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运旱139-1是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审定的运旱20404为母本、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选育的中间品系临抗5025为父本,经过多年多点选育而成的旱地小麦新品种。该品种株高较母本有所降低,在全生育期抗旱性、抗青干能力、落黄等方面较父本有所提高,适宜于山西省南部麦区旱地及黄淮麦区旱薄地种植,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推广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总结了运旱139-1的选育过程和栽培要点,以期为后续推广及其他育种单位选育品种提供一定参考。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是典型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旱地小麦种植面积占到总小麦面积的60%以上。山西省旱地小麦生产十年九旱,小麦生育期的季节性干旱年年发生,干旱程度在黄淮麦区各省中是最重的,而且近年来干旱发生的频率有逐渐加大的趋势。干旱缺水成为山西省小麦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灾害和限制因子。因此,旱地小麦的抗旱耐热将成为未来50a的育种目标。另外,旱地小麦生产还一直存在着旱、平年型产量不高不稳而丰水年型高产倒伏的问题[1]。因此,急需增强旱地小麦抗旱耐热能力和提高产量潜力,并协调解决高产、抗旱、抗青干与适度降低株高抗倒等问题[2,3]。创制耐旱耐热小麦新种质、选育抗旱节水高产稳产的优良小麦新品种,是抵御干旱、干热风及提高小麦产量的最经济有效途径和最关键的技术。
干旱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山西省抗旱种质资源的丰富多样性,也为山西省育成优良旱地小麦新品种和积累相关选育理论、方法及技术提供了客观条件。运旱139-1在2017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为晋审麦20170004),是运旱系列小麦品种之一,抗旱耐热,后期熟相佳,较晋麦47株高降低5cm左右,加工品质优良。
本文详细介绍了运旱139-1的选育思路、选育方法、选育过程,并总结经验,以期为育种者提供参考。
1、选育经过
1.1选育目的
选育出适宜山西省南部麦区旱地种植,具有抗旱、丰产、广适的小麦新品种。目标是抗旱性、广适性与晋麦47相当,在抗倒性及品质方面有明显改善。
1.2选育思路
母本运旱20404为山西省审定品种运旱719原代号,主要特点是抗冻、抗旱、耐热,后期落黄好,综合性状优良。相对不足是丰水年型植株较高、抗倒性较差。父本临抗5025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选育的中间品系,其特点是株高较低,抗倒性、丰产性较好。双亲组配,期望在保持母本运旱20404的高成穗率和后期抗青干、抗旱的基础上,降低母本株高,并结合父本抗倒伏、广适的特性。
1.3选育方法
采取常规杂交和以选穗为主的系统选育,注重各世代籽粒大小、色泽、饱满度及外观品质的全面考种和全生育期以抗逆性为主的系统观察[4,5]。在选择环境上,F2采取水、旱种植,即水地选择丰产性、抗病性,旱地选择抗旱性、抗逆性、稳产性。选育低代及早测产,高代进行异地多点适应性鉴定,以提高选育效率。
1.4选育过程
2005年杂交配组,2006—2007年度F1表现杂种优势较强,2007—2008年度F2依据分蘖多少、植株高低、穗型大小等性状进行了大量选穗,最终保留53穗;2008—2009、2009—2010、2010—2011年度F3~F5根据株高、长势、秆质、成穗、穗型等农艺性状进行了田间穗行鉴定选择,同时进行室内穗行籽粒考种;2011—2012年度F6主要依据株高、成穗和穗部性状及籽粒品质等定向系统选育出圃中等株高类型和中低株高类型及过渡类型共75个品系。2012—2013年度进行多穗系品系鉴定试验,决选优系于2013—2014年度进行品系比较试验和多点异地鉴定试验,运旱139-1为品系比较试验及多点异地鉴定试验中表现产量增幅最大、综合性状优异且株高中等的品系之一。其系谱图如图1所示。
2、主要特征特性
2.1农艺性状优良
半冬性,全生育期235.6d,比对照品种晋麦47熟期晚0.6d。幼苗半匍匐,分蘖较强。叶色深绿、茎叶无蜡质,旗叶平展,穗层整齐,熟相较好。株高82.9cm。穗近长方形,白壳、长芒、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好。每公顷471万穗,穗粒数32.9粒,千粒质量38.0g。
2.2产量表现
2014—2015、2015—2016年度连续2a参加山西省南部旱地小麦区域试验,2a平均产量达到5209.5kg/hm2,比对照晋麦47(4837.5kg/hm2)增产7.8%;2a共试验15个点次,全部增产,增产点率达100%。2016—2017年度参加山西省南部旱地小麦生产示范试验,比对照增产8.0%,居第6位,8个试点全部增产,增产点率达100%(表1)。
表1运旱139-1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产量表现
2.3品质极佳,综合抗性好
2015—2016、2016—2017年度连续2a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品质分析实验室对小麦运旱139-1做品质分析,从其容重、粗蛋白、湿面筋和稳定时间这4个指标的2a平均值看,均达到优质强筋[6,7,8,9]标准,在2017年12月被山西省农业厅列为主推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表2)。
表2运旱139-1品质分析结果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于2014—2015、2015—2016、2016—2017年度连续3a进行抗病鉴定,结果显示,中感条锈病,中感叶锈病,高感白粉病。其中,2014—2015年度,中感条锈病,中感叶锈病,中感白粉病;2015—2016年度,免疫条锈病,中感叶锈病,中感白粉病;2016—2017年度,中感条锈病,中感叶锈病,高感白粉病。
抗旱性鉴定结果显示,经过多年多点及省区试田间鉴定,运旱139-1前期抗旱、抗冻、耐寒,后期抗青干,表观抗旱性为1~2级。
3、栽培要点
精细整地[10,11,12],播前施尿素225kg/hm2,磷酸二铵225kg/hm2[13,14,15];9月底10月初适期播种,基本苗210万~240万株/hm2;加强冬春抗旱抗冻、保墒壮苗管理,增加成穗数。返青后注意防治麦田杂草。注重“一喷三防”,增加粒质量;及时防治病虫害[16,17]。多雨年份利用农艺及化控措施防止倒伏。
4、选育体会
4.1现有的创新资源不够丰富
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至关重要,它是育种工作的基础。科学、准确地鉴定和评价种质资源,可大大地减少育种工作的盲目性,提高育种效率,今后需要加大种质资源的收集力度[18],增加父母本的基因多样性。
4.2试验设备落后,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结合不充分
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19,20]及生理育种技术的结合,从性状遗传研究、基因功能挖掘,转基因、标记选择,基因表达和生理测试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加强试验研究,是未来育种的方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21,22]有利于提高育种效率和育成一些突破性的新品种,并创制具有不同特异功能基因和性状特点的新材料。
4.3合理的选育方法和选育思路有利于提高选育效率
旱地小麦产量依赖年型,因而选育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抗旱抗逆为基础,以高产优质为目标,以发达的地下根系和高光效适应旱作的理想株型、协调共增抗逆互补的产量结构为保证,实现旱作逆境下的弹性高产稳产。选育主要采取旱选旱育,水旱交叉,多点鉴选,加工品质测试等方法,根据后代材料的特异性,合理选择搭配,进而提高选育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新月,张正斌,裴磊,等.优质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晋麦101号[J].麦类作物学报,2018,38(9):2.
[2]马小飞,高宇,王敏,等.国审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品育8155的选育[J].山西农业科学,2020,48(1):1-4.
[3]毕红园,柴永峰,赵智勇,等.小麦新品种运旱102选育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8(6):292-295.
[4]张容,陈士强,王建华,等.国审高产早熟小麦扬辐麦6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20(1):64-66.
[5]常云龙,宋秀珍,刘丽,等.高产节水多抗小麦新品种长麦6789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3):41-43.
[6]尹成华.小麦品质指标与面团流变学特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4):41-44.
[7]任蓉.小麦湿面筋与粗蛋白含量的相关性分析[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18,34(4):52-53.
[8]刘艳喜,秦毛毛,周正富,等.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379的品质及其稳定性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9,48(12):30-36.
[9]姜小苓,张强涛.面团流变学特性分析方法比较及其主要参数相关性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7):257-261.
[10]毕红园,李秀绒,柴永峰,等.小麦新品种运旱115的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6(5):148-150.
[11]柴永峰,李秀绒,赵智勇,等.强筋小麦新品种运旱618选育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3,59(3):51-53.
[12]赵智勇,孙来虎,李秀绒,等.小麦新品种运旱719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J].山西农业科学,2014,42(8):808-810.
[13]刘宏胜,牛俊义,李映,等.优质旱地春小麦新品种甘春25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0):14687-14688.
[14]王成超.优质耐旱小麦新品种阳光10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J].山东农业科学,2014,46(5):132-133.
[15]孙苏阳,李海军,王永军,等.高产小麦新品种淮麦32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5):83-84.
[16]孙美芹,朱瑞华,侯元江,等.青丰1号小麦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J].山东农业科学,2010,42(11):107-108.
[17]赵国建,牛本永,宋晓,等.小麦新品种开麦21选育及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2,58(6):53-54,78.
[18]孙道杰,冯毅,闵东红,等.小麦品种西农979广适性简析及育种启示[J].麦类作物学报,2018,38(7):798-801.
[19]王炜,陈琛,叶春雷,等.花药培养与麦谷蛋白亚基分子标记结合选育小麦新品种的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19,39(3):1-6.
[20]吴澎,刘娟,田纪春.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子标记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J].农学学报,2019,9(1):54-58.
[21]董建力,白海波,朱永兴,等.基于性状和分子标记的小麦抗旱近等基因系的分离[J].中国农学通报,2016,32(12):33-37.
[22]李卫涛,陈秋芳,押辉远,等.利用IRAP分子标记对小麦抗旱品种筛选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4,29(3):105-108.
毕红园,柴永峰,赵智勇,潘田雨.小麦新品种运旱139-1的选育[J].山西农业科学,2020,48(09):1390-1392.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七大作物育种专项(2017YFD0100604);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YCX2020YQ49);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有机旱作农业研发专项(YCX2020403)
大豆原产于我国,迄今已有5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2]。当前大豆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之一,供给全球70.86%的植物蛋白和28.88%的植物油脂。自1996年以来,我国开始由大豆出口国转为大豆进口国,且需求持续增长,2022年进口大豆9 108万t,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
2024-03-14种子是各国种业至关重要、越来越被重视的农业“芯片”。经过人工培育或经过研究发现的具有特殊性、稳定性、一致性及别致性的野生植物进行开发而获得的品种,被称为植物新品种。作为一种由智力活动产生的结果,即无形的资产权利,植物的新种类涵盖了农业知识产权系统中的关键元素及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驱动力。
2024-03-07基因编辑(Gene Editing)技术是在基因的特定位点上进行精准定位,同时以特定的技术来对某些基因进行改造,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基因编辑,指对所需的目标基因进行人为改造,通过一些技术手段,使得碱基缺失、替换和改造,以改变目的基因的表达量或功能。基因编辑技术自诞生以来,发展迅猛,逐渐应用于多个领域,使生物学迎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2024-03-06在21世纪的今天,种子产业作为全球农业的关键驱动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保障全球食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要素(史越英,2022;官培财,2023)。种子产业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产力,影响着食物供应链的稳定和全球粮食安全。
2023-11-10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2022年4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中原农谷”建设方案》,聚焦国家种业、粮食重大需求,旨在提升河南省种业竞争力。河南省是育种、繁种、用种、供种大省,但还不是种业强省。当前河南省的种子市场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商业化育种体系未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及引进挖掘地区差距较大,缺乏有影响力的种子经营企业等。
2023-09-15青海因自然环境和藏区种植土壤等因素的影响,青稞的种植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现在,新的栽培技术的出现,发现其对青稞的种植和收益存在着提升空间。本文从青海地区青稞种植的初期选种、农田治理以及后期的浇水施肥管理、科学合理轮作和对病虫灾害整治预防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能够对现阶段的栽培技术进行创新研究,从而提高青稞种植的产量。
2021-08-23玉簪属(Hosta)花卉属百合科多年生植物,是优良的耐荫地被植物和观赏花卉,在园林绿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玉簪属植物育种及品种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分析,目前主要采用实生选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方法育种。主要针对分布于北京、上海以及东北地区的玉簪属花卉,讨论其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为今后玉簪属植物的育种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2021-08-14粒农16是新乡市粒丰农科有限公司以自育自交系LN1335为母本、自育自交系LN569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的玉米新品种,2019年通过河南省审定,2020年在山东省安排了夏播玉米引种试验。结果表明,粒农16在山东省11个试点表现高产、稳产、多抗,适宜在山东省夏播区种植,以亩保苗4500株左右为宜。
2021-07-20当育粳0717是马鞍山神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品种间杂交,经系谱法选育出的单、双晚兼用的高产香型粳稻品种,具有产量高、米质较优、适口性好等特点,2016年8月通过安徽省审定。适宜在江淮及沿江地区作中粳和双季晚粳种植,该品种2017-2020年已累计推广50余万亩。
2021-07-20盐两优1号系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用盐42S为母本、盐恢006为父本配组而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该组合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2020年7月通过江苏省审定。笔者介绍了盐两优1号的组合来源、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及制种技术。
2021-07-20人气:7399
人气:7114
人气:5925
人气:5007
人气:4552
我要评论
影响因子:0.902
影响因子:0.230
影响因子:1.831
影响因子:1.607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