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电子结肠镜下冷圈套切除术治疗结直肠小息肉的效果

  2020-10-06    173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探讨电子结肠镜下冷圈套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收治的221例结直肠小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息肉切除方法不同,分为电子结直肠镜下冷圈套切除术治疗(冷套圈组)和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高频电凝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息肉完整切除率、标本黏膜下小动脉是否损伤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冷套圈组手术时间(3.18±0.45)min,短于高频电凝组的(5.09±1.1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冷套圈组息肉完整切除率为100%(278/278),高于高频电凝组的86.84%(253/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冷套圈组及高频电凝组患者在息肉摘除数目、息肉方位、术中及术后出血率、息肉样本接收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息肉病理类型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冷套圈组标本黏膜下小动脉均没有出现毁损,而高频电凝组则有6例发生受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结直肠镜下冷圈套切除术相比高频电凝切除术在治疗结直肠小息肉方面,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手术标本完整等优势。

  • 关键词:
  • 冷圈套切除术
  • 消化内科
  • 结直肠小息肉
  • 高频电凝切除术
  • 加入收藏

结直肠息肉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结肠恶性肿瘤的发生与结直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关系密切[1,2]。通过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并及时切除,简单、有效且损伤小,可有效降低结肠恶性肿瘤的发生率[3]。随着结肠镜技术和相关器械的发展,热活检钳息肉切除术、氩离子凝固术、圈套器息肉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以及经内镜黏膜剥离术,已应用于结肠息肉的治疗[4,5]。对于结直肠小息肉的治疗,传统的圈套器电凝切除术虽然被普遍应用,但由于烫烧可造成局部溃疡,以至能够使黏膜下层动脉受损,而且不管应用何种预防出血操作,仍有<1.0%的迟发出血率可能,而且对标本的热灼伤可能影响病理结果判断的准确性[6,7]。2017年欧洲胃肠道内窥镜学会(EuropeanSocietyofGastrointestinalEndoscopy,ESGE)推荐应用内镜下结肠息肉冷切除术治疗直径1~9mm毫米息肉,活检钳适用于摘除直径1~3mm的息肉,对于直径4~9mm的息肉,使用活检钳应该需要多次摘除,这样可能会存在明显的息肉残留,故推荐冷圈套器切除[8]。本研究针对结直肠小息肉分别应用冷圈套器切除与高频电凝切除术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评估冷圈套器切除在治疗结直肠小息肉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收治的221例结直肠小息肉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单发或多发结直肠息肉,无蒂,最大直径<10mm;所有患者均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凝血功能障碍;②息肉表面发生严重溃疡或瘢痕;③伴有进展期肠癌或其他系统恶性肿瘤;④伴有其他肠道炎症性疾病;⑤遗传性肠息肉病。根据切除方法不同分为两组,使用冷圈套切除术进行治疗的110例患者为冷套圈组,男性77例,女性23例;年龄21~88岁,平均(52.28±9.58)岁。采用高频电凝切除术进行治疗的111例患者为高频电凝组,男性82例,女性29例;年龄17~76岁,平均(54.27±11.8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器械及术前准备

电子结肠镜、息肉圈套器、高频电发生器。行结肠镜检查的前1天进食流质食物,至少提前5h口服硫酸镁40g、二甲硅油散10g加2000mL水口服进行肠道准备。

1.2.2操作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息肉治疗,手术全部由结肠镜使用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内镜医生进行。所有患者行冷圈套切除术治疗或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操作前由医生告知手术具体流程及相关风险,并让患者或患者家属签署治疗同意书。冷圈套组:做好肠道准备后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手术过程中采用冷圈套切除术进行切除,切除后回收息肉标本进行病理检查。高频电凝组:做好肠道准备后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采用高频电凝切除术进行切除,切除后回收的息肉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测。

1.3观察指标

①息肉的位置、长度、数目和操作时长;②术中出血率,术中出血是指手术过程中连续出血超过1min的情况(出血例数/此组人数×100%);③术后1周出血率,指术后24h至1周内发生出血,表现黑便或便血,且需内镜下处理的情况(出血例数/此组人数×100%);④息肉完整切除率,完整切除指息肉病理切缘是否有息肉病灶残留(包括侧切缘及纵切缘);⑤结肠息肉标本回收率(回收标本个数/切除息肉个数×100%);⑥回收的结肠息肉标本由病理科医师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病理分型、结肠息肉样本中黏膜下层小动脉血管是否出现受损。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IBMSPSSStatistics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或者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结肠息肉切除情况比较

冷套圈组共摘除结直肠息肉278枚,高频电凝组共摘除292枚,冷套圈组手术时间短于高频电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冷套圈组息肉完整切除率高于高频电凝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冷套圈组及高频电凝组患者在息肉摘除数目、息肉部位、术中及术后出血率和息肉样本接收率层面对比,二者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两组患者结肠息肉切除手术情况比较

表2两组患者结肠息肉切除情况比较

2.2两组患者息肉切除术后病理检查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切除息肉数量及病理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冷圈套组切除样本中黏膜下层小动脉血管未发生损伤,而高频电凝组有6例黏膜下层小动脉发生损伤,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息肉切除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例)


3、讨论


我国结直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呈现年轻化及低龄化趋势[9]。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历经息肉、腺瘤和癌变的疾病进程。结直肠息肉中特别是腺瘤性息肉有潜在癌变风险,是一种癌前病变。有研究[10,11]报道,通过结肠镜及时检查并切除息肉可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目前,临床肠镜检查常见的结直肠息肉直径<10mm[12],欧洲胃肠道内镜学会指南倡导:除了基本确认为增生性质的结直肠小息肉(直径≤5mm)之外,其余性质的息肉均应摘除,而借助消化内镜已成为当今临床工作开展最普遍的结直肠息肉切除方法,其中高频电凝电切术和冷圈套切除术是两类关键的微创操作方法。但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有出血、穿孔及感染等并发症风险,其中以出血最常见。

本研究发现,冷套圈组患者的术中和术后出血发生率为0%,而高频电凝组有2例术后出血,出血率1.80%(2/111),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吴利娟等[13]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为:冷圈套切除术术中出血更容易被观察到并及时采取止血措施,防止术后出血;而高频电凝切除术由于电凝不充分或电凝过度焦痂脱落,影响出血风险判断;在手术时间方面,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冷套圈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高频电凝组,主要原因为采用冷圈套切除息肉时不用借助电凝电切设备,进而节省了手术时长,此点展示了冷圈套切除术使用方便的优点。前期研究[14]表明,直径<10mm的结肠小息肉恶变发生率高达6.75%~8.75%,因此,结肠息肉的完整切除率和病理检查精准性十分关键。采取高频电凝切除术时容易出现大量组织坏死,进而增加术后病理标本判读的难度[15]。本研究冷套圈组息肉完整切除率高达100%,显著高于高频电凝组(86.84%);而且病理检查中均没有出现黏膜下小动脉血管损伤,而高频电凝组中出现了6例黏膜下小动脉血管损伤,损伤发生率为2.05%。因此,本研究结果提示,冷圈套切除术息肉标本发生损伤率低,可提高术后病理检查的精准性,与王妍等[16]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采用冷圈套切除术进行息肉切除时,为了保证息肉摘除没有遗漏,指南要求切除范围增大到套取息肉周边1~2mm的边缘正常组织,而采用高频电凝切除时为了防止对周围组织灼伤,尽可能防止套取息肉周边多余的正常组织,而且操作者需要向肠管内适宜抬高圈套器,以避免电切时对肌层产生灼烧,从而增加迟发性穿孔的概率,导致息肉标本灼伤、坏死,破坏了标本完整性,影响病理诊断。

本次研究中冷套圈组的息肉标本回收率为88.84%(247/278),低于高频电凝组的94.74%(277/292),考虑与患者肠道准备差及冷圈套切除术操作水平相关,但是也有其他相关研究[10]提示,冷圈套切除术较高频电凝切除术息肉标本回收率低,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所以作为消化内科医师应在临床工作上努力提升该类手术熟练度。

综上所述,对结直肠小息肉的治疗,冷圈套切除术可能更优于高频电凝电切术,因为其具有操作方便、息肉完整切除率高及回收息肉标本坏死率少等优点,故应在临床工作中大力推广。当然后期仍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及术后随访等的临床资料,来验证冷圈套切除术治疗结直肠小息肉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舒晴,赵素芳,焦璐,等.结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内镜治疗随访结果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6,21(1):24-27.

[2]王菲,李松湖,金镇勋,等.中老年结肠息肉癌变的危险因素及内镜治疗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17):4141-4142.

[5]阳光,王东,袁晓英,等.425例内镜下摘除结肠息肉患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6,45(35):4998-5000.

[13]吴利娟,田笑笑,金建军,等.冷圈套与热圈套器切除结直肠4~9mm息肉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医刊,2019,46(23):44-48.

[16]王妍,李欣,张蕾,等.冷圈套与热圈套切除结直肠小息肉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34):2732-2736.

[17]郭建阳,郭锐芳,于晓兵.双钳道内镜下尼龙圈套扎配合电切术治疗结肠巨大长蒂息肉一例[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7(3):219.


吴伟,王海浪.电子结肠镜下冷圈套切除术治疗结直肠小息肉的效果[J].安徽医学,2020,41(09):1077-1080.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国际消化病杂志

期刊名称:国际消化病杂志

期刊人气:2787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534X

国内刊号:31-1953/R

邮发代号:4-299

创刊时间:1963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