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我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宋代绝对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而且名窑辈出,中国瓷器中最富有魅力和神秘感的之一种类就是宋汝窑。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种类之一汝窑瓷器,其纹片缜密,胎洁釉润,裹足支烧,制作精细,与着当代人们的生活行为、审美趣味、时代精神以及饮食方式都相当吻合,因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宋朝的文化既传承了唐朝文化的精华,又得益于宋朝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重文轻武、生活富足、科技发达,完成了儒学复兴,产生新儒学——理学;促进儒、道、佛三家相互交汇和发展,实现了儒、释、道的结合;掀起新文化运动;形成了书院制度,艺术如书法、雕塑、石刻、绘画、音乐等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开辟新纪元并达到全盛;四大发明有三个在宋朝被投入实用;史学高度发达,著作丰富,史家辈出。可以说,北宋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社会高度发达,人们生活舒适富足,精神世界充满自信。北宋从建国一开始就推行文治政策,加上完善的科举选官制度,构建了十分理性的社会制度,形成了“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风气,造就了强大的士大夫阶层。一方面主导了宋朝的政治发展进程,同时,这个阶层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一时被称为文化的旗手。宋朝文人辈出,唐宋八大家中,仅韩愈、柳宗元是唐朝名家,其余六位分别是宋朝的三苏(苏洵、苏轼、苏澈)、王安石,曾巩以及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当然,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更是留下了大量的春闺佳句,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等等,他们追求高雅的艺术趣味和精致的生活,使风雅成为一时之风气。由此可见我国宋朝历史上文化的繁荣。而汝瓷文化又是宋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工艺精湛,造型秀美,釉面蕴润,高雅素净的丰韵而独具风采,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标志。
宋朝的历任皇帝酷爱瓷器,当时瓷器烧造业空前发达,瓷窑遍布大江南北。这一时期诞生的汝、哥、官、定、钧五大名窑,其烧造工艺登上中国陶瓷之巅峰——而在这五大名窑中,专为皇宫生产御用瓷器的汝窑,又被称为五窑之魁。何为汝窑?古瓷以州定名,出于汝州属地,故称汝瓷。北宋晚期皇室建汝官窑专烧御用瓷,供皇家御用,集民间的能工巧匠,紧密的技术流程,科学的胎釉配方,而烧制出精巧的瓷器。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天青色,素面无纹且多有开片,这种简洁、雅致被今人归为宋代的极简主义美学。
汝瓷文化更倾向于“天然去雕饰”,单色釉因此得到了高度发展,其被称为宋代工艺美术最杰出的代表,这完全归因于宋代文化和经济的全面繁荣。这种寓物质与审美功能于一体的宋瓷,集中体现了宋人精神和物质文化方面的特质,是社会各个阶层审美趣味的一种理想标志。宋代是以文兴国的时期,文化艺术非常发达。宋时儒家文化与其倡导的格物精神对陶瓷艺术的发展影响颇深。宋时还经常设立专门培养绘画人才的学校—画院,在官方极度重视文化、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的大气候下,同时宋徽宗赵佶就是一个很有艺术修养的工笔画家和书法家,被推为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与这位皇帝颇有渊源。汝窑之所以呈天青色,或释为主流审美特别是宋徽宗赵佶信奉道教所致。道教主张道法自然,尚青色。宋徽宗赵佶信奉道教,道学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质朴的审美观,这一时期的汝瓷正是这种审美情趣的反映,反映出道家清逸无为的思想境界,成为宋时代上流社会的时尚,从那时起,汝窑步入了真正的精神殿堂,汝瓷艺术表现出了一种内涵深刻而秩序严谨的艺术理想,作品总是充满着一种内在的生命力量;同时汝瓷艺术推崇天然神韵,反对过分雕饰,讲温厚,不张扬,崇尚典雅、清淡、含蓄,充满着宋代理学和禅宗思想;使物质精神化了的汝瓷如玉一般的质感,光润、清凉、色调柔和,触摸时似乎传达着一种心灵上的美感信息。
汝瓷主要烧造于宋徽宗时期,此时的宋朝以文人治国,经济文化发达、生活富足奢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与审美水平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最高峰时期。宋徽宗赵佶无疑是宋朝艺术与审美的代表,水平绝对是很高的,在他的熏陶、倡导之下,汝窑精品之简洁、和谐、大方之美达到极致。汝窑瓷器造型设计古朴文雅、端庄秀丽,其线条流畅、器形优美,彰显的是一种空间布局的和谐之美,不加纹饰却惊为天人。釉面上的小开片,细密紧致,犹如蟹爪,春光闪烁,晶莹多变。所以,汝窑瓷器,彰显的是中华美学文化之大成。
汝窑瓷器的文化灵魂在于釉色,传世精品主要以天青釉为主,其他还有天蓝釉、豆绿釉、月白釉等。汝窑的天青釉,呈现一种雨过天晴般的淡青色,一眼望去,就给人一种恬静舒适之感。艺术细胞极其丰富的宋徽宗,笃信道教,汝瓷釉的淡天青色正适合他的审美情趣——清淡含蓄。作为一个崇信道教的帝王,汝瓷的淡天青色釉,冷暖适中,不愠不火,内敛,不张扬,展现了自然天工、典雅静穆、质朴淳实的境界,在视觉上使人感到非常舒服,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审美,也符合道家以质朴、朴素为美的审美观。“青瓷之首,汝瓷为魁”,宋朝之后,汝瓷天青釉色逐渐被中华传统文化认为是最美的一种釉色,历代文人争相采用、模仿。
汝瓷的精雕细琢反映宋人对艺术的完美追求。宋朝在艺术创作上崇奉的理念是“合于天意,厌于人意”,追求最佳境界是“天工与自然”。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宋代瓷器一反唐代雍艳富厚之风,追慕一种初看好似平淡无华,但越看越有品味的意境。而汝窑瓷器的造型与釉色,恰到好处地迎合了人们这种意境——那仿佛皎月当空的清朗、那犹如风雨过后的青草地、那绵绵无尽的清新,让人们为之惊叹、惊喜。这种与大自然生命融为一体的空明无尘诗境,大势若静、大态若凝,是一种很高的审美意境,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美学精神。
综上所述,汝瓷的文化内涵,既表现出宋瓷古朴高雅的艺术风格,也折射出宋人的审美情趣。既有着道家“清静无为”的精神内核,又有着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追求,还有着劳动人民“质朴淳美”的思想观念,其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体现出古老而博大精深的中国瓷器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裴光辉.汝瓷[M].福建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平社晓.浅谈宋朝的汝瓷文化[J].神州,2019,(34):34.
分享: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正式把研学旅行纳入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加持下,研学旅行作为文旅融合发展下的细分市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快速发展,研究和建设热度极高,更成为乡村振兴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2024-09-03当今时代,文化成为越来越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和综合国力、地区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四川省于2009年7月13日颁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将位于四川宜宾的苗族刺绣收录其中。川南苗族民间刺绣属于川黔滇型,其刺绣纹样的特点是以高度几何化纹样为主,既有自然纹样抽象化形成的几何纹(如涡纹、勾纹、十字纹),也有工艺限制形成的几何纹。
2023-07-12红色文化资源承载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高尚精神与党性观念,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着重强调,要引导全党共同发扬红色传统、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奋进精神与迈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2023-07-07傩文化又称鸾文化,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巫术活动,经过三千多年的传承变迁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傩”的字形和读音与“雀”和“鸟”有关,“傩”为远古图腾祭祀之仪,而傩面具是傩戏表演中重要的道具,在仪式中充当着沟通人与神之间的纽带和媒介。黄朝斌先生的《傩言艺语———傩戏面具艺术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研究》著述,是作者本着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3-07-07陕西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之一,其现有传播策略具有一定的特点。本文对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策略进行研究,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目标受众四个方面对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从中引发一些思考:传播传统民俗文化要以满足受众为前提,以内容制作为基础,以价值认同为核心,以媒介融合为路径。
2022-05-24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本研究从阐释耕读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历史价值,探究乡村振兴视与耕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乡村振兴战略给耕读文化传承发展带来了机遇传承创新耕读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从而理论上探索性提出耕读文化新发展的路径,注重顶层设计,赋能传统耕读文化。
2022-04-07拥有大量的革命遗迹的陕西省,目前仍然面临着革命遗迹红色文化不能进行有效传播的困境,同时由于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而无法对陕西革命遗迹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形成系统的认识。为弥补这些不足,本项目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陕西革命遗迹红色文化的传播策略并针对红色文化传播策略的改进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022-04-02厘清四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类型,阐述其存在状态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四渡赤水红色文化保护的对象、主体与经费;探索四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措施。在此基础上,这项研究回答了四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要"保护什么""为什么保护",以及"怎样保护"等颇具"纲领性"的几个重要问题。
2022-03-05通过查找相关文献、采访4位清远连南瑶族扎染传承人和文化馆工作人员、在网上收取了241份有效问卷这三种方式,了解瑶族扎染的历史文化、所面临的困境、扎染的制作流程以及销售情况等。根据获得的资料和数据,探索瑶族扎染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建立数据库、构建"多元传播赋能模式"、旅游开发、创新和活化传承方式以及"非遗+科技"的新对策。
2022-03-05人类在自身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通过逐渐积累、沉淀的方式,形成了具有精神属性的文化。它一方面显示了创造这种文化的集体心理价值,另一方面展示了作为这种文化实践者的生活方式。陕西秦绣作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通过文化产业化发展途径,获得了较好的保护与传承。并且,形成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基本发展原则。
2022-03-02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文化研究
期刊人气:1640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005-3247
国内刊号:11-3306/G2
邮发代号:82-639
创刊时间:1993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33
影响因子:0.176
影响因子:0.27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