研究》著述,是作者本着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3-07-07陕西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之一,其现有传播策略具有一定的特点。本文对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策略进行研究,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目标受众四个方面对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从中引发一些思考:传播传统民俗文化要以满足受众为前提,以内容制作为基础,以价值认同为核心,以媒介融合为路径。
2022-05-24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本研究从阐释耕读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历史价值,探究乡村振兴视与耕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乡村振兴战略给耕读文化传承发展带来了机遇传承创新耕读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从而理论上探索性提出耕读文化新发展的路径,注重顶层设计,赋能传统耕读文化。
2022-04-07拥有大量的革命遗迹的陕西省,目前仍然面临着革命遗迹红色文化不能进行有效传播的困境,同时由于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而无法对陕西革命遗迹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形成系统的认识。为弥补这些不足,本项目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陕西革命遗迹红色文化的传播策略并针对红色文化传播策略的改进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022-04-02厘清四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类型,阐述其存在状态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四渡赤水红色文化保护的对象、主体与经费;探索四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措施。在此基础上,这项研究回答了四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要"保护什么""为什么保护",以及"怎样保护"等颇具"纲领性"的几个重要问题。
2022-03-05通过查找相关文献、采访4位清远连南瑶族扎染传承人和文化馆工作人员、在网上收取了241份有效问卷这三种方式,了解瑶族扎染的历史文化、所面临的困境、扎染的制作流程以及销售情况等。根据获得的资料和数据,探索瑶族扎染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建立数据库、构建"多元传播赋能模式"、旅游开发、创新和活化传承方式以及"非遗+科技"的新对策。
2022-03-05人类在自身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通过逐渐积累、沉淀的方式,形成了具有精神属性的文化。它一方面显示了创造这种文化的集体心理价值,另一方面展示了作为这种文化实践者的生活方式。陕西秦绣作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通过文化产业化发展途径,获得了较好的保护与传承。并且,形成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基本发展原则。
2022-03-02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期刊人气:1990
主管单位:贵州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凯里学院
出版地方:贵州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674-621X
国内刊号:52-1150/C
邮发代号:66-165
创刊时间:2009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33
影响因子:0.176
影响因子:0.27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