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浅谈新时代下文化自信的意义

  2020-03-03    138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充分理解以及深刻认知就是文化自信,也是对未来文化的发展自信和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因此,下文阐述了为何文化自信如此重要,接着研究探讨了文化自信因何存在,最后探索了如何培养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的策略。

  • 关键词:
  • 文化
  • 文化价值
  • 文化自信
  • 新时代
  • 加入收藏

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两个自信”到党的十八报告中的“三个自信”,再到党的十九大“四个自信”,这是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对过去的升华。故本文首先叙述文化自信缘何至关重要,紧接着分析文化自信因何存在,最后探索培养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有何意义。


一、文化自信缘何至关重要


文化自信是中华传统给我们带来的自信和骄傲,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知和充分理解,对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未来文化的发展充分清晰并且自信,并对此有坚定信念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从宏观层面来看,文化自信呈现的是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全面彻底的认识,是对自身文化的了解,对文化带来的时代价值发自内心的尊重憧憬,对文化发展信念的坚定不移;从微观层面来看,文化自信呈现的是单个人对本国家、本民族文化历史的认知,对文化价值的认同,对个人情感的依托的积极态度。从本质上讲,文化自信的重要根源是华夏千年文化的悠久历史,中华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自信和骄傲。有人说我们华夏民族没有信仰,可其实我们虔诚信仰的就是自己的传统文化,其作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彰显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强大力量。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无形的和无法估量的。习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支撑其他“三个自信”的基础,也就是说文化自信具有基础性。如果没有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很难被支撑起,只有根基深厚牢固,才有可能建造出牢固的建筑。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详细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要义。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国家、个人和社会层面都做了阐释,以通俗易懂的二十四个字融入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当代大学生要从社会历史的角度,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全方位地认识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千年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深入的认识和学习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优秀文化,对我国的文化产生高度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基于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才可以树立起文化自信。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始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促成这一伟大飞跃的重要力量就是高度的文化自信,引导人们从一个时代奔向另一个时代。

文化自信具有广泛性。文化自信似水,滋润万物。水是柔软的,又是无孔不入、无坚不摧的。文化就像水一样存在于一切活动中,同时影响着人类社会的一切行为,并且悄无声息地渗透其思想,进而影响行为。大学生缺乏文化自觉,高校大学生的内在欲求不强,忽视了对文化的感悟和深入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形式固定化,而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新兴文化思想,从而缺乏对我国的文化的正确和深刻认识。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追捧,不分利弊和优缺点,不去继承和发扬我国文化的优秀品质,这也是目前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的一个原因。文化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文化自信不像另外“三个自信”有特定的空间和具体历史条件,我们呱呱落地就潜移默化地深受文化影响。文化自信具有广泛性,贯穿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推动力量,使我国政治文明得以稳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文化自信具有深厚性,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影响极为深远。我国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国家宝藏》这一栏目,分别介绍了全国9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带领观众走进各大场馆领略我国古代文物的文化内涵,让我们不禁感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卓绝的智慧。这些构筑了华夏文化的民族信念和民族精神。文化自信更深厚,因为文化存在于我们各项活动中,是我们的精神支撑,也是我们日渐积累的传统。舍己为人、乐善好施等优秀品质一直是中华民族子孙后代不断进步的精神力量。这些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思想,已渗透在每个国人心中,成为我们深厚的中国力量。


二、文化自信因何存在


(一)昨天

从历史脉络来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累给了我们强大的文化自信。一脉长流、从未间断的优秀的中华文化是我们国家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根源、母体。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新论断,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保障,问题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如何生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中国人特有的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例如长征精神、航天精神、工匠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井冈山精神等等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给我们展示了中华人民奋勇向前、勇于斗争,追求美好生活的历程,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是我们的精神支撑。

(二)今天

从现实脉络来说,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文化自信是不可分割的,换句话来说就是社会现实发展是文化自信的支撑。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越强,社会生活的文明程度越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就相对较高。我国的社会矛盾已经发生变化,是由现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我国社会矛盾的变化彰显了我们国家实力的增强、社会的发展、人民素质的提升、人民生活的改善。在这个新时代里,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自信。第一,我国经济总量尽管还没有超过美国,但是我国的工业附加值已经超过美国,每年新增的财富比美国多,位居世界第一。第二,我国的教育投入达到了GDP的4%以上,科研投入超过了2.1%,加起来接近6.5%,在全世界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在大规模的缩减研究投入之时,中国在大规模提高研发投入。第三,尽管我们把经济增速放缓到7%以下,但这些年我们的就业率反而上升了。每年新增人口达到1300万人,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这是世界都公认的高水平就业,说明我们国家不仅经济在发展,社会也在迅速发展。近几年,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自信。

(三)明天

从未来脉络来说,我们的文化自信着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觉,就是说有自我领悟自我感觉。文化自觉,就是说对文化有清晰的自我认识,能清楚知道我们文化的发展方向。有了文化自觉,我们就能正确认知文化自信。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方向,就会盲目行动,如果没有鲜明的道路开拓,就无法在前进道路中前行。由代表先进文化的中国共产党领航,我们的发展质量、我们的发展力虽没有达到发达的程度,但已脱离落后状态,有了跨越式的进步。


三、文化自信有何意义


一是弘扬中国精神。中国进入新时代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国梦所需要的一个精神家园。中国精神是兴国之灵魂、强国之根基。大学校园是人类积累知识、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是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的聚集地。对于广大青年大学生来说,思维活跃是新思想新理念的承载者。提升文化鉴别能力,在面对文化冲突时,时刻保持基本的鉴赏能力、鉴赏基础,形成对文化明确清晰区分的鉴别能力,养成文化认同感,达到增强民族使命感的终极目标,提升大学生在共享价值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二是凝聚中国力量。只有增强文化自信,才能夯实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在实践中产生强大的中国力量。作为当代青年学子应不忘初心,保持青年学子进步心,应时刻保持善思的头脑,时刻主动思考推进理论建设。坚守我们的远大追求和精神支柱,把远大的抱负和勤奋的学习结合起来,就在我们日常学习工作中,在学术方面端正自己,真正靠自己的学术出彩。高校在设置课程时要了解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不同,据此打破不适应、跟不上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创造学术自由的环境,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文化的厚度。除此之外,也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加文化活动和文化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学校的文化发展。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文化活动,通过实践去感受文化的魅力。

自由、平等、公平是人类为实现社会正义而奋斗的意义,是人类追求的共同价值。当今中国进入新时代,受全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国家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改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使我国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我国整体实力得到提升,从而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注释: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选编组.中共党史文献选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张岩.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内涵[J].时代报告,2019,(12):22-23.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中国文化研究

期刊名称:中国文化研究

期刊人气:164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005-3247

国内刊号:11-3306/G2

邮发代号:82-639

创刊时间:1993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