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在儿童预防接种中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干预的应用意义。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未实施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前在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种的98例儿童设为参照组,将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实施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后在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种的98例儿童设为研讨组。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讨组则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儿童的接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接种依从性及两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研讨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06%,参照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3.27%,研讨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讨组的接种依从率为90.82%,参照组的接种依从率为65.31%,研讨组的接种依从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讨组的基础护理、安全管理、病区管理及工作态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预防接种中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较高,接种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儿童依从性和家属满意度得以提高,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极易受外界病毒病菌的感染,因而给予相应措施进行干预防治十分重要[1]。儿童预防接种工作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国基本医疗政策之一,是一项重要的免疫医疗工作。预防接种同时也是控制传染性疾病发生的必要措施,可在儿童免疫系统发育期间提升其对某些流行传染疾病的免疫力,降低发病率[2-3]。但目前的儿童预防接种现状中仍存在部分护理安全问题,这导致儿童接种不良事件和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均较高,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接种依从性及家属护理满意度造成影响,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善十分必要[4-5]。基于此,本研究纳入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预防接种的196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未实施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前在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种的98例儿童设为参照组,将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实施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后在我疾控中心接种的98例儿童设为研讨组,探究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价值,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预防接种的196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未实施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前在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种的98例儿童设为参照组,将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实施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后在我疾控中心接种的98例儿童设为研讨组。参照组男51例,女47例;年龄最小的1岁,年龄最大的6岁,平均年龄(3.68±0.64)岁。研讨组男52例,女46例;年龄最小的1岁,年龄最大的7岁,平均年龄(3.76±0.67)岁。两组儿童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本研究已经医学伦理委员审核批准,且儿童监护人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两组儿童所预防接种的疫苗均为水痘、卡介、甲肝、乙肝、流脑及百白破等疫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进行干预,对每位儿童均建立预防接种健康档案,每次接种前对儿童进行体格检查,对其健康状况进行了解记录,评估其是否符合接种要求,若不符合接种需求则让其择期,待儿童健康状况良好后再进行接种。接种前向儿童家属普及本次接种疫苗的相关知识,接种结束后让其与儿童在观察室内观察30min,无不良反应发生后再离开,离开前嘱咐其注射疫苗后的相关事项。研讨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强化预防接种护理管理。疾控中心应按照预防接种安全管理事项严格管理预防接种工作,对预防接种中可能发生的安全事件进行分析,对预防接种工作制度、流程及规范进行调整;同时强化对预防接种护士的考核,确保每位护士均为持证上岗,且均需要获得预防接种上岗证后方可进行预防接种的相关操作,同时强化对预防接种护士的继续教育,定期对其进行安全预防接种的相关培训,对其业务能力和工作道德进行提升,培训内容还包含疫苗接种各项不良反应处理措施和预防措施,强化预防接种护士的安全意识。(2)改善预防疫苗接种前登记流程。疾控中心每日前来疫苗接种的人流量较多,可存在重名的儿童,为避免疫苗接种对象错误,可参照门诊挂号形式,在家长携儿童至疾控中心接种时,在门口处设置接待护士,对儿童和家长信息进行登记,并给予其相应的号码在候诊室等待疫苗接种,且号码牌上备注患儿本次接种的疫苗名称,便于进入接种室后进行信息核对。(3)规范疫苗贮存管理。负责疫苗贮存管理的护士应在疫苗进出时做好登记,并定期核对疫苗库存,检查疫苗状态,及时清理过期疫苗,避免误投入使用中;疫苗按照种类和批号进行摆放,并依据其保存方式进行管理,对于冷藏的疫苗需每日对冰箱温度进行测量记录,依据疫苗保存需求控制冷藏温度;对于常温保存的疫苗,需避光保存,避免疫苗变质。(4)改善疾控中心预防接种室、候诊室及观察室的管理。每日定期对预防接种相关场所进行2次消毒,采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次消毒时间控制在30min,使预防接种相关场所的环境处于相对无菌状态;儿童接种时不依从的抵抗情况也是预防接种的安全隐患,对此,接种环境可以暖色调的墙面和灯光为主,增强接种室的温馨感。(5)强化疫苗接种查对制度。采用双人查对制度,患儿在接种后由接种护士负责填写相关信息,填写结束后由辅助接种护士再次核对,确保信息无误,避免对下次接种造成干扰;接种护士应严格按照三查七对的工作流程进行接种前核对,对接种儿童的名称、接种疫苗时间、疫苗批号、疫苗有效期等基本信息进行核对,若出现疫苗过期、来源命名或包装无法识别的情况应立即逐级上报,暂不给予儿童接种或给予无问题疫苗进行接种;观察疫苗药瓶是否存在损坏情况,疫苗药液颜色、性质是否正常;应用注射器前观察注射器的包装是否存在破损,观察其是否漏气,严密性及刻度尺是否模糊;在儿童进入注射室后,再次与监护人确认儿童姓名、年龄及近期身体状况,重复核对儿童的注射方式、注射剂量、疫苗注射次数、上次和本次注射疫苗的间隔时间;注射前检查儿童注射部位是否存在瘢痕、炎症或硬结等异常情况,若存在则需更换注射部位或停止注射,待其身体状况及注射部位异常情况缓解或消除后再进行注射。(6)疾控中心定期召开安全预防接种讨论会。组织疾控中心所有医护人员定期参与讨论会,对本阶段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本阶段出现的安全问题,并与上一阶段的安全问题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旧的问题继续执行改进措施,对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措施,落实各项改进措施,不断优化预防接种的安全护理。
1.3 观察指标及效果评定标准
(1)比较两组儿童的接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观察儿童是否出现皮疹、发热、腹泻、红肿疼痛及恶心呕吐等情况。(2)比较两组儿童的接种依从性。主要观察儿童在接种中的配合情况,若儿童不哭闹、不挣扎,情绪稳定的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接种,则为完全依从;若儿童稍哭闹挣扎,但仍较稳定的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接种,则为一般依从;若儿童哭闹挣扎较为严重,需要固定其完成接种,则为部分依从;若儿童哭闹挣扎严重且无法进行接种,则为不依从;依从率=[(完全依从例数+一般依从例数)/总例数]×100%。(3)比较两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运用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家属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包含基础护理、安全管理、病区管理及工作态度四个维度,每个维度100分,满意度则取四个维度的平均值,最高分为100分,分数大于或等于60分则为满意,分数越高表示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儿童的接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研讨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06%,参照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3.27%,研讨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儿童的接种依从性比较研讨组的接种依从率为90.82%,参照组的接种依从率为65.31%,研讨组的接种依从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两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比较研讨组的基础护理、安全管理、病区管理及工作态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预防接种一种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手段,其主要通过将人工培育且进行减毒后的病菌或病毒注射接种至人体中,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形成特异性抗体,使得人体对某一疾病具有免疫能力[6]。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和预防接种的推广,人们对于预防接种这一公共卫生事业基本国策的了解度和关注度也随之提升,因而对预防接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十分重视[7]。但因预防接种后儿童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且近年来疫苗负面新闻的出现,导致部分家长对于预防接种存在不安感和质疑心理,同时因为护理方面的缺陷导致的接种护理风险事件,会严重影响家长的护理满意度,进一步影响预防接种的推广[8]。因此,对预防接种护理进行改进和优化十分必要。
笔者观察到常规护理下接种不良事件和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较高,导致家长的护理满意度较差,基于此,将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干预应用于儿童预防接种中发现,该护理模式可有效减少接种不良事件和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家属护理满意度[9-10]。本研究结果显示,研讨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06%,参照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3.27%,研讨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讨组的接种依从率为90.82%,参照组的接种依从率为65.31%,研讨组的接种依从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讨组的基础护理、安全管理、病区管理及工作态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成这一差异主要是因为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干预减少了儿童在预防接种中可出现的安全隐患,使得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儿童接种依从率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升高[11]。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干预中,通过对预防接种护理管理进行强化,强化对接种护理人员的培训、管理及考核,使得接种护理人员的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高水平的操作技巧,增强了接种护理人员综合业务能力,可提升其责任心及工作道德,同时通过熟悉操作流程、不良反应监测和处理方式等培训,使得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得到增强,进一步提升了预防接种的安全性[12];通过改善预防疫苗接种前的登记流程,可有效规范登记流程,更好地对接种儿童的信息进行核对,避免因同名等因素造成接种对象错误等情况;通过对疫苗贮存管理进行规范,可避免过期疫苗流入正常使用中,同时可有效避免疫苗变质等情况发生,使得疫苗的质量得到提升,确保接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对疾控中心预防接种室、候诊室及观察室的管理,可确保接种环境的干净整洁,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同时可增强环境温馨感,使得儿童在接种过程中的情绪较为平稳,抵抗心理较小,更加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通过对疫苗接种查对制度的强化,可更好地规避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同时对预防接种的安全管理更好地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通过疾控中心定期召开安全预防接种讨论会对预防接种工作进行持续性质量管理,可在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干预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干预措施,使得管理问题逐渐减少、管理质量得到提升,从而提升儿童预防接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有效减少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儿童依从性和家属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佩琼,陈弘星.170例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乙肝免疫阻断及感染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6):133-134.
[2]李丹.护理干预在社区小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医学信息,2016,29(30)167-168.
[3]宋育霞.家长在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及护理干预[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9):161.
[4]黄亮.精细化护理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5):96-98.
[5]尹秀君,王文君.探讨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1):254-255.
[6]斯卫利.护理干预在小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8):134-136.
[7]周开容.系统护理干预用于儿童预防接种中的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32):153-154.
[8]王凌.选择性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效果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22):4286,4320.
[9]巫兴英.护理干预在社区小儿预防接种中的价值评估[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0):81-82.
[10]陈艳娇.整体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0):254-255.
[11]李玉芝,崔秀珍,曲云萍.综合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1):238-239.
[12]徐蕴琦.探讨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对预防接种效果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6,6(5):254-255.
许建玲,李晓侠.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28):183-185.
分享:
2020年中国女性宫颈癌新发病例数为10.97万,宫颈癌死亡病例数为5.91万,分列当年肿瘤新发和死亡的第6位和第7位[2]。研究证实,持续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抑制和清除HPV感染可从源头上预防宫颈癌的发生[3]。接种HPV疫苗是降低女性感染HPV的有效手段,是实施宫颈癌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4]。
2025-03-13暴露之后开展对应性和及时的处置作为积极预防疾病出现的高效方式。国内外诸多学者均认为,有效、及时以及彻底性的暴露之后预防处置,可降低狂犬病出现的风险。但是由于狂犬病疫苗需要接种多针,有些患者存在侥幸心理,不按时接种疫苗,导致疫苗接种成功率与防护能力会大大降低[2]。
2025-03-10据统计,每年有5%~10%的成人和20%~30%的儿童罹患流感,因流感死亡的病例约29万~65万例[1]。在非流行年份,流感造成美国近20万人住院,3.6万人死亡,预估造成40亿~1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2]。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感染流感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3-5]。
2025-02-08乙型肝炎一直是全球重点关注的传染病之一,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在中国具有流行趋势,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食欲减退、肝区疼痛、乏力以及上腹部不适等[1]。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有很多,其中母婴传播所占比例较高,婴幼儿成为接受乙型肝炎疫苗的主要群体[2]。
2025-01-17流动儿童所在地发生变动为预防接种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并且因为多数家长对此项医疗政策、免疫工作缺乏了解,对疾病预防的认知不强,造成部分流动儿童错过了疫苗接种的最佳时间,甚至是未能成功接种,进而增加了流动儿童传染病发生风险,影响其健康安全。
2025-01-14广泛流行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乙肝的高感染率、容易导致慢性化、可能诱发严重并发症,使得这一疾病成为各国卫生部门重点关注的健康问题。随着乙肝疫苗的广泛应用,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取得显著成效。疫苗接种后,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对于抵御乙肝病毒的侵袭至关重要。
2024-12-25我国目前人均期望寿 命明显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易患 传染病的预防性接种需求增加, 对预防接种管理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常规管理模式下的疫苗接种流程 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1-2]。 中老年人身体机能 降低,对疫苗认知水平不高,接种时常无家属陪同, 可能因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影响接种效果。
2024-12-25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儿童发病率较高且传染性较强[1-4]。流感疫苗是目前预防流感的最主要手段之一,其对儿童的预防率高达70%左右,目前,流感疫苗属于非免疫规划疫苗,全国只有少数地方对特定人群开展了免费接种,大部分地区接种形式以自愿自费为主。
2024-11-20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免疫战略咨询专家组(Strategic Advisory Group on Experts,SAGE)将疫苗犹豫定义为:在疫苗接种服务可及的情况下,公众在疫苗接种问题上存在徘徊不定或延迟接种的态度,介于全盘接受和完全拒绝之间的中间状态。疫苗犹豫的原因是复杂的,且因环境、时间、地点和疫苗而异,同时受服务便利和个体信心等因素的影响。
2024-11-07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世界范围内新冠感染确诊病例人数已达到6亿,其中死亡病例600万。接种新冠疫苗是预防新冠感染的有效方法。老年群体是新冠病毒易感人群,也更可能出现重症和死亡的情况,是重点关注人群。促进老年人的新冠疫苗接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
2024-11-04人气:3718
人气:2788
人气:2676
人气:2672
人气:264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现代药物与临床
期刊人气:3341
主管单位:天津市委
主办单位: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药学会
出版地方:天津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4-5515
国内刊号:12-1407/R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550
影响因子:1.700
影响因子:0.961
影响因子:0.410
影响因子:1.43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