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现虽取得阶段性胜利,但仍在举国合力抗击疫情。医学生作为临床医疗后备军,担负着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和国家未来医疗发展的重任,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该文主要阐述新冠肺炎对医学生多方面的影响及对医学教育的启示,望能与广大医学生产生共鸣,并对未来的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新思路。
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自发生以来,全社会均万众一心,合力战疫情。钟南山院士等数万名医护人作为“逆行者”,前赴后继,日夜战斗在疫情一线。这些医护人员多是医学生的在校教学老师和临床带教指导老师。医学生作为即将踏上临床岗位的未来医疗事业的后备军与接班人,深知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本次疫情给医学生带来了多方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启示,照亮着医学生和医学教育前行的路。
1、疫情影响
1.1 职业认知增强医科生源未知
报考医学的高考生是医学生及未来医护人员的储备军。此前高考生报考医科的学生比例较低且生源质量堪忧。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医学生在学科专业选择中内在动机最弱,外在动机最强[1]。由于此前高考生对医学专业不够了解,大多是受家人和外界影响,多认为报考医学可以获得高收入、稳定的工作及不错的社会地位等。即便如此,调查显示[2],在大学学科专业第一志愿选择上,也仅有9.7%的学生将医科作为第一志愿。现在受疫情的影响,人们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认知加强。家人鼓励孩子学医的现象可能会因此次疫情看到医护工作的高风险性而减少。
(2)学业难度大。医学院校的学制过长,一般普通本科是学制5年,课时也比别的专业多,里面的课程大多涉及解剖学、病理学等内容,可接受的学生较少。此次疫情涉及的传染病是17年前的同类病毒,前期却很难得到控制与治疗。医学需要不断的探索与钻研,这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进一步退缩。(3)医患关系时好时坏。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大部分地方都在以最高礼仪欢送医护工作者或者欢迎他们回来。医护职业被狠刷了一波存在感与自豪感。但是,反观17年前的非典,疫情一过,社会上会有多少人理解医护工作者?又会有多少高考生想要挑战自己,逆流而上?答案是未知的。
1.2 就业难度加大考研人数增加
就业是保障生活的基础,医学生近几年就业难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大。目前认为影响医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3]:(1)社会因素(包括毕业生群体数量逐年增长和医学生就业岗位学历层次要求逐步提升)。(2)医学生自身因素(包括就业区域意向的不均衡性和缺乏必要的职业规划及准备)。(3)高校因素(包括专业迅速扩张和“批量复制”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对成才和就业的难度加大,多数医学生选择“考研”来提高学历,提升个人医学素质[4,5],以期获得更好的工作。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2020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已超300万人。医学院考研比例普遍较高,医学类平均考研率不断上升[6]。研究生报考人数的快速上涨一方面反映出社会对高学历人才就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1.3 肩上责任加重心理焦虑增强
医学生因为所学知识和就业等问题,常表现出比其他学生更多的焦虑感。张运红[7]经研究已发现,医学生尚未走向社会,在面对枯燥的学业、各种人际关系以及因职业特殊要求的就业及升学等问题时,未能形成成熟的心理应对机制,从而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从而产生心理危机。张文慧等[8,8]通过调查,发现即便是专业收治传染病的定点医院的医护人员,尚存在着明显的焦虑,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医学生未正式踏入临床岗位,但也了解到了此次疫情的严重程度。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心理焦虑是必然的。
1.4 医患认知加强医患和谐可期
医患关系即是临床医务工作者与患者在医疗活动中所产生的种种关系。近年来受网络媒体的不良传播、医疗制度和医患双方个人因素的影响,医患关系近年来一直是个敏感话题。作为即将迈入临床岗位的医学生,其自身价值观尚未确立,对未来目标不明,易受医院实习和新闻媒体等的影响,且年轻医生因为医学技术或人文精神掌握不到位等原因发生医患纠纷的可能性更高[9]。所幸,据研究发现,医学生对医患关系和谐度的评价虽然较低,但51.8%学生对医患关系有明确定位[10]。多数学生认为医患之间应为人伦关系[11],即医生在医疗活动中应该以患者为中心,发挥仁爱精神。罗莉娅等[11]研究发现医生通过积极沟通,有助于构建良好医患关系。此次疫情期间,医患双方都意识到大家是利益共同体,这都有助于加强医患关系的认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2、疫情后的启示
2.1 重视传染病防控加强防护意识
以往医学生在校期间,由于学校课程设计和医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公共卫生类课程未得到重视,在实习中又忽视传染病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13],导致在医学生踏入临床后防疫知识严重匮乏,甚至连隔离衣和防护服都不会穿。医学生只有像武警、消防人员或者其他进行地震演练的学生重视演练,才能使疫情防控常态化,才可以在国家发生特大传染病灾害时,作为医疗人才储备军火速赶到现场进行救援。
2.2 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应对心理危机
受此次疫情新闻报道影响,医学生了解到对将来的专业知识的要求及高危的就业环境,加上医学生本身心理弹性水平较低,应采取积极应对方式[14]。童辉杰[15]通过研究发现,在疫情高发期的急性应激反应中,恐慌是最重要的内容,其次是防御反应,对疫情的认知则起了一种重要的调节、抑制的作用。研究显示[16]医务人员工作年限与焦虑程度成反比。年限越长,工作经验越多,在应对疾病时的焦虑程度则会相应降低。医学生在心中要暗示自己工作经验尚不足,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最后,参加演习也有助于显著降低抗击疫情医务人员的焦虑情绪[17]。医学生在入院实习或者规培时需采用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各种团体辅导及演习以提高医学生心理弹性水平[18],适度降低恐慌和焦虑感。
2.3 提升岗位胜任力规划职业生涯
人力资源管理学的“胜任力”研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已成为对岗位人才的综合评价指标和指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19],医学生个人与医学高校及任课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过程中都应利用好现代化技术和网络平台,打造“互联网+”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新路径,更好地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20]。目前我国高校医学生在岗位胜任力培养中存在起步晚、实践性低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需要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色,提高岗位胜任力,构建全方位、社会化、网络化、个体智能化的现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21]。
2.4 增强专业自信从容面对就业
医学是国家甚至全社会支持的一项有利于民生的事业。疫情之后,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优待一线疫情医护工作者的决策,社会上也有大批旅游景点对医护人员免费开放,医患关系也得到了缓和。医学院校是医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摇篮。医学生需增强文化自信与专业自信,提升抗挫折能力才能在未来择业时,从容面对就业[22,23]。
2.5 增强团队合作学会拿来主义
前线的医护人员在本次疫情中,均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放下了医学流派偏见,争取最优化治疗。现代医学中的对症支持治疗理念与先进的检查设备优于中医学,但在疾病致病因素不清,机制不明时,只有应用传统中医中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才能收效甚佳,更好地抗击疫情;没有团队协作,就不可能有10天建成的“火神山”“雷神山”等医院。每增加一个确诊病例就是多方面隐患;每增加一个死亡病例,背后就是一家人,医学是一个充满责任与无畏的神圣职业。医学生应放下偏见,共同借鉴学习这种拿来主义的精神,增强团队合作。
2.6 重视实验研究推进科研创新
钟南山院士指出:21世纪已经产生的3次冠状病毒都有很强的传染性,我们之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后要在这方面深入研究,提早做好规避与预防。研究表明[24],通过实验研究,学生们自主设计实验可以实现学科融合,使学生在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能及时将相关技术应用到医学实践中去。王冰等[25]通过让医学生系统学习实验设计并亲自完成实验过程,探索设计型实验对医学生综合实验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功能。证明了综合实验技能的锻炼是培养医学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史秀娟等[26]也认为学习和掌握医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实验技术对于培养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开阔科研思路、提高科研素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7 增强自主学习能力重视人文精神培养
医务工作者肩负着救死扶伤的重要使命,人文精神的缺失产生的结果便是缺乏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职业的尊重,从而偏离了医学领域的人本主义精神[27]。医学生们本可以通过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医学生的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升人文修养,可以通过学会疫情防护后进入医院,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减轻前线医疗机构就诊压力,学习如何处理轻症患者。但在此新冠疫情中,医学生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8 保持学习热情建立正向思维
面对枯燥的医学知识,医学生要坚持医学无止境。前辈们已铺好一些医学路,需要医学生们保持好学习的热情,打好学习的基本功。努力学习理论知识,以实践为师,敢于怀疑权威,用充实的知识武装头脑,努力探索。建立积极的正向思维,多角度看待此次疫情的影响,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保持对前景的期盼,相信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展望未来———长大后我便成了你
前辈们已经给未来上战场的医学生做好了榜样。有一张张“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请战书;也有“疫情不除,头发不留”的感人瞬间;更有因长时间穿防护服,引起多处皮肤擦伤的疲惫脸庞和一个个逝去的鲜活的生命。人类从未停止与病魔的斗争,医生也从来都是一份健康所系,性命所托的职业。医学生需要在此之后增强专业技能、培养人文精神、学习相关防护知识和法律法规,吸取百家之长以助其成长,共同与其他同仁们一起奋发进取,努力钻研,共同迎来一个国泰民安,繁荣昌盛,齐心协力的中国!
参考文献:
[1]吴红斌,郭建如,程化琴,等.什么样的学生选择医科——基于全国学生调查数据的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8,16(6):105-112
[2]蒋承,吴红斌我国高中资优学生的职业兴趣与专业选择——基于ACC大型调查项目的实证分析[R].北京大学基础教育论坛,北京:2018.
[3]陈碧君,冯文凯.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8):58-59.
[4]程燕飞,周茜,罗铜凯,等.某综合大学临床医学生考研调查及竞争力培养[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6,13(24):80-83,4.
[5]胡玲,张妮.大学生"考研热"的现状与动因分析[J].大学教育,2020(7):163-167.
[6]刘静,王常海,本科生考研现状调查及相关问题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9)149-151.
[7]张运红.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心理弹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3):413-415.
[8]张文慧,李儿,郑丽平,等杭州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医院护士的焦虑现状调查及对策[J].健康研究,2020,40(2):130-133.
[9]裴雯雯.医护人员情绪智力、情绪劳动对医患关系的影响[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3.
[10]王伟,尹文强.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8):619-621.
[11]杨立华,吕群,胡莎.医患关系的嬗变与缓解对策研究[J].江西医药,2011,46(2):196-199.
[11]罗莉娅,罗旭,吴昊.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认知评价的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0,27(1):70-73,98.
[13]张玲,朱长才,李文芳,等.医学生传染病防治教学现况及改革措施建议[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1):82-84.
[14]张欢,龙内,胡可芹,等.医学生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3):363-366.
[15]童辉杰.“非典(SARS)"应激反应模式及其特征[J].心理学报,2004,36(1):103-109.
文章来源:涂玉洁,万红,燕树勋.浅谈新冠肺炎对医学生的影响及启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08):179-181.
分享:
职业教育既具有普通教育的基本性质,也具有培育开发技术能力的性质,其本质属性要求其开展产教融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明确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抓手。
2025-03-26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任务可概括为“一体、两翼、五重点”,其中“一体、两翼”从省级、市级和行业层面出发,实践探索职业教育如何服务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的职业教育改革,成为基层实践和改革的重要载体。
2025-03-17BOPPPS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结合运用交际法理论所诞生的教学方式,具有教学设计精巧、实施效果显著的特征,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展开分步教学,注重设定清晰的教学目标、运用新型教学方式、采用衔接紧密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打造高效课堂,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1]。
2025-03-17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基于问题学习” 的教学模式,它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学生通过思考、讨 论等形式分析与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 体”的教学思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发挥学 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2025-02-10本文旨在分析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留学生教学现状,以口腔材料学、口腔临床药物学为例介绍多样化教学模式在口腔医学本科留学生教育中的策略及应用,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的成效及重要性,思考讨论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留学生教学改革的难点,以期为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留学生其他课程提供参考,进而提高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留学生教学质量。
2025-02-07本文主要探讨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实施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及科学技术高质量发展的意义、现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提升本研贯通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议,旨在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025-02-06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研 究机体生命活动各种现象及其功能活动规律的科 学[1] 。 主要从细胞、器官系统和整体三个水平对机 体正常生理功能进行研究,从而剖析机体各种生理 变化的规律和机制,当面对疾病状态下机体才能理 解其发生功能、代谢变化的规律和机制。
2025-01-22近年来基于评价顾客期望程度与实际体验效果差距的 SERVQUAL 模型被部分教育工作者用于评价课程教学服务质 量,并取得一定成果[5-7] 。该模型不仅能反映课程教学质量现状, 还能从学生角度通过预期与感受差距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 关键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进而实现课程教学 质量提升。
2025-01-21前期调查结果[1]显示,结合《全科医学概论》教材基础,讲述中医全科医学概论在本科阶段十分必要。为进一步明确结论的可行性并探索更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课题组对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不同年级本科生的中医全科医学概论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对调查结果、中医全科医学的学科发展及教学方法做出以下分析。
2025-01-17仪器分析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为后续的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药剂学、中药分析等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课程也是一门实验科学,需要结合实验才能更容易理解每种仪器的构造以及各种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2025-01-17人气:4924
人气:3254
人气:1852
人气:1663
人气:101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系统医学
期刊人气:4327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6-1782
国内刊号:10-1369/R
邮发代号:80-911
创刊时间:2016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590
影响因子:0.640
影响因子:0.297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69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