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微滴量复方托吡卡胺在减轻新生儿眼底筛查过程中眶周苍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5月—8月于我院眼科使用眼底广域数字成像系统(Retcam3)进行眼底病变筛查的84名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标准液滴组和微滴组各42人,标准液滴组新生儿双眼予以标准液滴大小的复方托吡卡胺点眼3次,微滴组新生儿双眼采用微滴管辅助以同样的方式予以微滴量的复方托吡卡胺点眼3次。分别于第1次点眼后20、45、60 min对新生儿眶周苍白程度进行评分,并于点眼前、第1次点眼后45、60 min测量瞳孔直径。结果:筛查过程中,微滴组的新生儿眶周苍白程度评分及眶周苍白发生率在点眼后45、60 min时均低于标准液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散瞳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滴量的复方托吡卡胺可以减轻新生儿眼底筛查过程由于散瞳药物引起的眶周苍白程度,并且能够达到与标准液滴量相同的散瞳效果。
新生儿眼底病变是新生儿疾病中一种常见的类型,是造成儿童眼盲和低视力的一个重要先天性因素,同时也是造成全球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的重要公共问题[1]。这些先天性眼病包括视网膜出血、脉络膜缺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amilial exudative vitreoretinopathy,FEVR)、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等,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母细胞瘤等病变可以有效治疗的“窗口期”很短,如果错过有效治疗的最佳时机,便会导致不可逆转的视力损伤。因此,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对于预防先天性眼病导致的视力丧失尤为重要[2-3]。目前,新生儿眼底筛查多采用眼底广域数字成像系统(Retcam3),检查前使用散瞳药对新生儿进行快速散瞳是保证筛查顺利进行的首要因素,但临床应用的散瞳方案在浓度范围、给药频率、液滴大小(标准液滴和微滴)方面尚无统一标准,且往往相当于甚至超过成人使用的剂量,由于新生儿组织器官发育尚不成熟,容易出现药物的毒副作用,而散瞳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呼吸暂停、心动过速和眶周苍白等[4]。其中,呼吸暂停和心动过速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多为药物全身吸收所导致,发生率较低,且现已被证实可通过用药后严格按压泪囊区等方法防止鼻黏膜的吸收过多而引发的全身不良反应[5-6]。而散瞳药物在皮肤中扩散所导致的眶周苍白却未被充分重视,常常引发新生儿监护人的质疑和对药物安全性的担忧。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不同液滴大小的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的散瞳效果及发生眶周苍白的程度,从而为进行眼底病变筛查的新生儿选择合适的散瞳滴眼液散瞳方法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23年5月—8月于我院眼科使用Retcam3进行眼底病变筛查的84名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参考国内外新生儿眼底病变筛查指南[7-9]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出生体重≤2 000 g或出生孕周28~34周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2)具有眼病高危因素的新生儿;3)新生儿家属对本次研究过程、方法等清楚并同意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1)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屈光介质浑浊、瞳孔散不大或眼部发育异常者;2)合并皮肤疾病导致新生儿眼睑周围皮肤异常者;3)有先天性青光眼及家族性青光眼史者。眼底病变筛查前均得到新生儿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标准液滴组(42人)和微滴组(42人)。标准液滴组和微滴组的新生儿性别、胎龄、出生时的体重以及筛查时的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
1.2给药方式
所有入组新生儿均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生产厂家: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药品规格每支1 m L,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5546)点眼散瞳,并于检查前1 h禁饮、禁食。检查时将新生儿仰卧置于检查床上,嘱家属协助固定其头部,操作者洗净双手,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将新生儿上下眼睑轻轻撑开,充分暴露下结膜囊。标准液滴组新生儿予以复方托吡卡胺散瞳滴眼液点眼3次,每次1滴(标准滴),每次滴入时间间隔为10 min,注意确认药液滴入结膜囊内,点眼后护理人员按压泪囊;微滴组新生儿采用微滴管辅助以同样的方式滴入3滴(微滴)药液。
1.3观察指标
1.3.1眼睑周围皮肤出现苍白的程度及苍白发生率
自滴入第1滴药液后开始计时,比较两组新生儿滴眼后20、45、60 min眼睑周围皮肤出现苍白的程度[10],采用自制眶周苍白程度评分表,“没有症状”计0分;“眼眶周围皮肤出现红白相间的点状发白”计1分;“眼眶周围皮肤发白最大处直径<2.0 cm”计2分;“眼眶周围皮肤发白最大处直径为2.0~4.0 mm,伴或不伴有心动过速”计3分;“眼眶周围皮肤发白最大处直径>4.0 mm,伴有心动过速”计4分;得分越低表明发生眶周苍白的程度越轻,同时记录眼眶周苍白的发生率。
1.3.2瞳孔直径
比较两组新生儿的瞳孔直径[11-12]:1)散瞳前(基线瞳孔)的瞳孔直径;2)自滴入第1滴药液开始计时,于滴眼后45、60 min测量瞳孔的直径[13];3)检查时瞳孔达标率[14-15],检查中瞳孔直径≥7.0 mm为理想达标;检查中瞳孔直径5.0~<7.0 mm为基本达标;检查中瞳孔直<5.0 mm为未达标。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PASS 15.0及SPSS 2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性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表示,按照是否有序采取χ2检验或秩和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齐性的定量资料,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眶周苍白程度评分
滴入散瞳药后20 min微滴组的眶周苍白程度评分与标准液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60 min微滴组的眶周苍白程度评分均低于标准液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滴药后不同时间两组新生儿眶周苍白程度评分[M(P25,P75)]单位:分
2.2两组眶周苍白发生率比较
滴入散瞳药后20 min微滴组眶周苍白发生率与标准液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60 min微滴组眶周苍白发生率均低于标准液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滴药后不同时间两组新生儿眶周苍白发生情况比较单位:人(%)
2.3两组滴药后不同时间瞳孔直径比较
滴入散瞳药后45、60 min微滴组与标准液滴组双眼瞳孔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滴药后不同时间两组新生儿瞳孔直径比较单位:mm
2.4两组检查中瞳孔达标率比较
两组新生儿双眼瞳孔理想达标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新生儿检查中瞳孔达标率比较单位:人(%)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微滴组与标准液滴组比较,眶周苍白程度评分及眶周苍白发生率在滴入复方托吡卡胺后20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由于药物经皮肤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在滴入药液45 min后出现差异,同时,在滴入药液60 min时,两组眶周苍白程度评分及眶周苍白发生率均高于45 min时,说明随着用药次数及时间的延长,更易出现药物的皮肤毒副作用。在滴药前后不同时间两组新生儿瞳孔直径及最终检查时的瞳孔达标率差异并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同时微滴组与标准液滴组新生儿在检查中并未出现瞳孔直径未达标的情况,这表明减少每次滴眼时复方托吡卡胺的剂量并不会影响用药效果。新生儿的眼底由于其解剖结构发育不完善,且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常常出现一些特殊的眼底病变[16]。而新生儿眼底筛查评估是儿童眼病视力筛查的第一步,2003年,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眼科学会都明确强调了眼部检查应在新生儿期开始,而且在儿童阶段每个眼保健时期都应持续进行[17]。随着我国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医学的发展,眼底筛查设备的改进,通过对具有眼底病变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早期进行眼底疾病筛查,有助于降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母细胞瘤等的发生率及致盲率[18]。
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是目前临床上常用于新生儿眼底筛查的药物,其药物成分是1∶1的托吡卡胺和盐酸去氧肾上腺素。其中的盐酸去氧肾上腺素是一种选择性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是直接作用于受体的拟交感神经类药;散瞳时,直接兴奋虹膜开大肌α受体的同时也会作用于眼睑周围皮肤和黏膜的α受体,引起周围血管收缩[19]。而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引起早产儿不良反应与滴眼液的全身及局部吸收有关,滴眼液的单次剂量越大、使用次数越多,越容易发生不良反应,而增加单次剂量和用药次数并不会提高药效[20]。Kremer等[20]研究表明,极低剂量(0.5%去氧肾上腺素、0.1%环喷托酯)散瞳微滴给药与低剂量(1.0%去氧肾上腺素、0.2%环喷托酯)的散瞳药比较,具有同样的散瞳效果,且更轻的不良反应。人的眼睑结膜囊中能够保留的液体容量为20~30μL,而1滴滴眼液的容量为40~50μL[19],多余的滴眼液会流出,刺激眼睛周围的皮肤或经皮肤吸收,出现眼周苍白。Alpay等[10]研究也表明,由于药液经皮肤吸收扩散,在散瞳药滴注45 min后,新生儿的眼周皮肤即出现了变色苍白,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4、小结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眼底筛查使用复方托吡卡胺的过程中减少每次用量,在达到理想散瞳效果的同时可减轻眼周皮肤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2]岑超,何俐莹.重庆地区38 970例新生儿眼底病变筛查结果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20,42(14):1441-1448.
[3]陈长征,王晓玲.加强我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三级防治网络的建设[J].中华眼底病杂志,2022,38(7):526-530.
[7]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2014年)[J].中华眼科杂志,2014,50(12):933-935.
[8]张国明,李娜,张福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和足月新生儿眼病筛查指南[J].眼科新进展,2014,34(2):101-107.
[11]董佩芳,陈伟娟,孙静,等.术前不同体位滴入散瞳药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散瞳效果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7):611-613.
[12]薛艳红.老年性白内障术前仰卧位散瞳药滴眼的效果[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20,42(8):628-631.
[14]陈敏慧,陈应军,李海焕.新生儿眼底广域成像系统的护理配合[J].海南医学,2019,30(24):3262-3264.
[15]姚长海,王庆瑛,左相荣.RetCam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中复方托吡卡胺眼液对散瞳效果及角膜厚度的影响[J].眼科新进展,2014,34(12):1151-1153.
[18]王雨生.高危新生儿行选择性眼底筛查为务实之举[J].中华眼科杂志,2023,59(3):161-164.
[19]王颖,吴繁,谭湘萍.早产儿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的不良反应分析及药学服务[J].中南药学,2019,17(6):960-963.
文章来源:陈艾,赵小莉,李会.微滴量复方托吡卡胺在新生儿眼底病变筛查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24,38(23):4278-4281.
分享:
随着围生期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的改善以及各种治疗技术的更新发展,早产儿生存率及存活率显著提高,但早产儿LOS的发病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并没有下降[5]。据报道,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早产儿LOS发生率为16%~30%,<1 000 g的早产儿LOS发生率高达50%,死亡率为17%~21%[6-7]。
2024-12-13目前,新生儿眼底筛查多采用眼底广域数字成像系统(Retcam3),检查前使用散瞳药对新生儿进行快速散瞳是保证筛查顺利进行的首要因素,但临床应用的散瞳方案在浓度范围、给药频率、液滴大小(标准液滴和微滴)方面尚无统一标准,且往往相当于甚至超过成人使用的剂量,由于新生儿组织器官发育尚不成熟,容易出现药物的毒副作用,而散瞳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呼吸暂停、心动过速和眶周苍白等[4]。
2024-12-09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种影响早产儿视力的常见眼科疾病,主要发生在出生时体重极低或孕龄极短的婴儿中,特别是出生时体重低于1500g或孕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1]。ROP可造成多种程度的视觉障碍,严重者可致盲。ROP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早产儿生活的氧气环境、生长发育和遗传易感性等因素[2]。
2024-11-28动脉导管是胎儿发育期间连接主动脉和肺动脉的一条血管,可以帮助血液绕过肺部直接流向身体其他部位。大多数婴儿在出生后几天内,由于肺部开始承担起了气体交换的作用,导管会自然关闭,但是部分胎儿会出现动脉导管未自然关闭的情况,形成了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
2024-11-20由于器官发育不成熟,经口喂养困难是早产儿普遍面临的难题[2-3],因此留置胃管成为早产儿肠内营养的主要途径。经口留置胃管由于操作简便,同时对新生儿氧疗及通气功能影响较小,因此应用最广泛。传统胃管置入长度测量方法并不适用于新生儿,国外胃管前端一次性到位率为41%[4],而国内仅3.45%[5]。
2024-11-18早产儿与感染、宫腔过度扩张、胎盘因素、母胎应激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在新生儿期早产儿可见多种疾病,包括贫血、呼吸暂停、肺炎等,其转归与胎龄、出生体重有关[1]。与足月儿比较,早产儿面临的生长发育迟缓风险较高,围绕早产儿生长发育、各类常见疾病的防治进行分析,构建完善的照护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2024-11-08早产儿是指在孕37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研究表明,早产儿相比足月儿其器官发育不成熟,适应能力差,因此需要给予特殊照理。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血液疾病、脑血管发育异常、外伤等因素导致脑血管破裂有关,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并给与干预对患儿预后影响极大。
2024-10-29新生儿黄疸是胆红素代谢异常所致的血清胆红素升高的症状,临床比较常见,以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为主要表现。早产儿因各项机体发育不够成熟,比足月儿更容易发生黄疸[1]。胆红素脑病是黄疸患儿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容易造成患儿出现较为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
2024-09-23无创呼吸支持如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ion, nCPAP),已成为早产儿呼吸功能不全的常规治疗方法[1]。然而,由于早产儿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PS)缺乏,经常因并发严重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而导致nCPAP治疗失败[2]。
2024-09-19随着新生儿重症诊疗技术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也明显提高。但是其脑部损伤等神经发育不良情况仍处于较高水平,这是因为早产儿出生胎龄不足月,其机体组织器官(特别是脑部)生长发育尚未成熟,自主调节功能较足月儿差,约50%的早产儿有神经行为障碍,如认知缺陷、学习障碍、言语障碍或情绪行为问题[1-2]。
2024-09-11人气:18044
人气:14803
人气:14682
人气:13423
人气:1255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眼底病杂志
期刊人气:2297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四川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5-1015
国内刊号:51-1434/R
邮发代号:62-73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255
影响因子:1.553
影响因子:0.873
影响因子:0.583
影响因子:0.557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