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我国的科学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了很大进展,人们对于建设设计的风格和技术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建筑设计方法论的特征予以探讨,在建筑设计中添加适当的科技元素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建筑特征,使建筑设计中渗透相应的科技含量。本文主要简要的介绍和分析当代科技影响下的建筑设计之方法论特征。
社会经济及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很大程度促进了建筑行业发展。并且,随着现代建筑质量的改善与提升,也使得民众针对建筑业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导致较多建筑设计理念与方法已然无法与现代建筑发展步伐达成一致。如此,也就需要对现代建筑设计方法予以创新,构建形成全新的工作系统,将创新的设计理念与实际情况有效衔接,以对现代建筑设计质量、进度有效管控,保障现代建筑设计与既定目标相符。
1、现代建筑的特点
现代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建筑特点,建筑设计手段和表现手法的统一,形体和功能的配合,逻辑性、灵活性的构图,处理手法和创造性的艺术新成果,使现代建筑更符合社会的需求,应积极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摆脱传统建筑样式的束缚,通过对现代技术的有效运用,创造出新的建筑风格,发展新的建筑美学,融合经济、文化等多个因素,创造出建筑新风格。符合人们欣赏美学的要求,更具有美学的效果,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才能创造出令人心仪的现代建筑设计。
2、在当代科技影响下建筑设计方法论的相关特征
2.1智能化的运用
通过特殊的技术将智能化设计应用于建筑工程中,并结合自动化、环境科学、计算机科技等用来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设计出绿色安逸的生活氛围。在信息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随着社会各界与建筑行业的机密联系也为智能化设计提供了基础。智能化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建筑人员的工作效率,协调优化各部门的联系,提高工程质量。伴随着迅猛的发展,相关人员对技术的认识不够全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今依旧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建筑本身具有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这就要求的智能化的手段有所不同。需要不同的建筑项目结合自身特点设计出与之对应的智能化技术。但现在的相关专业人士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智能化技术上,没能将其与具体的建筑项目科学的结合在一起。同时,能掌握核心科技的专业人士尚属少数不能满足当前市场需求,而且建筑中的智能化设计投资大风险高。
2.2创新建筑施工技术
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必须依靠建筑施工技术为载体得以实现,优化建筑施工技术,增加建筑施工技术的灵活性。设计师以建筑施工技术为载体构建现代建筑设计空间,模拟空间立体形象选择科学的设计方法,这样建筑设计效率得以提升,同时设计师科学设计也得到很多方便。尤其是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施工失误率下降,安全性得以提高,不仅如此,建筑施工的准确性、精准度等都得到大幅度提升,现代建筑设计方法所创造的价值也更高。
2.3建筑设计方法
受当代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建筑设计方法论相对于过去的传统设计方法论已经产生了很大的不同。主要可以从柔性设计、虚拟设计以及功能仿真等三面来概括和介绍。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柔性设计。从柔性设计的内容上来讲,柔性就是指具有较为灵活的适应性。这是由于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柔性设计的建筑设计特征能够不断满足人们的新需求。无论是在建筑的空间功能区分上,还是对建筑结构的维护升级上都具备较为灵活的特性。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通过草图和模型来推敲建筑方案并且优化设计是广大建筑师最常用的一种手段。虽然这种传统方法在过去的建筑设计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为建筑行业也贡献良多。但其精度上的不足和速度上的滞后,使其不能够适应当今效率化的社会,并且伴随设计的深入和复杂度的提高,它的实际效用也大打折扣。在三维空间的立体效果上,更是难以发现它的优势。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图形技术很好的替代了传统的图纸,通过CAD Computer Aided Design技术人们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创建出自己所设想出的建筑风格。大大的提升了人脑的三维空间操作能力。最后,通过计算机技术还能够做到对设计目标对象的功能仿真分析。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功能仿真的对象是目标建筑的计算机模型。这一过程不仅仅在于建筑空间及造型的真实效果再现,更重要的是建筑整体功效的真实反映。
2.4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应用
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离不开绿色建筑理念的融入。生态化建设发展是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打造生态建筑模式,利用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延长建筑使用寿命,节省更多建筑资源,降低建筑施工能源消耗,更好的保护建筑环境,同时降低对城市生态建设的污染。实现绿色建筑设计,必须以环保设计为主要目的,发挥出环保材料的环保价值,选择新型报文隔热材料,提高材料防水性能,控制绿色建材价格变化。生态环境建设条件下,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身,生态节约型道路的选择,加大环保绿色建材推广力度,充分利用建筑工程项目资源,必须在工程设计中加入空中花园或者选择节能采暖等手段,降低建筑工程承担的负荷,节省更多建筑能源。
3、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建筑设计这一功能与艺术协调发展的活动,在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方面具有显著效用。较之传统建筑设计而言,现代建筑设计在较多层面均有了质的改变,但其若要获取可持续性发展,就应对建筑设计方法予以创新,将以往的自然理念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效衔接,从而对其创新,以实现民众在建筑设计方面所提需求,建设更为优秀的建筑产品。
参考文献:
[1]王宏.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探索[J].工程技术:文摘版:47.
[2]高超.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探索[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4).
[3]姚曙光.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探索[J].江西建材,2017(1):43.
[4]沈源,罗杰威.不同几何空间观下的建筑设计——对建筑“形体语言”的探析[J].建筑师,2010(2).
刘福江.试析当代科技影响下的建筑设计方法[J].房地产导刊,2019,(5):42. DOI:10.3969/j.issn.1009-4563.2019.05.041.
分享:
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必须走科技兴农之路,运用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的规律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广智慧农业、振兴乡村经济是民族复兴的大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的:“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2020-10-21IoMaT与IoT不同,其感知终端通信环境面临许多的挑战。TSOR改进了传统的机会路由策略,在降低通信负载、网络开销和提高网络寿命和交付率方面取得了进步。但是我们发现,所采用的网络模型在全局能量平衡问题上仍有可以进步的空间,未来可以根据不同深度节点的通信负载与能耗的关系,全面地考虑实现高效且可靠的路由策略。
2020-10-19有关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外学界高度聚焦且至今未果的学术难题。本文在梳理所谓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哲学之“对立”说的基础上,通过厘清《自然辩证法》创作的理绪背景,特别是被长期遮蔽的德国自然哲学传统与恩格斯学理运思的意向性期待,再比照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内核,凸现二者的内在关联,以期为该难题的终极求解提供一条新路。
2020-10-19干旱是全球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到了70%,而干旱占到了气象灾害的50%,干旱的发生频率远远超过了其它气象灾害。干旱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危害程度高等特点。近来不断发展的传感器技术及图像处理方法为旱情的快速、自动、全面化监测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2020-09-05海德格尔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其后的哲学家乃至相关哲学流派的“生成”,安德鲁•皮克林的科学实践建构思想对于人与物的后人类主义阐释,可以看作是对海德格尔有关人与物分析之基本思想的承继与发展,但鉴于他是在科学哲学的背景下阐释人与物的开放性本质,因此在具体的阐述路径上与海德格尔的纯然存在论的思路又必然有着重要的区别。
2020-07-10感受质是目前心灵哲学中用来拒斥物理主义而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工具。通常认为,“所谓感受质就是所予的可识别的质性状态的一个例示,是不同于物理性质的一类特殊的主观性质。”[1]感受质通常表现为一个有意识的主体所能够意识到的一种现象的质的特征。对这一特征产生的原因和机制的解释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难题。
2020-07-10从当前的分析检测行业发展情况来说,智能实验室的管理实践中,借助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使得仪器设备管理优化,不断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率,推动实验室标准化发展以及运行。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仪器设备标准化,有助于增强实验室的智能化,切实提升实验室价值与效率的发挥。
2020-06-20本文提出基于BIM技术的电子信息化控制工程成本管理控制模型。该模型采用BIM大数据信息化管理和特征分析的方法,建立电子信息化控制工程成本管理的约束参数模型结合回归分析和统计检验的方法,进行电子信息化控制工程管理成本的优化预测,实现工程管理成本的优化预测,最后进行实验测试分析,得出有效性结论。
2020-06-16近几年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如2019年的四川凉山三县的森林火灾灾害,以及不久前发生的四川宜宾地震灾害,还有6月13日发生的江西洪灾灾害。其中,2008年的汶川地震是近几年来发生的影响最大、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事件。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旦发生大型自然灾害会对社会的经济活动造成较大的影响和损害,所以,人们对应急救灾的要求越来越高。
2020-06-10C2C交易涉及众多行业,甚至直接产生一种新兴的商业类型,这让原有的监管体系难以与之匹配。同时,大量没有进行工商、税务登记的个体涌入市场,造成了税收流失、行业准入、不公平竞争等问题。C2C的这些特点以及税收监管的缺失不仅造成了我国大量的税收流失,而且对税收公平、税收中性等原则造成了冲击。
2020-06-10人气:10443
人气:3820
人气:2887
人气:2524
人气:173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建筑结构
期刊人气:3550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主办单位: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建筑
国际刊号:1000-6869
国内刊号:11-1931/TU
创刊时间:1971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745
影响因子:1.093
影响因子:1.922
影响因子:0.585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