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急救措施。方法:通过对2018年1月至5月接诊的28例小儿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儿的急救措施与护理处置。结果:除一例患儿家属放弃抢救死亡外,其余27例经急救处置后,呼吸困难缓解,患儿安静,颜面皮肤转红,血氧饱和度≥90%,住院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儿科急诊的危重病是小儿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该病有着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症状重等特点,急救重点在于迅速进行对症治疗即有效供氧、改善呼吸功能、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通气,而早发现、早治疗护理能改变疾病的预后,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小儿重症肺炎主要表现为肺部感染以及休克,患儿会出现咳嗽、四肢厥冷、意识模糊、全身不适等症状,常导致呼吸衰竭的发生[1],而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功能异常,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气体交换需要,造成动脉血氧下降和(或)二氧化碳排出不能满足代谢需要而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综合征,小儿呼吸衰竭多为急性呼吸衰竭[2],如未得到及时的诊断治疗,严重危及患儿的生命,是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3],早期识别小儿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积极治疗护理,能改变疾病的预后。我科2018年1月至5月接诊小儿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儿28例,经急救处置,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8年1月至5月我科接诊小儿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儿28例,其中男孩21例,女孩7例,年龄最大6岁,最小11天,接诊时患儿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咳痰、心率增快、烦躁、气促、发绀、鼻扇、吸凹征等呼吸困难(窘迫)的表现,血氧饱和度≤80%,血气分析提示PaO2<60mmHg,伴(不伴)PaCO2>60mmHg。
2、结果
一例脑瘫患儿接诊时呼吸心脏已停博家属放弃抢救死亡外,其余27例经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及静脉用药对症治疗后,呼吸困难缓解,颜面皮肤转红,血氧饱和度≥90%,转PICU或NICU进一步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3、急救措施与护理
3.1 患儿置抢救室立即给氧、心电监护,所有患儿先经鼻导管继而面罩及呼吸囊加压给氧而血氧饱和度均≤85%,最后全部行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便于迅速纠正缺氧、保证有效通气和吸入高浓度的氧,缓解呼吸困难(窘迫)、提高动脉血氧分压。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4],呼吸道通畅是急性呼吸衰竭有效供氧的关键,气道不畅使呼吸阻力增大,呼吸功消耗增多,也使炎性分泌物排出困难,通气受限,因而抢救中22例患儿应用了沙丁胺醇、布地奈德、异丙托等药物雾化吸入而后吸痰,因雾化药物既湿化呼吸道又有消炎稀释痰液的效果[5],便于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缓解支气管痉挛,避免痰堵塞影响供氧通气,吸痰时动作要迅速轻柔,切记长时间吸引,以免发生缺氧加重病情,气管插管后的患儿吸痰时应严格无菌操作,雾化及(或)吸痰前后应听诊肺部呼吸音,以了解处置后的效果,并严密观察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神志的变化,观察痰液的性质、颜色和量,同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以避免胃内容物反流及误吸。
3.3 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高效安全的静脉通路是患儿急救用药、生命支持的必要通道,静脉输液可维持循环、心衰等而改善呼吸困难,故接诊后迅速置静脉留置针以便于遵医嘱静脉用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休克、纠正酸中毒等对症治疗,输液时注意控制输液量和速度,输液过快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病情,过慢则达不到疗效[6]。
3.4 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节律、血压等的变化,观察患儿神志、意识、瞳孔大小、对光反射、以及皮肤颜色、温度、湿度等变化,注意尿量、尿的颜色及性质,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以减少氧耗,高热者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用药,休克患儿注意保暖[7],并做好记录。机械通气时还要观察呼吸机工作有无异常,患儿呼吸频率、节律与呼吸机是否同步,导管有无移位松脱等,必要时复查血气,以便于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如呼吸频率改变或有呼吸暂停,则提示病情加重;烦躁、面色紫绀、呼吸急促、心率增快提示呼吸道阻塞或心衰;嗜睡、昏迷或惊厥、瞳孔忽大忽小或不等大提示有脑水肿的可能;脸色苍白伴心率加快、烦躁等症状时,提示肺动脉高压加重心脏负担或是心肌收缩无力[6],均应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应用利尿或强心剂等处理,以缓解症状。
3.5 及时采集血标本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动脉血气等血标本是治疗及协助诊断的依据,在抢救中均应及时采集送检。
3.6 防治感染患儿相对抵抗力降低,吸痰、静脉穿刺、采血等须严格无菌操作,保持抢救室安静整洁[8],限制人员流动,必要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4、小结
小儿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是儿科急诊的危重病,发病原因很,且一般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症状重,急救重点在于迅速有效供氧、改善呼吸功能、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通气。而早发现、早治疗及护理能改变疾病的预后,减少患儿的痛苦及并发症的发生。这要求急诊护士特别是急诊分诊护士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较强的应急能力,及时发现并识别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患儿,接诊后能立即对症处置并备好气管插管等抢救物品与药品,及时配合医生实施急救,亦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志英,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急诊急救措施[J],中国医学工程2017年第25卷第3期52-54.
[2]赵祥文主编,儿科急诊医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10月109-113.
[3]江载芳,沈颖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2709-2718.
[4]潘晓芬,探讨小儿呼吸衰竭的重症监护护理[J],当代医学2016年第22卷第8期总第415期110-111.
[5]余先凤,小儿重症肺炎的急救护理及效果分析[J],健康导报医学版2015年第9期第20卷132.
[6]曾芳,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急诊急救措施[J],妇儿百科2017年7月第13期68.
[7]赵祥文主编,儿科急诊医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10月376-385.
[8]王志芳,小儿气管插管术后并发症防治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2016年3月第6期总第84期81.
梁冬梅.小儿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急救护理[J].健康大视野,2020,(1):165,167.
分享: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属于儿科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一般是由于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一般多发于6周岁以下的儿童群体中。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潜伏期为3-5天,病毒复制的初始部位在咽部和回肠末端,病毒血症让病毒经血液传播至全身淋巴组织后导致病毒传播至全身各个脏器,导致病变。
2025-01-13吸入疗法是利用气体射流原理,通过不同的装置把药物以气溶胶的形式输出并随呼吸进入体内。药物直接到达靶器官,起效迅速,疗效佳,应用方便,安全性高。目前临床常用的吸入装置包括便携式吸入装置[压力定量气雾剂(pMDI)、干粉剂(DPI)、准纳器、都保装置]和雾化吸入装置。临床应根据患者的特点和病情选择适当的吸入装置及药物。
2025-01-07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物理干预及支持治疗,多数患儿治疗后症状缓解,但仍有部分患儿可发生气道痉挛,导致呼吸困难和哮喘发作,加重病情[3-4]。 近年来,RSV 感染的发病机制研究逐渐深入, 涉及免疫反应、基因易感性及微环境调控等,病情严重程度与患儿的免疫功能、 炎症反应及基因特征密切相关。
2024-12-18目前,百日咳治疗主要依赖抗生素,如大环内酯类药物,但随着耐药性的增加,寻找新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迫切[3]。磺胺嘧啶具有广泛的抗菌谱,结合其在组织中的广泛分布,为百日咳的治疗提供了新视角[4]。异丙托溴铵为抗胆碱能药物,能有效缓解支气管痉挛[5]。
2024-12-09疾病发生后,会严重阻塞患儿的气道,从而导致低氧血症、打鼾等症状出现。鼾症患儿会出现明显的夜间反复惊醒、张口呼吸、憋气等表现,部分严重的患儿甚至可能发生呼吸暂停[2]。临床发现,鼾症的出现会导致患儿晚上的睡眠质量下降,从而导致白天注意力分散,伴有疲劳、犯困等表现,对其生活学习和生长发育都造成了一定不利影响[3]。
2024-12-09喘息是儿童常见呼吸道症状之一,研究表明,约34%的儿童在3岁之前至少出现1次喘息,近一半的儿童在6岁之前会出现喘息,喘息性支气管炎即哮喘性支气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炎伴有喘息发作,病毒感染为常见诱发因素。近年来,婴幼儿喘息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目前尚未发现有效药物能明显改变其疾病过程。
2024-12-05目前对于小儿心脏病的手术治疗,通常采取的是在全身麻醉下,通过胸部入路的方式进行精细操作。鉴于小儿患者年幼且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抵抗力相对较弱,这一阶段的手术恢复显得尤为重要。在手术后的康复期内,小儿患者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1]。
2024-11-27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 UACS)是引起儿童慢性咳嗽最常见因素之一,国内多中心研究显示,该疾病在儿童慢性咳嗽病因排名第二位,在学龄期儿童慢性咳嗽病因排名第一位。引起UACS的病因包括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等,其中鼻炎、鼻窦炎是儿童UACS最常见的病因。
2024-11-23肺炎支原体(MP)是一种原核微生物,能够独立存活的最小病原菌,可经空气飞沫传播导致呼吸道及肺部感染。幼儿是肺炎支原体的易感人群,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重症患者会出现血液系统损伤,甚至威胁其生命[1]。因此,早期准确诊断和病情评估能够有效抑制病情进展,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升临床疗效。
2024-11-08急性支气管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由微生物感染、物理及化学性刺激、过敏因素等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等,多发于气候变化及季节交替时,儿童为该病发生的主要群体。临床治疗包括抗菌、抗病毒、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祛痰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虽能缓解临床症状,但因不良反应及抗生素的耐药性等问题。
2024-11-01人气:16531
人气:15876
人气:15459
人气:15188
人气:1454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临床肺科杂志
期刊人气:4469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安徽医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
出版地方:安徽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9-6663
国内刊号:34-1230/R
邮发代号:26-174
创刊时间:199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939
影响因子:0.996
影响因子:0.767
影响因子:0.459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