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中医康复护理配合间歇导尿对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

  2024-07-30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康复护理配合间歇导尿在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在基础治疗上,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中医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残余尿量、尿常规白细胞计数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尿失禁次数、残余尿量均较干预前减少(P<0.05),日均单次排尿量较干预前增多(P<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尿常规白细胞计数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康复护理配合间歇导尿应用于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可促进膀胱功能恢复,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和残余尿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关键词:
  • 中医康复护理
  • 癃闭
  • 神经源性膀胱
  • 脑卒中
  • 间歇导尿
  • 加入收藏

脑卒中后易并发各种并发症,其中神经源性膀胱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神经源性膀胱易引发尿路感染、肾积水、肾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影响脑卒中的转归和预后,常作为脑卒中死亡率和致残率等不良结局预测因子[2-3]。间歇导尿已成为神经源性膀胱保守治疗的首选方法,但仍存在尿路感染的风险,常规治疗无法满足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康复护理需求[4]。本研究探讨中医康复护理配合间歇导尿对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8月在佛山市中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51~75岁,平均(61.28±10.40)岁;病程15~30 d, 平均(20.24±3.08)d; 脑卒中类型:脑梗死20例,脑出血15例。观察组男25例,女10例;年龄51~74岁,平均(62.40±9.32)岁;病程15~30 d, 平均(19.53±2.95)d; 脑卒中类型:脑梗死18例,脑出血1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要求[5]。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实用泌尿外科学》中有关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标准拟定:脑卒中诊断明确,经颅脑CT或MRI证实;排尿费力,不能很快排出,尿线变细,尿流滴沥,排尿中断,排尿时间延长;尿液积在膀胱无法及时排出;脑卒中与神经源性膀胱出现时间存在相关性,且用其他病因无法解释[6]。

(2)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肾阳虚型癃闭的诊断标准拟定:小便不利,点滴不畅或闭塞不通;小腹胀满;伴腰膝酸软无力,精神萎靡不振,畏寒肢冷,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7]。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生命体征平稳,无认知障碍;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生命体征不平稳、病情危重者;意识不清、认知障碍者;既往有肾盂输尿管癌、膀胱癌、前列腺癌、肾积水、膀胱炎、肾盂肾炎、输尿管息肉等泌尿系统疾病者;由颅内占位、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脊髓损伤、糖尿病等引起神经源性膀胱者;伴有严重心、肝、肾等内科疾病者;局部皮肤有破损者。


2、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

两组患者均进行颅内压管理、血压管理、改善脑循环等基础治疗[8]。

2.2 对照组

首次实施间歇导尿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属解释间歇导尿的目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根据膀胱容量及压力评估膀胱功能,行间歇导尿,每次导出尿量不超过最大膀胱容量,每日一般不超过6次。根据患者的残余尿量进行间歇导尿:残余尿量≥300 mL,每日导尿5次;残余尿量200~<300 mL,每日导尿4次;残余尿量150~<200 mL,每日导尿3次;残余尿量100~<150 mL,每日导尿1~2次;残余尿量<100 mL,不进行导尿。

2.3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中医康复护理干预。①穴位按摩。患者根据穴位位置采取仰卧位或俯卧位,选取中极、关元、气海、水分、肾俞(双侧)、膀胱俞(双侧),医者采用点按、点揉、一指禅等手法刺激穴位,达到酸、麻、胀、痛等效果,每穴每次按揉约1 min, 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②葫芦灸。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下腹部,选取气海、关元、水分、水道、归来等穴,医者将长约3 cm的艾柱放置于葫芦灸器内,将葫芦灸置于腹部进行灸治,盖好布罩,以减少热量散发。每次艾灸20 min, 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③穴位贴敷。将车前子研成粉末备用,再将大蒜捣成泥,二者等量混合,再加适量姜汁调成膏状,贴在关元、肾俞(双侧)、膀胱俞(双侧)。每次贴敷3~4 h, 每周2次,2次治疗间隔在48 h以上。连续治疗4周。


3、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排尿日记。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②残余尿量。采用彩色超声检测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残余尿量。③白细胞计数。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尿常规中白细胞计数。④生活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总分为0~100分,分值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9]。

3.2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排尿日记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尿失禁次数均较干预前减少(P<0.05),日均单次排尿量多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干预前后排尿日记比较

(2)残余尿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较干预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干预前后残余尿量比较

(3)尿常规白细胞计数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尿常规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尿常规白细胞计数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干预前后尿常规白细胞计数比较(个

(4)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4、讨论


脑卒中后常伴运动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情感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神经源性膀胱亦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多认为由于脑卒中后大脑排尿中枢功能及其下行纤维不完全损害,减弱排尿中枢对膀胱的控制,膀胱逼尿肌亢进,导致排尿、储尿功能障碍。神经源性膀胱可造成全尿路功能障碍,甚至出现肾积水、肾衰竭等并发症。神经源性膀胱已成为脑卒中预后转归的预测因子之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对患者的病情恢复具有积极意义[10]。

间歇导尿是神经源性膀胱保守治疗的首选方法[11]。间歇导尿通过周期性排空、充盈膀胱,一方面有效维持膀胱容量,维持其生理状态,另一方面有助于恢复膀胱反射,促进功能恢复[12]。神经源性膀胱发病机制复杂,单一的康复护理效果欠佳,目前对于其康复护理趋于系统化、整体化等多方式、多层次的综合护理模式。

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癃闭”“小便不禁”“遗溺”等范畴,病位在膀胱,与肺、脾、肾、三焦密切相关。脑卒中后脏腑功能失调,肾阳衰弱,膀胱气化不利,开阖失司,导致小便不利。治疗当以培肾固本、补益元气、振奋气化为主。

穴位按摩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通行气血,通经活络,促进膀胱气化而通利小便。中极为膀胱之募穴,具有温肾助阳、通利膀胱之功,可调节水液代谢。岑珏等[13]研究发现,针刺中极穴可有效改善神经源性膀胱尿动力学指标,可整体调节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及储尿功能,有效改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关元主培元固本,补益下焦,其位于膀胱体表投影处,可充分发挥近治作用,恢复膀胱功能气化。林瑞珠等[14]研究发现,刺激关元穴不仅可兴奋阴部神经,加强对逼尿肌的控制,还可通过调节排尿中枢,改善逼尿肌-尿道括约肌的舒缩功能,有利于建立膀胱平衡。气海具有补气健脾、调理下焦、培元固本的功效。水分主通调水道,用于治疗水液代谢疾患。肾俞具有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之功。膀胱俞主调膀胱气机,具有宣通下焦、通利水道之功,与中极相配,有利于调节膀胱气血。研究表明,俞募穴以其体表-内脏相关内涵为依据,可以调畅气机,恢复脏腑功能[15]。

艾灸借助艾火的温热刺激,发挥振奋阳气、固本培元之功,促进膀胱功能气化。本研究采用的葫芦灸使温热刺激更持久、温和,有效刺激局部穴位。穴位以局部取穴为主,通过刺激膀胱体表投影的局部穴位,有助于通利膀胱。既往有报道显示,艾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一是通过局部温热刺激,调节逼尿肌-尿道括约肌舒缩功能;二是促进排尿,减少残余尿量及尿液潴留,降低泌尿系统感染风险[16]。

穴位贴敷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效应不仅具有穴位的刺激作用,还有药物吸收作用。车前子性味甘寒,《神农本草经》记载:“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蒜泥主温中散滞,二者共奏温阳气、促气化、利小便之功。关元益元气,理下焦。肾俞、膀胱俞温肾助阳、通阳化气。动物实验表明,刺激“关元俞”“膀胱俞”可刺激传入神经元将神经冲动传至脊髓至丘脑整合,从而调整膀胱功能,治疗排尿障碍[17]。总之,中医康复护理有效整合穴位按摩、葫芦灸、穴位贴敷等,共奏温阳化气之功,促进膀胱气化,有利于膀胱功能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医康复护理配合间歇导尿应用于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可有效减少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降低残余尿量、尿常规白细胞计数,提高生活质量,说明中医康复护理配合间歇导尿应用于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可促进膀胱功能恢复,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然而,由于条件限制,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今后将完善研究设计,进一步深入探讨中医康复护理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2011年版)(二)[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210-216.

[4]郭君.间歇导尿在脑卒中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4):72-73.

[5]王福玲.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涉及人类受试者的医学研究的伦理原则[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3):544-546.

[6]于茂生.实用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86-389.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0-82.

[8]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9.

[9]郝元涛,方积乾,POWER M J,等.WHO生存质量评估简表的等价性评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2):71-75.

[10]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医学分会,天津市卒中学会.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诊治专家共识[J].中国卒中杂志,2016,11(12):1057-1066.

[13]岑珏,尹平,侯文光,等.针刺对神经源性膀胱储尿功能影响的穴位特异性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46(6):10-11,19.

[14]林瑞珠,许建峰,朱宁,等.关元穴灸法结合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流动力学的影响[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4,31(2):58-60.

[15]左海燕,杨晓希,周美启,等.从俞募穴探讨体表-内脏相关内涵[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3(1):9-12.

[16]牛秋妍,任亚锋,白俊敏,等.灸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21,35(14):2523-2527.

[17]陶之理,任文庆.“关元俞”“膀胱俞”传入神经元与膀胱传入神经元的节段性分布及联系(经穴脏腑相关-足太阳膀胱经研究)[J].针刺研究,1995,20(4):17-21.


文章来源:张飞妃,吴怡卿.中医康复护理配合间歇导尿对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J].中国民间疗法,2024,32(14):71-7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国临床护理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护理

期刊人气:6833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武汉市医学科学研究所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4-3768

国内刊号:42-1787/R

邮发代号:38-116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