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国文学理论在全球化进程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它在积极适应国际化的需要,力图打破现有传统文学发展的壁垒。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优秀的中国文学理论,并创新和完善相关内容,是相关研究人员应该思考的一大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文学理论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中国文学与西方理论在不断地碰撞和融合,而中国文学理论应该在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并开辟更多的研究空间。要想让中国文学理论在国际文学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就必须加强中国文学理论的宣传和传播工作。目前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学的解读和学习理论,了解到其他国家文学理论界对中国文学理论的认可度和接受程度。随着中国的发展和日益强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其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国际文学理论不应该只是有西方的文学理论,还应该包含中国等国家的理论。因此,本文就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进行研究,希望提升中国文学理论在国际文学理论中的地位。
一、研究现状
中国文学理论应该与国际权威的文学理论相结合,找到自己的地位。现有的中国文学理论家要主动做好宣传与发扬工作,推动中国文学理论在国内外的发展。目前,有许多文学理论家积极地与国际文学理论发展前沿的相关研究人员进行交流,希望能够获得认同,消除不必要的文化误解。当然,这一过程中,也受到了许多批评与质疑。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国的文化理论自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价值观念也有较大出入。我们应该积极寻求更多适合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帮助中国文学理论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自己的阵地。
二、具体建议
积极的对策和可行的方法路径可以帮助中国文学理论家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具体策略总结如下:
(一)加强中国文化理论的宣传和传播工作
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政治、历史等影响因素而变化。要想促进中国文学理论的国际化发展,就应该积极寻求适合中国文学理论宣传的方法和应对全球化发展的对策。具体宣传工作应该与现有的各项技术相结合,共同推动中国文学理论的创新和完善工作。比如,现有的文学论坛平台应该继续完善,便于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参与到文学理论的建构中。此外,应该让更多的人才加入到中国文学理论的研究工作中来,找到更深层次的发展方向。这一过程中,需要整合相关资源,找到文学理论发展的具体途径,如接受国内外学者的批评或认可,积极做出相应的回应和修正。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可以借助微课、慕课等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让学者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并了解中国文学理论知识。传统的传播方法往往是面对面的交流,讲座交流的机会不利于全员讨论和交流的实现。但是新的网络平台可以让广大中国文学理论爱好者针对具体知识的解读展开广泛讨论,同时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中国文学理论学习过程中来。
(二)丰富中国文学理论的形式和文化因素
文学理论影响着人们的作风,特别是后现代文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长期的实践证明,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是积极的,它在努力以平等的姿态与西方文学理论进行沟通和对话,希望能够有更多时代性的创造和发展。中国文学理论在寻求更有意义的内容和形式,特别是通过一些读者和研究者来推动理论的推广。文学理论迎接的挑战是艰巨的,但是仍然有很多文学爱好者对中国文学作品有着热烈的情怀,就中国文学理论的建构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相关人员也应该秉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结合中国国家特色,让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学理论,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比如,让学者到曲阜孔子的故乡进行研学,亲自参与到当地文化资源的调查中,从而对儒家思想有更深的认知。
(三)强化自身文化意识及反思力度
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之中,自我的文化形象与其他文化之间所具有的差异性使得增强自我文化意识以及提升反思力度变得尤为关键。“唯有真正掌握本民族的文化内涵,知晓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才能够在新兴文化世界当中找寻到自己地位。通过宽容接纳、优势互补的方式,共同建立互相包容、共同进步的国际文化秩序。”
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当中,不仅需要强化自我的文化意识,同时还需要加强自身的反思力度。第一,要维持高度的清醒意识,坚定文化信心。中华文化所具有的悠久历史和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让西方国家从本质上认识到中国文化所具有的普世价值,才可以有效规避其他国家对于中华文化所产生的误解,进而帮助中国文学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形象。其次,唯有在强化自我意识及提升反思力度的过程中,才可以真正地把握本民族文化的优势及劣势,才可以推动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完善。再者,在中国文学发展中,不能只关注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而忽视受众的接受过程和反馈,不利于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最后,文学著作大部分以历史、政治等为主要题材,有着非常强的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其文本的政治标准选择代替了文学中的美学体验,很难让西方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因此,在推荐作品进行翻译时,应挑选能够与西方审美和思想产生共鸣的作品。在保持中华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采用恰当的方式对原文进行解读,让世界对中国有更准确和全面的了解。
(四)结合文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在全球化之中,民族性与世界性如同硬币的正反两面,二者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在转化为世界性的过程中,民族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只有在世界性的映衬之下,民族性才具有价值。所以民族性意味着跨越界限,走向国际,进而实现本国、本民族与世界之间的相互连接;反之,世界性唯有在民族性的倒映下,方可更为真实。
实现中国文学的国际化,就需要找寻中国文学理论所具有的世界性。各国家之间所具有的共性往往集中表现为人类的共性。文学是人类精神进行创造的重要活动,其体现出的主题主要是正义与邪恶、爱恨、生死等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内容。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不可割裂,缺乏民族性的世界是空洞无味的。法国人卡萨诺瓦曾说过,边缘文学与作者常常需要通过各种方法获取世界的认可。但是,并不存在统一的世界文学,这便是民族性所表现的特性。
世界性之中也对选择文本的选择进行了限制,也就是尽可能挑选那些积极的、向上的、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展示民风民俗的文化故事或作品。同时其所具有的思想理念需要结合世界性元素,从而在世界范围获得价值的认可。坚定世界性就需要维护文化自信,选择可以在国际上推广并且能够阐述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以及中国智慧的文化。我国所主张的“走出去”的民族文化必须是精品,可以代表我国的核心文化思想,真实展现中国的大国形象及文化素养。
国际化的文学发展,并非简单的民族文学加减。每种文学均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因此,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文学理论需坚定自身的文化特色,坚持自己的中国立场,通过全球化的角度对人物事迹、历史典故以及价值观予以立体展现,并通过自我的文化表达方式表现出全球的共性价值。同时,在世界文学中,要以平等的视角看待“他者”的文学理论及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维护并发展本民族的文化美学。
三、结束语
如果说只是注重中国文学理论的形式因素挖掘,就会导致文学理论虚有其表,没有实际意义。而是需要综合中国文学理论的内容与形式,建立合理的联系,中国文学理论才会取得更为长久的发展。我们应该借助现有的条件,继续挖掘我国文学理论的价值,找到适合现代人发展的文学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王明秀.探究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学理论的国际化[J].新课程·上旬,2019,(1):182-182.
[2]马锐.探究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学理论的国际化[J].中华少年,2018,(2):136-136.
[3]李思晴.关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学理论的国际化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8,(41):108-109.
[4]陆静.探究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学理论的国际化[J].文化视野,2017,(25):154-154.
李友谊.探究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学理论的国际化[J].戏剧之家,2021(05):187-188.
分享: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创作传统源远流长,但由于种种原因,旧体诗词创作传统在近现代一度中断,出现了鉴赏活动与创作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2024-03-0721世纪初,美国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提出文学终结论断,认为“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学创作的物质基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众传媒的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人们交流沟通的方式,使得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依赖智能媒介。
2023-11-142018年,笔者基于在教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系列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从尝试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申报了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资源库的师生共建及考评体系的改革实践”。最初的设想是针对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寻找有效解决课程学时短,课程内容多,学生课后阅读严重不足等问题的方法路径。
2023-10-16童谣,即儿童歌谣。有学者认为,儿歌的古称为童谣,原因是“五四”以后中国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的歌谣运动后才出现了“儿歌”这个名称,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有儿语、小儿语、小儿谣、孺子歌等名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也称为儿歌。实际上,更早使用“儿歌”一词的应该是周作人,他的《儿歌之研究》发表于1914年。
2022-04-02宫体诗产生于南朝齐梁时期,与“赋”这一修辞手法在诗歌之中的广泛运用有关。南朝时期,诗人尤其注意对于诗歌技艺的探讨,包括诗体、修辞、声律等诸多方面。而关于其中“赋”法与咏物等技巧的探索,主要集中于齐梁与初唐时期,并最终形成咏物诗。宫体诗则可以看作这种探索成果的代表产物。与此同时,它又以自身独特的风格开创了诗歌中一种崭新的审美范式。
2022-01-28《送行》作为袁哲生的文学作品,打破了单纯以时间为轴的线性叙事,未着重于送行的前因后果,而立足于送行这一过程本身,借由空间叙事使小说整体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疏离状态。本文以空间叙事学作为理论基础,从地志空间的再现、文本空间的复杂性、空间书写中的人物塑造三个方面,探讨袁哲生《送行》一文的空间叙事特点及表达技巧。
2021-09-08梶井基次郎的作品,具有多处描写光和影、明与暗的特色。这种明与暗并非只停留于风景描写表面,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也紧密相连。在梶井基次郎的评传中,透过他的成长也可发现在梶井基次郎的内心一直有相互对立、矛盾的两个声音在斗争着。一个便是明、一个便是暗,二者互相交织并萦绕其一生。另外,梶井基次郎曾认为明与暗是其文学主题,福永武彦等人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这样看来,明与暗不仅是梶井基次郎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解开其文学特质的重要线索。因此解读梶井基次郎文学的明暗二重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浅析这一
2021-09-08十七年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由于意识形态的需要在创作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它以中国革命历史为题材,主要讲述革命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通过革命认识历史,对历史进行建构与书写。在革命历史小说中,《青春之歌》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以知识分子的成长史为题材,讲述了在九一八至一二九这一时代背景下,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成长为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过程。本文将从革命历史叙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体现、女性话语与革命话语的结合三个方面,结合
2021-09-08诗歌之美在于具有韵味,只有意蕴丰富、余味无穷的诗味才能让诗歌具有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歌中就充满了韵味,性情中不为人知的狂味,忧患一生的苦味,鞭挞现实的辣味。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年少还是晚年,杜甫都以饱满的情感和纯熟的诗艺散发出独到的韵味。本文以杜甫诗之味的角度,分别从狂味、苦味以及辣味入手,并结合杜诗进行分析,以探求杜甫诗中之味。
2021-09-08“忧患意识”这一概念最早由徐复观先生提出,他指出忧患意识“乃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也即是精神开始有了人的自觉的表现”。忧患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在尧舜禹时期就初现端倪。本文从学界对忧患意识的形成时间入手,通过对尧舜禹时期、夏朝、商朝时期的忧患意识进行分析,梳理忧患意识的源流,并总结忧患意识的内涵。
2021-09-08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世界文学
期刊人气:2029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文学
国际刊号:0583-0206
国内刊号:11-1204/I
邮发代号:2-231
创刊时间:1953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32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影响因子:0.444
影响因子:0.194
影响因子:0.141
影响因子:0.274
影响因子:0.73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