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中医药治疗脑鸣的用药规律

  2024-01-17    78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探析中医药治疗脑鸣的组方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与参考。方法:检索建库至2022年11月1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收录的中医药治疗脑鸣的相关文献,提取相关方剂,通过数据挖掘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处方用药进行分析,包括中药频次、性味、归经、功效、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结果:共收录符合纳入标准的处方104首,涉及中药180味,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有24味(频次≥16),排名前十位的依次为熟地黄、甘草、茯苓、山茱萸、山药、川芎、当归、石菖蒲、白术、半夏;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肝、肺、肾、脾、心经为主;功效以补虚药最多,其次为安神药、活血化瘀药、平肝息风药、利水渗湿药;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常见中药配伍为山茱萸-枸杞子-山药、山茱萸-山药-茯苓、山茱萸-山药、山茱萸-山药-熟地黄等;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药治疗脑鸣效果较好的药组有4类。结论:中医治疗脑鸣以补虚泻实为原则,虚者宜补肾健脾调肝,尤以补肾填精为关键,实者宜化痰降浊、活血化瘀、平肝息风。另外,对脑鸣的治疗无论虚实都应重视安神。

  • 关键词:
  • 中医药治疗
  • 数据挖掘
  • 文献研究
  • 用药规律
  • 脑鸣
  • 加入收藏

脑鸣为脑病科常见疾病之一,是指患者自觉脑内鸣响,或如蝉鸣、流水、机器声等,音调高低不一,可表现为间断或持续性发作,多伴有焦虑、抑郁、失眠、健忘、眩晕、头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1]。脑鸣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人多见[2]。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脑血管疾病、听觉相关传导通路异常、情绪波动刺激有关[3],亦有学者认为该病是因大脑缺血缺氧引起神经调节系统紊乱所致[4]。西医治疗多给予扩血管药以改善循环,但临床疗效欠佳[5]。中医药治疗脑鸣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检索中医药治疗脑鸣的临床文献,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其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有所裨益。


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与检索策略

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为主要检索数据库,以“脑鸣”为关键词,采用双人背靠背独立检索方法,对自建库至2022年11月1日收录的有关中医药治疗脑鸣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和筛选。共检索出文献478篇,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阅读和筛选,最终纳入文献64篇。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明确诊断为脑鸣;②运用中医药治疗脑鸣的临床研究,不包含耳鸣、头痛等合并症;③以中药内服方(如汤剂、颗粒剂、丸剂等)为主要干预方式,明确标明药物组成与剂量;④若同一作者发表多篇相同或相似药物组成的文献,仅纳入资料最全面者。(2)排除标准:①回顾性及队列研究;②综述、指南、会议论文等非临床研究;③针对儿童、老年人、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的研究;④单味药、中成药、中药注射液、针灸等非中药处方治疗的研究。

1.3 建立数据库

提取64篇纳入文献的104个中药处方信息,并录入Excel表,采用双人背靠背法审核数据源,避免出现数据重复录入或遗漏,建立中医药治疗脑鸣数据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6]、《中药学》[7]对中药的名称、功效、性味归经等进行规范。对中药名称的规范,凡炮制方法有差异者,规范为通用名,如“法半夏”“清半夏”“姜半夏”统一为“半夏”;涉及道地药材者,规范为通用名,如“怀牛膝”“川牛膝”统一为“牛膝”;涉及别名者,统一规范为常用学名,如“夜交藤”统一为“首乌藤”等。

1.4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对高频药物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功效等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相关图表;采用SPSS Modeler 18.0 Apriori 建模对关联规则及处方中高频药物、药对之间的配伍关系进行处理,并展示网络化可视分析,制作网络图;采用Origin 2021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2、研究结果


2.1 中药频次分析

对处方中的药物进行频次分析,结果显示,104首方剂中共有180味中药,累计使用总频次为1261次;用药频次排前十位的依次为熟地黄、甘草、茯苓、山茱萸、山药、川芎、当归、石菖蒲、白术、半夏等;频次≥16的药物为高频药物,有24味。详见表1。

表1 中医药治疗脑鸣高频药物分析(频次≥16)

2.2 中药性味及归经分析

对180味中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药四气以寒(64次,35.56 %)、温(61次,33.89 %)、平(40次,22.22 %)最为常见;五味以甘(97次,34.04 %)、苦(78次,27.37 %)、辛(65次,22.81 %)多见;归经以肝经(96次,21.33 %)出现最多,肺经(69次,15.33 %)、肾经(63次,14.00 %)、脾经(60次,13.33 %)、心经(55次,12.22 %)次之。详见图1、图2。

2.3 中药功效分析

对治疗脑鸣的24味高频药物进行中药功效分类统计,结果显示,以补虚药(9次,37.50 %)最为多见,安神药(3次,12.50 %)、活血化瘀药(3次,12.50 %)、平肝息风药(2次,8.33 %)、利水渗湿药(2次,8.33 %)等也较常使用。

2.4 关联规则分析

采用SPSS Modeler 18.0中的Apriori算法进行药物关联分析,设置支持度≥10 %、置信度≥80 %,得出11条药物关联规则,其中二项关联3条,三项关联8条。其中山茱萸-枸杞子-山药和山茱萸-山药-茯苓置信度最高,为100.000 %,山茱萸-山药支持度最高,为31.731 %。详见表2。使用Cytoscape 3.7.1对关联规则进行复杂网络构建,对网络进行拓扑学分析,根据Degree筛选核心药物,以节点的颜色深浅及线条粗细表示药物的核心程度,结果显示,核心药物包括甘草、茯苓、山茱萸、山药、熟地黄等,详见图3。

图1 中医药治疗脑鸣四气、五味雷达图   

图2 中医药治疗脑鸣归经分析图   

图3 中医药治疗脑鸣复杂网络分析图   

表2 中医药治疗脑鸣药物关联规则分析表

2.5 聚类分析

应用Origin 2021软件对高频药物(频次≥16)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及可视化处理,结果显示,高频药物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甘草;第二类为川芎、当归、白术、石菖蒲、半夏;第三类为白芍、柴胡、黄芪、枸杞子、龙骨、牡蛎、牛膝、天麻;第四类为泽泻、磁石、远志、党参、牡丹皮、郁金。详见图4。

图4 中医药治疗脑鸣药物聚类分析图   


3、讨论


脑鸣为中医病名,最早见于《医学纲目·肝胆部》,中医古籍记载为“天白蚁”,《杂病源流犀烛·头痛》亦有“有头脑鸣响,状如虫蛀,名曰天蚁者”的论述。中医古籍对脑鸣病因病机无明确记载,现代中医学者认为本病病位在脑窍,与肾密切相关,核心病机为肾精亏虚,脑髓失养[8,9]。《灵枢·海论》云:“脑为髓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脑居天位,精髓上汇以供养脑窍,脑髓为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若肾精虚损、髓海不足、脑窍失养,或肾虚髓亏,阴虚阳亢,浮火上扰脑窍均可致脑鸣发生。此外,胡国恒强调肝在脑鸣发病中的重要性[10],认为本病的治疗应以调肝为主;李丹丹强调从脾论治脑鸣,认为本病虽与肝脾肾三脏相关,但调脾最为重要[11];丁自娟[12]认为治疗脑鸣当肝脾肾并调,提出“肾虚渐亏是脑鸣核心、肝之虚实是脑鸣启动因子、脾虚是脑鸣重要环节”;程为平等[13]从五脏主五音论治脑鸣,认为脑鸣是五脏功能失调所致的异常声响;丁薇等[3]提出脑鸣以脾肾不足为本,痰瘀阻络、肝火上炎、风阳上扰、浊毒袭络为标。综合诸家认识,笔者认为本病责之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其一,肾虚精亏为本。《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髓由精生,精由肾藏,肾精盈满则髓海充盛,得以维持脑的正常生理活动与基本功能。《医碥· 卷四》云:“在下为肾,在上为脑,虚则皆虚。”肾精虚则脑髓空,脑窍失养则功能活动异常。

其二,脾虚失运为要。李东垣言:“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皆因脾胃先虚而气不上行之所致也。”肾脾先后天相互资生,脾气健旺,气血化生有源,则肾精得其充养。脾主运化水液,水液运化失常,聚湿生痰,痰浊上蒙,脑窍不利,可致脑鸣发生。

其三,肝体用失调为枢。《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言:“精者,血之精微所成。”精血同源,血旺则精沛,血亏则精少。肝体阴而用阳,主疏泄,畅气机。肝血亏虚,精不得充,肾精衰少,脑髓失养;或肝阴血不足,不能制阳,阳亢风动,上扰清窍;或肝气郁滞,气机不畅,瘀血阻滞,脑络不利,皆可引起脑鸣。

综上,肝脾肾功能失调是导致脑鸣发生的主要原因,其病性或虚或实,或虚实夹杂,虚者为肝、脾、肾三脏亏虚,脑窍失养所致,其中肾精亏虚是根本;实者为痰浊、瘀血、风阳等邪气扰动、脑窍不利所致。治疗当分清虚实,虚者治宜补肾填精、健脾益气、滋阴养肝,实者治宜化痰开窍、活血化瘀、平肝息风。结合本研究结果,探析中医药治疗脑鸣的用药规律如下。

3.1 用药频次

本研究中药频次统计结果显示,治疗脑鸣用药以熟地黄、甘草、山茱萸、山药、当归、白术等补虚药,川芎等活血化瘀药,茯苓、半夏、石菖蒲等化痰开窍药为主。熟地黄入肝、肾经,善填精益髓、补血滋阴;甘草味甘缓补润,入脾经补脾益气;山茱萸味酸收涩,入肝、肾二经,补肾固精益肝;山药味甘善补,入脾、肾经,可健脾益胃、补肾涩精;当归味甘、辛,能补能行,既能补血亦能活血,补中有行,行中有补,为血中要药;白术归脾、胃经,补脾益胃、燥湿化痰,为补脾胃、治痰饮之良药。上述诸补虚药,以补肾、健脾、养肝为核心,兼有活血、化痰作用,补虚不滞邪,养脑亦通络,髓充窍安则脑鸣止。川芎活血化瘀、行气解郁,为血中之气药,可引诸药上达脑窍,使清窍得利,脑络得通。茯苓药性平和,入脾经健脾祛湿,入心经宁心安神;半夏辛散温燥,善治痰湿;石菖蒲既能化痰辟秽而开窍醒神,亦能开心窍、宁心安神。三药化痰降浊、安神开窍,使邪实去、脑神安。

3.2 性味归经与功效分析

本研究中药性味分析结果表明,治疗脑鸣用药以寒、温、平三性较为多见,寒、温为主,平药次之。寒药滋阴、清热,既可补肝肾之亏虚,亦可清泄痰浊、瘀血等郁积之热;温药一可温补阳气,二可温化痰饮,三可温经通脉。寒温同用,补虚泻实,虚实兼顾。药味以甘、苦、辛为主,甘药善补虚以调脏养脑,苦药善燥湿化痰、清解郁热,辛药善走窜通利、逐瘀化痰。药味兼顾虚实,补泻兼施。中药归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肝、肺、肾、脾、心经排列前五位。肝藏血,贮存血液、调节血量;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入肝经之药一可滋阴养血,二可行气解郁,调畅血行,改善情绪,既能补虚亦能调畅脑络气血。肾为藏精之脏,肾精亏虚为脑鸣发生之根本,入肾经之药旨在填肾精、养脑髓,以治病求本。肺朝百脉,主行水,调畅体内津血运行输布,防痰、瘀之邪留滞;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以补虚壮本。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本,入脾、肺、肾经药亦有化痰除湿之功效。心主血、藏神,入心经之药,一则推动血行,畅通脑络;二则调节神志,安脑神之动乱。由上也印证了脑鸣发病与五脏相关,但以肝脾肾三脏为重。

药物功效分析结果显示,脑鸣用药以补虚药为主,安神药、活血化瘀药、平肝息风药、利水渗湿药次之。肝、脾、肾三脏亏虚为脑鸣的重要病机,治疗当以补肾、健脾、养肝等法治其本,常用药物如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枸杞子、当归、白术等。脑鸣患者常伴有失眠、健忘、焦虑等症状,为阴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故辅安神药以宁心安神,改善睡眠及情绪。痰湿、瘀血、风邪是脑鸣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选用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平肝息风药以利清窍、畅脉络,脑脉和利,则鸣响自止。

3.3 关联规则分析

本研究药物组合关联规则结果显示,山茱萸-枸杞子-山药、山茱萸-山药-茯苓、山茱萸-山药、山茱萸-山药-熟地黄为具有强关联性的四组药物。分析可见,每组药物均包含山茱萸、山药。山茱萸可固涩肾精、温补肝肾,为阴阳并补之品,既补肾阳,又补肾精;山药可健脾养胃、补肾涩精,为补气药。两药合用,一温一平,一酸一甘,相辅相成,温肾益精、养肝健脾,调和脏腑阴阳。枸杞子滋补肝肾阴精,与山茱萸、山药配伍以增强补肾益精之效;茯苓甘淡渗利、燥湿化痰,可健脾、宁心、补肾,与山茱萸、山药组合,可补脑髓之亏虚、祛脑窍之痰浊。熟地黄与山茱萸、山药为经方六味地黄丸“三补”之药,重在补肾填精、充养脑髓。四组关联性强的药物组合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均为补虚组合,尤其突出了补肾精在脑鸣治疗中的重要性。

3.4 聚类分析

本研究聚类分析得出四类高频有效类方群。第一类: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甘草。此组药物为六味地黄丸化裁而成,六味地黄丸为滋阴补肾之祖方,用于各类肾虚精亏病证。本组药物在六味地黄丸原方基础上去牡丹皮、泽泻等泄热降浊药,削弱原方“三泻”之力,加甘草平补调和诸药,增补益之功,强滋养脑窍之力,适宜虚证脑髓失养者。第二类:川芎、当归、白术、石菖蒲、半夏。此组药物可养血活血、健脾化痰开窍,针对痰浊、瘀血等邪实病机而治。脑为清灵之腑,祛邪不宜太过,故选用活血亦养血、化痰亦健脾的治法,使邪去脑清而不伤脑。第三类:白芍、柴胡、黄芪、枸杞子、龙骨、牡蛎、牛膝、天麻。此组药物多归属肝经,具有平肝、疏肝、养肝之效。现代研究认为,情绪因素在脑鸣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中医将情志归属于肝,情志失常引起的病变多从肝论治[14]。肝性刚劲,脑鸣之实证与肝相关[15]。因此,从肝论治脑鸣除考虑虚证外,实证亦不可忽视,此组聚类药物证明了从肝论治脑鸣的重要性。第四类:泽泻、磁石、远志、党参、牡丹皮、郁金。本组药物以化痰、活血、清热、安神为主。痰浊、瘀血可单独致病,也可相兼为病,使脑鸣缠绵难愈,临证治疗应重视化痰、活血。痰瘀郁久可化火生热,临证在化痰、活血的同时不忘清热,可防热邪袭脑加重脑鸣症状,寓有未病先防之义。安神药可安扰动之脑神、改善睡眠,因此安神法为治疗脑鸣不可缺少的重要治法。

综上,通过数据挖掘发现,脑鸣病性有虚有实,以虚证居多,补虚泻实为其基本治疗原则。虚者主要责之肝脾肾三脏,实者责之痰、瘀、风邪等侵袭,治疗应明辨虚实,虚证予以补肾、健脾、养肝等法,实证治宜化痰降浊、活血化瘀、平肝息风等。本研究通过检索中医药治疗脑鸣的相关文献,对临床组方用药进行相关分析,总结用药规律,希望为临床治疗脑鸣提供用药思路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千千,吕国雄.中医治疗脑鸣病的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19):146-148.

[2]周士强.从气机升降理论谈四逆散治疗脑鸣的体会[J].光明中医,2022,37(1):142-144.

[3]丁薇,张根明,仪凡,等.浅析脑鸣的中西医发病机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15):2661-2663.

[4]黄轲.中西医结合治疗脑鸣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9,35(8):982.

[5]罗婷,王东生,陈小中.王东生运用小柴胡汤治疗脑病验案2则[J].湖南中医杂志,2022,38(3):66-67.

[6]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7]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8]季文达,吴新凤,陈旭,等.李应存运用补肾潜阳降浊法治疗脑鸣经验[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22):100-101.

[9]周思远,何浩强,郭玉娜,等.“形神并调”论治脑鸣[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2,24(10):3673-3677.

[10]刘瑛,胡国恒.胡国恒教授从肝论治脑鸣经验[J].亚太传统医药,2021,17(2):124-125.

[11]黄昌荣,李丹丹,周鑫,等.李丹丹运用归脾汤加减治疗脑鸣经验介绍[J].山西中医,2020,36(12):5-6.

[12]丁自娟.脏腑辨证在脑鸣治疗中的运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9):1543-1548.

[13]程为平,石峰,张奇.程为平教授从五脏主五音论治脑鸣[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9):9-11.

[14]李永乐.论《黄帝内经》中肝与情志的多重关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2):154-155.

[15]夏美霞,陈华德.浅析实证脑鸣的中医诊治[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9(2):27-29.


基金资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712003);2020科技创新专项(DZMKJCX-2020-02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横向课题资助项目(HX-DZM-2018004);


文章来源:修嘉玉,张根明,刘博文等.基于数据挖掘探析中医药治疗脑鸣的用药规律[J].国医论坛,2024,39(01):22-26.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中医药管理杂志

期刊名称:中医药管理杂志

期刊人气:586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7-9203

国内刊号:11-3070/R

邮发代号:80-585

创刊时间:1991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