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时代,常州大运河的开发工作值得肯定,十几年的保护与开发,涌现出了不少极具社会效益的开发理念,可以称得上是大运河保护开发的“常州经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发理念、功能界定、古迹修复、沿岸路径建设、运河开发的变通思路、运河古迹的修复上,按照修旧如故的原则进行修补。
1、大运河体育文化
京杭大运河途经4省2直辖市,贯通5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京杭大运河在常州穿城而过,是常州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古老的运河滋养了常州这座城市,常州人文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从运河与城市两者的地理位置关系上看,常州这座城市依河而建,因河而兴。大运河常州段西起镇江丹阳界,经奔牛镇区、钟楼新城、老城段、凤凰新城、戚墅堰老街、横林镇区等,东接无锡洛社界,单线全长46公里。常州与大运河独特的关系特点形成了它特色鲜明的运河体育文化。从大处讲,运河体育文化泛指与运河有关的体育文化,是人们长期受运河文化影响逐步孕育形成的具有大运河特性的体育文化形态[1]。从小处讲,运河体育文化泛指体现运河精神的体育文化形态。对大运河体育文化属性进行界定,它是运河文化与体育文化两个并存的文化体系,在文化共性的作用下,以人的社会文化需求为导向,两者碰撞、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本质上是不同文化的重构与选择。
2、新时代常州大运河保护开发现状
2014年6月,京杭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极大推动了大运河的深入开发。目前,大运河是常州现有的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常州市政府十分重视对它的保护与开发。在此之前,常州市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大运河的保护开发工作。2003年,大运河常州段改线工程作为江苏省航道“省市共建、拼盘投资”模式的试点项目,总投资约31.5亿元,改线段全长26.086公里,按三级航道标准实施,共需开挖土方1800万立方米,新建和改建桥梁11座。此后,常州市规划设计:联手东南大学专家,对大运河进行了概念性的规划设计,规划设计旨在重构三大空间,打造3种形象。一是突出大运河的公共属性,设计群众共享的公共活动空间,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二是体现城市建设的魅力,使历史与现代在运河两岸交融,彼此映衬,成为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空间;三是融入生态理念,结合绿色城市建设,使运河水系与城市绿地相衔接,成为群众休闲养生、体育健身的绿色空间[2]。
2014~2015年,常州市已经完成了大运河北岸(怀德桥—南港)全长4.5公里的保护和环境整治提升。2015年常州市又加速了大运河南岸的保护与整治。到目前为止,常州大运河规划开发的5个功能段落已经初见成效。“西门水驿”是五星大桥到中吴大桥段,“枕河街市”是中吴大桥到怀德桥段,“魅力宜居”是怀德桥到同安桥段,“文昌鼎盛”是同安桥到朝阳桥段,“源远流长”是从朝阳桥到白家桥段。
当前,常州大运河保护开发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果。在2018年常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走大运”市民毅行活动中,对3000名参与者进行了随机采访,得出的结论是开发后的大运河已经成为市民怀旧的路线、健康的路线和寻访的路线。新时代,常州大运河的开发工作值得肯定,十几年的保护与开发,涌现出了不少极具社会效益的开发理念,可以称得上是大运河保护开发的“常州经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体开发理念上,一是常州大运河开发的基本理念展示的是运河历史和常州城市文化。运河开发的一个重要脉络,即运河是一条线,文化是一颗颗“珍珠”,所谓的大运河开发保护,就是用运河将这些“珍珠”串成一串串美丽的“项链”。二是早期的市区河道去航运功能定位,消除了河道的声音污染,还城市以安静与祥和。运河功能界定理念上,一是运河功能段落划分,开发目标清晰。运河由西向东划分为5个段落,过驿站,游街市,为宜居,怀文昌鼎盛,寄予常州大运河文化源远流长;二是运河相关道路桥、梁改造,重传统又重通行。既保持桥梁古朴的外形,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与运河整体风貌相一致,又有效连接运河南北两岸的公园绿地、历史人文、休闲景点等资源,形成有效的慢行环线。运河沿岸路径建设上,主打绿色城市理念,移步换景,一季一景。大运河两侧沿河慢行系统的建设,采用贯通步道、旧石板铺装、保留现状大树、整修栏杆等措施,形成长达约20公里的滨水绿色慢道,已经成为市民晨练的最佳去处。运河古迹的修复上,按照修旧如故的原则进行修补。“以保护运河、感悟文化脉络为目标,最大程度本体保护,最小程度建设干扰,最佳古运风貌协调”是常州运河古迹修复工作的基本理念[3]。
3、新时代常州大运河体育文化发展现状
常州大运河穿越主城,与城相依,与常州市民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运河两岸不仅是人们工作生活的地方,也是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近年来,随着常州市政府加快对大运河的开发,沿岸体育基础设施要素不断增多,市民体育文化活动空间得到逐步拓宽,与之相应,大运河体育文化生态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大运河沿线的驿站、驿亭,结合大面积开敞空间、现有建筑设置而成,是游客观光的好去处。红梅公园、东坡公园、芦墅公园三处大型公园及桃园绿地,四处滨水绿化带,是游客密集的风景路沿线,也是常州市民运动健身的重要场地。在这些基础之上,大运河沿线城区段设80多处自行车租赁点,又使得运河沿线成为骑行游览的绝佳路段[4]。
经过保护开发后的常州大运河沿线,运动气息浓郁,不仅极大地改变了部分市民的体育运动方式,还使得市民的体育内容有所丰富。对常州大运河体育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对不同的体育文化形态进行归类,常州大运河体育文化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健身娱乐型体育文化,如怀德桥经桃园绿地至东坡公园段约4.5公里长的滨河慢行系统可以供市民徒步、慢跑、自行车骑行,为周边数十万居民营造了近7万平方米的绿色体育空间。同时,对南运河马公桥到藏书桥段沿线的景观进行改造提升,建成了1.2公里的宜人滨水生态慢行步道,惠及了新华苑、上书房、花园新村等多个小区数万市民。二是旅游观光型体育文化,如西瀛里、同济桥、陶家村、篦箕巷、三堡街、民丰窑、运河五号、东坡公园、大成三厂、白家祠堂等地方,既是常州大运河的节点,又展现出了运河文化的特色与亮点,成为各地游客游览大运河的首选之地。
参考文献:
[1]卢长宝袁于然海袁段奕君.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对接的长效机制[J].体育科学.2011.31(9):27~33.
[2]常州市古运河旅游总体规划[EB/OL].
陈旭平,闫杰.常州大运河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J].现代农村科技,2019(11):3-4.
分享: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正式把研学旅行纳入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加持下,研学旅行作为文旅融合发展下的细分市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快速发展,研究和建设热度极高,更成为乡村振兴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2024-09-03当今时代,文化成为越来越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和综合国力、地区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四川省于2009年7月13日颁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将位于四川宜宾的苗族刺绣收录其中。川南苗族民间刺绣属于川黔滇型,其刺绣纹样的特点是以高度几何化纹样为主,既有自然纹样抽象化形成的几何纹(如涡纹、勾纹、十字纹),也有工艺限制形成的几何纹。
2023-07-12红色文化资源承载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高尚精神与党性观念,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着重强调,要引导全党共同发扬红色传统、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奋进精神与迈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2023-07-07傩文化又称鸾文化,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巫术活动,经过三千多年的传承变迁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傩”的字形和读音与“雀”和“鸟”有关,“傩”为远古图腾祭祀之仪,而傩面具是傩戏表演中重要的道具,在仪式中充当着沟通人与神之间的纽带和媒介。黄朝斌先生的《傩言艺语———傩戏面具艺术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研究》著述,是作者本着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3-07-07陕西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之一,其现有传播策略具有一定的特点。本文对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策略进行研究,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目标受众四个方面对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从中引发一些思考:传播传统民俗文化要以满足受众为前提,以内容制作为基础,以价值认同为核心,以媒介融合为路径。
2022-05-24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本研究从阐释耕读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历史价值,探究乡村振兴视与耕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乡村振兴战略给耕读文化传承发展带来了机遇传承创新耕读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从而理论上探索性提出耕读文化新发展的路径,注重顶层设计,赋能传统耕读文化。
2022-04-07拥有大量的革命遗迹的陕西省,目前仍然面临着革命遗迹红色文化不能进行有效传播的困境,同时由于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而无法对陕西革命遗迹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形成系统的认识。为弥补这些不足,本项目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陕西革命遗迹红色文化的传播策略并针对红色文化传播策略的改进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022-04-02厘清四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类型,阐述其存在状态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四渡赤水红色文化保护的对象、主体与经费;探索四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措施。在此基础上,这项研究回答了四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要"保护什么""为什么保护",以及"怎样保护"等颇具"纲领性"的几个重要问题。
2022-03-05通过查找相关文献、采访4位清远连南瑶族扎染传承人和文化馆工作人员、在网上收取了241份有效问卷这三种方式,了解瑶族扎染的历史文化、所面临的困境、扎染的制作流程以及销售情况等。根据获得的资料和数据,探索瑶族扎染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建立数据库、构建"多元传播赋能模式"、旅游开发、创新和活化传承方式以及"非遗+科技"的新对策。
2022-03-05人类在自身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通过逐渐积累、沉淀的方式,形成了具有精神属性的文化。它一方面显示了创造这种文化的集体心理价值,另一方面展示了作为这种文化实践者的生活方式。陕西秦绣作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通过文化产业化发展途径,获得了较好的保护与传承。并且,形成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基本发展原则。
2022-03-02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统计与信息论坛
期刊人气:3901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西安财经学院,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高教分会
出版地方:陕西
专业分类:社会
国际刊号:1007-3116
国内刊号:61-1421/C
邮发代号:52-153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212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77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