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深入探究在眼科临床治疗中如何合理运用抗菌药物。方法:选取我院及合作医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所收治86例眼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进行随机划分,给予两组不同用药方式,并从药物选择、用法用量以及用药方式等角度出发,综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阶段性治疗后,无论是在用药敏感率方面,还是用药合理率方面,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菌药物在眼科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科学合理的使用,不仅可以提升眼科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使整个眼科科室临床治疗水平得到改善。
目前,医学领域内相关抗菌药物持续研发和推出,对于眼部细菌感染治疗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但在其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的背后,同样掩藏有诸多医疗安全隐患,如,药物毒性、过敏感染以及细菌耐药性等等。因此,在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应进一步提高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本次试验调查研究尝试从用药方式、药物选择以及联合用药等不同方向进行探讨,现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及合作医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所收治86例眼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进行随机划分。其中,对照组主要包括男患者22例,女患者21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69岁,平均年龄(39.3±17.3)岁,从疾病类型来看,其中白内障、青光眼、眼外伤;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6:17,年龄主要介于11~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2±16.9)岁,从疾病类型来看,其中白内障、青光眼、眼外伤。此次调研,均已取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拟定合同,实验具有合法性。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眼科疾病诊断标准,且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在眼科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用药的选择首先需与感染的性质以及感染部位等条件相结合进行分析,总结可能产生的致病菌,然后通过对眼科疾病患者3~5d周期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根据实际治疗效果对当前用药进行系统调整与修正,由于每一种抗菌性药物在抗菌谱和适应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一般情况下,眼科用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庆大霉素、环丙沙星、万古霉素以及头孢他啶等。而从用药方式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眼部局部用药,具体包括眼周注射、眼部外用以及眼球内注射;另一种是全身用药。其中,眼外部局部用药主要是在结膜囊内滴入滴眼液或者涂抹眼药膏;眼周注射的主要注射部位是结膜下方位置以及眼球一旁或后侧位置;眼球内注射则是在眼球前房或者玻璃体腔内进行药液的滴入;全身用药主要是在患者全身擦满药膏;而联合用药是将各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进行联合使用,以形成对不确定感染源的急性感染过程的有效抑制。
1.3 判定标准
全面统计分析各项数据信息,并在与患者病情发展情况相结合,对当前用药和治疗标准进行更改和调整,从根本上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和人身安全。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所获取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t作为检验标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以(x±s)表示标准差P<0.05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用药敏感率比较
经过阶段性治疗和观察,观察组在病菌感染源、万股霉菌、头孢他啶、庆大霉素以及环丙沙星等药物治疗过程中,敏感率发生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用药敏感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用药合理率比较从两组病患的用药方式、用药用量、用药疗程和总用药合理率来看,观察组优势较为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用药合理率比较(%)
3、讨论
不同于其他疾病类型,眼部在细菌感染特别是感染种类方面有着极大的特性,在运用抗菌药物对眼部感染性疾病进行治疗过程中,需准确诊断眼部感染性质,有效测定病原菌以及药敏史,运用最敏感的抗菌药物完成相关治疗。对抗菌药物科学合理的使用,不但能够对患者疾病痛楚进行有效缓解,且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缩短治疗所需时间。但不同抗菌药物在抗菌谱和适应症方面不尽相同,对于不同病菌选择哪种用药方式,或者针对不同程度病状选择哪种给药方式,都需要经过临床反复实践检验,最终得出最佳用药方案。在采用联合用药方式时,为邦正患者的生命健康与人身安全,需要谨慎用药,对不同药物应用于眼内后的通透性进行全面了解,避免耐药性或者混合毒性的发生,或者产生严重的二次感染。在具体治疗过程中,需对病患的病原菌进行有效把控,并比对相互之间的抗菌谱,坚持抗菌药物治疗集中性和同一性。但在此次试验调查研究过程中,仍发现有诸多缺陷与不足,主要是受不同病患感染源和症状表现形式影响,因此,实际情况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治疗用方式、剂量、疗程以及途径也不尽相同。因此,需对相关样本资料进行广泛收集,不断对数据进行完善,研究适合眼科临床治疗的抗菌药物,进而确保眼科疾病治疗有效率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燕.抗菌药物在眼科用药中的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7,08(08):182-183.
[2]赵娜娜.浅谈在眼科临床治疗中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05(19):175-176.
[3]张志华.眼科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4(08):979-979.
刘霞.眼科临床治疗中如何运用抗菌药物[J].养生保健指南,2020,(3):26-27.
分享:
雷珠单抗是一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片段,能够和人体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形成融合,达到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生物活性的效果,以加快患者视功能康复速度[3]。高韶晖等[4]研究证明,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水平,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2025-04-14儿童、青少年的依从性较差,主动配合度不高,强迫用药会产生哭闹现象,影响治疗效果,给患儿及家长带来了不良影响,故选择一种患儿易接受的治疗方式具有重要意义[4]。普拉洛芬滴眼液属于非甾体抗炎药,临床常用于外眼及眼前部的对症治疗(眼睑炎、结膜炎、角膜炎、巩膜炎、浅层巩膜炎、虹膜睫状体炎、术后炎症)。
2025-04-02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 m6A)修饰是指在甲基转移酶复合物(MTC) 的作用下,腺嘌呤的第 6 位 N原子在 mRNA 上发生甲基化,这是一个由甲基转移酶和去甲基转移酶调控的动态和可逆过程[1]。 m6A 参与几乎所有涉及 mRNA 代谢的过程,包括 RNA 转录、翻译和降解。 根据 m6A 修饰功能,可将其作用酶按照不同功能分为甲基转移酶(写入者)、去甲基化酶(清除者)和 m6A 结合蛋白(读取器)。
2025-04-01临床上针对干眼症的治疗,主要以局部用药为主,较常用的是玻璃酸钠滴眼液,其属于一种人工泪液,具有湿润眼表组织、缓解眼部干涩、稳定泪膜等作用,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总体疗效有待提升。中医治疗干眼症疗效较好,且可从整体辨证施治。中医认为,干眼症属于“白涩病”“神水将枯”等范畴,以肝肾阴虚证最为常见,治疗应以补益肝肾、生津明目为主[3-4]。
2025-03-06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严重影响患者视力,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目前,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1-3],但两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尚无定论。本文主要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2025-02-19近年来,干眼在人群中的发 病率在国内、外均有所增长[2]。蒸发过强型是干眼 中较为常见的类型,是由于脂质层的质或量出现异 常而引起,如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睑缘炎及各种引起泪液蒸发增 加等因素造成的干眼,又叫脂质异常型干眼[3]。
2025-02-10干眼症又称角结膜干燥症,是因泪液的量和质失常导致泪膜不稳定,进而出现眼表损害症状的一种多因子疾病。本病可分为水液缺乏型、蒸发过强型、黏蛋白缺乏型、泪液动力学异常型、混合型等不同类型,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泪膜稳态失衡、睑板腺受损、泪液高渗性、神经感觉异常、眼表炎症与损伤等[1]。
2025-01-23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retinaldetachment,RRD)是由玻璃体液化牵拉视网膜变性区导致裂孔发生,液化的玻璃体经裂孔进入网膜下,引起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造成视力急剧下降。据国内外文献统计,RRD年发病率约 8.95~14.52/10万[1],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
2024-12-19眼科门诊较常见的疾病为干眼症。干眼症是指任何原因造成的泪液质或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和(或)眼表组织病变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又称角结膜干燥症,是一种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会导致眼部不适或视力障碍,全球发病率为5%~35%。
2024-12-13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 RP)是一种常见的以光感受器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细胞进行性损伤和死亡为特征的遗传性致盲性疾病[1]。RP的早期症状是夜盲症和周边视力丧失,随着时间的流逝,视力丧失最终会发展到中央视野。
2024-12-02人气:18522
人气:15969
人气:15537
人气:15055
人气:1476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临床眼科杂志
期刊人气:2988
主管单位:安徽医科大学和安徽眼科研究所
主办单位:安微医科大学和安徽眼科研究所
出版地方:安徽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6-8422
国内刊号:34-1149/R
邮发代号:26-110
创刊时间:1993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255
影响因子:1.553
影响因子:0.873
影响因子:0.800
影响因子:0.58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