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一种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变性疾病,其致盲率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由此造成的黄斑水肿、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严重损害了患者的视功能,甚至造成永久的、不可逆的视力下降。近年来,随着大量学者对RVO的进一步研究探讨,对其发生发展又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本文对RVO的发病机制、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引言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一种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紊乱性疾病,发病率高达0.86%~1.63%,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偶见儿童患者[1,2]。RVO以视网膜静脉充盈、近端血管闭塞、远端血管扩张为特征,视网膜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出血和水肿。根据阻塞血管的部位,RVO分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其中BRVO比较常见。根据视网膜血管的供血情况,又可将其分为缺血型和非缺血型,二者之间没有明确界限,长时间的视网膜血液循环障碍导致无灌注区增大(CRVO≥10PD或BRVO≥5PD),非缺血型RVO就可转变成缺血型RVO[1]。近年来,随着大量学者对RVO的进一步研究探讨,对其发生发展又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本文就RVO的发病机制、视力预后影响因素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RVO的发病机制
RVO的发生发展是全身和局部的多重致病因素,以不同方式共同作用导致的。
1.1全身系统性机制
1.1.1血栓形成学说
目前研究表明,视网膜静脉内血栓形成是RVO的主要原因。促使血栓形成主要有三个因素:(1)血管壁改变:首先,高血压和视网膜动脉硬化对视网膜静脉的压迫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视网膜细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动脉管壁增厚,导致邻近的视网膜静脉管腔变窄、血液淤滞,最终造成血管栓塞,多见于50岁以上患者[3,4]。其次,视网膜静脉血管炎症时,血管壁水肿、内壁粗糙、内皮细胞增殖使管腔变窄、血流受阻,进而形成血栓。(2)血液流变学改变: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导致视网膜血液流变学改变,与RVO的发生密切相关。高血糖时视网膜微循环系统的自身稳态被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血栓素等成分增多,导致血液淤滞,血管内微血栓形成[5]。Kim等[6]和Satirtav等[7]研究发现,RVO患者体内的载脂类蛋白浓度存在异常改变,是视网膜血液流变学改变的重要因素。亦有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通过氧自由基导致视网膜静脉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促进凝血、加速血栓形成[5]。(3)血流动力学改变: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者RVO发生的概率增加了1.8倍,颈内动脉狭窄可使视网膜灌注压过低,视网膜呈缺血缺氧状态,导致视网膜静脉代偿性扩张,发生血流湍流,增加静脉内血栓形成的风险;另外,颈内动脉狭窄会引起代偿性眼动脉血液逆流,眼部末端血管血供减少,又进一步加剧了视网膜缺血缺氧,促进了静脉血栓形成[8]。
1.1.2细胞因子学说
目前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参与了RVO的发生发展。Noma等[9]研究证实RVO患者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VEGF受体(VEGF-R)的浓度增加,缺血型RVO组较非缺血型RVO组增高更显著,并且与黄斑水肿(ME)的程度呈正相关。正常人体内含有低浓度的VEGF,以保持正常的血管活性,当视网膜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时,VEGF过度释放,进而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迁移,激活促有丝分裂、血管生成等一系列信号通路,破坏血-视网膜屏障,加重血管壁渗漏,造成视网膜血流淤滞,导致RVO[10]。因此,VEGF的过多释放是促进RVO进展的重要因素。在白细胞介素(IL)家族中,与RVO最为密切的因子是IL-6和IL-8,它们诱导的炎症反应破坏血-视网膜屏障,造成血管壁水肿、内壁粗糙、管腔变窄、血流受阻,进而形成血栓,导致RVO发生;同时,视网膜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及代谢产物沉积,导致ME发生。多项研究表明,RVO继发ME的患者房水中IL-6、IL-8水平明显升高,与ME的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认为IL-6、IL-8和VEGF表达之间存在关联:IL-6可上调VEGF表达,VEGF又可促进内皮细胞产生IL-8,共同促进RVO发生发展[11]。
1.1.3其他致病因素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偏头痛、血沉加快、高体质量指数、A2球蛋白偏高等均与RVO的发生有一定关系[12]。
1.2局部发病机制
1.2.1视网膜动静脉的交叉压迫
视网膜动脉和静脉在动静脉交叉处通常由一共同鞘膜包裹,且静脉位于动脉之下。当视网膜动脉血管发生硬化时,动脉压迫邻近或交叉、管壁较薄弱的静脉,内皮细胞受压水肿、增生,使得静脉管腔变窄,发生阻塞。另外,静脉血管受压可使血管腔内压力增大,血管壁变薄,局部液体和蛋白渗漏,导致RVO合并视网膜水肿[13]。
1.2.2筛板结构的生理特点
视神经、视网膜中央静脉(CRV)、视网膜中央动脉(CRA)三者伴行进出眼球,视神经在到达筛板巩膜环后,表现出明显生理性狭窄,直径减半至1.5mm。当存在先天性眼部解剖异常时,生理狭窄处压力增高,静脉血管受压,内皮细胞受损,造成血-视网膜屏障破坏,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导致RVO;当存在动脉血管压迫、炎症等因素时,筛板后的CRV主干更易发生阻塞,进一步增加RVO的发生几率[14]。但筛板结构理论目前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病理组织学研究证实。
1.2.3眼轴长度及屈光状态
远视眼和短眼轴与RVO存在相关性。Majji等[15]研究发现在354例BRVO中70.7%的患者有远视,与具有相似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同等数量的匹配对照组相比,远视的OR为3.42(95%置信区间为1.62~7.2,P=0.001)。Tsai等[16]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VO患者的眼轴明显变短,认为眼轴短也可能是RVO发病因素之一。远视眼患者眼轴相对短,随着眼球直径的变化,视网膜血管的位置和走行会发生相应改变,尤其是在动静脉交叉处,静脉血流会进一步变慢,红细胞在此聚集,进而形成血栓导致RVO。
1.2.4青光眼及高眼压
Nenciu等[17]研究发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高眼压症者均较容易发生RVO,且阻塞的位置多局限在视盘处;Calugaru等[18]的研究发现对POAG采取降眼压的措施可明显阻止RVO的进展,从另一角度表明POAG是RVO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随后,Klein等[19]研究发现RVO的发生随着杯盘比的增加而增加,分析原因可能为视网膜血管在视盘中走行的弯曲度因杯盘比的增大而增加,血管发生阻塞的机会增多。另外,高眼压状态下,筛板退行性肿胀,在此处经过的视网膜血管因挤压而变得管腔狭窄,甚至移位,继之引发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血管内膜增生,进而促进血栓形成。
2、并发症及其视力预后因素
RVO患者视力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1)阻塞部位:视网膜静脉血管阻塞部位发生在主干血管的CRVO比阻塞部位发生在分支血管的BRVO视力预后差。(2)缺血缺氧程度:缺血型RVO比非缺血型RVO视功能损害程度严重。(3)视网膜缺血区域:黄斑区视网膜缺血较周边视网膜缺血视力下降更严重,一旦出现黄斑区缺血,黄斑区神经节细胞会发生不可逆损害,即使ME消退,视功能也较难恢复[20]。(4)基线视力:Gerding等[21]研究显示CRVO合并ME患者经抗VEGF治疗,基线视力好者的视力预后明显优于基线视力差者,且呈正相关关系。(5)干预时间的早晚:Pikkel等[22]研究发现,发病1mo治疗的CRVO患者较3mo后治疗者,视力预后明显提高,且注药次数明显减少。因此,RVO合并ME提倡早期干预治疗。(6)RVO合并ME的特征:依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将RVO黄斑水肿分为黄斑囊样型、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型和二者的混合型,其中黄斑囊样型对视功能的损害最重,囊样水肿病程越长视力预后越差,黄斑的囊样改变可作为ME近期复发的早期指标[23]。另外,RVO合并ME患者预后视力与椭圆体带(EZ)、外界膜(ELM)、交叉体带的完整性,以及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有关。其中,黄斑中心凹处EZ是否连续、完整,与视力预后最为密切[24]。CRT可反映RVO合并ME的程度,CRT越厚表示ME程度越重,RVO患者经治疗CRT降低后视力也会相应得到改善[25],原因可能是CRT增厚对光感受器细胞及ELM完整性的破坏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内可逆。亦有部分学者认为CRT可判断RVO的治疗效果,但与视力预后无明显相关[26]。
3、RVO的治疗
3.1抗VEGF药物治疗
欧洲视网膜专家协会指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是现阶段治疗RVO合并ME的首要方案。无论是CRVO还是BRVO,一旦发现ME,均应及时进行玻璃体腔注药,并连续注射至少3mo,每月1次,直到视力稳定,但应用3+PRN还是6+PRN尚存在争议[27]。抗VEGF药物主要通过结合VEGF-R,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减轻ME程度,有效改善视力[28]。各类抗VEGF药物作用靶点不同,各有优势,因此基于个体化治疗,应有不同选择。贝伐单抗可与体内VEGF肽链的所有亚型直接结合,减少VEGF的有效浓度,促进ME的吸收,明显提高RVO患者视力[29]。雷珠单抗是第二代重组的单克隆抗体,通过结合VEGF-A的所有亚型发挥作用,能显著降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改善黄斑中心凹的结构,显著提高视力[30,31]。阿柏西普是首个100%人源化融合类蛋白,能结合VEGF家族的全部成员。Cohen等[32]研究发现阿柏西普注射后可以明显提高CRVO合并ME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对于持续性ME患者,从应用贝伐单抗或雷珠单抗转换为阿柏西普治疗后,一定程度上仍能促进ME的吸收[33]。康柏西普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抗VEGF重组融合蛋白,具有强大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生长作用,治疗RVO合并ME安全可靠且效果显著[34]。
3.2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炎症反应,稳定视网膜血管的通透性,是治疗RVO合并ME的重要方案。研究表明,RVO合并ME患者经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A)治疗后随访1a,视力均有所提高,且发现4mgTA治疗组早期ME消退明显快于1mgTA治疗组[35]。与TA比较,地塞米松缓释植入物(Ozurdex)的作用更强、更持久,可以较稳定地维持眼内药物浓度[31]。单次或多次重复注射Ozurdex可显著提高RVO患眼视力,尤其在复发性RVO黄斑水肿的治疗上更具优势[36];另外,对伴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的RVO合并ME患者Ozurdex具有显著的安全性,是抗VEGF药物的确切替代疗法[27],但可能会出现眼压升高、白内障等糖皮质激素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值得关注和警惕[37]。
3.3激光光凝治疗
激光光凝在RVO合并ME的治疗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格栅样光凝可改善BRVO合并的非缺血型ME;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是治疗缺血型CRVO的重要方法,可改善无灌注区视网膜的缺血缺氧状态,能降低缺血型RVO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风险[38]。
3.4联合治疗
RVO合并顽固性、复发性ME时,可采用联合治疗方案。抗VEGF联合激光光凝治疗,可以改善视网膜的缺血状态,对治疗复发性ME的疗效更显著[39]。抗VEGF联合糖皮质激素、抗VEGF同时联合糖皮质激素和激光光凝,均可以显著降低CRT,并且联合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单一用药的剂量及注射次数,降低出现并发症的风险,较单一疗法能获得更好的视力预后[40,41]。
4、小结
RVO是一种常见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在准确评估病情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自身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是RVO诊疗的关键。
李玲娜,董志军.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20,20(08):1371-1374.
分享: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审美需求的不断增高,纹眼线手术已经成为了广受大众喜爱的一种美容方式,然而随着这种美容方式而来的干眼问题也逐年上升[1-2]。近年在干眼门诊的日常工作中,经常可以遇到以眼部干涩不适、异物感、烧灼感以及视力模糊等不适症状前来就诊的患者,他们有个共同的特征:曾经进行过纹眼线手术。
2024-07-29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对视力的损害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血管病变。根据视网膜灌注情况,可分为缺血性RVO和非缺血型RVO,缺血性RVO属重型,非缺血型属轻型[1]。缺血性RVO患者眼底长时间的血液循环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严重者可导致视网膜脱落、失明[2]。
2024-07-29翼状胬肉患者中干眼发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群[1],其眼表呈现结膜杯状细胞减少,泪膜破裂时间缩短,炎症因子高表达等表现[2-3]。随着年龄增长,中老年人群泪腺及睑板腺的分泌功能降低[4],而翼状胬肉手术治疗的患者也多为中老年,临床中有较多伴泪液分泌量不足的翼状胬肉患者,因此他们的干眼为多因素混杂所致。
2024-07-29随着脂肪移植研究的深入及技术的逐步成熟,自体脂肪移植治疗成为修复软组织缺损的金标准[1]。上睑凹陷的治疗中,颗粒脂肪移植被部分学者推荐为首选方案[2]。而脂肪移植治疗重睑术后的上睑凹陷,少有报道[3]。鉴于此,本研究应用颗粒脂肪联合纳米脂肪移植治疗重睑术后的上睑凹陷,观察术后临床疗效,以期为后续临床术式的选择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2024-07-1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DM)最常见、最严重的眼部并发症,也是工作年龄人群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1,2]。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我国DM人群数量超过1.4亿,居世界第一[3]。没有进行规范的管理和治疗是导致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主要原因[4,5,6,7]。PDR是DR晚期阶段,玻璃体积血(VH)、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D)、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和视神经萎缩等并发症导致患者出现严重视功能损害,需要及时进行玻璃体切割术(PPV)[8]。
2024-06-07白内障成功摘除后在囊袋中植入人工晶状体可以稳定正常生理解剖位置。但是对于囊膜支持不足或没有囊膜支持的患眼,如晶状体脱位、各种原因导致的无晶状体及人工晶状体脱位,这些情况都需要用特殊的方式固定人工晶状体[1]。这类患者预后视力相对较差,而且术后还会出现很多并发症。
2024-05-30目偏视,相当于西医学的麻痹性斜视,中医学无麻痹性斜视概念,但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1]将视物一分为二称为“视歧”,其载:“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太平圣惠方》[2]称之为“坠睛”,《诸病源候论》[3]称之为“风牵偏视”,其曰:“人脏腑虚而风邪入于目,而瞳子被风所射,睛不正则偏视。”纵观古代医籍,本病病因多责之风、湿两邪。
2024-02-01中医学认为,肝开窍于目,目的生理病理与肝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中医眼科古籍及现代中医眼科文献发现,治疗眼病的思路以及各种眼科方剂的组成,也大多从肝入手。以七十二证为例的早期眼科古籍《秘传眼科龙木论》中,有四十二证与肝有关,以脏腑病机分析,从肝论治眼病病机占总数的80%,因此后世中医眼科的方剂也多从肝入手,以“肝”为名的方剂就不在少数,如《银海精微》中治疗肝风热极,花翳白陷的泻肝散、加味修肝散,《原机启微》中治疗淫热反克的芍药清肝散。
2023-10-11视网膜光损伤是指光照强度过大或光照时间过长对视网膜造成的损害。研究表明视网膜细胞损伤的3条途径为过氧化物介导,视紫红质介导和细胞凋亡[1,2]。光损伤可导致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损伤[3],且与凋亡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相关。因此,抑制视网膜细胞凋亡是预防和治疗视网膜光损伤疾病的重要途径。
2021-09-25眼底是机体唯一能够直接观察到血液循环的微循环部分。眼底疾病主要是指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所引起的视神经和视网膜等损伤、变性,会对病患视力造成较大影响,严重者可出现视神经疾病、黄斑病变以及眼底血管性疾病等,使病患出现丧失视力,降低其生活质量[1]。伴随临床对眼底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指出[2],病患机体血液动力学指标同眼底疾病有密切关联性,因此其认为在治疗眼底疾病时,需重点改善病患眼部微循环以及血液动力学指标。
2021-09-15人气:18472
人气:16538
人气:15878
人气:15461
人气:1519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眼科学报
期刊人气:3170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0-4432
国内刊号:44-1119/R
邮发代号:46-304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1.255
影响因子:1.553
影响因子:0.873
影响因子:0.800
影响因子:0.58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