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比较血清胃蛋白酶原(PG)联合血清胃泌素-17(G-17)法(新“ABC法”)和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法(简称新型评分法)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患者252例。将252例患者按照新“ABC法”分为低危、中危、高危3组,同时按照新型评分法也分为低危、中危、高危3组,所有患者均行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在诊断胃癌方面,新“ABC法”、新型评分法的灵敏度分别为65.00%、73.33%,特异度为48.96%、63.02%;在诊断癌前病变方面,新“ABC法”、新型评分法的灵敏度分别为57.94%、45.79%,特异度分别为57.65%、74.12%。两种血清学方法高危组胃癌、癌前病变的比例均高于低危组(均P<0.05)。结论 对于诊断胃癌,新型评分法同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对于诊断癌前病变,新型评分法的特异度高于新“ABC法”,而灵敏度低于新“ABC法”。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均居第2位[1]。进展期胃癌接受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低于30%[2],而大部分早期胃癌患者行内镜下治疗,5年生存率超过90%[3]。目前在我国进行胃镜筛查较为困难且费用较高,胃黏膜“血清学活检”具有相对无创、经济高效的特点,被逐渐应用于临床,可用于胃癌风险人群的初步筛查、早期诊断等。日本最早提出“ABC”法,我国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新“ABC”法和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法。本研究讨论两种血清学方法对于筛查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差异。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252例。入组标准:(1)年龄≥40岁,性别不限;(2)同意行血清学、胃镜及病理检查且无检查禁忌;(3)入组前2周内未使用过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阻滞剂、胃黏膜保护剂及抗生素等。排除标准:(1)合并全身其他系统或器官恶性肿瘤;(2)有严重心肺肾疾病;(3)既往接受过胃部手术。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血清学检测
1.2.1 新“ABC法”
即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联合血清胃泌素-17(gastrin-17,G-17)法[4]。将PGⅠ/PGⅡ比值≤7.0且PGⅠ≤70μg·L-1定义为PG(+),将G-17≤1 pmol·L-1或G-17≥15 pmol·L-1定义为G-17(+)。根据血清学检测结果将受试者分为4组:A组PG(-)G-17(-);B组PG(+)G-17(-);C组PG(-)G-17(+);D组PG(+)G-17(+)。将A组定义为低危组,B、C组定义为中危组,D组定义为高危组,中危及高危组归为血清学结果阳性组[5]。
1.2.2 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
包含5个变量:年龄、性别、HP抗体、PGⅠ/PGⅡ比值、G-17;每个变量赋予不同分值,总分为0~23分,根据分值将受试者分为3组:0~11分为低危组,12~16分为中危组,17~23分为高危组[6]。
1.3 胃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活检
行胃镜检查时分别于胃窦、胃角、胃体部位及病变部位各取活检,活检标本达黏膜肌层。标本常规制作成切片由两位病理医生进行病理诊断,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或不伴肠化、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癌。癌前病变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或不伴肠化、上皮内瘤变[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一般资料
共入组252例受试者,其中男121例,女131例,年龄40~75岁。病理学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8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或不伴肠化58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3例、胃癌60例。两种血清学方法与病理分组见表1。
表1两种血清学方法与病理分组情况
2.2 新“ABC法”、新型评分法对胃癌的筛查价值分析
共252例受试者,胃癌者有60例。新“ABC法”低危、中危、高危组胃癌比例分别为18.26%、25.71%、37.50%;新型胃癌评分系统,低危、中危、高危组胃癌比例分别为11.68%、34.52%、48.39%。两种血清学方法的高危组比例均高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12=5.323,P1<0.05;χ22=22.238,P2<0.05)。从诊断胃癌的特异度、灵敏度分析,新“ABC法”的灵敏度为65.00%、特异度为48.96%,约登指数为0.14;新型胃癌评分系统的灵敏度为73.33%、特异度为63.02%,约登指数为0.36。
2.3 新“ABC法”、新型评分法对胃癌癌前状态的筛查价值分析
癌前病变者共107例,非癌性病变者85例,由于研究癌前病变的相关指标,现将胃癌者去除,将癌前病变与非癌性病变作为总研究例数。两种血清学方法的高危组比例均高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12=5.612,P1<0.05;χ22=7.360,P2<0.05)。见表2。从诊断胃癌癌前病变的特异度、灵敏度分析,新“ABC法”的灵敏度为57.94%、特异度为57.65%,约登指数为0.16;新型胃癌评分系统的灵敏度为45.79%、特异度为74.12%,约登指数为0.20。
表2两种血清学方法对癌前病变筛查的比较[n(%)]
3、讨论
胃黏膜“血清学活检”指标包括PG、G-17、幽门螺杆菌IgG抗体等[7]。正常胃黏膜经过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上皮内瘤变,最后发展为肠型胃癌,此模式已获得公认[8]。不同状态胃黏膜分泌的上述指标水平也不同,因此血清学检测结果可用于胃癌风险人群的初步筛查、早期诊断和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根治的监测等。
日本最早提出的血清学方法“ABC法”[9],即血清胃蛋白酶原联合幽门螺杆菌抗体法,ABC法在我国的胃癌检出率低,且灵敏度及特异度均低于国外报道,根据我国患者特点提出了新“ABC法”和新型胃癌评分系统。既往ABC法根据血清学结果将受试者分为A、B、C、D组,其中C、D两组胃癌发生率较A、B组高。我国相关指南推荐A组每5年行1次胃镜检查,B、C、D组分别至少3、2、1 a行1次胃镜检查[1]。新“ABC法”即血清PG联合血清G-17法,G-17水平可以弥补PG对胃窦部病 变筛查的不足[5]。国内一项研究显示,PG联合G-17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为64.3%、特异度为69.1%[10]。《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2017年,上海)》基于我国一项对15 000例胃癌风险人群的研究,建立了新型胃癌评分系统,该方法结合PG、G-17、Hp、年龄、性别5个指标,并分别赋予不同分值,反映胃癌发生的风险。该共识意见引用“胃癌风险人群”或“胃癌筛查目标人群”的概念,并确定我国胃癌筛查目标人群为年龄≥40岁,且有胃癌高危因素[6]。因此,本研究受试者均在40岁以上。
对于胃癌的筛查,新型评分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新“ABC法”,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均低于新“ABC法”,提示新型评分系统对于筛查胃癌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误诊及漏诊在理论上小于新“ABC法”。对于胃癌癌前病变的筛查,新型胃癌评分系统的特异度高于新“ABC法”,而灵敏度低于新“ABC法”。应用新“ABC法”筛查胃癌的灵敏度高,筛查癌前病变的特异度高;应用新评分法筛查胃癌和癌前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同新“ABC法”。结合约登指数分析,新评分法对于筛查胃癌具有较高的价值。
但值得注意的是,每种血清学方法的低危组均有胃癌及癌前病变者,多篇文献也提到类似问题[5,11],若临床上只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诊断,容易漏诊。本研究中,新“ABC法”的低危组占45.63%,低于新型评分法的54.37%,新“ABC法”漏诊的可能性小于新型评分法,但新“ABC法”中高危比例增加,会降低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效率。
综上,利用血清学方法可对胃癌风险人群进行筛查,对于诊断胃癌及癌前病变具有一定价值,尤其是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法对于筛查胃癌价值更高,但两种方法均有漏诊及误诊可能,因此不能直接作为诊断胃癌的工具[12]。目前,病理学活检依然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因此消化内镜联合血清学检查仍是诊断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必要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2014年,长沙)[J].中华消化杂志,2014,34(7):433-448.
[4]朱春平.“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方案”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5,32(2):85.
[5]李梦颖,张德庆,陆绚,等.两种血清学方法在胃癌及其癌前状态筛查中的价值[J].中华内科杂志,2018,57(12):907-911.
[6]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等.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2017年,上海)[J].中华消化杂志,2018,38(2):87-92.
[8]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GECA),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等.中国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的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上海)[J].中华消化杂志,2019,39(5):310-316.
[10]袁媛.1997—2011年辽宁省庄河地区胃癌高危人群筛查效果评估[J].中华肿瘤杂志,2012,34(7):538-542.
[11]刘德地,张磊,王亚雷,等.血清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和幽门螺杆菌抗体对胃癌前状态筛查能力的评价[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7,52(10):1563-1567.
刘奕含,王进.两种血清学方法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价值比较[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8):3292-3295.
盆腔恶性肿瘤在生殖系统肿瘤疾病中十分常见,发病比较隐秘,通常情况下,患者确诊时间较晚,许多患者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导致治疗难度较大[1]。部分盆腔恶性肿瘤患者可以通过手术切除病灶,预后相对良好,而一些晚期患者确诊时已经错过最佳手术时期,预后不佳[2-3]。
2025-04-24胃肠道间质瘤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类型,发病率高,致死率也较高,肿瘤细胞存在于胃肠道组织内部,且过度表达,从而使患者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及表现。通常情况下,胃肠道间质瘤无论风险程度高低,均具有局部复发与转移的风险,故加强对患者的诊疗十分重要。由于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仅有腹痛、出血等表现。
2025-04-15胸部恶性肿瘤,其肺癌和食管癌的死亡率都长期处于我国肿瘤排行榜前十之内,且食管癌在我国有地域性高发现象。至今,临床上对于肺癌毛玻璃结节的精准诊断、食管癌病因学与淋巴结转移的生物学特征以及胸腺瘤和间皮瘤的病理诊断都存在盲点和难点。寻找可识别肿瘤的特异性指标能早期发现胸部肿瘤以提升手术根治性切除几率。
2025-03-19胃癌为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和死亡 率均较高,在我国恶性肿瘤防控工作中也构成了重要且严峻的挑战。 对于胃癌而言,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胃癌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大多数患者在就医时病情已进展至中晚期,导致其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2025-03-17肺癌是呼吸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一种常见类型,根据组织病理学可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其中NSCLC约占所有肺癌患者的85%〔1〕。由于大部分NSCLC患者在早期阶段没有明显临床特征,导致该病早期诊断难度显著增加,一旦确诊,病程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预后较差〔2,3〕。
2025-03-11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群NSCLC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严重威胁老年人群的生命健康。淋巴结转移是NSCLC患者肿瘤扩散的主要途径之一,淋巴结的转移状态不仅影响患者的临床分期,还直接决定了手术方案的选择及术后辅助治疗的必要性〔3,4〕。
2025-02-08有关调查[2-3]显示,在全球范围内,PCA为男性第二常见癌症,也是第五大癌症死亡原因,在北美和南美、欧洲、澳大利亚和加勒比地区的发病率最高,亚洲国家的发病率较低。我国PCA死亡率约为每10万人口4.6例,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占全球新发病例的8.2%和PCA致死病例的13.6%,表明我国对PCA的关注亟需加强。
2025-01-20在全球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中肺癌居于首位,在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亦居之高位。肺腺癌作为NSCLC的主要组成类别,其发病率、术后复发率以及死亡率之高依旧是当代肿瘤治疗领域中应首要攻克的难题。肺腺癌诊断的金标准为病理学检查,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为病理学检查重要的辅助手段。
2025-01-14慢阻肺(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全球第三大常见死因,临床特征表现为进行性和持续性的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极大影响患者的肺功能,增加合并症的发病率以及患者的死亡率。COPD患者的长期慢性炎症状态可损伤肺组织,增加肺部感染风险,而肺部感染反过来又会加重COPD病情。
2025-01-09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由约翰·麦卡锡于1956年首次提出。此后,学者们进一步探讨了机器模拟人类行为和思考的可能性,并发展了图灵测试以区分人类与机器。历经多年发展,直至2006年,HINTON等[1]成功应用深度学习(deeplearning, DL)算法,AI研究因此迎来了重大突破。
2024-12-19人气:16007
人气:14027
人气:10758
人气:9312
人气:723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期刊人气:4334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
出版地方:山东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5269
国内刊号:11-5456/R
邮发代号:24-145
创刊时间:1994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474
影响因子:2.876
影响因子:0.89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15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