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颈椎病是常见中老年疾病,椎间盘退行性病理改变是发病基础,长期过度劳累、不良坐姿等是诱发颈椎病的主要病因。颈椎病患者发病后主要表现为颈背僵硬,对应区域出现明显的疼痛感。随着颈椎病患者病情加重,将会逐渐加大对患者的生活影响,严重限制患者的活动行为。
93
0
慢性便秘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时间延长等,会损伤多个器官及系统功能,多发于老年患者[1]。而慢性功能性便秘主要是指出现功能性的排便困难,但结直肠还处未出现明显器质性病变症状[2]。中医学认为该类病症属于“便秘”范畴,长时间便秘会诱发患者出现肛周疾病以及泻剂结肠等症状,严重便秘患者还会出现睡眠障碍及心理疾病[3]。
60
20世纪60年代,国内针灸界开始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经络,通过仪器观察到健康人的经络是一条白亮发光的线(带),腧穴是亮点。当人体发生疾病时相应的经络和腧穴所发之光即发暗,且因病势的轻重不同,而呈现灰色、青色或黑色[1]。这些现象说明,经络的色泽是反映人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个途径。
80
脑卒中发生后,患者的大脑皮质及上运动神经元受到侵害,会打破两侧大脑皮质之间的生物平衡抑制,身体的部分肌群就会出现异常,进而造成偏瘫[1]。脑卒中偏瘫患者通常表现为某侧肢体肌力下降及感觉障碍,导致身体活动受阻,部分还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失语、视力受损等,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家属负担极重。
52
膝骨关节炎通常以关节软骨变性、滑膜纤维化、骨骼重塑为主要特征,临床西医疗法虽可恢复关节功能,但长期应用极易加重软骨损伤[1]。膝骨关节炎属中医“骨痹”范畴,认为寒邪侵袭阻塞脉络,筋骨失养,不通则痛致本病,治宜疏通经络、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为主,而中药熏洗与火龙灸作为中医传统外治之法,契合膝骨关节炎病机[2-3]。
67
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ue impairment, PSCI)是脑卒中发生之后导致的常见并发症,其类型有记忆能力障碍、学习障碍、情感障碍、人格行为异常等,属中医“痴呆、不慧”等神志疾病。其危险因素包括病灶部位、年龄、文化程度及基础疾病所致血管慢性病变程度等,该病发病机制至今未有明确定论。
38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内治和外治法也被广泛地用于脊柱侧弯的治疗中,其中以针灸应用最为普遍。研究[6-7]均表明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柱侧弯的疗效好于单一康复训练。近些年在肩关节周围炎等疾病的治疗中有研究者发现在施灸之前先对病变部位予以相应推拿的手法,可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
27
针灸在中国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在过去,医生努力将针灸应用于临床实践,而科学家则专注于穴位和经络的可能特性。在现代,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评估针灸的真实有效性以及针灸的生理和生物学机制。自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成立以来,针灸学研究进入了一个遍地开花的时期。
35
睡眠可以帮助机体进行自我修复,具有巩固记忆、提高免疫力等作用。有研究显示,睡眠有助于脑脊液流量的增加,还能清除大脑内的代谢产物,达到“清理大脑”的目的。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城市受到声光的污染,人们的工作压力增加、作息不规律,种种因素导致了失眠症的发生。
31
临床已将蜂针治疗用于皮肤病、慢性疲劳综合征、急性腰痛等多种疾病中,且均有较好的疗效[2-4]。其中,蜂针在治疗皮肤病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行蜂针疗法的过程中应用辨证的方法,能同时调理内分泌功能,内外兼治,更好地缓解因病症带来的瘙痒、疼痛等症状。
47
控制排尿活动的神经中枢分别位于大脑皮质、脑桥和脊髓,膀胱、尿道受体神经、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等支配,在正常情况下,膀胱的排尿功能受到上述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当膀胱尿液达到一定量时,神经系统受到刺激而发送信号,使括约肌松弛,尿液排出。
50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胃下垂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2-3]。本病属中医“痞满”“胃下”“胃缓”等范畴。《灵枢·本脏》载:“肉小而么者,胃不坚;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不坚者,胃缓。”
45
现如今,我国肥胖人口数量已具有较大的基数,且在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下,肥胖人群数量表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肥胖或肥胖相关疾病均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增加家庭和社会负担。因此,肥胖症的科学治疗对于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减轻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46
中风是由脑组织供血异常导致的脑神经功能障碍,此疾病的预后不佳,并且会导致肌张力增高。温针灸为中医综合疗法,通过针刺与艾灸结合作用于穴位经络,发挥温通经络、活血益气之功效。本研究分析中风后肌张力增高患者运用补阳还五汤联合温针灸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目前,针对肩手综合征患者,临床尚无特效治疗方案,西医主要以康复训练为主,通过被动训练、指导治疗等强化本体感觉,减轻肌张力,促进淋巴循环,帮助疾病恢复,但部分患者训练主动性较差,训练效果并不理想[2]。针灸是常用的中医治疗手段,通过对特定穴位进行刺激,能够促进外周血液循环,减轻机体疼痛,改善肌肉痉挛症状[3]。
42
影响因子:1.120
影响因子:0.383
影响因子:0.410
影响因子:1.938
影响因子:1.555
影响因子:1.107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