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分析了湘中低丘第四纪红土红壤、板页岩红壤地带人工栽培猕猴桃的不利土壤条件,构建出"关键期巧施硼钾肥增产、控氮补氯重钾增产增质、生物有机肥固本稳产增效"的猕猴桃优质丰产栽培土壤管理及施肥模式。该模式经推广应用,有效控制了试验点人工栽培猕猴桃的常见生理性病害,鲜果一级果率平均提高25.10%-31.56%,单产平均提高28.22%-32.18%,维生素C含量平均提高15.50%-18.25%,可溶性糖含量平均提高21.88%-23.30%,糖酸比平均提高31.13%-37.56%。
猕猴桃树原本是一种野生果树,喜凉爽湿润的气候,最适宜于年均气温11.3-16.9℃、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地带生长,主要分布在海拔500-1000m的中低山地带。猕猴桃富含维生素C、人体必需氨基酸和矿物质,被誉为“水果之王”,商品价值高。邵阳地区位于北纬25°58’-27°40'、东经109°49'-112°57'之间,地处湘中丘陵。近年来,该地区猕猴桃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境内新邵县合辉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猕猴桃园平均海拔288m,种植“东红”“金艳”猕猴桃180hm2,邵阳市北塔区田江村精品水果基地猕猴桃园平均海拔223m,种植“红阳”猕猴桃面积40hm2。由于猕猴桃种植地带气候土壤条件不利、日照强度相对较弱、昼夜温差相对较小及土壤养分供应失衡,猕猴桃生理性病害频发,果品品质较低,产量呈现“大小年”。如何在自然条件相对不利的地带实现猕猴桃优质丰产栽培,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黄文源、龙友华、张承等研究表明,叶面喷施钾肥可显著提高猕猴桃产量与品质,施用硝态钾肥可降低猕猴桃在贮藏期的维生素C损耗,从而提高猕猴桃贮藏性能[1];吴玉妹等通过试验,总结出猕猴桃高产栽培的氮磷钾肥优化配比为1.5∶2∶2.5(N∶P2O5∶K2O)[2];何忠俊等研究发现,陕西省眉县黄土区虽然土壤富钾,但在该区栽培猕猴桃施用钾肥可增产16.3%-41.9%,鲜果一级果率、单果重、可溶性糖、维生素C及硬度均有显著增加,果实酸度显著降低[3]。笔者以湖南省新邵县合辉村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猕猴桃果园、邵阳市北塔区田江村特种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猕猴桃园为试验点,进行了湘中低丘红壤地带优质丰产栽培猕猴桃的土壤与施肥管理新型模式探讨。
1、湘中低丘红壤地带栽培猕猴桃的土壤障碍因素
邵阳地区7月份平均气温26.5-30℃,有极端高温天气,年降水量1200-1700mm,雨量较为充沛,但分配不均,春夏季易涝,秋冬季干旱,8月份为旱季,降水量不到100mm,蒸发量却达222.4-258.6mm[4]。受成土母质导致的影响,果园土壤原生缺硼缺钾缺氯。土壤基本农化性状测定结果(表1)表明,试验点土壤酸碱环境与猕猴桃生长发育适宜的土壤酸碱环境(pH5.5~6.5)基本适应;土壤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低、保水能力较弱,与猕猴桃喜富含腐殖质、疏松湿润土壤环境的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硼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对猕猴桃体内碳水化合物的运转和生殖器官发育起着重要作用,而试验点土壤硼素养分供应用相对不足。合辉村猕猴桃园土壤中度缺硼,猕猴桃坐果率较低,部分嫩叶失绿,老叶皱缩卷曲;田江村猕猴桃园土壤缺硼尤为严重,猕猴桃落花落果率较高。猕猴桃属于喜钾喜氯植物,而试验点土壤速效钾、土壤氯含量偏低,猕猴桃树势较柔弱,但缺氯缺钾生理性病害表征不明显;试验点土壤碱解氮、土壤有效磷含量中等,没有猕猴桃缺氮缺磷钾营养的表征。
表1试验点土壤基本农化性状
2、土肥管理新型模式模型
关键期巧施硼钾肥增产、控氮补氯重钾增产增质、生物有机肥,实现固本稳产增效。
根据猕猴桃各物候期对养分的需求,萌芽期重施氮肥,促枝芽萌发、花蕾膨大。开花期是猕猴桃硼素营养临界期,同时需硼量最大,由于硼素在植物体内不易移动,在花粉、柱头和子房等花器官分布较为集中,开花期适时喷施硼肥,促进花器官发育,提高坐果率。坐果期是猕猴桃果实干物质积累、单果增重的关键时期,幼果期大量补充氮磷钾养分,促进果实膨大。氯在光合磷酸化中起到促进作用,钾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光合产物向贮藏器官的运输,猕猴桃是一种喜氯喜钾植物,壮果期是猕猴桃钾素营养最大效率期,此期叶面喷施氯化钾肥,补氯重钾,促进猕猴桃可溶性糖含量积累。果实成熟期叶面喷施钙肥补钙,提高鲜果贮藏性,叶面喷施硝态钾肥增加鲜果硬度。落叶期施用蘑菇下脚料发酵液(或沼气池液)并添加尿素、磷酸二氢钾等速效肥料,进行全养分补给,促进采果后树势恢复,事关翌年展叶抽枝。黄春根等[5]研究发现,蘑菇下脚料用作农作物的有机肥,其肥效显著优于经过堆沤的农家肥。鉴此,回收田江村猕猴桃园周边农村大量的蘑菇种植下脚料,进行发酵降解、去毒处理后,在休眠期入土作肥料。蘑菇下脚料发酵后的渣液腐殖质丰富、矿质养分全面,拌以钙镁磷肥,能补充土壤钙镁养分,能起到固本稳产增效的作用,既增加了猕猴桃树体的养分积累,为猕猴桃翌年生长发育贮备充足的营养,又补偿了土壤养分库亏损,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积累,提高了土壤基础肥力,有利于克服猕猴桃产量“大小年”,同时,还减轻了蘑菇下脚料造成的环境污染,减少了化学肥料投入。利用合辉村猕猴桃园周边农村大量的沼气池渣液直接入土作肥料,比施用蘑菇下脚料更方便、效果更佳。猕猴桃果园土壤管理与施肥新型模式如表2。
3、土肥管理新型模式推广应用
借助现代通讯技术,以智能手机为载体,对该模式进行远程培训推广,对猕猴桃生理性病害的表征进行远程甄别诊断,通过田间示范服务对各物候期不合理作业进行直达型矫正推荐。试验点果农对猕猴桃的提质增效技术有刚性需求,2017-2019年,合辉村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田江村特种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90%的猕猴桃果园陆续采用了该模式。经4a田间农艺性观察、样本分析测定(表3)表明,该模式使猕猴桃农艺性状明显改善,猕猴桃缺素症表征逐年减少,落花落果率显著降低。与未推广应用该模式的2016年相比较,猕猴桃鲜果一级果率平均提高25.10%-31.56%,单产平均提高28.22%-32.18%,最大单果重平均增加35.02%-36.25%,维生素C含量平均提高15.50%-18.25%,可溶性糖含量平均提高21.88%-23.30%,总酸平均降低7.79%-10.04%,糖酸比平均提高31.13%-37.56%。
4、结果与讨论
正确鉴别猕猴桃生理性病害与病原性病害是科学合理地运用该模式模型的前提;生产中偏施氮肥、氮素营养供应过多,导致猕猴桃对硼钾营养需求量相对增加,引发次生缺硼缺钾;偏施氮磷钾平衡复合肥料,导致猕猴桃氮磷钾、微量元素营养失衡。猕猴桃对氯的需要量显著高于一般植物,猕猴桃土壤氯丰缺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
表2湘中低丘红壤地带猕猴桃果园土壤管理与施肥新型模式
表32016-2019年猕猴桃平均单产及主要品质指标
参考文献:
[1]黄文源,龙友华,张承,等.叶面钾肥对猕猴桃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11):131-134.
[2]吴玉妹,邹风景,黄春源,等.广东省山区猕猴桃配方施肥技术的研究[J],中国果菜,2017,37(7):41-45.
[3]何忠俊,张广林,张国武,等.钾对黄土区猕猴桃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果树学报,2002,19(3):163-166.
[4]湖南省农业厅.湖南土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5:17-22.
[5]黄春根,吴道金,袁子鸿.蘑菇废料对农作物有机种植试验小结[J],现代园艺,2011(10):8+14.
文章来源:李亚贵,匡华夫.湘中低丘红壤带优质丰产栽培猕猴桃的土肥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1,33(05):32-34.
分享:
沙漠化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还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探索有效的沙漠化防治方法,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遥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在沙漠化防治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沙漠化信息,为沙漠化监测、评估和预警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和技术手段。
2024-11-13大蒜、花生分属百合科和豆科作物,所形成的根际生态环境不同,特别是大蒜在种植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大蒜素以及分泌物,会强烈抑制花生病原菌发生和发展,打破花生单一种植的连作障碍,有利于花生高产。
2023-11-03甘蔗对降水与气候的要求较高,为了提高甘蔗种植质量,种植人员应采用高产栽培技术,并做好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甘蔗的生长速度与质量。作为食糖的主要原料,甘蔗产量与质量直接影响着糖业的发展。为了满足糖业的发展需求,甘蔗种植人员应积极采用高产栽培技术,扩大种植面积,实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保证甘蔗种植业的稳定发展。
2022-02-26贾汪区政府正在着力打造桃产业特色小镇,推广了江苏省现代桃产业集成技术,配套了轻简树形、生草制度、壁蜂授粉及病虫害防控等关键技术。其中桃园生草的应用,能够减少中耕、培肥地力,有利于提升果实品质,促进桃产业的提档升级。笔者通过对桃园生草的应用研究,旨在为桃树轻简标准化栽培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2021-11-19建阳区位于福建省南平市中部,建溪上游,武夷山南麓,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静风多,温差大,雨季集中,冬短夏长,年平均气温18.1℃,无霜期320d,年平均降雨量1780mm,年日照平均1800h,有“闽北粮仓”、“嘉禾之乡”美称。建阳区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耕地面积3.1万hm2,2020年建阳区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2.83万hm2,总产量20.6万t。
2021-10-07水稻是福建省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播种面积约86.7万hm2[1]。近年来,浙江省培育的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具有产量高、秆粗抗倒、适宜机械化收获等优点,备受福建省稻区农民喜爱,种植面积大幅提高,并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2]。龙岩市地处福建省西南部,平均海拔652m,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是福建省主要的水稻主产区之一。
2021-10-07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市场对稻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嘉丰优2号是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浙江可得丰种业有限公司合作,利用自育粳稻三系不育系嘉禾212A与优质籼型三系恢复系P025配组育成的单季籼粳杂交稻新品种,2017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浙审稻2017012),2018年通过福建省引种备案{(闽)引种[2018]第1号}。
2021-10-07晶两优534是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深圳隆平金谷种业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用不育系晶4155S和R534配组而成的优质杂交水稻品种,2018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180015)。
2021-10-07大田县均溪镇许思坑村地处丘陵山区,海拔500m,为单季稻区,以种植优质杂交稻品种为主,实行稻—菜轮作制。2000—2019年20a平均气温19.8℃,降雨量1780mm左右,日照1710h左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适中,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适宜优质杂交稻生产。
2021-10-07岚下乡位于顺昌县东北部,属闽北丘陵山区,大田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每年种植面积约930hm2。随着果蔬型特用玉米越来越受市场欢迎,鲜食玉米的销量不断增多,糯玉米作为玉米群系中的一个类型,具有香、粘、软等特点,更适合于当前人们对清淡口味的追求。2020年岚下乡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近130hm2,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2%,成为岚下乡除水稻之外的主要粮食作物。
2021-10-07人气:4552
人气:4287
人气:4218
人气:3451
人气:304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耕作与栽培
期刊人气:2878
主管单位: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主办单位: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出版地方:贵州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8-2239
国内刊号:52-1065/S
邮发代号:66-27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589
影响因子:1.038
影响因子:0.370
影响因子:1.82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