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发热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常见症状,中医辨证施治,收效甚佳。兹掇验案3则,表而出之。案例1中年女性,新冠肺炎患者,反复高热,治以宣肺清热、痰通腑,1剂显效,间断调治,预后良好。案例2老年妇人,新冠肺炎患者,年老体弱,担忧恐惧,低热缠绵,予清透邪热、辟秽化浊调治,症状显著好转,避免了向重症转化。案例3高龄产妇,新冠肺炎患者,热势不退,予宣肺清热、化痰凉血、健脾安胎之治,紧扣病机,化裁古方,收效甚捷。
2021年7月31日以来,河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中医全面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时间更早、规模更大、程度更深,作用更突出。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实践显示,中医药不但长于预防和治疗轻症,也能够承担急性病症的诊治工作。
发热是新冠肺炎最常见的症状。据报道[1],87.9%的新冠肺炎患者出现发热症状。中医药辨证施治,能有效减轻新冠肺炎患者的发热症状,延缓疾病发展,减少向重症/危重症转化的轻型/普通型患者数量[2]。本文列举河南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使用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验案3则,以供同道参考。
1、宣白承气汤治疗新冠肺炎发热案
赵某,女,35岁。2021年8月6日首次核酸检测阳性,疫苗二针,普通型,无结核病、肝炎、艾滋病史。2021年8月9日上午10∶00查房,患者诉发热2 d。热峰39.5℃,口服布洛芬后,体温下降持续1 h左右,伴咳嗽频繁、痰少难咳出,大便干结,口干饮水多。初期寒战,流黄鼻涕,头痛,乏力,纳差,舌红、苔黄厚腻少津(见图1),脉紧滑略数。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4.61×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3.24×109/L;淋巴细胞计数0.86×109/L;C反应蛋白13.3 mg/L;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ORF 1ab基因核酸检测阳性,循环阈值(Ct值)20;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N阳性,Ct值19;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G 2.430 AU/mL,IgM 0.058 AU/mL;D-二聚体0.37μg/mL。胸部CT示:双肺炎症;双肺陈旧性病灶;右肺胸膜结节样增厚(见图1)。中医诊断:(1)湿毒疫(湿毒郁肺证)[3];(2)发热。西医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则治法:宣肺清热、化痰通腑。处方:麻黄15 g,苦杏仁15 g,生石膏30 g,黄芩15 g,全瓜蒌30 g,生姜15 g,大枣10 g,甘草10 g。3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450 mL,分3袋,每袋150 mL,分早中晚3次服。
8月10日晚8∶00随访,患者服用中药3袋,仍发热,但热峰较前下降,发热时间较前缩短,大便已解,余证同前。
8月13日患者未再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减轻,口干、流涕、头痛、乏力等症状显著减轻,纳眠差,二便调,舌质红、苔黄腻,双脉滑数。继续给予中药(同上方)以辛凉解表、清热化痰。
8月18日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ORF 1ab基因核酸检测Ct值0;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N Ct值38。
8月19日患者精神可,无发热,咳嗽咳痰显著好转,纳眠可,二便调。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胸部CT示:双肺炎症,与2021年8月10日片对比部分病灶减小、范围缩小;双肺陈旧性病灶;右肺胸膜结节样增厚(见图1)。
按语:该方以自张仲景《伤寒论》记载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为基础,合《温病条辨》记载的宣白承气汤加减化裁而来。《黄帝内经》云肺主皮毛,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肺与大肠相表里。当肺气受“湿毒之邪”,湿困脾闭肺,致气机升降失司,湿毒化热,传入阳明,形成阳明腑实证;外邪侵袭致肺气郁闭,肺中痰浊化热,进而出现肠燥热结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咳痰黄、口干而渴等症状。此时通过清宣肺气、通腑泄热,可促使痰湿热毒从肠道排出,邪热从皮表外散,起到祛邪扶正的作用。此方功效为清宣肺气、通腑泄热,药简力专。方中君以麻黄,臣以生石膏。麻黄味辛温,宣散肺气之力专,可使肺中邪气散越,然其性温,故予倍于麻黄之生石膏,使麻黄宣肺而不助热,生石膏清泻肺中壅热而不凉遏。方中以炒苦杏仁、瓜蒌为使,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旨在恢复肺气机升降出入之序。杏仁肃降肺气、止咳平喘,使肺中浊邪得降;瓜蒌肃降肺气,使肺中痰湿邪热,得以从肠道排出。杏仁、瓜蒌得生石膏可使肺中邪热得以降泻,以复肺气清肃之令。甘草既可缓和麻黄发散之性,又可协助麻黄,令其宣肺而不伤气,还可辅助生石膏清热益气生津,更能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宣肺气、通腑泄热之功。
图1新冠肺炎发热案患者宣白承气汤治疗前后舌象及胸部CT图
2、蒿芩温胆汤治疗新冠肺炎发热案
张某,女,78岁。2021年8月5日首次核酸检测阳性,开封尉氏人,家中多人感染,未注射疫苗,普通型,无结核病、肝炎、艾滋病史。2021年8月7日入院以来,忧郁多虑,恶心、纳差,眠差,左胸部憋闷,头昏沉,二便调;舌苔白厚腻,舌质淡暗,舌下脉络略迂曲,双脉濡滑。8月15上午10∶00查房,患者诉发热,热峰38.1℃,口服布洛芬可退热,伴纳差、头昏、乏力,舌苔白厚腻如积粉且舌质淡暗(见图2),舌下络脉略迂曲,双脉濡滑。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68×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4.09×109/L;淋巴细胞计数1.06×109/L;C反应蛋白71.31 mg/L;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ORF 1ab基因核酸检测阳性,Ct值26;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N阳性,Ct值24;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G 445.434 AU/mL,IgM 0.530 AU/mL;D-二聚体0.65μg/mL。8月8日胸部CT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改变;右肺中叶条索影(见图2)。中医诊断:(1)湿毒疫(少阳湿热痰浊证);(2)发热。西医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则治法:清透邪热、辟秽化浊。处方:青蒿30 g,黄芩15 g,法半夏10 g,竹茹10 g,陈皮15 g,茯苓30 g,柴胡15 g,枳壳10 g,赤芍30 g,滑石30 g,葶苈子(包煎)30 g,藿香15 g,苍术15 g,甘草10 g。3剂,每日1剂,水煎取450 mL,分3袋,每袋150 mL,分早中晚3次服。
8月17日晚8∶00随访,患者服用中药3袋,未再发热,纳眠差,大便已解。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6.65×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4.04×109/L;淋巴细胞计数1.81×109/L;C反应蛋白18.1 mg/L;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ORF 1ab基因核酸检则阳性,Ct值25;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N阳性,Ct值25;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G 0.043 AU/mL,IgM0.034 AU/mL;D-二聚体0.66μg/mL;血氧饱和度97%。胸部CT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改变,较8月8日双肺病灶增多,范围扩大;右肺中叶条索影。继续给予中药(同上方)以清透邪热、辟秽化浊,嘱俯卧位通气。
8月20日患者精神可,无发热、闷气症状,纳眠尚可,情绪低落,二便调。当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ORF 1ab基因核酸检测Ct值0;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N Ct值30。
8月19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胸部CT示:双肺炎症,与2021年8月17日片对比部分病灶减小、范围缩小;双肺陈旧性病灶;右肺胸膜结节样增厚(见图2)。继续中药治疗(同上),并请精神心理科会诊加强安抚,必要时给予抗抑郁药物。
图2新冠肺炎发热案患者蒿芩温胆汤治疗前后舌象及胸部CT图
按语:蒿芩温胆汤出自清代俞根初所著《重订通俗伤寒论》,由青蒿、竹茹、半夏、茯苓、黄芩、枳壳、陈皮、碧玉散组成,是治疗少阳湿热痰浊弥漫三焦证的代表方。本案患者为老年女性,家人成为当地疫情的引爆点,对疾病和回归社会的各种忧虑导致胆郁痰结,临床表现为低热、身热不扬、胸腹部脘闷不舒,舌苔黄厚腻,双脉濡滑。青蒿味苦性寒,气芳香,主生发气机、清透邪热、辟秽化浊;黄芩苦寒,清热燥湿。二药相伍,内清少阳热邪而疏利气机,并能燥湿,故共为君药。竹茹善清胆胃之热,可化痰止呕;法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两味相协,加强祛湿化痰之功。茯苓、碧玉散既可健脾利湿,又能导热下行,清热利湿于下焦。以上诸药相伍,使热清湿化痰除,共为臣药。枳壳下气宽中、除痰消痞,陈皮理气化痰、宽胸畅隔,又加葶苈子一味泄肺中浊邪,共为佐药。综合全方,可使湿浊之邪从上、中、下三焦分消,使邪热清、湿浊化、气机畅,则诸症除。
3、有故无殒疗新冠肺炎孕妇发热案
安某,女,38岁。2021年8月1日首次核酸检测阳性,孕25周,未注射疫苗,普通型,无结核病、肝炎、艾滋病史。2021年8月9日上午10∶00查房,患者诉发热1 d。热峰38.2℃,午后发热伴咳嗽、咳痰,头痛、头昏沉,咽痛,鼻塞,皮肤湿冷,味觉嗅觉失灵,乏力,活动后胸闷、心慌,纳差,二便调;形体瘦小,口唇正红,舌质红、舌边有齿痕、苔薄黄腻(见图3),脉细数。产科查房:胎动正常,腹部隆起如孕7月余,腹软,无腹痛及阴道出血等不适。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65×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4.10×109/L;淋巴细胞计数1.18×109/L;C反应蛋白43.22 mg/L;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ORF 1ab基因核酸检测阳性,Ct值27;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N阳性,Ct值24;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G 3.121 AU/mL,IgM4.927 AU/mL;D-二聚体2.03μg/mL;胸部CT未查。中医诊断:(1)湿毒疫(湿毒郁肺、血分郁热证);(2)发热。西医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则治法:宣肺清热、化痰凉血、健脾安胎。处方:麻黄8 g,生石膏15 g,白术10 g,黄芩20 g,紫苏叶15 g,青蒿15 g,知母10 g,地骨皮30 g,前胡15 g,百部10 g,炒紫苏子10 g,炒牡丹皮15 g,生姜15 g,大枣10 g,甘草10 g。3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450 mL,分3袋,每袋150 mL,分早中晚3次服。
8月10日晚8∶00随访,患者服用中药3袋,仍发热,但热峰较前下降,发热时间较前缩短,大便已解,余证同前。
8月13日患者未再出现发热,咳嗽咳痰显著减轻,无头痛、头昏沉、咽痛、鼻塞、皮肤湿冷等症状,味觉嗅觉稍恢复,纳眠差,二便调,舌质红、苔薄腻(见图3),双脉细数。更改处方以清肺化痰、滋阴凉血、健脾安胎。桑白皮15 g,地骨皮15 g,酒黄芩12 g,藿香15 g,生地黄18 g,知母12 g,白术15 g,砂仁(后下)5 g。5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450 mL,分3袋,每袋150 mL,分早中晚3次服。
8月18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ORF 1ab基因核酸检测Ct值0;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N Ct值30。
8月19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
图3新冠肺炎孕妇发热案有故无殒治疗前后舌象图
按语:本案所用方以麻黄、石膏辛凉解表,青蒿、炒牡丹皮、地骨皮、知母清热凉血,前胡、百部、紫苏子清热化痰,黄芩、白术、甘草、大枣顾护中气且安胎,以治疗外邪犯肺、水停肌表、郁久化热的病症。本案患者为高龄产妇复感新冠肺炎,内有阴虚、外有浊邪闭肺,治当宣肺泄热、滋阴凉血、清肺化痰,辅以健脾安胎。治疗之初,秉承“有故无殒,亦无殒”的用药指导原则,虽虑其处于妊娠的特殊时期,但经再三权衡仍坚持麻黄的用量,收效甚佳。热退之后,遵循“中病即止”“顾护正气”“因人制宜”的用药原则,改为应用清肺化痰、滋阴凉血、健脾安胎的药物。
4、体会
新型冠状病毒是人体所感受的外来邪气,是一种不同于六淫之邪的疫戾之气。正如吴又可所言“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4]。针对新冠肺炎具有强烈传染性、较强致病性和波及面广的特点,采用针对疫情的主方,再由临床医生兼顾个体差异进行施治。这种一人一方一策的治疗方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时使用[5],并在疫情的防治及康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效果[6-9]。
新冠肺炎疫情虽与以往的疫病有所不同,但就其发病、传变特点而言,有特定的规律。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且以低热为主,不恶寒,咳嗽、咳痰,咽干咽痒,乏力,舌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因其邪在上焦肺卫,邪正交争于表,提示此阶段属于疫戾秽浊、郁遏肺卫之证。故治以辛凉散热、芳香辟秽,使邪气外散内化,阻断病情。中期主要临床表现为纳呆、脘闷、腹胀、便秘、恶心等,乃秽浊之邪困阻中焦,使脾胃受伤,运化失常,发为疫戾秽浊、滞脾碍胃之证。故治以芳香辟秽、通腑祛浊,防止浊邪上扰而蒙蔽清窍。后期如患者年老体衰兼有他病,亦或病情失治,或虽经对症治疗,病邪仍由表入里,或久恋于肺,胶着凝固,蕴结成痰,郁阻于肺,肺气郁闭,或可出现高热及胸闷、气促、喘息等;表现为火热内结,导致咽干口苦、小便黄赤、神志昏迷、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舌苔黄厚腻等,为秽浊闭窍、入络动血之证。故治以芳香开窍、辟秽醒神。
在复杂多变的病情面前,中医药深度介入、全程救治,核心在于辨证论治,方法是四诊合参。详审证候,才能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本文记载3则发热病案,效验俱佳,正是因为在整个诊疗过程中中医秉承了自身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临床研究大汇.重磅!钟南山院士最新千例新冠肺炎研究结果来了![EB/OL].(2022-02-10)[2020-02-15].
[2]孙易娜,吕文亮,李昊,等.清肺排毒汤治疗轻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95例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2021,62(7):599-603.
[3]苗青,丛晓东,王冰,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认识与思考[J].中医杂志,2020,61(4):286-288.
[4]明·吴有性.温疫论[M].张志斌,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00.
[5]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修订版)的通知[EB/OL].(2021-04-15)[2022-03-01].
[6]夏文广,安长青,郑婵娟,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34例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2020,61(5):375-382.
[7]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的通知[EB/OL].(2020-02-07)[2022-03-01].
[8]高树明,马英,杨丰文,等.张伯礼:中医药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过程发挥作用[J].天津中医药,2020,37(2):121-124.
[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有效方剂筛选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J].世界中医药,2020,15(4):537.
基金资助:河南省疫情防控科研攻关项目【No.211100310600】;河南省中医“高水平专科”培育项目【No.豫卫中医函[2023]63号】;河南省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项目【No.221111311900】;
文章来源:朱广领,崔应麟,黄琳,等.中医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热案例3则[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22(19):77-80.
分享:
新冠后综合征是指在最初的新冠病毒感染3个月后继续存在或新出现的症状,包括疲倦乏力、疼痛、心悸气短、睡眠障碍等,可涉及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并且这些症状持续至少2个月,故又称之为长新冠综合征。近年来,有关长新冠综合征的防治及其机制探讨的研究较多。
2025-03-27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完善预警机制,通过监测疫情发现异常点发布预警,启动相应预案。需要监测的新冠疫情异常点主要表现为异于历史情形的节点,其本质即在时域中对离散数据变化趋势的异常判断。在网络应用普及条件下,通过搜集人的行为数据并加以分析,可能及时发现异常点,提高异常检测时效性。鉴于网络平台的搜索数据获取成本低,
2025-02-27本文研究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应急医疗物资分配决策过程以及决策的特点,构造了疫情暴发期应急医疗物资适应多阶段、按需求紧急度分配的决策模型,为应急医疗物资分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首先建立符合新冠肺炎疫情在异常紧急、紧急、和常态下应急医疗物资调度特点的优化模型、相应的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给出合理算法。
2025-01-22世界卫生组织于2020年2月12日命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为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2020年3月11日宣布COVID-19构成全球大流行,截至2023年5月24日,全球报告确诊病例超过7.66亿,死亡超过690万例。虽然2023年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COVID-19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每周仍有数十万人感染。
2024-12-1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有所增加,是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导致全球第三大常见死亡原因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遗传因素、表观遗传修饰、微生物组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 COPD,其特征是呼气气流受限且不完全可逆、慢性炎症失调和肺气肿性破坏。
2024-11-27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长期症状又称新冠感染后遗症(post-acute sequelae of COVID-19,PASC),常见于重症感染病例,因其后续的咳嗽、气促、嗅觉和味觉障碍等症状持续时间长,对患者后续工作、生活质量可能造成严重影响。而肺部作为COVID-19感染的主要靶器官,感染痊愈后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PASC又相对常见。
2024-10-122021年7月31日以来,河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中医全面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时间更早、规模更大、程度更深,作用更突出。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实践显示,中医药不但长于预防和治疗轻症,也能够承担急性病症的诊治工作。
2024-09-26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 V-2),简称新冠病毒,因其强烈的传染性,自疫情防控全面放开以来,导致的感染高峰和近数月来多点散发的疫情以及感染后一系列并发症,仍给我国经济及医疗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损失。
2024-08-1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为呼吸系统急性传染病,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件,患者临床多表现为乏力、干咳及发热等,伴或不伴鼻塞、腹泻及流涕等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严重可出现多器官衰竭、脓毒性休克等危重症表现,对患者的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2]。
2024-07-18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躯体及心理障碍。因SARS-CoV-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引发的多系统损害以肺部最为严重且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故肺部的功能康复训练成为必不可少的干预策略和方法。
2024-07-11人气:13006
人气:12884
人气:11485
人气:10989
人气:1090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中医药学刊
期刊人气:9234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辽宁中医药大学
出版地方:辽宁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7717
国内刊号:21-1546/R
邮发代号:8-182
创刊时间:198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1.881
影响因子:1.074
影响因子:1.483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9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