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很多的国家开始陆续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表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作为交流的基础,语言因不同的文化以及不同的地区在实际的沟通交流中存在一定的偏差,也会时常闹出笑话。基于此,下文就语言文化在翻译中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探讨,希望在各国的跨文化交流中保持文化意识和警惕,避免出现问题。
一、语言与文化的翻译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进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是指使用某种特定语言表达思想社会活动等的一种独特生活方式及表达形式。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王尔在《语言论》中所说,“文化这一名称的含义是‘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而在《中国翻译词典》中指出,“现代文化人类学家们一般把文化分为技术、经济、社会、观念和语言五个系统”。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通过语言反应生活情感等,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虽然是同一事物,但反应的语言是有不同的,就这存在着文化的差异,因此翻译就应运而生了,这既是为了外来者了解本土文化的渠道,也是本土人们打开世界的天窗,通过翻译其他国家地区的语言文字了解外来的知识文化和礼仪习俗,更有利于世界人民的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但由于各地区的风俗习惯的不同,给翻译带了很多的障碍。但翻译是有意义的,曾有中外学者们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像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是连接不同地区国家不同文化的重要桥梁这种,它的目的是促进本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学习外来文化的优势和长处,结合自身的文化特征快速发展,同时,把自身本土的优良传统,优秀知识文化传播出去,供外来者学习参考,以达到共同进步发展的目的。
二、理解与表达
1、理解
笔者认为,要翻译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语言,理解是必不可少的,也只有真正的理解了当地的人文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建筑风格,历史事情等文化,才能完美的去翻译他国的语言,才能更加的生动形象,表达得准确无误,才会更好的促进两地的文化经济的交流,不然,会闹很多的笑话,也可能因为翻译的不准确的原因,造成纠纷,更严重者可能影响两地文化的交流,引发国际的争端,造成不必要的国际影响就更加得不偿失了。因此,在翻译无小事,翻译者必须严肃对待,深刻的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和当地特色,才能进行严谨的翻译工作。像在这里,作者就例举个例子,比如像“deathsandmarriages”用来翻译成中国的“红白喜事”就不适合。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中国的文化,像结婚这种喜事就应该穿红色,有大吉大利,吉祥如意之说;而在殡葬之上,用白色来表达悲伤之情。因此,中国惯用红色来表达“marriages”,用白色来表达“deaths”,但欧美的文化却跟这不一样,西方人认为,白色是纯洁、忠贞的象征,人们在婚礼上就应该穿白色的婚纱;而对待殡葬,他们认为,这是庄重低沉压抑的一种,应该用黑色来形用,所以人们在葬礼上都穿黑色的衣服,来表达对死者的尊重。因此,把“deathsandmarriages”翻译成“红白喜事”就非常不适合,这种的翻译就没考虑到两地的文化特色,对两地的特色文化理解得不够深入,才会出现这种误差的翻译,容易造成不好的影响。
说起文化的差异,实际上,东方和西方是有很多的不同的,比如说,像龙这种神秘传说中的生物,在西方人的眼里,龙是古老的凶恶化身,人们无比恐惧和厌恶龙,更是有勇士王子屠龙的传说;而在东方人眼中,龙是神明的化身,能腾云驾雾,能调风控水,能给人们带来丰收,是吉祥如意的神物,是值得敬佩和供养的,因此在东方有很多这种龙王庙,来供养龙,连在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还有龙王调雨等故事。像这种不同的文化差异,在翻译的时候就应该妥善处理,笔者认为翻译龙的时候,就不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从中性来进行翻译,这才是理解文化的表现,以更加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才能使翻译作品更加完美。不仅如此,翻译者还应该对各国的宗教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因为各国都有不同的宗教文化。而且很多时候,在语言表达中也渗透着浓烈的宗教文化,更有甚者就是宗教的词汇,只有充分的理解了,才能避免错译、误译,使翻译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效果。在中国就有非常多的宗教信仰,比如佛教,伊斯兰教等,更有着丰富的典故,比如像“女娲补天。哪吒闹海,大禹治水”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这种故事主要来自于圣经,罗马神话故事以及古希腊的典故中,如果不深刻了解这些宗教文化,就不根本翻译了这种语言,会导致文化的无法交流。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对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区文化的理解很重要,只有加深了对这些的理解,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再结合我国语言的文化特色才能精准的表出了其他文化想要表达的文化情感以及历史等。
2、表达
(1)思维影响翻译的表达
因为人们受不同文化的熏陶,又是在不同地区成长,所以导致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考方式,认知问题角度等方面的不同,比如在英美等欧美国家,在平常的聊天交流中,他们就比较忌讳谈论婚姻,宗教信仰,金钱,工作等私人问题,更加偏向于谈论天气,喜好,旅游等东西;而中国人们受传统思想所影响,就比较喜欢见面就问,“你收入怎么样?结婚了没有啊?多大了啊?在做什么工作?工作怎么样?”等话题,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关心。这就有所不同,这在跟国际友人交流,我们就应该表达一些对方喜欢的话题,而不是依据自己国家的风俗习惯来交流,否则,容易激起麻烦,使交流气氛不太友好。所以在这种思维下,翻译者应该如何去翻译,去考虑语言的表达也是一门有学问的艺术,不然会弄得乱七八糟,根本表达出文化的意思。除此之外,还有就是不同地区有不同地区的文字语言表达习惯,就比如欧美国家,在写日记文章时,他们落笔的时间都是日/月/年这样的形式;而在东方,以中国为代表的,表达日期的习惯就是年/月/日,像这样书写习惯的表达方式不同,翻译者也需要注意,这样能保证译文的准确性,也更好的翻译文章。
(2)文化缺失导致的翻译问题
由于全世界的文化不断交融,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不断冲击,给人们很多新鲜东西,这就会产生一些地区国家没有的知识文化,比如说,像肯德基,咖啡等词汇,在中国,韩国等东方国家的文化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以前没有这些东西,这种文化就是没有的;再比如,中国的功夫,以前外国也是没有。像这种知识文化,只有翻译者自己去引进语言,也可以去请教前辈,如何去表达这种文化,这也是一些翻译文化的难题,是值得翻译者去学习和推敲的东西。
三、结语
在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全世界都连成一个整体,因此,在这个整体中文化知识经济互相冲击交融已成事实。在不同的文化交流中,如何去精准的去理解学习其他地区民族这些优秀知识文化,是每一个的翻译者的重大职责。因此,翻译工作务必要更严谨,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人民负责,更是对社会对文化的负责。为此,我们应该更加努力。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装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孙致礼.精编英文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姜枝见.翻译中理解与表达的文化差异[J].青春岁月,2019,(28):22.
分享: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正式把研学旅行纳入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加持下,研学旅行作为文旅融合发展下的细分市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快速发展,研究和建设热度极高,更成为乡村振兴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2024-09-03当今时代,文化成为越来越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和综合国力、地区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四川省于2009年7月13日颁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将位于四川宜宾的苗族刺绣收录其中。川南苗族民间刺绣属于川黔滇型,其刺绣纹样的特点是以高度几何化纹样为主,既有自然纹样抽象化形成的几何纹(如涡纹、勾纹、十字纹),也有工艺限制形成的几何纹。
2023-07-12红色文化资源承载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高尚精神与党性观念,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着重强调,要引导全党共同发扬红色传统、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奋进精神与迈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2023-07-07傩文化又称鸾文化,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巫术活动,经过三千多年的传承变迁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傩”的字形和读音与“雀”和“鸟”有关,“傩”为远古图腾祭祀之仪,而傩面具是傩戏表演中重要的道具,在仪式中充当着沟通人与神之间的纽带和媒介。黄朝斌先生的《傩言艺语———傩戏面具艺术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研究》著述,是作者本着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3-07-07陕西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之一,其现有传播策略具有一定的特点。本文对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策略进行研究,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目标受众四个方面对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从中引发一些思考:传播传统民俗文化要以满足受众为前提,以内容制作为基础,以价值认同为核心,以媒介融合为路径。
2022-05-24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本研究从阐释耕读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历史价值,探究乡村振兴视与耕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乡村振兴战略给耕读文化传承发展带来了机遇传承创新耕读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从而理论上探索性提出耕读文化新发展的路径,注重顶层设计,赋能传统耕读文化。
2022-04-07拥有大量的革命遗迹的陕西省,目前仍然面临着革命遗迹红色文化不能进行有效传播的困境,同时由于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而无法对陕西革命遗迹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形成系统的认识。为弥补这些不足,本项目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陕西革命遗迹红色文化的传播策略并针对红色文化传播策略的改进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022-04-02厘清四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类型,阐述其存在状态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四渡赤水红色文化保护的对象、主体与经费;探索四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措施。在此基础上,这项研究回答了四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要"保护什么""为什么保护",以及"怎样保护"等颇具"纲领性"的几个重要问题。
2022-03-05通过查找相关文献、采访4位清远连南瑶族扎染传承人和文化馆工作人员、在网上收取了241份有效问卷这三种方式,了解瑶族扎染的历史文化、所面临的困境、扎染的制作流程以及销售情况等。根据获得的资料和数据,探索瑶族扎染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建立数据库、构建"多元传播赋能模式"、旅游开发、创新和活化传承方式以及"非遗+科技"的新对策。
2022-03-05人类在自身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通过逐渐积累、沉淀的方式,形成了具有精神属性的文化。它一方面显示了创造这种文化的集体心理价值,另一方面展示了作为这种文化实践者的生活方式。陕西秦绣作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通过文化产业化发展途径,获得了较好的保护与传承。并且,形成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基本发展原则。
2022-03-02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文化遗产
期刊人气:2934
主管单位:中山大学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674-0890
国内刊号:44-1645/G0
创刊时间:2007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33
影响因子:0.176
影响因子:0.27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