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红色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具有传承革命历史,弘扬红色精神的重要作用。文章以全国各地的红色教育基地的展览中,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形式为例,探讨其在红色教育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1、绪论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红色江山是由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撒热血换来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要铭记先烈,牢记革命历史,接受红色教育,传承红色精神。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的表达形式和载体,使红色文化更真实、更生动、更理想、更浪漫。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形式在红色教育中具有极为重要作用。
2、绘画在红色教育中的作用
在全国各地的红色教育基地的展览中,绘画是记录和展现革命事迹、革命历史人物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通常采用油画、水粉、素描等多种形式,多以油画为主,其具有易于长期存放、人物塑造细腻真实、立体感空间感强、画面层次丰富、色彩鲜艳逼真等特点。
比如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所展出的油画《开国大典》、《南昌起义》、《狼牙山五壮士》等绘画作品,以油画的形式来再现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即再现了历史,又表达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怀,也赋予了其艺术美感。我们来看看黎冰鸿的《南昌起义》这幅油画,描绘的是起义前官兵聆听周恩来战前动员讲话的这一经典时刻,画面中,周恩来处于画面黄金分割处,沉着果敢,士兵围拢在左右,坚毅冷静,夜色冷寂,远方天际泛起黎明前的曙光,武器冰冷,发出令人胆寒的光芒。作者巧妙的运用光线,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色彩对比,把起义前的紧张、肃穆、庄严,以及对起义成功的渴望凝固在一起,把这段真实而壮丽的美丽华章呈现在观者面前。
通过绘画的艺术性处理,突出主题,营造气氛,给人强烈的震撼感,使观者仿佛身临其境,这就是绘画这种艺术手法的魅力所在,体现的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艺术色彩,激发了人们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
3、雕塑在红色教育中的作用
雕塑,形式上分为圆雕、浮雕。材料上分为石雕、铜雕、不锈钢雕、玻璃钢雕等,有直观性强,立体感强,能使人身临其境等特点,具有纪念、象征寓意。
红色教育基地展览的雕塑是纪念性雕塑,主要用于纪念重要革命人物和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如西柏坡展览馆前树立的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五位伟人的铜像,人物塑造高大伟岸,形象朴实、真诚,我们可以近距离的观察每个人的表情、动作。伟人们瞭望远方,对革命胜利的欣喜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眉宇间留露出一丝凝重,对进京“赶考”,能否给人们谋幸福,给中国换个新天地的压力。谆谆教导的“两个务必”萦绕于耳。我们能体会到每位领导人不同的性格特点,给人更强烈的冲击。“赶考”的群像提醒我们每一个人“进京赶考”没有结束,全党上下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奋斗。还有一些革命英烈雕塑,他们是战斗英雄、普通战士、游击队员等,站在雕像前,恍惚穿越到革命的年代,感觉就站在他们中间,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举手投足,他们的英雄事迹,感同身受。
雕塑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艺术的美感,更是刀硺斧凿般坚毅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学习他们的艰苦奋斗、为国为民的精神,使观者心灵得到洗涤,更加懂得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4、摄影在红色教育中的作用
关于摄影,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们基本上每人都在用手机,随时可以拍照记录生活。摄影最大的价值是它的纪实性,能把某一时期的人、物、景定格下来,使之成为永恒。它对于博物馆而言最具有展示的意义,同时还有见证历史、考订正误、体现价值及满足观众观赏需求等多重作用[1]。
革命时期由于条件极其艰苦,记实性的,能够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照片较少。现存的大多都是随军记者所拍摄的黑白照片,这些作品可以真实的记录当时所发生的事件。使我们可以了解当年革命伟人的重大举措,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可以了解平民和革命战士的生活。比如在西柏坡展览馆中就有毛主席、周总理和夫人等领导人的日常生活与参加会议的照片,看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老百姓过着一样的艰苦朴素的生活,深深感悟到“只见公仆不见官”所包含的深意;有全国土地工作会议的照片,会场就是一个麦场,用布搭了一个棚子,两张桌子,几把椅子,与会代表围坐周围,有的坐在马扎上,有的坐在石头上,还有的席地而坐,就是在这个极其简陋的会场中,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有全国土地工作会议召开后,翻身农民领到土地证的照片,从照片上看拥有了土地的老百姓喜上眉梢;还有老百姓给前线解放军送物资的照片,长长的马车队,兴高采烈的群众,一袋一袋的粮食,送往前线支持解放军解放全中国。俗语有云“有图有真相”,又云“眼见为实”,生活在新时代的青少年,他们无法想象革命时期的艰苦,共产党的艰苦朴素的精神,百姓对土地的渴望,人民对共产党的拥护。
照片的真实为我们还原了历史,让我们有据可循。红色精神也在这一张张照片中不断传承,今天的我们更应该向革命先烈学习,使红色精神发扬光大。
5、结语
艺术是传承红色精神,进行红色教育最直观、最形象、最生动的方式。“纸上得来终觉浅”,没有真实感。前往博物馆去观看反映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作品,激发爱国情怀,传承爱国主义精神,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使我们的国家兴旺发达,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曹欣欣.老照片在陈列展览中的作用与意义探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87-90.
张博闻.艺术在红色教育中的作用[J].科技风,2020(13):215.
分享: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创作传统源远流长,但由于种种原因,旧体诗词创作传统在近现代一度中断,出现了鉴赏活动与创作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2024-03-0721世纪初,美国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提出文学终结论断,认为“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学创作的物质基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众传媒的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人们交流沟通的方式,使得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依赖智能媒介。
2023-11-142018年,笔者基于在教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系列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从尝试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申报了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资源库的师生共建及考评体系的改革实践”。最初的设想是针对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寻找有效解决课程学时短,课程内容多,学生课后阅读严重不足等问题的方法路径。
2023-10-16童谣,即儿童歌谣。有学者认为,儿歌的古称为童谣,原因是“五四”以后中国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的歌谣运动后才出现了“儿歌”这个名称,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有儿语、小儿语、小儿谣、孺子歌等名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也称为儿歌。实际上,更早使用“儿歌”一词的应该是周作人,他的《儿歌之研究》发表于1914年。
2022-04-02宫体诗产生于南朝齐梁时期,与“赋”这一修辞手法在诗歌之中的广泛运用有关。南朝时期,诗人尤其注意对于诗歌技艺的探讨,包括诗体、修辞、声律等诸多方面。而关于其中“赋”法与咏物等技巧的探索,主要集中于齐梁与初唐时期,并最终形成咏物诗。宫体诗则可以看作这种探索成果的代表产物。与此同时,它又以自身独特的风格开创了诗歌中一种崭新的审美范式。
2022-01-28《送行》作为袁哲生的文学作品,打破了单纯以时间为轴的线性叙事,未着重于送行的前因后果,而立足于送行这一过程本身,借由空间叙事使小说整体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疏离状态。本文以空间叙事学作为理论基础,从地志空间的再现、文本空间的复杂性、空间书写中的人物塑造三个方面,探讨袁哲生《送行》一文的空间叙事特点及表达技巧。
2021-09-08梶井基次郎的作品,具有多处描写光和影、明与暗的特色。这种明与暗并非只停留于风景描写表面,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也紧密相连。在梶井基次郎的评传中,透过他的成长也可发现在梶井基次郎的内心一直有相互对立、矛盾的两个声音在斗争着。一个便是明、一个便是暗,二者互相交织并萦绕其一生。另外,梶井基次郎曾认为明与暗是其文学主题,福永武彦等人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这样看来,明与暗不仅是梶井基次郎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解开其文学特质的重要线索。因此解读梶井基次郎文学的明暗二重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浅析这一
2021-09-08十七年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由于意识形态的需要在创作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它以中国革命历史为题材,主要讲述革命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通过革命认识历史,对历史进行建构与书写。在革命历史小说中,《青春之歌》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以知识分子的成长史为题材,讲述了在九一八至一二九这一时代背景下,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成长为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过程。本文将从革命历史叙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体现、女性话语与革命话语的结合三个方面,结合
2021-09-08诗歌之美在于具有韵味,只有意蕴丰富、余味无穷的诗味才能让诗歌具有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歌中就充满了韵味,性情中不为人知的狂味,忧患一生的苦味,鞭挞现实的辣味。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年少还是晚年,杜甫都以饱满的情感和纯熟的诗艺散发出独到的韵味。本文以杜甫诗之味的角度,分别从狂味、苦味以及辣味入手,并结合杜诗进行分析,以探求杜甫诗中之味。
2021-09-08“忧患意识”这一概念最早由徐复观先生提出,他指出忧患意识“乃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也即是精神开始有了人的自觉的表现”。忧患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在尧舜禹时期就初现端倪。本文从学界对忧患意识的形成时间入手,通过对尧舜禹时期、夏朝、商朝时期的忧患意识进行分析,梳理忧患意识的源流,并总结忧患意识的内涵。
2021-09-08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文艺理论与批评
期刊人气:2656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艺术
国际刊号:1002-9583
国内刊号:11-1581/J
邮发代号:82-205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270
影响因子:0.33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