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我们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足够的压力。其中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水平的增加,自1750年以来,它们增加了30%,地球的平均气温也随之上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生活在一个更加温暖的环境里,而是原本的气候被强烈扰动,变得异常和紊乱,同时,平均气温升高。
1、越来越强大的害虫
最近几十年来,各地昆虫的多样性都在急剧下降,也就是说,我们日常能看到的昆虫种类正变得越来越少,不止中国,这一情况正在全球范围内发生。博物学家们对此感触最为深刻,英国蜂类专家戴夫·古尔森曾在他的《寻蜂记(Bee0uest)》里这样感叹,“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多年前的博物学家们走在原野上的时候,会是怎样一番物种丰富的景象。”16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很多。首先,集约化的农业行为以及建筑行为,破坏了原本的野生植被,使各种虫子赖以为生的野花、野草销声匿迹,相应的,那些虫也绝迹了。因为,昆虫物种和植物物种之间是有很强对应关系的。其次,集约化农业和城市化生活虽然带给我们足量的食物、舒适的住所,但也附带了一个恶果,那就是会孕育大量与之对应的单一昆虫,它们成群结队让人不胜其烦:其中的绝大多数,我们称之为害虫。
最近几十年来,我们日常能看到的昆虫种类正变得越来越少然而,这个世界上本没有害虫或益虫,这是我们人类赋予它们的标准,同时在人类活动中影响和塑造了它们。为了抑制农田或者居住环境里的害虫,我们使用了药物。害虫被抑制住了,但是药物的杀伤是无差别的,害虫的天敌同时也被消灭掉了。事实上,天敌昆虫更容易被消灭掉,因为它们的数量更少,同时也更容易在体内富集药物。所以,整条食物链濒临崩溃。带来的后果就是,害虫的天敌越来越少,我们不得不用更多的药物来控制害虫。而与天敌昆虫越来越衰弱对应的,是害虫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农田和城市让它们获得了足够的“虫口基数”,这使得它们有足够的数量来应对不利的环境,并筛选出适应性的变异——药物的筛选使得它们的耐药性增强,环境变化的筛选使得它们的适应性进一步增强。随着全球的变暖,加上冬季温暖的室内环境,一些原本只能在南方生存的虫类,正在北上,同时,也使得虫媒疾病的威胁越来越大。
2、苍蝇军团的活动时间大大增加
苍蝇一定是你非常熟悉的昆虫,大概从春末开始,我们就差不多每天都要接触到它们了。如果你留心观察的话,会发现苍蝇们长得并不一样,它们有不同的种类。比较常见的有家蝇、麻蝇、丽蝇等,其中丽蝇还透着金属光泽,有点好看的样子。然而,不管漂亮与否,它们都是很多疾病的传播者。蝇类主要以接触方式传播疾病,或者说,当它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落脚的时候,同时也就将病原体从一个地方携带到了另一个地方,当然,它们进食的时候,也会从唾液和粪便里释放出一些病原微生物。在自然界,作为分解者的蝇类是有存在必要的,它们取食尸体、残骸和粪便,同时在上面产卵,最终将这些东西消灭掉,使其重新回到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去。这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分解者,地球表面早就变成了粪便和尸体的海洋。但是,当它们穿梭于垃圾、粪便和餐桌上的时候,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它们会间接地将病原体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那些能够经由肠道传播的疾病,苍蝇多数都能够帮上忙,如霍乱、伤寒、副伤寒、肝炎、痢疾、脊髓灰质炎等,肠道寄生虫也可以通过它们传播。现在,苍蝇活动的时间正变得越来越长,它们的卵的孵化、幼虫的成长速度正在加快,未来,人们患食源性疾病的概率将因此而上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每年大约有1/10的人受到食源。性疾病的危害。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弯曲杆菌造成的食物中毒。弯曲杆菌是一种肠道细菌,并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借由苍蝇传播,人们通常在感染细菌的2~5天后出现腹泻(经常带血)、腹痛、发热、头痛、恶心或呕吐等症状,病程可以持续几天,并且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少数情况会造成死亡。加拿大的科学家根据苍蝇活动的变化对这一疾病进行了预测,预计到2080年,蝇类数量的增加将造成当地弯曲杆菌中毒的发病率翻倍。
3、蚊子边扩地盘边改基因
吸血的蚊子看起来要比在粪便和尸体里“刨食”的苍蝇干净一点,然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它们传播血液疾病,并且带来严重的后果。蚊子的嘴巴是吸血的得力工具,被称为刺吸式口器,是个非常精密的仪器。当蚊子吸你血的时候,它会刺破你的皮肤表层,然后由口器周围的针状结构将破口撑住,口器的主体会去划伤皮肤的毛细血管,让血液流出来,形成“血池”,然后蚊子18蚊子活动的范围和时间也都在增加就像喝饮料一样将血吸走。这时候,蚊子的口器使用了两根管子,一根管子吸血,另一根管子则会吐出包含抗凝素在内的唾液,以保证“血浆饮料”能够被顺利地吸入。蚊子的唾液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就顺着伤口进入你的血液中,并且引起疾病。很多大名鼎鼎的疾病都可以由蚊子来传播,如疟疾、黄热病、登革热、淋巴丝虫病等,其中,疟疾每年能造成超过2亿人感染,死亡人数在44万左右。与苍蝇类似,目前蚊子活动的范围和时间都在增加,比如白纹伊蚊。这是我们身边一种常见的蚊子,它因为身上具有黑白斑纹而被外国人称为“亚洲虎蚊”,可以传播多种致命的疾病。它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内侵入了美洲,现在已经变成了那里最常见的蚊子之一。白纹伊蚊喜欢较热的环境,并且因为气候变暖而逐渐北上,如果全球变暖继续,它们有望继续扩大地盘。而另一种被称为北美瓶草蚊的蚊子虽然没有太大危害,但科学家却发现它们发生了基因改变,调整了繁殖周期,以适应日益变化的气候,这绝不是一个好兆头。
4、沉默的蜱虫正在苏醒
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蜱虫并不怎么常见,但是,现在的情况似乎不太妙,它们的种群正在复苏。也许你还不太熟悉这些小虫,严格来讲,它们不是昆虫,而是蛛形动物。它们是这样的一类动物,平时看起来就像纸片一样干瘪,然而,一旦它们吃饱了,你就会看到一个臃肿得像球一样的东西,它们的食物,是人和动物的血液。蜱虫通常会隐匿在草丛中,静静地等待着人或者动物路过。一旦它们寻找到合适的机会,爬上身,就会寻找一些不容易被发现或者挠到的地方,比如人的头皮、颈部、耳后、腋窝、脚踝等地方,然后把嘴巴深深地埋进皮肤里,就像一个小瘤子一样长在那里。一旦开始吸血,它们的体积会迅速膨大,变成原来的几倍、几十倍,雌虫甚至可以达到100倍以上。它们可以在宿主身体上待上几天,也可能会很久。蜱虫同样传播很多疾病,比如脑膜炎,还有由伯氏疏螺旋体所引起的菜姆病。莱姆病是人畜共患病,很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而且通过验血才可以确诊。这种疾病表现为慢性炎症性多系统损害,除慢性游藉萋景芋虫,看上去走性红斑和关节炎外,还常伴有心脏损害和神经系统受损等症状。而且这一病症可以一再复发,到了后期,也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更糟糕的是,之前的莱姆病疫苗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效果了,而新的疫苗尚未开发成功。而现在,莱姆病的疫区还在扩大,因为蜱虫,特别是硬蜱的数量和分布范围都在增长,比如说立陶宛的硬蜱数量,近年来就翻了几倍。这与全球的气候变化有关,同时,也与它们的携带者——鼠类的迁徙有关。在我国,同样存在着硬蜱,也有莱姆病的疫区。我们在户外行动的时候,尤其是在草地上行进后,需要特别注意和检查一下有没有被硬蜱叮咬,如果带着宠物,也应该细致检查宠物。
5、受到威胁的农业
气候的变化,尤其是农业气象灾害和极端化气候发生的频率增加,使得部分农业虫害的发生越来越严重。气候的整体变暖,有利于植物越冬,同时也提高了昆虫越冬的成活率,虫害的数量上升,发生面积也在扩大,发生代数也会增加。因为昆虫的寿命很短,繁殖周期也很快,所以往往在一年的时间内可以繁殖几代,当然,繁殖的代数越多,吃掉的庄稼也就越多。与此同时,一些原本不是主要害虫的家伙,也有可能上升为主要害虫,从而造成较大的损失。
如1999年,小麦红蜘蛛发生期的提前与大爆发,就与1998年的暧冬有很大关系i而近20年,小麦蚜虫在华北地区的严重发生,与气候变暖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气候变暖后,东北、山东和北京等地的黏虫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两代。当然,气温升高也会对一些害虫造成影响,如夏季气温过高会导致那些在夏季蛰伏的昆虫度夏期延长,抑制这些害虫的发生。但总体上来看,气候的变化还是有利于害虫的。另一方面,改变的降雨量也会影响害虫的发生。如近10年来,随着春季变得温暖少雨,山东莱芜的小麦红蜘蛛、蚜虫的发生程度较20世纪更重。2018年,柯蒂斯-多伊奇等人组成的科学家团队将昆虫的生理数据与气候模型相结合,以此来研究昆虫的数量和食欲的增加对作物的影响,结果得到了非常糟糕的预测结果:如果全球的平均气温升高1℃,小麦、玉米和水稻遭受的损失就会增加10%~25%;如果升高2℃,小麦、玉米和水稻的损失会进一步增大,损失分别增加46%、31%和19%。世界粮食供应会因此受到重要影响。这一结果发表在著名的《科学》杂志上,足以说明这一发现的科学|生与重要性。因此,现在的形势已经不容乐观,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尽可能地放缓地球升温的速度,同时,努力去寻找解决这些全球变暖并发症的方法。
冉浩.虫虫危机:气候变化让益虫更少、害虫更强[J].科学大众(中学生),2019,(7):16-20.
分享:
小花蝽属于半翅目(Hemiptera)花蝽科(Anthocoridae)小花蝽属(Orius),在田间发生种群数量大,其成虫与若虫均可捕食多种害虫的卵和初孵幼虫,可以适应不同的栖息地和生态系统,是田间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在自然生长条件下,小花蝽可以捕食棉田中的棉蚜、蓟马、绿盲蝽低龄若虫、叶蝉以及黏虫、棉铃虫、红铃虫的卵和初孵幼虫[1]。
2020-06-16管氏肿腿蜂隶属于膜翅目肿腿蜂科硬皮肿腿蜂属,是多种天牛类林木钻蛀性害虫的优势天敌昆虫,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河南、陕西、山东、江苏、湖南、山西、广东省北部,在皖南地区1年繁殖6~7代。管氏肿腿蜂具有分布区域广、寄主类别多、寄生效果好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天牛类害虫的生物防治。
2020-06-05蠋蝽,属半翅目、蝽总科、蝽科,是一种捕食性天敌昆虫,能捕食鞘翅目、鳞翅目、同翅目的叶甲、刺蛾、蚧壳虫、蚜虫类40余种农林害虫。蠋蝽在我国南北方十几个省区广有分布,适于人工饲养,且人工释放的蠋蝽在释放地生态环境适宜条件下可定殖形成自然种群,达到持续控制害虫的目的。
2020-05-30近年来,植物、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三营养层次相互关系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因为加强了这些方面的研究,不只可以在理论上探讨出物种形成的机制、昆虫与植物协同进化的模式,在实践上可为协调作物抗性与生物防治的协同作用,开发害虫治理的新途径,如协同素、利它素的利用,合理安排间作、套作等提供理论指导.但是相关的研究不够深入,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细致调查。
2020-05-20寄主个体营养成分的多寡,个体体积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出蜂量的多少和小蜂成活率的高低。只有选择健康、无病症、节间拉长、不萎缩、颅顶板清白透明、环节紧凑、蛹皮坚韧有光泽、脂肪饱满、有弹性的柞蚕蛹,才能繁育出个体健壮、适应性和繁殖力强的周氏啮小蜂,有效地控制美国白蛾,达到很好的生物防治的效果,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森林小卫士”。
2020-04-07蜂蜜是由蜜蜂将从植物的花中采得的花蜜或分泌物在其体内经过一系列转化和酿造而形成的,因而蜂蜜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纯天然食品。蜂蜜滋味甜美,口感柔滑,富含有益于人体所必须的不同种类的无机盐、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备清热解毒、补中润燥、止痛、滋润肠道、美白养颜等食用效用。
2020-03-12对蜜蜂健康产生影响的最主要的病原体之一就是蜜蜂的RNA病毒,这会使整个群蜂甚至是事个蜂场的蜂群受到毁灭式的危害。以蜂螨为主介导的蜜蜂RNA病毒媒介是蜜蜂养殖中的最大虫害传播方式,现已是一种重要的蜜蜂病害传播方式,已引起很多科研工作人员和养蜂人的重视。本文从蜜蜂RNA病毒通过在蜂箱内外的传播媒介、蜂螨与蜜蜂RNA病毒相互协同作用对蜜蜂健康的影响两方面的研究,对蜜蜂RNA病毒的媒介传播途径进行了综述。
2020-03-12近年来,在油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大面积实行机械全垦整地,野生土蜂生存环境遭受破坏,同时,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和农药,特别是化学除草剂的大量使用,导致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于土壤,土壤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造成野生土蜂数量逐年减小,致使油茶授粉率低,产量不高,“千花一果”现象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油茶种植者的积极性,成为制约油茶产业发展的瓶颈。
2020-03-12蜂巢小甲虫在其发源地南非地区并未对当地蜂群造成严重危害,只是偶尔侵害弱小蜂群以及储存不当的巢脾。而在后来侵染的美国各地引起了大面积蜂群感染,弱群和强群均可受到蜂巢小甲虫的危害,并严重破坏蜂群内的蜂蜜和巢脾,有人提出,欧洲蜜蜂对蜂巢小甲虫卵和幼虫的辨别清除能力没有非洲蜜蜂强,蜂群内的哺育蜂会像正常饲喂蜜蜂幼虫一样,哺育巢房里的蜂巢小甲虫幼虫。
2020-03-11园区内种植不同花期、不同颜色的蜜源植物,既可为蜂群提供蜜源,又可美化蜂场环境。养殖蜜蜂时使用不同类型、不同造型的蜂箱,并可在蜂箱上做一些与蜜蜂相关的彩绘,既可以展示中蜂饲养过程中形成的蜂箱文化,又可以美化蜂场环境。蜂场内还可以摆设蜜蜂的模型,游人可与其合影留念。
2020-03-11人气:6896
人气:5440
人气:4813
人气:4591
人气:440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应用昆虫学报
期刊人气:1124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昆虫学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2095-1353
国内刊号:11-6020/Q
邮发代号:2-151
创刊时间:1955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21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861
影响因子:0.419
影响因子:1.28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