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胃脘痛是由气血失衡、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现代医学治疗胃脘痛以抑酸护胃为主,具有一定的效果,但远期效果不佳。秦祖杰教授从事壮医工作30余载,在壮医三气同步理论指导下诊治脾胃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胃脘痛的主要病机为三气失调、毒虚致病,故以调气、解毒、补虚、祛瘀为基本治法,临证时尤为注重运用针药结合调节人体三气的同步运行,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随证治之,临床效果显著,复发率低。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是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1]。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生活习惯的变化,近年来该病呈年轻化趋势,病程缓慢进展且复发率高[2],对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该病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功能性消化不良等[3],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临床表现多样,因而是历代中、西医医师的研究热点。现代医学治疗以抑酸护胃为主,具有一定的效果,但远期效果不佳。
秦祖杰教授为广西名中医,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先后师从秦祥仁老中医、国医大师黄瑾明教授、国医大师吕景山教授,擅长运用中医药、壮医药、壮医针灸等治疗临床各科常见疾病及各种疑难杂症。近两年来,笔者有幸侍诊秦师左右,受益匪浅。兹介绍其在壮医三气同步理论指导下,用中壮医针药结合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并附典型验案1例,阐述如下。
1、三气同步理论概况
壮医三气同步理论[4]主要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壮医的病因病机,是壮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壮医天人自然观的具体体现,属于中医学整体观念范畴。壮医把人体分为天、地、人三部,强调人体各部之间及人与大自然的动态平衡及和谐统一的状态,只有达到均衡同步,人体才能处于健康状态,反之则疾病丛生。
三气是指天气、地气、人气及其运行变化。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物质,气生生不息地运行,推动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三气分为自然界之三气及人体内之三气。自然界之三气即大自然天气、地气、人气,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二气交合感应化生为人气。壮医把人体内三气(即大自然之人气)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天(壮语称为“巧”)、中部人(壮语称为“廊”)、下部地(壮语称为“胴”);天气主降,地气主升,人气主和,天、地、人三气交合运行,壮医谓之三气同步,即人体内三部之气通过三道两路(谷道、水道、气道,龙路、火路)制化协调的作用,达到同步运行、制约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人体之气通过谷道、水道、气道的沟通联系,与大自然的天气、地气达到息息相通、同步运行的状态。三气同步,则气机调畅、阴阳平衡,三气升降有常,气血调和,就可维持健康状态;反之,人体内三部之气、人体之气与大自然天地之气调节失度,则人体的协调发展则受到影响,导致疾病的发生。
2、壮医对胃脘痛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胃脘痛简称胃痛,中医学谓之“心下痛”“胃心痛”等[5],是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壮医则称之为“胴尹”(壮文:Dungxin)[6]。临床多见胃脘胀满、痞闷、反酸烧心、嗳气呃逆、纳呆等症状,属于壮医谷道病范畴。其病因甚多,不外乎外邪犯胃、饮食失时、情志不畅或脾胃素虚,均可阻滞谷道;谷道失运,气结“咪胴”(胃),谷道及其调节和化生功能失调,脏腑失养,使天、地、人三部之气不能同步运行,致使疾病的产生。本病病情反复并且不易根治,若病久不愈,最终会导致人气与大自然之气的同步运行和制约化生失调,进而影响自然之清气和水谷之气的吸收,使谷道气血化生乏源而为病[7]。
2.2治疗机制
壮医认为,三气升降有常、道路畅通、三气制约化生同步运行,则人体健康无病;不同步、制约化生失衡,则导致诸病。壮医三气同步理论在临床治疗上强调三气的“通”“动”“衡”,因而防治“胴尹”主以调气、解毒,配以补虚、祛瘀。秦教授认为,调气是调节人体内三部之气,使之达到动态平衡、和谐统一状态,三气畅通则谷道通,“通则不痛”;解毒是指解陷于谷道之毒邪,驱毒于外,则谷道恢复通畅,路通则气调,气调则安生。总之,三气同步者气调,气调者谷道通;反之亦然,谷道通则气自调,气调顺则诸病愈,二者互为因果。因而壮医治疗胃痛,主要为调气使谷道畅通,或解谷道之毒以畅谷道之路,使路通而气自调。与补虚、祛瘀之法同理,补虚者补其气,使三气协调平衡;祛瘀者驱其堵,瘀堵除则道路通。
2.3 治疗方法
2.3.1 药物治疗
壮医治疗胃痛药物可分为调气药、解毒药、祛瘀药和补虚药[8],其中属调气者如九里香、砂仁、陈皮之类;属解毒者若石葫芦、金不换、两面针、蒲公英等;祛瘀者有野沙柑、蒲黄、田七若干;补虚类有螺旋藻、火把果、鸡矢藤、茯苓等。如林辰[9]用火把螺旋汤(火把果、螺旋藻、石葫芦各20 g,野沙柑、鸡矢藤、茯苓各15 g,两面针、金不换、柴胡各10 g,鸡内金9 g,甘草6 g)治疗50例胃痛(慢性胃炎)患者,总有效率高达96%。
秦教授治疗胃脘痛则不拘泥于某一经验方,而是在三气同步理论指导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若邪毒、瘀血等堵塞谷道者,可遣相应解毒药、化瘀药如桃红四物汤、失笑散、丹参饮等加减,以疏通谷道,而令三气同步运行无阻。若属气机郁滞导致胃痛者,多拟四逆散、逍遥散、越鞠丸等加减,以疏肝理气,调节体内气机,令人体三气复归同步运行,而达到治病目的。若为谷道阳虚证患者,多施以小建中汤加减,以温中补虚,使阳气得复。因谷道阳虚证恰合《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所说:“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2.3.2 针刺治疗
壮医善用外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认识到神阙穴(脐环穴)在三部之气中处于枢纽位置,同时也是三道两路在体表的特殊网结[10]。针刺脐内环穴(脐窝外缘内侧旁开0.5寸作一圆环,称脐内环,环线上均是穴位,统称脐内环穴;脐内环均分为8个点,每点为一穴,习称脐内环八穴)有增强正气,调节、激发人体之气血,畅通人体三道两路,保持三气均衡的作用。研究[11]表明该疗法具有调气、解毒、补虚、祛瘀等作用。针刺脐环穴调气是壮医针灸最惯用的穴位,调气效果尤为突出。临床治疗上可单针刺脐环穴,也可与中医常规针刺联合运用,辨证选择相对应的配穴[12]。如黄庆谋等[13]治疗胃脘痛时,取脐内环等穴位作为治疗组,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胃疼症状明显改善,且治愈率、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秦教授认为,针刺脐内环穴可以疏通三道两路之经络,协调三气同步之运行,最终达到治疗胃脘痛的目的。
2.3.3 药膳调理
壮族人民善用血肉有情之品。莫清莲[14]认为食补疗法可助气血快速恢复,既能起到强健筋骨、增强体力的作用,也能治疗疾病。对于胃脘痛轻症患者,壮医多用药膳疗法进行干预,以一定比例的药物、食物搭配,来调理人体气血阴阳平衡,使三气同步运行,从而起到防病治病作用。如蓝日春[15]时常运用五指毛桃猪肚汤治疗胃脘痛患者,组方:五指毛桃50 g,猪肚100 g,炖食;对于脾胃虚弱、萎缩性胃炎患者,疗效确切。而秦教授施方治疗胃脘痛患者时常用补谷健脾汤,组方:党参30 g,山药30 g,白术10 g,陈皮6 g,蜜枣10 g,猪排骨1斤。加入适量水,猪排骨煮沸后加入上药,文火煎2 h,予少许盐调味,饮汤。方中党参味甘性平,具有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的功效;其性质平和,不燥不腻,善补中气,与山药配伍治疗中气不足的倦怠、食少等症,补充谷道、气道之气。山药是健运脾胃、药食两用之佳品,其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作用缓和,既能补气又能养阴,补而不滞、养而不腻;与党参、白术配伍,可用于治疗脾气虚弱者,益谷道之气虚。白术甘温苦燥,善补脾气,燥湿利水,为补气健脾要药;与党参同用起到增强气血双补之效。陈皮善调脾胃之气而和中,作用温和,故为理气燥湿健脾之要药,可祛谷道湿邪。蜜枣补脾益气、养血安神;与党参、白术合用,起到调补脾胃的作用。猪排骨味甘咸,性平,功效为补中益气、滋养脾胃。诸药合用,调补谷道之气,使三气协调运行,从而达到治疗胃脘痛的目的。
3、验案举隅
谭某,男,33岁,职员。2022年9月3日初诊。主诉:反复胃脘部隐痛3年余。患者自诉3年余前因饮食不规律,开始出现胃脘部隐痛,吃生冷食物后疼痛加剧,喜温饮;平素工作压力较大,性情急躁易怒;无心悸胸闷,无恶心呕吐等不适。曾于外院治疗,效果不佳。近日胃痛再发,现为求民族医治疗,遂来广西国际壮医医院门诊就诊。症见:神清,精神可,胃脘部隐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咽干,无反酸烧心、嗳气呃逆,纳一般,寐可,小便调,大便稍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稍弱。体质量近期无明显改变。外院电子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诊断:胴尹(胃痛),谷道阳虚证。西医诊断:慢性胃炎。治以温中补虚、调气止痛,拟小建中汤加减。小建中汤原方以饴糖为君,但此药大多药房憾缺,有研究[16]表明麦芽糖可发挥饴糖同样之功效,故用麦芽糖代替饴糖以行温中补虚之效。处方:麦芽糖(后下)60 g,五指毛桃30 g,桂枝15 g,白芍30 g,炙甘草10 g,大枣15 g,生姜15 g,蒲公英15 g,蒲黄(包煎)15 g,枳壳6 g。14剂,日1剂,水煎煮取汁200 mL,煎煮2次,将2次药液混合均匀,早晚各温服1次。配合壮医针刺调节、激发、通畅人体之气,取穴:脐内环、中脘、足三里、梁丘、内关、脾俞、胃俞。脐内环穴进行针刺前先予调气手法,嘱患者静心状态下均匀做腹式呼吸吐纳运动,调整呼吸频率,消除紧张感。然后采用无痛进针法进针,选用规格为0.25 mm×25 mm的毫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200970)向外平刺,针刺深度约12.5 mm,进针后不需提插及捻转,不强求针感。针刺结束后,医者用掌心对准患者脐部(距离15~30 cm),做顺时针缓慢旋转运动3~5 min,嘱患者静心感受脐部温度,以产生温热感为宜,有暖气向双足底扩散或觉冷气从手、足排出者为佳。余穴采用常规针刺,施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嘱患者勿摄辛辣生冷食物,并配合壮医食疗方补谷健脾汤。组方:党参30 g,山药30 g,白术10 g,陈皮6 g,蜜枣10 g,猪排骨500 g。10剂,水煎服,隔日1剂。用法:加入适量水,猪排骨煮沸后加入上药,文火煎2 h,予少许盐调味,饮汤。
二诊(2022年9月17日):患者诉服用前方药后胃脘疼痛稍好转,近期因饮冰水胃痛再发加重,无压痛及反跳痛,无心痛胸闷,无恶心呕吐等不适;仍易激动,心情烦躁;纳尚可,夜寐差,大便溏薄,小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弦。秦教授认为,患者服用小建中汤温中止痛后胃痛好转,治法应理,“胴尹”得治;现因饮冷水复发,再伤谷道,观其脉象不虚反弦,示未损及里,结合患者压力较大、易烦躁,故不再投建中之类,改服四逆散加减以疏肝理脾、和胃止痛,调顺三气以为法。患者寐差,加莲子以养心安神,另嘱其勿再饮食生冷。拟方:柴胡15 g,枳壳10 g,白芍15 g,炙甘草10 g,当归12 g,薄荷(后下)6 g,白术15 g,白及10 g,知母9 g,麦芽糖(后下)60 g,绵萆薢15 g,莲子(去心)9 g。7剂,日1剂,水煎煮取汁200 mL,煎煮2次,将2次药液混合均匀,早晚各温服1次。壮医针刺配合普通针刺、食疗方同前。
三诊(2022年9月24日):患者自述胃痛明显好转,睡眠改善;嘱患者继续服用上述食疗方10剂。
随访3个月,症状未见复发。
按语:患者谷道虚弱,阳气不足,不能耐受生冷,故投建中类汤剂以温中止痛、先顾里虚。前方以麦芽糖、桂枝、白芍、甘草、大枣、生姜等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止痛,补谷道之阳虚,重用麦芽糖以温中补虚、缓急止痛;配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桂枝味甘、辛,性温,具有温经脉、助阳气作用,与麦芽糖、白芍等补虚缓急止痛药配伍,用于治疗中焦虚寒、脘腹冷痛,药理研究[17]显示其配白芍具有缓解胃肠道痉挛、止痛作用;甘草补心脾气、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生姜、大枣合用,补脾益气、和中调胃、增加食欲。“胴尹”慢性病患者迁延未愈,考虑其病久多瘀毒,故加枳壳、蒲黄以行气活血以化瘀,解谷道瘀毒以畅通谷道之路,路通则三气调顺。五指毛桃又名土黄芪,性平、微温,味辛、甘,具有健脾益气、行气解郁等功效,用于此方意在加强调气之力,使三气协调同步运行。小建中汤组成多辛温,恐其伤谷道阳气太过,而蒲公英性寒味苦,能清热解毒,以缓桂、姜之辛温,兼解毒邪而疏通谷道之路。调理半月后,患者谷道阳虚症状基本好转,另有食疗方顾护三道两路以调养气血,故二诊不再以温中健脾为主,改用四逆散以疏肝理气;另加薄荷以加强疏肝、调理三气同步,加莲子兼护调神以助眠。患者久病多瘀,故用白及等拟仿二白散之法,以加强活血化瘀功效,从而疏通谷道,使路通气自顺。再辅以壮医针刺配合常规针刺治疗,可进一步加强调气、解毒的作用。如此三部之气调畅同步运行,气血调和,阴阳和谐,而疾病自愈。
4、总结
壮医认为谷道是气血化生的重要场所,食物通过口腔进入人体谷道,经相关的枢纽脏腑的制化协调,消化吸收生成人体所需的各种物质,化生为人气,即人一身之气。人气上输天部以资生天气,下达地部以化生地气,上下沟通,不断资生助长,则三部之气生生不息。谷道阻滞不畅或运行失常,三气不能同步运行,气血化生乏源而发病,故治疗上以调气为主,道路通畅,天、地、人三气恢复同步运行,则疾病可自愈。壮医气交指人气与天地之气三者同步协调运行,认为人与万物皆由天地所化生,天、地之气影响着人体健康,为人体生存和健康造就了一定的常度;人对天地之气的变化有一定的主动适应,则疾病难侵,万物从之,则生长化收藏有序。
在治疗胃痛上,西医以保护胃黏膜、抑酸护胃为主,短期具有一定的效果,但远期效果不明显,且极易复发。壮医治疗胃脘痛从整体出发,着手全局,以调气或解毒或补虚或祛瘀为法,或针刺脐内环穴以调节、激发、通畅人体之气,令三气正常运行,趋于平衡,与大自然天地之气保持同步;抑或加药膳食疗,以鼓舞谷道正气,其气充盈而化生为血,气血均衡则三气同步运行,故而气机平衡、阴阳相济、健康乃复。本文探讨性地从三气同步理论出发,阐述秦祖杰教授治疗胃脘痛的方法及机制,以丰富、充实壮医理论,并与临床结合,完善壮医对胃痛的科学认识。希望能给读者些许指导和建议,给“胴尹”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王荣,曾利,许雪君.许雪君自拟加味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胃痛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13):64-66.
[2]韩宝蕊.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1):118-120.
[3]刘明晖,赵树华.赵树华治疗胃脘痛用药规律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33):120-124.
[4]黄瑾明,宋宁,黄凯,等.壮医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50.
[5]王蓬飞,邢俊标.“调神理气”法针刺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30例[J].中医研究,2017,30(12):55-57.
[6]蒋筱,邓远美,罗淑娟,等.壮医学“三气同步”理论探源[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6):1488.
[7]黄汉儒.壮医理论体系概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6):3-7.
[8]庞宇舟.壮医药研究、发展与前景刍议[J].中医药导报,2005,11(10):68-70.
[9]林辰.壮医经验方火把螺旋汤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3(7):16-17.
[10]黄瑾明,黄贵华,苏曲之,等.壮医脐环穴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2013,33(6):561-564.
[11]黄瑾明,秦祖杰,宋宁,等.壮医脐环穴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与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9,15(10):43-45.
[12]罗本华.脐内环穴针刺的思考及适宜规范[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6):1311-1314.
[13]黄庆谋,卓肖红.壮医针灸治胴尹(胃脘痛)[J].中国民间疗法,2015,23(10):75-76.
[14]莫清莲.壮医食补疗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14(7):37-38.
[15]蓝日春.壮医食疗70方[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3,19(1):38-40.
[16]袁荣金,周天梅.小建中汤中饴糖的替代品探讨[J].江苏中医药,2020,52(3):76-77.
[17]俞春林,杜正彩,郝二伟,等.四类不同功效桂枝药对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26(1):226-234.
基金资助: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广西名中医传承工作室项目【No.桂中医药科教发[2021]6号】; 广西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No.GZXK-Z-20-60】;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No.JGY2022167】;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一般项目【No.GZ2021029】;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自筹经费科研课题【No.20210643】;
文章来源:韦雨露,秦祖杰,王成龙,等.秦祖杰教授壮医三气同步理论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22(17):90-93.
分享:
由于临床暂未明确该病的具体发病机制与病因,通常结合工作经验与以往病例展开治疗,其中最常用的药物便是莫沙必利[1]。而雷贝拉唑属于第三代抑制剂(PPI),该药物对体外分泌活性的抵抗力是以往药物的2~10倍,对胃酸的分泌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临床通常将其用于胃溃疡及反流性胃炎等消化道疾病[2]。
2024-10-28西医治疗无特效药,主要是经验性、对症性治疗,以抑酸护胃、促胃肠动力、助消化、抗抑郁等综合治疗为主,虽然取得一定疗效,但容易复发,中医辨证治疗则治病求本,标本兼顾,用药全面而不失重点,守方而不失加减灵活,长期疗效稳定。
2024-10-23目前,关于胃溃疡的发病机制尚未能完全明确,研究认为其发生发展与遗传、化学刺激、生活因素、精神因素、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有明显升高趋势。随病情进展,若未能予以积极干预,可能导致上消化道出血、胃穿孔、幽门梗阻甚至癌变,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
2024-10-2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 AAD)亦称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是临床应用抗生素后常见的消化道不良反应[1]。值得注意的是,基本所有抗生素药物均可导致AAD,而按照疾病程度不同,AAD可分为单纯腹泻、伪膜性结肠炎或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2种。一般来说,单纯腹泻患者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2024-10-15无痛胃肠镜检查是消化道疾病患者常用的方法[1],若镇静深度不够,可发生因疼痛导致的胃肠穿孔、血压升高等情况[2]。因此采取合适的麻醉药物,对保证检查过程中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环泊酚与丙泊酚均为临床常用的麻醉药物,但丙泊酚麻醉持续时间较短,且注射痛发生率较高[3],而环泊酚则具有起效迅速、效价高、用量少等特点[4]。
2024-10-12目前临床常用质子泵抑制剂包括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等,种类较多,故为在保障临床疗效前提下,尽可能选择成本低、疗效好的药物,有必要强化药物经济学分析,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6]。基于此,本研究比较不同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应激性溃疡的效果及药物经济学,报道如下。
2024-10-11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是最常用的非处方解热镇痛类药物之一,在治疗窗口内被认为相对安全。然而,APAP过量服用会导致急性肝损伤,包括肝细胞死亡和中央叶坏死。进而,在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甚至死亡。事实上,在肝损伤的发展过程中普遍伴随着肝再生过程。
2024-09-26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损伤小胆管为主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其病理特征为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性小胆管炎。研究发现PBC与环境、免疫紊乱和遗传因素有关,好发于患者的姐妹或母亲[1],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2024-09-20UC可于任何年龄发病,20~30岁多见,在治疗过程中,常采用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所以大部分患者的处于长期免疫功能抑制状态,加之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故感染风险较高,常见病原菌包括艰难梭菌(Clostridum difficile,CD)、人类疱疹病毒4型(Epstein-barr virus, EBV)病毒等[3]。
2024-09-20该病早期病变没有明显的症状体征,仅以超声检查时胆囊壁毛糙或胆囊壁有结晶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表现为右上腹不适或胀痛、隐痛,常在进食油腻或高热量食物、饱食后或情绪波动较大时诱发或加重,出现腹胀、腹痛,严重者可牵涉到右肩背部,可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1]。
2024-09-14人气:17846
人气:15216
人气:14574
人气:14546
人气:1452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临床消化病杂志
期刊人气:2101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协和医院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5-541X
国内刊号:42-1315/R
邮发代号:38-115
创刊时间:1989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1.220
影响因子:0.900
影响因子:1.023
影响因子:1.245
影响因子:0.65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