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1.5倍常规剂量氯雷他定联合转移因子口服液治疗儿童慢性难治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儿童难治性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试验组接受1.5倍常规剂量氯雷他定联合转移因子口服液,对照组接受1.5倍常规剂量氯雷他定。通过对瘙痒、最大风团直径、风团数量、风团水肿程度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进行症状积分,以症状积分下降指数判断疗效,同时监控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周和4周,试验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93.33%,均高于对照组的53.33%和60.00%(P均<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倍氯雷他定联合转移因子口服液治疗儿童慢性难治性荨麻疹安全有效。
儿童慢性难治性荨麻疹是儿童皮肤科难治性变态反应性疾病[1,2]。抗组胺药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首选药物[3],《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推荐对治疗成人慢性荨麻疹,抗组胺药剂量可增加至常规剂量2~4倍,但对治疗儿童难治性慢性荨麻疹没有推荐具体加量剂量。研究发现慢性荨麻疹不仅有IgE介导体液免疫参与,细胞免疫亦发挥一定作用[4,5]。转移因子作为细胞免疫调节剂可起到治疗荨麻疹的作用[6]。为探索对治疗儿童慢性难治性荨麻疹疗效显著、依从性高的治疗方法,本文将探讨1.5倍常规剂量抗组胺药联合转移因子口服液治疗儿童难治性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60例患儿纳入本临床试验。男32例,女28例,年龄(4.12±0.87)岁,病程(4.12±0.43)月。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1~12岁,性别不限;(2)临床症状符合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即全身反复起红斑、风团,时起时退,伴瘙痒,皮损持续时间<24h,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发作频繁(每周发作>2次),病程>6周;(3)经常规剂量抗组胺药治疗2周仍有发作的患儿。
排除标准:特殊类型荨麻疹,如胆碱能荨麻疹、热性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人工荨麻疹、药物性荨麻疹及日光性荨麻疹;已知对H1抗组胺药或类似成分过敏;系统用糖皮质激素停药时间<4周;合并心、肝、肾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患急慢性感染或寄生虫感染;试验期间出现影响结果的其他疾病;试验期间因病情加重,需更换原治疗方案;不按时随访及服药。
1.3方法
采用随机、平行分组设计的试验方法。将入组的60例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患儿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接受1.5倍常规剂量氯雷他定(开瑞坦,比利时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治疗,每日1次,同时口服转移因子口服液(长春精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治疗,每次10mL,每日1次。对照组每日口服1.5倍常规剂量氯雷他定(用法同试验组)。
1.4症状评分
治疗后1周、2周、3周和4周分别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患儿进行随访,观察主要症状和皮损变化(包括瘙痒、最大风团直径、风团数量、风团水肿程度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每项按照4级评分法进行症状评分(见表1),此5项评分相加即为症状积分。以用药后的症状积分下降指数作为疗效指标。计算如下:症状积分下降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表1症状积分评分标准
1.5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90%;显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为60%~90%;进步:症状积分下降指数20%~59%;无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20%或加重。观察两组患儿治愈、显效、进步和无效的例数,以治愈+显效的例数为总有效例数,并计算总有效率。通过患儿的主诉和体检、有临床意义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来发现不良事件,进行安全性评估。
1.6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当变量的理论频数<5时,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1、2、3、4周根据症状积分下降指数判断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试验组治疗1周、2周、3周和4周总有效率分别为53.33%、63.33%、90.00%和93.33%,对照组治疗1周、2周、3周和4周总有效率分别为36.67%、43.33%、53.33%和60.00%,两组患儿治疗3周(χ2=9.93,P<0.05)和4周(χ2=9.32,P<0.05)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试验组治疗3周后能更有效控制儿童慢性难治性荨麻疹症状。见表2。
表2两组基于症状积分下降指数判断的临床疗效观察
2.2安全性评估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后两组患儿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肌酐、尿素、胆红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均正常。试验组与研究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有6例,分别为嗜睡2例、口干2例、头晕1例、心电图改变1例;对照组与研究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有5例,分别为嗜睡1例、口干2例、头晕1例、心电图改变1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P>0.05)。这些不良反应均为一般不良反应,均未特殊处理,停药后自行消失。
3、讨论
近年来,慢性荨麻疹的发病率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主要发生在儿童或青壮年,临床研究显示,10%~50%的慢性荨麻疹患者经抗组胺药治疗2周后不能有效控制症状,称为慢性难治性荨麻疹,反复发作的时间可达数月或数年之久。慢性难治性荨麻疹产生的机制并未完全明确,临床上80%~90%的患者无法明确致病原因[7]。体液免疫异常被认为是慢性荨麻疹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发病的中心环节是肥大细胞活化释放介质(主要是组胺),即由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8]。但是,目前临床研究发现部分慢性难治性荨麻疹患者体内IgE的水平正常,在无IgE参与的情况下肥大细胞仍然可以活化,提示其他机制参与了慢性荨麻疹的发病。研究发现细胞免疫在该病的发病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Th1/Th2平衡失调,出现以Th2为主的免疫应答。肥大细胞膜表面除IgE受体外,还有如IL-4受体及黏附分子受体等细胞因子受体,Th2细胞通过分泌IL-4和IL-10等Th2类细胞因子来促进肥大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激活,释放组胺,从而引发风团[9]。
第二代H1抗组胺药分子量大、受体专一性强、亲和力高、抗组胺活性强、安全性好,被各国指南推荐为治疗荨麻疹的一线药物[10]。对于儿童慢性难治性荨麻疹的治疗,给予常规剂量抗组胺药往往不能取得满意疗效,且长时间服药可能导致副作用和依从性降低。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治疗儿童慢性难治性荨麻疹的方法是儿童皮肤科临床医务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研究发现大剂量的抗组胺药比常规剂量能更有效地减少风团数量,可增强抗炎、抗过敏作用,还有免疫调节功能,更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增加,具有很好的安全性[11]。《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推荐第二代H1抗组胺药为治疗慢性荨麻疹一线药物,经过2~4周治疗,荨麻疹没有得到控制,建议可以增加至常规剂量的2~4倍,但对于治疗儿童难治性慢性荨麻疹没有推荐具体的加量剂量及鲜有相关报道。本研究结果发现与单独使用1.5倍常规剂量氯雷他定相比,1.5倍常规剂量氯雷他定联合转移因子口服液治疗儿童难治性慢性荨麻疹3周和4周总有效率显著提高,提示氯雷他定增加到常规剂量的1.5倍而没有加量到指南推荐的常规剂量2~4倍,再联合转移因子口服液治疗儿童慢性难治性荨麻疹疗效显著,此治疗方案避免了更大剂量氯雷他定导致家长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而引起的依从性差及患儿不能耐受而产生副作用。转移因子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含多种氨基酸、分子量小、无抗原性、无毒副作用、无种属差异,其作为免疫调节剂,一方面可以增强Th1细胞功能,原理可能是通过促进INF-α释放,从而抑制Th2细胞活性;另一方面还能引起细胞内环磷腺苷水平上升,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12]。转移因子口服液与1.5倍常规剂量氯雷他定联合可能从免疫调节和拮抗H1受体两方面发挥协同作用,降低了抗组胺药物的剂量。
综上所述,1.5倍常规剂量氯雷他定与转移因子口服液联合治疗儿童难治性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不会增加不良反应,这种联合治疗方式能够被患儿家长所接受,依从性高,且能回避因更大剂量氯雷他定产生副作用导致可能的医疗纠纷,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3]黄兰雅.慢性荨麻疹治疗研究进展[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6)):100-101.
[5]虞海燕,岑建萍,高锦程.慢性荨麻疹患者IL-4、IL-6及IFN-γ的检测[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8,27(6):361-362.
[6]刘军,李西萍.抗组胺药联合转移因子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6):347-348.
[7]王朵勤,徐金华.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医师杂志,2017,19(1):25-28.
[10]吴银华,方红.组胺和抗组胺药的研究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39(6):358-361.
[11]郭玮,肖生祥.加倍剂量抗组胺药物治疗顽固性慢性自发性荨麻疹40例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2016,30(5):548-550.
[12]王林英.用盐酸非索非那定联合转移因子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1):93-94.
李云玲,郑惠文.1.5倍常规剂量氯雷他定联合转移因子口服液治疗儿童慢性难治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20,26(07):20-22.
分享: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rotein kinase B/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是细胞增殖、存活和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的关键调控通路之一,其激活是缺血后机体的保护机制之一,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2]。艾司氯胺酮是一种有潜力的抑郁症治疗药物[3]。
2024-11-11奥美沙坦酯是一种前体药物,经胃肠道吸收水解为奥美沙坦。奥美沙坦为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药,通过选择性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血管平滑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1受体(angiotensin type 1,AT1)受体的结合而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收缩血管作用,因此其作用独立于血管紧张素Ⅱ合成途径之外。
2024-10-25冠状动脉疾病严重影响着全球人类的健康,已成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溶栓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尽管是冠状动脉疾病病人最广泛使用的治疗和干预措施,但是会不可避免地诱发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损伤[1-2]。再灌注时,恢复氧气供应增加了活性氧的产生。
2024-08-12精子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1,2],源于睾丸内的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 SSCs),包括精原细胞增殖、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和精子形变,易受多种因素影响。白消安作为一种化疗药物,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治疗及骨髓移植前的骨髓清除[3],同时,可增加精子异常和少精子症发生率,最终导致暂时或永久性不育[4,5],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SSCs对其极为敏感[6]。
2024-05-30根据最新的癌症统计,在过去的20年里,每年与肝癌、肺癌相关的死亡率显著上升[1,2]。当前研究抗肝癌、肺癌药物的重点是开发疗效更好、选择性更强和患者依从性更高的靶向药物[3]。吉非替尼(Gefitinib)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治疗肺癌的一线药物[4],其作用靶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R)是最常见的用于研发抗肺癌药物的高效靶标[5]。
2024-05-26克唑替尼(Crizotinib),是美国Pfizer公司研发的第一代渐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抑制剂[1],商品名为赛可瑞®(XALKORI®),于2011年8月由美国FDA批准上市,临床用于治疗ALK和ROS-1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特别对于晚期局部或转移扩散性NSCLC疗效显著[2,3]。
2024-05-15当前我国已步入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发展期,医药行业因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实施,更是处于快速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急需大量行业专业人才[1]。但是行业内企业招聘难,学生就业难,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不能完全适应等问题还普遍存在[2]。
2024-05-10住院部药房主要负责院内的药品管理与供应,需承担全院住院病人含口服药丸在内的药品调配、核对和发放工作[1]。目前大多数医院住院药房依旧采用传统的摆药模式,即由医师执行病人医嘱,药房药剂师打印医嘱单,然后调配药剂师配药,另1名药剂师或住院部护理人员核对后发药[2]。
2024-03-27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以外周血中血小板(platelets, PLT)数量减少为特征的疾病,分为原发性和获得性。原发性PLT减少多以血液疾病为主,获得性PLT减少则与感染、创伤、免疫紊乱等疾病相关[1]。PLT减少的机制包括生成减少、消耗增加、破坏增多、分布异常和血液稀释[2]。欧美国家人群PLT正常范围通常在(150~400)×109/L,并将PLT计数低于150×109/L定义为PLT减少[2]。
2024-02-28心脏疾病一直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1]。在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方案中,广泛采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可有效改善心脏的血液供应,特别适用于严重冠状动脉疾病患者[2]。然而,在手术过程中,常常需要运用一系列麻醉药物,例如舒芬太尼,以确保患者的镇痛效果以及维持生理状态的稳定[3,4]。
2024-02-27人气:16039
人气:15601
人气:14820
人气:13726
人气:1353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药学杂志
期刊人气:7126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1-2494
国内刊号:11-2162/R
邮发代号:2-232
创刊时间:1953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392
影响因子:0.709
影响因子:1.360
影响因子:0.840
影响因子:1.98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