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当前刻章、印章等篆刻作品的实用性和功能性的价值不断减小,传统篆刻技术逐渐开始淡出了人们的印象和视野中,目前在艺术中出现的形式篆刻艺术大多是以古董的形式出现,作为时代赋予当代艺术人的使命之一篆刻艺术应创新与弘扬,那么在中国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怎样创造出属于符合新时代现代人审美的篆刻艺术,是当前人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304
0
目前,对于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有来自各个学科的学者对这一交叉领域各抒己见,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进路。但是,这些研究进路是完备的吗?沿着它们走下去能够更加清晰地窥视科技与艺术究竟怎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吗?看似可行的研究方法与思路,未必在结论上殊途同归,只因在起步时便有所不同。
330
篆刻章法是篆刻艺术传达生命意识的重要环节,其中包含着种种形式构成的规律性,而虚实理念又在形式中处处体现。本文欲结合印章实例,从虚实理念的文化属性和审美内涵出发,分析印面中虚实构成形式所产生的主客观因素,从总体理念到具体的方法形式,分析篆刻艺术创作中虚实理念的指导意义。
353
篆刻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在今天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篆刻创作的面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态势,篆刻创新的思路也越来越多元化。对传统的继承、借鉴与利用始终都是篆刻创作者在艺术上寻求创新的重要途径,如何继承,如何让传统焕发出活力并转化为富于时代色彩的新图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382
由于碑学热潮,出现了大量的访碑活动,加之书坛的崇古思想,碑学兴起了篆隶之风。在清代,篆书经历了秦篆和唐篆后,再次达到了历史高峰。吴让之作为包世臣的入室弟子,行草书纯学包世臣法,篆书及篆刻师法清代碑学的第一人———邓石如,其“篆书笔笔从隶出”,改变了清代前期一味模仿李阳冰而日趋低俗化的旧习,使得篆书又重获新生。
1324
文章从探究篆刻艺术与现代标志设计的关联性着笔,论证篆刻艺术能够使现代标志设计更加多样,重点分析篆刻艺术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方法。兼顾篆刻艺术的神和形,不仅能够为现代标志设计提供更开阔的研究思路,还能为保护和弘扬传统篆刻艺术提供更多助益,充分提升当下篆刻艺术的传承效果和创新力度。
295
石材的运用,使篆刻艺术进入了文人案头,由于石材本身的美丽、易于刻制及能表达多种线质的属性,通过文人所熟悉的诗、文、书、画,便对篆刻艺术施之以重大的影响。正如赵之谦诗中有云:“古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此意非我无能传,此理舍君谁可言……”他们凭借着自己的艺术通感及非凡的眼界,让篆刻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550
传统工艺是在民间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人类历史文明的组成部分,尤其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篆刻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工艺之一,更是代表了不同地域与不同时代的文明与进程。以此来看,篆刻工艺的实质可以看作是我国文明和文化的延续和创新。自媒体平台也同样是艺术和传播的媒介,它可以将传统工艺与媒体传播融为一体。
489
近现代海派书法篆刻对中国书法篆刻发展的影响和贡献是巨大的,海派是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现象。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汇聚了全国各地的文化名人,书法篆刻名家云集,以至形成了特有的书法篆刻人才高地,随之,也形成了海上书法篆刻家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在海派精英群体中,马公愚先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527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清代学术思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乾嘉学术风靡一时,考据、文学、训诂、目录、版本等各门类均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中国书法篆刻域外交流史上,许多著名书法篆刻家都曾做出巨大贡献。晚清著名篆刻家徐三庚对日本的近代印坛影响甚大。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艺坛,徐三庚的书法、篆刻独具风貌,在当时风行一时。
565
面对自己的作品,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我的那个昨天,又陌生那个昨天的我,因缘在时间吧。
208
由先秦至宋元,印章一直与工匠紧密联系,属于“壮夫不为”的小技,鲜有文人厕身其中。然而,这种现象至明代中晚期开始转变:亲自从事篆刻的文人逐渐增多,多部印谱竞相刊行,印学论著日渐精深,最后多股力量形成合力,推动“三桥派”“娄东派”等篆刻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本文重点讨论明清之际文人群体对篆刻艺术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观念流变对于文人篆刻的兴起产生何种影响。
234
“金石气”用来形容书法当中苍劲、古朴的书写效果,是当今一种形容书法美的表达方式。金为刻刀;石即石头、石碑。“金石气”就是用刻刀在碑石上刊刻而留下的斑驳痕迹。当今许多学书者在书法创作时都刻意追求金石效果,以丰富作品内涵。在汉简尚未大量出土之前,人们无法见到汉人墨迹,学习隶书主要是从汉碑入手。
331
清末民初,帖学式微,碑派书法经历发展到逐渐成熟,势头空前高涨。沈曾植沿袭前人的碑派思想,无论在技法上还是在审美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在书学思想上,沈氏并非一味推重碑学。在书学上,讲求南派的帖学与北派的碑版石刻进行对比,使其相互印证相互辅佐。在实践上,沈曾植精研帖学,又深入碑学,碑帖融合遂成一代大家。
魏碑书风文化表达了以风骨硬挺为标志、以雄强质朴为精神内涵的思想。目前魏风创作不理想是一种客观现象,这和当代艺术家的文化取向有很大关系。其中,对魏碑书风的创作风格和美学特征的误解,较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书法创作的发展。当代书坛创作中出现的令人担忧和喜人景观等现象,都值得深思。
225
影响因子:1.047
影响因子:0.373
影响因子:0.280
影响因子:0.310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