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浅谈家国情怀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

  2021-07-22    1651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家国情怀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价值意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家"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已成为新时代公民教育的应有之义。

  • 关键词:
  • 公民道德
  • 家国情怀
  • 家文化
  • 新时代
  • 加入收藏

家国情怀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价值意蕴。而中华民族“家”文化与家国情怀在文化认同观、族群归属感、集体责任心等精神实质上具有诸多共通、融贯之处。

一方面,中华民族“家”文化充分体现着“家是小国”“国是大家”的基本内涵,在培育个体作为社会成员的家国情怀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家国情怀引导和规范着中华民族“家”文化的演进方向,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家”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已成为新时代公民教育的应有之义。


一、“家”“国”的词源分析与概念界定


从词源角度分析,“家”的甲骨文,其上部和两边构型为侧视房屋的形状,下部为“猪”的象形字。“家”的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均延续了其甲骨文的基本字形,意指屋内有“豕”(猪)则为家。

在上古时代,猪的文化意蕴中非但不含任何贬义成分,反而有财富、幸福、吉祥乃至衡量勇敢程度的象征。据考古研究发现,我国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把猪驯化为家畜,除了食用猪肉之外,还把猪头、猪下颌骨等作为祭祀和随葬用品。1

随着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当某些具有血亲关系的群体能够在房屋内驯养“猪”等畜物时,说明他们的生存境况相对稳定、殷实,有屋可住、有肉可食、有祖可祭,家便由此萌芽并逐步确立。

从西周开始,“家”有更为明确亲缘维系的家庭、家人之意。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家”的含义解释为“居也”,即具有婚姻关系的夫妇及其家人共同生活居住的地方、处所。康熙字典对此注曰:“家谓一门之内。又妇谓夫曰家。”2春秋时期的“家”开始由“小”家庭逐步发展为“大”家族、族群,乃至延伸到卿大夫的采地食邑等。

随着华夏民族的迁徙、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家”的概念范畴中又衍生出“家乡”“家邦”等诸多语义。

“国”字出现得比“家”字稍晚一些,其甲骨文中,主要由“口”(表示城邑或城池)、“戈”(表示兵器或武力)、“一”(表示土地)组合而成,意指武力守卫的城邑、邦国。

西周时期的“或”作为“国”的古字之一,通常是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汉代学者赵岐对此作注时称:“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家也。”3

后来,人们为了表达土地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在“或”旁边加“土”而成“域”;为了强调国家是王统治的领地,在“或”下面加“王”而成“”(金文字体);为了表达领地是国家的辖境,在“或”外围加“口”而成“國”(小篆字体)。

在《说文解字》中“或”与“國”同训、“國”与“邦”互训。从西周末年开始,“或”逐渐失去了城邑、邦国的含义,而“國”“域”“邦”等字逐渐有了明显的区别,“國”字专门用以表示领土、疆域的意思,“边界”“边塞”“國境”等词语随之应运而生。

由于人们逐渐认识到国家是有疆界、土地、王权、人民的政体,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等四十多种异体字。

到了宋元时期,在话本、唱词等民间文学作品中出现“国”的字形,如此从囗从玉的简化字表明所守卫的疆域地大物博、宝藏丰富。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从远古的玉石图腾,到中古的以德比玉,再到近现代的璞玉无价,玉一直是至高无上的象征。在中国人眼里,玉不仅仅是历经风霜雨雪磨砺的温润美石,更是聚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光辉的天赐良品。

1956年6月1日公布的《第二批推行的95个简化字字表》正式改繁体字“國”为简化字“国”。自此,“国”字在新中国被赋予了更为吉祥美好、繁荣昌盛、民富国强的寓意,饱含了人民对自己国家热爱、珍视之情以及诸国之间“化干戈为玉帛”的美好期盼。


二、家国情怀的内涵理解


家国情怀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家庭、民族乃至国家的深情厚爱和真切关怀,主要包括对家庭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认同、维护和坚守,并为了达到家兴人旺、国泰民安的目标而表现出来的人生境界。

通过“家”“国”的词源分析可以看出,两者的概念都包括一定范围的场所或地域、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群体。其中,“家”的群体以亲缘维系或联姻关系为主,“国”的群体以地缘联系为主。

同时,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与权力配置方面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共通性、同一性,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或曰家是小国、国是大家,也就是所谓的“家国同构”。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家庭、国家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人类社会逐步由蒙昧、野蛮走向文明、开化的状态,而且为家国情怀的培育、滋养提供了必要的精神家园。

起初,“家”“国”的各自范畴有较为明显的区分。例如,卿大夫百乘之地为家,诸侯千乘之地为国。《孟子·离娄上》中就曾提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汉代学者赵岐对此作注时称:“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家也。”后来,在以亲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影响下,“家”成为“国”的核心与缩影,“国”成为“家”的扩大与延伸,把家和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构筑了坚实的“家天下”“天下一家”文化根基。

在“家”文化中的小家层面,父为子纲,家长尤其是父亲的地位至尊、权力最大,犹如一个家庭、家族里的严君。在“家”文化中的大家层面,君为臣纲,君主的地位至尊、权力最大,犹如一个国家民众的父母。

可见,古代“家”文化的家与国相互融通、父与君互为表里,进一步深化了父慈子孝、忠君报国的传统道德理念。

如今,尽管传统的宗法社会、父权观念、忠君思想等封建糟粕早已被涤荡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法治社会、民主观念、爱国思想,但华夏同宗的情操、家国同构的精神、忠孝同义的内核依然在延续,而且其中蕴涵着的伦理道德规范不断发挥着维护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三、家国情怀的精神实质与价值意蕴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4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若想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就要深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基因、本国的历史根脉。

从最新的考古学研究成果来看,目前中国境内绝大部分人的基因与五六千年前的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人群基因相近。

考古学家还通过大量的考古文物和文献资料,再次力证了中华民族具有当今世界唯一延续五千多年从未中断的文明。

所谓“从未中断的文明”是指作为同一个“国家”、同一类“国民”、同一片“国土”的不断裂式发展与进步。5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之所以能够永葆旺盛的生命力,与其厚植于国民心中的家国情怀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具体而言,家国情怀中蕴含的文化认同观、族群归属感、集体责任心是中华民族文明从未中断的重要思想基础和精神来源。

家国情怀的精神实质之一在于文化认同观,即个人对家庭、民族、国家等群体的文化内容及其特征的认可程度和接纳态度。

就家国情怀而言,其文化认同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路径是,由个体文化认同到家庭(家族)文化认同,再到国家文化认同乃至人类文化认同的演变历程。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价值实现顺序。在

古代,齐家、治国是最重要的人生理想和价值体现,并在“家”文化的熏陶下把齐家的个人理想与治国的社会理想有机联系起来,从而演绎出以孝为基础、以忠为核心的政治伦理规范,逐渐形成了现在中华民族特有的家国情怀。

时至今日,我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强国的首要任务,对传统“家”文化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贯穿到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各方面,从而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植根于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家国情怀的精神实质之二在于族群归属感,即个人对自己所属家庭、民族、国家等群体的眷恋程度和依存状态。在家庭、朋友圈、工作单位、社团组织、居住社区、所属民族、国家等诸多群体中,家庭是最根本的眷恋之处,也是最温馨、安宁、舒适的依存之所。

如果追本溯源的话,家庭归属感是“家”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初始印记。

在上古时代,人们把房屋中有用于食物、祭祀和随葬的“豕”(猪)称为“家”,尤其是“以猪、狗祭祀祖先的正室”视为“家”,加之《左传·成公十三年》所云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都反映了炎黄子孙对祖先的敬重、尊崇和感念,昭示着后世华夏儿女恋家情怀的充分抒发与爱国主义的持久抱持。

家国情怀的精神实质之三在于集体责任心,即个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要有自己应做的分内事情、应当完成的使命。责任心是家国情怀中最重要的支撑点,也是伦理道德的归结点。

在家国同构的观念下,尽孝于家、尽忠于国是文人志士的道德追求与人生理想。在家孝敬父母尊长,是为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奉国尽忠的知行基础、移孝于忠的前提保障。

常言道,“自古忠孝难两全”。当忠孝之间存在某种的冲突与矛盾时,具有家国情怀的人们往往舍小家为大家,在家庭责任与国家责任的两难抉择中义不容辞地选择后者。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更是表达了文人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鞭策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仆后继地“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断奋发图强、开拓进取。


注释:

[1]盛文林编著︰《绵延不绝的文明古中国文明》,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9页。[2]汉语大词典编筹处整理︰《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页。

[3]夏征农,陈至立主编︰《大辞海第1卷语词卷(二)》,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版,第1227页。

[4]求是杂志社编︰《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495页。

[5]刘庆柱︰《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特点的考古学阐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4期,第66-67页。


文章来源:宋秋英.家国情怀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J].今古文创,2021(29):103-104+124.

基金资助:2017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UC合作的高校特色警务人才培养项目研究”(2017GJJG240);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学术创新团队资助项目“基于UC合作的特色警务人才培养项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中国文化研究

期刊名称:中国文化研究

期刊人气:164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005-3247

国内刊号:11-3306/G2

邮发代号:82-639

创刊时间:1993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