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血清和泪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过氧化脂质(lipidperoxide,LPO)、总抗氧化能力(totalantioxidantcapacity,TAC)等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通过采集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中血清和泪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样本中的SOD、LPO和TAC水平。结果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中血清和泪液中的SOD分别为(34.625±9.537)μU/L和(0.042±0.018)μU/L,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中的(61.253±23.672)μU/L和(0.110±0.085)μ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256,13.514,P<0.05);血清及泪液LPO水平分别为(7.348±2.920)μmol/L和(1.423±0.481)μmol/L,高于对照组(5.125±1.376)μmol/L和(0.791±0.263)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24,14.924,P<0.05);患者血清和泪液中TAC分别为(10.124±2.191)kU/L和(5.032±1.424)kU/L,低于健康对照组中的(16.854±4.515)kU/L和(9.453±2.511)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19,16.713,P<0.05)。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血清和泪液中SOD和TAC的水平下降,而LPO水平升高,氧化应激可能参与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发展进程。
白内障是世界范围内致盲的一种重要疾病,白内障在我国的患病率近年来不断攀升,成为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临床研究工作者的重视。白内障的发病常见的原因有代谢异常、免疫遗传、老化、局部营养障碍、外伤等[1,2]。随着国人生活方式的西化,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与糖尿病相关的白内障发生率也逐年增高,成为糖尿病主要的眼部并发症之一。白内障尽管能通过手术治愈,但术后炎症反应等一系列手术风险依然存在。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过程主要由于晶体蛋白发生糖基化,氧化应激等改变使得晶体的透光性消失,晶状体变浑浊[3]。本研究通过观察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过氧化脂质(lipidperoxide,LPO)、总抗氧化能力(totalantioxidantcapacity,TAC)等氧化应激指标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血清和泪液中的变化情况,为糖尿病性白内障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漳州市第一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就诊的86例因糖尿病性白内障需进行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56.3±23.8)岁,其中男性51例,女性35例。同时将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8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年龄43~84岁,平均年龄(55.7±24.8)岁,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
1.2方法
标本采集:采集患者手术前和健康对照组早晨空腹血清5mL,并离心分离血清,-70℃冰箱保存待检测;同时采集泪液样品:采用毛细管收集法,将聚乙烯塑料毛细管置于穹隆部结膜囊处,通过虹吸作用收取泪液约10μL,并于-70℃冰箱保存待检测。
1.3仪器和方法
SOD、LPO和TAC3个指标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检测相关试剂盒购于深圳欣博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测严格按照试剂盒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雷度RT-6100酶标仪和雷度RT-3100洗板机购于深圳雷度有限公司。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清SOD、LPO和TAC水平比较
观察组SOD水平为(34.625±9.537)μU/L,低于健康对照组(61.253±23.672)μU/L;观察组TAC(10.124±2.191)kU/L低于健康对照组(16.854±4.515)kU/L;而LPO水平(7.348±2.920)μmol/L高于健康对照组(5.125±1.376)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血清中SOD、LPO和TAC的水平情况
2.2两组泪液中SOD、LPO和TAC比较
观察组泪液中的SOD为(0.042±0.018)μU/L,TAC为(5.032±1.424)kU/L,均低于健康对照组泪液中的SOD和TAC水平;而LPO水平观察组(1.423±0.481)μmol/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中LPO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泪液中SOD、LPO和TAC的水平情况
3、讨论
白内障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眼科疾病,由于晶状体蛋白质浑浊,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白内障主要病因是由于氧自由基损伤作用造成晶体蛋白质的构象改变,从而引起蛋白质交联、聚积,蛋白质变性形成高分子聚合物,使得晶状体浑浊,透光性消失,从而导致患者视力进行性下降[4,5,6]。随着我国物质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西化,糖尿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与糖尿病相关的白内障发生率也逐年增高,成为糖尿病主要的眼部并发症之一。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使机体氧化应激状态失衡,尤其是晶状体蛋白被糖化后,易受到氧化应激的损伤导致蛋白质结构发生构象的改变,使晶状体蛋白交联、聚集,导致晶状体浑浊。有学者利用抗氧化剂如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丁基化羟基甲苯对糖尿病性白内障进行治疗,能延缓和改善白内障的病变程度,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表明了氧化应激可能是白内障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7,8,9]。
白内障相关进程进展由许多因素引起,其中氧化应激是影响白内障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氧化应激指的是机体受到缺血、缺氧、代谢异常、辐射等因素刺激,导致机体内产生过多的活性氧自由基、活性氮自由基等高活性分子,造成氧化系统与抗氧化系统平衡失调,如果机体长期处于慢性氧化损伤状态,可引起机体细胞代谢功能障碍,引发机体组织损伤[10,11,12]。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由于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使机体内尤其晶状体中的自由基水平产生增加,氧化剂的增加和抗氧化剂的减少,氧化应激损伤引发了白内障患者晶状体抗氧化防御系统的紊乱,引起晶状体蛋白质大量活性氧自由基和活性氮自由基的产生,造成晶状体上皮屏障功能的结构和功能损伤,导致晶状体蛋白质的构象改变,发生交联、聚积,最终引起晶状体混浊,导致患者视力进行性下降。在晶状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为人体防御氧化损伤的抗氧化酶,是一种氧自由基消除剂,SOD可通过将氧化物分解为过氧化氢(H2O2),再经过氧化氢酶催化变成H2O和氧,从而阻断自由基连锁反应,防范高水平自由基对机体细胞的损伤。本研究中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血清和泪液的SOD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与傅伟才等[13]、黄煜等[14]研究结果一致,表明了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抗氧化防御系统自由基清除能力降低。而过氧化脂质(lipidperoxide,LPO)是机体内一种氧化剂,能促使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导致生物膜流动性、通透性以及脆性的增加,从而导致细胞基本结构的破坏以及功能障碍[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血清及泪液LPO水平高于对照组,TAC低于对照组,表明患者机体内总体抗氧化能力下降,氧化受到一定的损伤,氧化应激产生。
综上所述,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氧化应激具有一定相关性,检测血清和泪液中SOD、LPO和TAC的水平变化,有助于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的辅助诊断和治疗以及发生发展的研究,值得今后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圣杰,邵明希,吉建,等.中老年白内障患者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39(6):448-453.
[2]李岩,齐朋承,刘佳,等.中老年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白内障术后的黄斑水肿和视力[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1-3.
[3]苏现华,王晔,黄钰森,等.miR-204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LECs的抗氧化损伤作用及其机制[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6,34(3):227-233.
[4]汪雪梅.老年白内障发病的氧化应激机制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7):196-197.
[6]吴杰,陈萌.白内障患者泪液晶体及房水氧化应激状态指标变化研究[J].河北医学,2017,23(2):184-187.
[7]祁磊,林媛,徐国兴,等.石决明对大鼠白内障晶状体SOD和GSH及GSH-PX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2):2085-2087.
[8]黄红艳,赵玉萍.白内障患者房水、血清及泪液中氧化应激指标表达水平变化及与年龄的相关性[J].临床眼科杂志,2017,25(5):413-415.
[9]薛大喜,张毅,杜玲玲,等.超氧化物歧化酶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关系的研究[J].眼科新进展,2013,33(8):740-742.
[11]王军令,康刚劲.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与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基础与临床研究[J].眼科新进展,2011,31(9):893-896.
[12]刘会彬,李琪,李英卓,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血清微量元素与抗氧化酶的变化[J].河北医药,2015,37(7):1048-1050.
[13]傅伟才,姜燕,柳林,等.白内障房水及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变化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4,32(5):554-556.
[14]黄煜,郭海科,孟倩丽,等.氧化应激机制在眼科疾病研究中的新进展[J].眼科新进展,2012,32(1):91-94.
[16]陈利荣,姚军平,张贻转,等.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低视力的产生原因与防治措施[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9):10156-1058.
郭月丽,徐文鑫,林美娜,刘慧丽.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血清和泪液中SOD、LPO和TAC水平检测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20,41(05):370-372.
基金:福建省卫计委青年课题(2015-2-30);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Z180846);漳州卫生职业学院院本课题(ZWYZ201907);漳州卫生职业学院首届青年人才培育计划(QNRC201702);
分享:
雷珠单抗是一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片段,能够和人体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形成融合,达到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生物活性的效果,以加快患者视功能康复速度[3]。高韶晖等[4]研究证明,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水平,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2025-04-14儿童、青少年的依从性较差,主动配合度不高,强迫用药会产生哭闹现象,影响治疗效果,给患儿及家长带来了不良影响,故选择一种患儿易接受的治疗方式具有重要意义[4]。普拉洛芬滴眼液属于非甾体抗炎药,临床常用于外眼及眼前部的对症治疗(眼睑炎、结膜炎、角膜炎、巩膜炎、浅层巩膜炎、虹膜睫状体炎、术后炎症)。
2025-04-02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 m6A)修饰是指在甲基转移酶复合物(MTC) 的作用下,腺嘌呤的第 6 位 N原子在 mRNA 上发生甲基化,这是一个由甲基转移酶和去甲基转移酶调控的动态和可逆过程[1]。 m6A 参与几乎所有涉及 mRNA 代谢的过程,包括 RNA 转录、翻译和降解。 根据 m6A 修饰功能,可将其作用酶按照不同功能分为甲基转移酶(写入者)、去甲基化酶(清除者)和 m6A 结合蛋白(读取器)。
2025-04-01临床上针对干眼症的治疗,主要以局部用药为主,较常用的是玻璃酸钠滴眼液,其属于一种人工泪液,具有湿润眼表组织、缓解眼部干涩、稳定泪膜等作用,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总体疗效有待提升。中医治疗干眼症疗效较好,且可从整体辨证施治。中医认为,干眼症属于“白涩病”“神水将枯”等范畴,以肝肾阴虚证最为常见,治疗应以补益肝肾、生津明目为主[3-4]。
2025-03-06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严重影响患者视力,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目前,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1-3],但两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尚无定论。本文主要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2025-02-19近年来,干眼在人群中的发 病率在国内、外均有所增长[2]。蒸发过强型是干眼 中较为常见的类型,是由于脂质层的质或量出现异 常而引起,如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睑缘炎及各种引起泪液蒸发增 加等因素造成的干眼,又叫脂质异常型干眼[3]。
2025-02-10干眼症又称角结膜干燥症,是因泪液的量和质失常导致泪膜不稳定,进而出现眼表损害症状的一种多因子疾病。本病可分为水液缺乏型、蒸发过强型、黏蛋白缺乏型、泪液动力学异常型、混合型等不同类型,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泪膜稳态失衡、睑板腺受损、泪液高渗性、神经感觉异常、眼表炎症与损伤等[1]。
2025-01-23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retinaldetachment,RRD)是由玻璃体液化牵拉视网膜变性区导致裂孔发生,液化的玻璃体经裂孔进入网膜下,引起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造成视力急剧下降。据国内外文献统计,RRD年发病率约 8.95~14.52/10万[1],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
2024-12-19眼科门诊较常见的疾病为干眼症。干眼症是指任何原因造成的泪液质或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和(或)眼表组织病变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又称角结膜干燥症,是一种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会导致眼部不适或视力障碍,全球发病率为5%~35%。
2024-12-13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 RP)是一种常见的以光感受器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细胞进行性损伤和死亡为特征的遗传性致盲性疾病[1]。RP的早期症状是夜盲症和周边视力丧失,随着时间的流逝,视力丧失最终会发展到中央视野。
2024-12-02人气:18551
人气:16674
人气:16005
人气:15573
人气:1529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眼科
期刊人气:1388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4-4469
国内刊号:11-3025/R
邮发代号:82-578
创刊时间:1992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1.255
影响因子:1.553
影响因子:0.873
影响因子:0.800
影响因子:0.58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