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联合来曲唑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6月—2024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接诊的PCOS不孕症患者实施研究,共选取80例患者,将患者按照入院先后排序后,再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二甲双胍+来曲唑组(n=40)和来曲唑治疗组(n=40)。来曲唑治疗组给予来曲唑治疗,二甲双胍+来曲唑组给予二甲双胍联合来曲唑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性激素[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睾酮(T)、黄体生成素(LH)]水平、糖脂代谢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超声检查结果[子宫内膜厚度、宫内膜螺旋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排卵情况、不良反应、妊娠情况。结果 治疗后,2组FSH水平、子宫内膜厚度高于治疗前,PI、E2、T、LH、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及RI低于治疗前,且二甲双胍+来曲唑组上述相关指标变化幅度大于来曲唑治疗组(P<0.01)。二甲双胍+来曲唑组排卵率为77.50%(31/40),高于来曲唑治疗组的50.00%(20/40)(χ2=6.545,P=0.011)。二甲双胍+来曲唑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50%(3/40),略高于来曲唑治疗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2/40),但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二甲双胍+来曲唑组妊娠率为37.50%(15/40),高于来曲唑治疗组的15.00%(6/40)(χ2=5.230,P=0.022)。结论 二甲双胍联合来曲唑治疗PCOS不孕症可取得良好效果,既能调节性激素分泌,又能改善糖脂代谢指标,提升卵巢功能,增加排卵,提升受孕率。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可对女性健康造成多重影响,而其导致的少排卵或不排卵是不孕症的重要病因[1]。调查显示,不孕症患者中约有1/3的患者病因是PCOS,因此如何治疗PCOS不孕症受到各界关注[2]。目前PCOS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无特效药物,因此治疗时以改善症状、调节激素分泌为主。来曲唑是常用的促排卵药物,作用是抑制芳香化酶活性,进而减少雄激素的合成,降低雌激素水平,发挥促排卵的作用[3]。二甲双胍是治疗糖尿病常用降糖药物,能够通过提升胰岛素的敏感性,发挥调节血糖的作用[4]。PCOS多存在糖代谢障碍和超重问题,因此二甲双胍有助于改善糖代谢和超重问题。研究报道指出,使用二甲双胍治疗PCOS不孕症可增加妊娠率[5]。为提升PCOS的疗效,本次研究采用二甲双胍联合来曲唑的治疗方案,选取2023年6月—2024年5月收治的80例PCOS不孕症患者,对该治疗方案的疗效展开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3年6月—2024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接诊的PCOS不孕症患者80例患者,按照入院先后排序,再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二甲双胍+来曲唑组(n=40)和来曲唑治疗组(n=40)。二甲双胍+来曲唑组年龄19~36(28.62±6.41)岁;PCOS病程2~11(5.45±2.29)年;体质指数19~29(24.50±2.14)kg/m2。来曲唑治疗组年龄21~36(28.56±6.49)岁;PCOS病程2~10(5.10±2.22)年;体质指数19~29(24.39±2.11)kg/m2。2组临床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符合研究需要。本研究得到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并且入组患者均签署研究知情书。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PCOS的诊断,且因PCOS导致不排卵而引发不孕症;(2)年龄18~36岁;(3)有良好的依从性、沟通能力,无精神疾病。排除标准:(1)存在不孕症的其他因素,如输卵管堵塞;(2)易过敏体质或对研究中使用药物过敏;(3)子宫肌瘤、巧克力囊肿、妇科肿瘤等;(4)配偶检查提示为不育症,存在生殖功能障碍。
1.3 治疗方法
1.3.1 来曲唑治疗组:
来曲唑片(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2.5 mg)2.5~5.0 mg, 每天1次,于月经的第5天服药,持续用药5 d。下个月经周期使用的相同方法,持续使用3个周期。
1.3.2 二甲双胍+来曲唑组:
在来曲唑治疗组基础上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片(北京京丰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0.5 g口服,每天1次。治疗时间同来曲唑治疗组,期间患者正常性生活。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性激素:包括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睾酮(T)、黄体生成素(LH),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4 ml, 常规离心操作取得血清,FSH、T以电化学发光法检测,E2以荧光法检测,LH以胶体金法检测。(2)糖脂代谢指标: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餐后2 h静脉血,检测使用血糖仪(世佳BG-101);抽取患者静脉血,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贝克曼 AU5800)检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3)超声检查结果:治疗前后以超声诊断仪(Voluson E8)对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螺旋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进行检测或计算。(4)排卵情况:治疗后检查患者是否排卵。(5)不良反应:记录患者用药期间出现的消化反应、皮肤反应、神经反应。(6)妊娠情况:持续随访至研究结束,统计受孕的患者。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6.0统计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 性激素比较
治疗前,2组FSH、E2、T、LH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2组FSH水平高于治疗前,E2、T、LH水平低于治疗前,且二甲双胍+来曲唑组上述相关指标变化幅度大于来曲唑治疗组(P<0.01),见表1。
2.2 糖脂代谢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来曲唑治疗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及二甲双胍+来曲唑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低于治疗前,且二甲双胍+来曲唑组上述相关指标变化幅度大于来曲唑治疗组(P<0.01),见表2。
2.3 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治疗前,2组子宫内膜厚度、PI、RI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2组子宫内膜厚度增加,PI、RI下降,且二甲双胍+来曲唑组上述相关指标变化幅度大于来曲唑治疗组(P<0.01),见表3。
表1来曲唑治疗组与二甲双胍+来曲唑组治疗前后性激素比较
表2来曲唑治疗组与二甲双胍+来曲唑组治疗前后糖脂代谢指标比较
表3来曲唑治疗组与二甲双胍+来曲唑组治疗前后 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2.4 排卵率比较
二甲双胍+来曲唑组排卵率为77.50%(31/40),高于来曲唑治疗组的50.00%(20/40)(χ2=6.545,P=0.011)。
2.5 不良反应比较
二甲双胍+来曲唑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50%(3/40),略高于来曲唑治疗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2/40),但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见表4。
表4来曲唑治疗组与二甲双胍+来曲唑组不良反应 比较 [例(%)]
2.6 妊娠率比较
二甲双胍+来曲唑组妊娠率为37.50%(15/40),高于来曲唑治疗组的15.00%(6/40)(χ2=5.230,P=0.022)。
3、讨 论
目前医学界依然未完全明确PCOS的发病机制,推测与遗传、日常生活、心理健康等多因素相关[6]。流行病学调查显示,PCOS在我国有较高的发病率,并且许多患者由于症状不明显或对健康未造成严重危害,因而并未被临床确诊为PCOS[7]。许多PCOS患者是由于不孕原因到院接受检查,最终确诊PCOS,因此多合并不孕症。PCOS患者还伴有痤疮、多毛、超重及高雄激素血症的相关表现,这些症状表现可能持续对患者生活、健康产生影响,需要重视其治疗。然而目前临床治疗PCOS不孕症并无十分理想的方式,故其治疗原则是促进排卵、提升妊娠率,缓解相关症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8]。
来曲唑是常见的促排卵药物,属于第三代高选择性芳香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芳香化酶,进而阻止雄激素向雌激素转化,有效降低机体雌激素水平[9]。进而解除雌激素对下丘脑、垂体的负反馈抑制作用,有效刺激FSH的分泌,发挥促排卵、促卵泡成熟的作用效果。并且来曲唑相较氯米芬等促排卵药物,其诱导排卵、妊娠的患者活产率等指标均更理想[10]。来曲唑无类似氯米芬的抗雌激素作用,对宫颈黏液分泌、子宫内膜、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更小,对胎儿无明显的致畸作用,有望成为新一代一线促排卵药物[11]。
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是糖尿病患者常用的口服药物,具有良好的控糖效果,低血糖风险低的优势。考虑到PCOS患者普遍存在超重、胰岛素抵抗等问题,因此本次研究加入二甲双胍治疗有助于控制体质量,改善糖代谢障碍问题。二甲双胍具有一定诱导排卵的作用,其原因是二甲双胍促进月经周期恢复,调节卵巢功能[12]。
本研究采用二甲双胍联合来曲唑进行PCOS不孕症的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二甲双胍+来曲唑组FSH、E2、T、LH水平有显著改善,提示患者的性激素分泌得到调节。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显著下降,提示二甲双胍+来曲唑组患者的糖脂代谢得到改善,说明二甲双胍联合来曲唑还可发挥调节糖脂代谢的作用,这有助于纠正PCOS患者代谢紊乱及超重的问题。治疗后二甲双胍+来曲唑组子宫内膜厚度、PI高于来曲唑治疗组,RI低于来曲唑治疗组,提示二甲双胍联合来曲唑可提升患者的卵巢储备功能。并且后续对比排卵率、妊娠率,二甲双胍+来曲唑组均更具有优势,提示二甲双胍联合来曲唑对不孕症的治疗发挥更理想的作用。本研究中2组不良反应风险低,说明二甲双胍联合来曲唑的安全性能够得到保障。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联合来曲唑治疗PCOS不孕症可取得良好效果,可调节性激素、糖脂代谢指标,促进排卵,提升妊娠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新琳,林秀钦.常规剂量来曲唑对不同体质指数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的促排卵效果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2023,16(15):35-38.
[2]林华妹,马红滨,王丽丹.来曲唑联合二甲双胍和地屈孕酮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的效果及对性激素和糖脂代谢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24,17(15):125-128.
[4]方艳,王丹琳,李肖梅,等.二甲双胍联合来曲唑治疗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患者性激素水平、促排卵及妊娠率的影响[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2,34(6):110-113.
[5]袁捷,乔钰琪,李彦冬.二甲双胍、来曲唑联合地屈孕酮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症的效果评价[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24,18(4):343-347.
[6]黄驰,张稳健,解敏.来曲唑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效果及对性激素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22,30(2):287-290.
[7]向曦,杨雅琴,高静,等.中西医方法结合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胰岛素抵抗不孕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3,25(2):681- 687.
[8]曹佳城,肖扬,王素霞.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药物促排卵的风险与防治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23,21(5):844- 848.
[10]向玉,杨惠林,马英兰,等.子宫内膜螺旋动脉血流参数与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关系及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妊娠结局的判断价值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3,22(15):1643-1646.
[11]董家英,杨爱玉.抗苗勒管激素G146T基因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患者促排卵疗效的关系探讨[J].中国性科学,2022,31(4):117-121.
[12]栗凤霞,王艳硕,史艳想,等.维生素E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患者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2,26(14):97-100,104.
文章来源:陈雅静.二甲双胍联合来曲唑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2024,17(35):146-149.
分享:
不孕症是指有生育需求、性生活规律,未避孕 12 个月后仍未孕的情况。 相关研究显示,当前不孕症的发展中有25% ~ 37% 的不孕因素由女性导致。 作为妇产科常见疾患,可对患者的生殖健康与家庭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西医多采取促排卵、抗凝等药物进行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长期使用西药治疗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不良反应。
2025-03-28不孕症女性和正常育龄女性相比,明显存在焦虑和抑郁等更多的心理问题[2-3],且不孕症女性普遍存在病耻感[4-6]。不孕症女性患者所产生的病耻感(stigma)是指患者在遭受不孕症这一痛苦诊疗经历后,所产生想象中或真实存在的羞耻或逃避、恐惧等消极心理,同时患者又将这种消极心理归咎于自己从而产生自我贬损[4]。
2025-03-13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临床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病因复杂多样,临床症状有月经失调、高雄激素血症(多毛、脱发或痤疮)和胰岛素抵抗表现(肥胖、糖脂代谢异常),部分患者继发不孕。PCOS多发于育龄期女性,有报道指出,PCOS在育龄女性群体的患病率高达5%~10%[1]。
2025-02-28不孕症是全球范围内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困扰许多育龄夫妇,其中输卵管因素是导致女性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输卵管堵塞是女性不孕病例的主要原因[2-3],输卵管堵塞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然而宫腹腔镜联合治疗近年来作为一种微创且高效的手术方式。
2025-02-06盆腔炎性疾病(pelvicinflammatorydisease,PID)是由细菌、病原体等从下生殖道上行到子宫、输卵管并扩散到邻近的盆腔器官,引起上生殖道感染的炎性疾病,多为混合感染;可分为内膜炎、卵巢炎、卵巢脓肿、输卵管炎、输卵管脓肿及盆腔腹膜炎[1-3]。
2025-01-28不孕症是指未采取避孕措施而正常性生活1年以上未受孕。近些年来,不孕症患者呈明显上升趋势[1]。该病病因复杂,西医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排卵障碍[2]、卵泡发育不良[3]、黄体功能不全[4]、子宫内膜疾病[5,6]、输卵管炎症[7]、盆腔炎症、免疫异常[8,9]等均可导致不孕症,甚至不乏不明原因的不孕症[10]。
2025-01-28随着试管婴儿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孕症已经成为目前全球性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对人类健康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孕症是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中一个显著的临床问题[1]。PCOS是排卵障碍型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占无排卵性不孕的 50%~70%[2]。
2025-01-14目前,PCOS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在育龄期女性中,PCOS患者约占5 %~10 %[1],在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患者中,PCOS患者约占50 %~70 %[2]。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存在子宫内膜容受性差、妊娠率低等问题[3],中医药治疗本病不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调理体质,在促进卵泡生长、改善卵泡质量、减少并发症、促进受精卵着床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
2025-01-13排卵是在“下丘脑 - 垂体 - 卵巢”(hypothalamus - pituitary - ovary,HPO)轴的调节下分泌性激素,促使优 势卵泡迅速生长发育成熟、突出卵巢形成柱头进而排 出的过程[1] 。 若卵泡发育异常或成熟后受到阻碍无 法顺利排出,导致排卵障碍,则造成女性不孕[2] 。
2024-12-26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临床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患者以稀发排卵或无排卵等排卵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是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PCOS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揭示,但普遍认为其发病与遗传、环境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紧密相关[1]。
2024-12-17人气:22394
人气:15952
人气:13413
人气:11088
人气:1098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期刊人气:5455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江苏省教
主办单位:扬州大学,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2-2353
国内刊号:32-1697/R
邮发代号:28-172
创刊时间:1997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