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智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开发性的智慧课堂从传统课堂发展而来,与传统课堂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智慧课堂在课前使用网络在线教学,让学生作好学习储备,课中结合课前知识进行课堂教学,课后通过网络在线教学针对学生学习查漏补缺,更有利于课堂互动,教学与学习效果更好。
时代在发展,教育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信息化的教育方式使得智慧课堂成为教育一个受到关注的热点。因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智慧课堂重要技术组成条件的智能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也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呈现出与传统课堂不一样的特点与拓展空间。本文拟探析中国智慧课堂的发展现状,以其定义和特点为基础,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探讨两种课堂的差异。
一、智慧课堂的兴起与发展现状
智慧课堂的出现是基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教育理念不断变革,与科学技术相互融合,智慧课堂随之而生。登录中国知网,在检索项中输入“主题”,在检索词中输入“智慧课堂”,共检索到以“智慧课堂”为主题的文献5593篇,时间从2020年追溯到1975年。从检索的结果来看,智慧课堂中文相关文献量的迅速增长点来自于2016年至2020年。该结果可以说明,从2016年开始,对智慧课堂的关注度逐步提升,到2020年,智慧课堂成为教育理论界的研究热点。
黄爱华在其著作《黄爱华与智慧课堂》中,基于亲身经历,对教师的智慧在课堂上的体现进行了深入探讨。依据黄爱华的看法,通过教师灵活地把握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智慧培养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在《当代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小学语文卷)》一书中,针对传统课堂和智慧课堂在教学实践中的差异,徐书明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比较。同时,还有许多专家学者将智慧课堂置于信息化背景中进行研究,其中,孙曙辉和刘邦奇合著的《智慧课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书中对于信息技术、实际工作和教育进行了详细的探讨。[1]
总体来看,因为前期欧美技术更加发达,所以其智慧课堂产生更早,也更加成熟。我国的智慧课堂与欧美智慧课堂相比,起步稍晚,相较而言,只不过是迈出了小小的一步,还有很多空间可以进步发展。
二、智慧课堂的定义与特点
对于智慧课堂的定义,目前在中国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在《智慧教育与大数据》中,按照杨现民和唐斯斯等的看法,“智慧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是深度交互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有一部内置丰富资源的智能学习终端,并能无缝对接云平台”。[2]
与传统课堂和其它课堂相比,智慧课堂存在着智慧课堂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殊属性。
其一,智慧课堂具有科学性。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体现在班级人数设置上,大多数班级的人数都很多,超过30人以上,甚至更多。班级人数过多的最大弊端是不利于因材施教的实现。但是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规避班级人数过多的问题。智慧课堂可以通过软件提供平台,在平台上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实时的交流。在实时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如错题的分布或学习的进度等等。智慧课堂的科学性充分体现了智慧课堂的这一特点。
其二,智慧课堂具有灵动性。基于科学性的智慧课堂,其灵动性便是智慧课堂特性的应有之义。因为科技的发展,才有了智慧课堂的产生。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先进的电子技术和教育设施提供的智慧平台。有了智慧平台的加持,智慧课堂才可以实现灵活互动教学,从而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智慧课堂则打破了这种限制。是以,在智慧课堂上,学生的互动和思维更加灵活。智慧课堂在学生学习和师生与生生互动过程中都体现出了灵动性。
其三,智慧课堂具有创造性。智慧课堂的创造性体现在教学设备和学生主体两方面。首先,智慧课堂使用智慧课堂教学设备进行智慧教学。在课前,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上传到智慧平台。课中,教师可以使用智慧平台进行师生互动。课后,教师可以在智慧平台检测学生学习。同时,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这种创造能力的提升也体现在了学生身上,智慧课堂不光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效地锻炼了自身的创造力。因此,智慧课堂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其四,智慧课堂具有实践性。智慧课堂的软件可以给教师提供作业、课堂检测和考试等实践设计,通过教师设计的教学实践,学生们对所学的知识也得到了检验。不管是课前学生依据教师上传的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还是课中学生和教师通过智慧平台进行的交流和互动,乃至课堂之后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所有这些都是智慧课堂的实践过程。由此看来,智慧课堂不仅仅可以给予学生理论上的相关指导,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所以说智慧课堂同时具有实践特性。
三、智慧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差异
基于智慧课堂的定义和特点,可以看出,智慧与传统,其课堂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具体而言,可以从课前、课中和课后来加以解析。
从课前来看,传统课堂课前学生按照教师的备课工作完成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的话,当时是无法解决的,只能留待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向教师提问当堂解决。如果不提问,问题就不能解决,从而积压下来。智慧课堂则是教师对学生真实学情进行了解之后针对性设计预习。教师可以提前了解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准备并发放相关教学资源,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的话,可以随时随地与同学和教师通过智能设备进行跨时空沟通交流。课前传统课堂教师和学生之间不能够及时地交流,因此,这种课前预习方式非常考验学生的自觉性,如果一些学生缺乏自觉性,在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预习就沦为一纸空谈。还有,传统课堂教师的备课资源相对缺乏,因而备课形式比较单一。而智慧课堂备课资源丰富,备课形式多样,教师可以跨时空掌握学生的预习进度和效率。在智慧课堂课前学习中,智慧平台可以实时同步学生的学情,教师可以通过智慧平台学情分析获知学生学情报告。以此为依据进行分析,教师可以把握学生的易错点,从而改进和调整课中教学内容。
从课中来看,传统课堂老师为主体,智慧课堂学生是主体。传统课堂上,基本是教师一言堂,教师提出问题,不点名一般较少有学生自愿举手回答问题。甚至有的教师不设置提问环节,从头讲到尾,教师和学生缺乏互动或者互动性极差。至于课堂练习部分,大多数的情况是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教师布置的书本上的习题,完成之后,由教师统一讲解。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无法修改每个学生的习题,更谈不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清楚把握。课堂总结也多是教师完成或者要求学生完成后教师补充,从而影响了教师对学生学情的了解。这样以来,降低了教师下节课的备课效率,针对性不足,教学效果变得越来越差。而智慧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居于主体地位。通过有趣的智慧设计,如教学情境和游戏模式等,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传统课堂相比,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更为密切的互动。同时,利用云分析数据,教师可以对学生学习的接受程度以及进度随时随地进行了解,针对学生学习薄弱环节,趁热打铁,实时解决,教学效果比传统课堂更好。
从课后来看,在传统课堂中,教师的课后作业是课前就准备好的,课堂结束之后教师当堂布置统一的家庭作业,而智慧课堂不同,教师可以通过智慧平台的学情分析,针对学生课堂的不同表现设计课后作业。传统课堂的课后作业限制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智慧课堂的课后作业在充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通过智慧平台推送学习资料,可以对学生分层推送不同作业,做到了因材施教。传统课堂的课后作业受时空限制,出现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交流渠道也受到限制。而智慧课堂课后作业不受时空限制,学生通过自我检测查漏补缺,在智慧平台上巩固完善,自主解决问题。学习更具时效性,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问题,学生的学习意愿更强。
另外,传统课堂与智慧课堂的教学形式有所差异。传统课堂教师在讲台上授课,对知识点进行提问,布置练习等,大多结合讲课与作业,教学形式比较单一。而智慧课堂则有多样的教学形式,课前设置引导和测试,课中依据学情设置讨论和各位活动,课后利用智慧平台查漏补缺,自主学习。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使多样化的学习形式成为可能,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更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同时,传统课堂与智慧课堂在评价方式和互动方式也存在着差异。传统课堂以纸质考试为主,互动比较单一,而智慧课堂不管是评价方式还是互动方式都更具多元化。
四、结语
智慧课堂的出现对传统课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引进智慧课堂,加速了智慧课堂的建设和发展。就目前而言,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智慧课堂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新技术的应用不够成熟。从笔者的教学经历来看,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虽然学校引进了智慧课堂,加强了新的教学软件和教学系统的建设,但是信息设备的利用率相对并不高,与智慧课堂的标准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不过,新冠肺炎疫情之前,教学的模式主要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疫情之间和之后,中国教师逐步向智慧课堂教学转变。当前,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线上教学成为一种必需,随着智慧课堂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很多学校在推广智慧课堂,建立智慧课堂教室,智慧课堂必将走进中国的教学改革之中。如果我们能够吸取传统课堂和国外智慧课堂的优点,将之融入教学改革之中,一定会很好地促进中国智慧课堂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曙辉,刘邦奇.智慧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
[2]唐斯斯.智慧教育与大数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69-70.
邹阳,张剑平.智慧课堂及其与传统课堂的差异探析[J].文学教育(下),2020(11):50-51.
分享: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也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此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以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
2023-11-16新课程下,写作是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具体体现,学生唯有掌握写作技巧,才能够更好地观察生活、认识世界、体会认识,写出自己的所见所想。然而,当前学生的写作技巧普遍不高,很多学生采取平淡无奇的叙述手法写作文,内容空洞,不能够凸显出写作的主题,降低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2023-11-16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教育也在不断更新和改革。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文学教育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学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也是对社会生活和人性的反映和批判。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人文关怀、审美水平和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欣赏和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2023-11-14教材是课程的中心,是具有教育、文化、政治等多维属性的复合体。它一方面具有联系课程标准、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中介作用,另一方面具备由教师、考试制度强化的权威性,“是社会各种执政、经济和文化作用的结果"。教材对教育活动会产生深远、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会超出知识的层面,并通过教材话语的组织与呈现逐步渗透、缓释成效。
2023-11-09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介技术不断成熟进步,给学生的语言学习方式特别是阅读与交流学习带来了重大变化。语文阅读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介,交流表达方式也更为丰富。为适应时代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设置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此之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实践引起相关学者及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
2023-11-09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要求教师要主动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由“唯知识”向“提能力”“重素养”转变。这也是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面对当今百年未有之变局,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在独特复杂语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
2023-11-08写作占据着语文的半壁江山,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尝试,但是仍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导致学生写作兴趣不高,制约了写作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微写作,借助微写作的灵活性、交际性、及时性等特点,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突出语文学科的魅力,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2023-08-14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家长越来越重视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在小学教育中,阅读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拓展课外阅读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甚至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来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阅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对策,以供参考。
2023-08-13新课改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此,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单向输出”的教学模式,强化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而互动则是课堂上师生之间进行有效交流的重要方式。
2023-08-06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阶段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形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提倡少做题、扩大阅读面、阅读整本书。整本书阅读是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落实整本书深度阅读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积累语料和人文知识,也是其增进思维、认知能力,培养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的主要途径。
2023-08-06人气:3093
人气:2100
人气:2050
人气:1930
人气:181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
期刊人气:2194
主管单位:山西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出版地方:山西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4-6097
国内刊号:14-1017/G4
邮发代号:22-45
创刊时间:1978年
发行周期:旬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71
影响因子:0.116
影响因子:1.248
影响因子:0.28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