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基于“胃强脾弱”理论探讨代谢综合征的辨治思路

  2024-12-04    10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代谢综合征属于中医学“肥胖”“消渴”等范畴,发病与“胃强脾弱”密切相关。结合历代文献,“胃强脾弱”的病机重点在于胃热脾虚。胃火炽盛脾虚导致代谢综合征的腹型肥胖、多食易饥、大便稀溏等症状。选用具有辛开苦降功效的半夏泻心汤加减方可以达到泻胃健脾、调和脾胃的目的。

  • 关键词:
  • MS
  • 代谢综合征
  • 泻胃补脾
  • 胃强脾弱
  • 辛开苦降
  • 加入收藏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 MS)是一组以向心性肥胖、糖代谢异常、血脂异常以及高血压等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不是单一的某一种疾病,而是一组在代谢上相互关联的多种危险因素的组合[1]。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MS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升高。目前我国MS患病率已达33.6%,总体呈上升和年轻化趋势[2-4]。关于MS的病名,中医没有确切记载,现代中医主要根据病因病机及症状学表现进行命名,检索文献发现,MS在临床表现以及疾病的病理变化上与“肥胖”“流痰”“消渴”等有相似之处[5]。MS发病机制复杂,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总结跟师出诊的经验,本研究发现脾胃关系失和、气机升降失调而致的“胃强脾弱”为该病发病的关键因素,基于“胃强脾弱”的原理诊治MS可取得不错的疗效。


1、“胃强脾弱”理论研究


脾与胃互为表里、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同为后天之本。脾与胃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纳运得当、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若脾为湿困,运化升清失职,可导致胃纳不振;胃火炽盛,则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关系失常,则会出现泄泻、痞满等疾病。而“胃强脾弱”是脾胃关系失常的常见表现之一[6]。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历代医者大多将“胃强脾弱”分为“肠热脾约论”和“胃热脾虚论”两类[7]。

1.1 肠热脾约论

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首次提出“胃强脾弱”一词[8],他在解释脾约证用方时提出:“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与脾约丸通肠润燥。”古代中医常将胃肠统称作胃[9],《伤寒论》中“胃中有燥屎”,此处胃指肠腑。《灵枢·本输》也提出,大小肠皆属于胃[10]。所以,成无己所提出的“胃强脾弱”,指的是肠内有热,影响了脾运化输布津液的功能,津液则不能输布全身,而输布至膀胱,则会出现小便频数、大便干结难排。所以,“胃强脾弱”是肠热所导致的脾约。

1.2 胃热脾虚论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到,用于判断胃部疾病的趺阳脉,脉浮则胃气强,也就是胃气旺盛、胃阳亢盛,脉涩则提示胃阴不足、肠道干燥,则出现小便频数、大便干燥坚硬。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中阴液丢失,阳气则亢奋成热,所以此处“胃强”实际为胃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脾胃升清降浊功能下降,清气不升、内热郁结,即胃热脾虚导致泄泻。吴谦在《医宗金鉴》言:“脾胃病中,有胃强脾弱一证,胃强所以能食,脾弱不能消化。”[11]林佩琴在《类证治裁·饮食》亦云:“胃强而脾弱,则消谷而便溏。”[12]脾胃同居中焦,主要功能是消化腐熟饮食水谷,吸收及输布精微。脾胃关系正常,共同维持人体消化吸收功能。脾喜燥恶湿,其气主升;胃喜润恶燥,其气主降。胃为腑属阳,其病多为实证,且易化热,易致多饮多食、消谷善饥等表现,此为胃强;脾为脏,属阴,其病多为虚证,即为脾虚,脾虚则运化无力,易生痰湿,易致纳呆便溏等表现。洪靖等[13]也认为“胃强脾弱”病理表现为胃热脾虚而非肠热脾约。本研究主要取“胃强脾弱”的“胃热脾虚”之义论述MS的发病及治疗。


2、“胃强脾弱”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


“胃强脾弱”病机重在胃热脾虚,也就是胃火旺、脾气虚。胃的功能主要为受纳腐熟水谷,“胃强”也就是胃热,胃热盛,胃受纳腐熟功能亢盛,就会出现多食易饥的症状;而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脾弱”也就是脾气虚、脾中寒,脾虚,脾运化功能失常,脾输布水液及升清功能均减弱,就会出现大便稀溏的症状,即“胃强脾弱”,也就是胃热脾虚。胃热脾寒,摄入饮食过多,无法全部运化及输布全身,就会停聚于体内,从而引发腹型肥胖,腰围增加。除腹型肥胖,腰围增加外,MS患者还常伴有乏力、夜寐差、口干、汗多、大便干或溏薄等表现。脾虚则困倦乏力;脾胃不和则卧不安,所以出现夜寐差;胃火上炎就会耗伤津液,导致口干;胃热蒸腾津液故汗多;脾虚运化不利致大便溏,胃内火热伤津耗液则大便干。

胃强脾弱型代谢综合征主要病因在于饮食不节、饥饱无常和过度安逸、运动不足两个方面[14]。长期无节制进食肥甘厚腻或饥饱无常,则会导致脾胃的升降及纳运功能失常,饮食水谷则无法被完全消化腐熟,肥甘厚腻之营养囤积于体内,脾胃升降失调、纳运不当,从而导致脾虚而胃热内生。

另外,运动不足、过度安逸也可导致脾虚胃热。《素问·宣明正气论》云:“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不管是久卧、久坐抑或是久行皆令人病。人体的活动与锻炼减少,会导致人体气血不畅,故脾无力推动精气,脾不可散精,水谷精微则无法输布,停滞中焦,继而化热。人体长时间处于饥饱无常、营养过剩的情况,且疏于锻炼,无法消耗过度囤积的状态,就会导致脾胃升清降浊、运化功能均失常,脾虚而产生胃热,胃热又反作用于脾,使其散精不足,形成胃强与脾弱的循环,加速了MS的发展。


3、从“胃强脾弱”论治代谢综合征


从“胃强脾弱”角度论治MS,应以健脾和胃、辛开苦降为主要治则治法,能恢复脾胃升降之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表明,半夏泻心汤原本为小柴胡汤证误下,邪陷阳明,邪热内陷,本该和解。由于误下,致邪入里,邪客中焦,脾胃阳气受损,不能温阳化气,导致寒湿内生,中焦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脾胃升降失常、气机壅滞。为此,张仲景首创集“辛开、苦降、甘缓”于一方的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亦指出,半夏泻心汤可用于治疗寒热中阻、胃失和降之证。

半夏泻心汤以辛温之半夏为君,燥湿化痰、降逆消痞;干姜辛热,可走于中焦温脾阳;干姜与半夏同用,可体现此方的“辛开”功效,恢复脾之升清功能。黄芩、黄连皆苦寒,黄芩、黄连同用,可以清泻中焦胃热,体现出此方“苦降”之功效,抑制胃火的升腾。君臣相佐,升降得当,并调寒热,中焦之气机调匀,脾胃功能逐渐恢复佐以人参、大枣益气补脾;以炙甘草为使药达到益气补中、调和诸药的目的[15]。用黄芩、黄连清胃热,使食欲降低,人参、大枣、炙甘草补脾虚,正与MS的病机“胃强脾弱”相合。

运用辛开苦降之法可恢复脾胃升降之机,调和脾胃寒热,进而有效治疗MS。同时,临床上MS病情复杂,可随证灵活运用五泻心汤治疗胃强脾弱型MS。


4、典型案例


患者朱某,男,54岁,2023年10月9日因“形体肥胖伴乏力1年,加重2个月”初次就诊,症见:肥胖、神疲乏力、多食易饥、口渴多饮、多汗、纳可、夜寐差、大便稀溏、小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最高190/100 mmHg, 现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60 mg 1次/d, 血压控制较差;糖尿病史5年,随机血糖最高18 mmol/L;现口服二甲双胍片500 mg 2次/d, 血糖控制不佳;高血脂病史4年,现口服瑞舒伐他汀片每次10 mg 1次/d。查体:身高176 cm, 体质量87 kg, BMI 28.1 kg/m2,腹围97 cm。血压(BP)152/84 mmHg。门诊生化:空腹血糖8.0 mmol/L,餐后2 h血糖13.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2%,甘油三酯2.74 mmol/L。西医诊断:代谢综合征。中医诊断:肥胖。证型:胃强脾弱证。治以辛开苦降、健脾和胃。予以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具体处方如下:黄芩10 g、黄连6 g、太子参15 g、柴胡15 g、炙甘草10 g、清半夏10 g、干姜3 g、大枣3枚、厚朴10 g、炒白术10 g、当归10 g, 茯苓10 g、白芍10 g、炒麦芽15 g、泽泻10 g、香附10 g、生地10 g、砂仁10 g。7剂水煎服,早晚两次分服。西药继续服用。嘱患者低糖低盐低脂饮食,加强运动。2周后复查。

2023年10月23日复诊:患者自述乏力明显改善,大便稀溏缓解,夜寐差仍有,舌红苔白,脉滑。查体:体质量84 kg, BMI 27.1 kg/m2,血压(BP)146/80 mmHg, 空腹血糖7.2 mmol/L,餐后2 h血糖12.6 mmol/L,甘油三酯2.28 mmol/L。初诊方加黄芪15 g、酸枣仁20 g、炙甘草15 g。7剂,早晚分服。2周后查体质量79 kg, BMI 25.5 kg/m2,腹围94 cm。血压(BP)138/80 mmHg, 空腹血糖7.8 mmol/L,餐后2 h血糖11.6 mmol/L,甘油三酯1.92 mmol/L。患者自述症状均明显缓解,维持原方不变。

12月末复查体质量75 kg, BMI 24.2 kg/m2,腹围89 cm, 血压(BP)132/80 mmHg, 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0.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2%,甘油三酯1.76 mmol/L。患者体质量明显减轻,腹围明显减少,血压、血糖、血脂总体控制尚可,预后良好。

按语:患者老年男性,形体肥胖、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西医诊断为代谢综合征,中医诊断为肥胖,证属胃强脾弱。治以辛开苦降、泻胃健脾。患者脾虚,故见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脾气虚则运化功能减弱,饮食的摄入超过运化输布的能力,则在体内积为痰湿,从而引发腹型肥胖、腰围增加;胃火亢盛则胃受纳腐熟功能亢进,故多食易饥、口渴多饮。故方中用半夏、干姜、厚朴、砂仁以助脾升清;用太子参、大枣、白术、当归、茯苓、白芍、炒麦芽、香附以健脾益气;用黄芩、黄连、生地以清泻胃热,生津;用柴胡、泽泻以化浊降脂;患者复诊时仍有夜寐差等症状,故加酸枣仁以安神助眠。诸药合用,效果显著。


5、结语


综上所述,MS在中医学中与“肥胖”“流痰”“消渴”等相似,病位在脾胃,涉及肝、肾,脾胃关系失调是其主要病机,表现为“胃强脾弱”。以泻胃健脾、辛开苦降为主要治法,补脾土的同时兼顾清胃热,使得脾胃功能恢复升降得当,气机调匀,MS得以治愈。目前,基于“胃强脾弱”原理治疗MS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并不充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深入挖掘其可行性,以期为临床运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95.

[5]张慧琰,黄静怡,龚雯静,等.代谢综合征中医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36-37.

[6]刘元培,陈贵海,姜梅,等.基于“胃强脾弱”理论探讨肠易激综合征[J].环球中医药,2020,13(3):405-408.

[7]刘頔,纪立金.胃强脾弱之刍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5):2476-2478.

[8]成无己.注解伤寒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9]徐建新.“胃不和则卧不安”论治初探[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308-309.

[10]田代华,刘更生.灵枢经校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11]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12]林珮琴.类证治裁[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

[13]洪靖,王鹏,陆瑶瑶,等.“胃强脾弱”考证[J].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5(1):41-44.

[14]陈明豪.寒温并用法辨治马来西亚脾虚胃热型代谢综合征临床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22.

[15]高杭婷,周文英,王嘉炜,等.半夏泻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23,61(12):120-123.


文章来源:刘晓东,崔鹏.基于“胃强脾弱”理论探讨代谢综合征的辨治思路[J].亚太传统医药,2024,20(12):105-107.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华中医药杂志

期刊名称:中华中医药杂志

期刊人气:4676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1727

国内刊号:11-5334/R

邮发代号:18-90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