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基于数据挖掘中医药预防大肠息肉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

  2024-02-22    68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 通过挖掘中医药预防大肠息肉术后复发的用药规律及治疗方法,探讨大肠息肉发病机制,为结肠息肉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整理2010年后国内公开发表的、具有明确疗效的中医药预防结肠息肉术后复发的文献,利用古今医案平台系统V 2.4.3版本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与挖掘,总结相关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相关文献50篇,预防大肠息肉复发中药组方50首,涉及中药173味;10次以上高频药10味,分别为茯苓、甘草、党参、白术、薏苡仁、陈皮、白花蛇舌草、乌梅、莪术、黄芪;15次以上关联药物5对,分别为党参-茯苓、白术-党参、白术-茯苓、陈皮-茯苓、薏苡仁-茯苓;得出方剂树包含以下药物:茯苓、党参、白术、陈皮、甘草、薏苡仁、山药;中药及方剂功效均以健脾、祛湿、清热、活血为主。结论 在大肠息肉发病中,脾虚为本,湿、热、瘀为标,其治疗原则以健脾祛湿为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辅。

  • 关键词:
  • 中医药预防
  • 大肠息肉
  • 数据挖掘
  • 术后复发
  • 癌变
  • 加入收藏

大肠息肉指大肠黏膜出现的赘生物,是一种肠道的良性肿瘤。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前者癌变率高[1],且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疾病进展可出现腹痛、便血、腹泻等并发症。本病治疗以内镜下切除为主,但术后易复发,西医尚无明确的有效预防其复发的办法。近年来,由于中医药可发挥多靶点作用,在预防大肠息肉复发方面取得了独特的疗效[2,3,4]。现对其治疗规律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国内公开发表,具有明确疗效、药物组成、剂量、疗程的方剂研究,包括实验研究、名医经验总结及治疗有效的案例举隅等。药物剂型不限,可为汤剂、颗粒剂、胶囊等。文献中辨证论治包含不同处方,则分别纳入统计。多个研究中使用同一处方或同一文章多次发表只保留1次,多次就诊或同一证型中加减用药,仅保留基础方。

1.2 排除标准

方剂重复的文献;无具体方药组合、剂量、疗程、疗效的文献;研究中处方药物组成不详或不完整;Meta分析类及综述类文献。

1.3 检索方法

以“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复发”“中医”“中药”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期刊数据库搜索自2010年后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医药预防结肠息肉术后复发的临床文献或经验总结,建立标准化数据库。

1.4 数据分析

运用古今医案平台V 2.4.3版本(中国中医科学院),将收集到的中药组方、治疗方法录入数据库,以“十三五”《中药学》[5]为标准,对不同名称的同种药物作统一规范处理。将标准化的数据库加入分析池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中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关联药对、方剂树、中药及方剂功效等,对分析结果进行数据挖掘分析。


2、结果


2.1 中药统计

2.1.1 药物频数统计

在所收集的50首处方中,共包含中药173味,药物总使用频次为543次。对所用药物进行频次统计,频次≥10次的药物有10种,由高到低依次为茯苓27次,占比54.00%;甘草27次,占比54.00%;党参26次,占比52.00%;白术25次,占比50.00%;薏苡仁23次,占比46.00%;陈皮23次,占比46.00%;白花蛇舌草14次,占比28.00%;乌梅13次,占比26.00%;莪术12次,占比24.00%;黄芪12次,占比24.00%。

2.1.2 四气五味及归经统计

对所有药物进行四气统计,结果提示多以平、温二性为主。其中平性药物使用141次,占比29.75%;温性药物使用123次,占比25.95%;寒性药物使用72次,占比15.19%;微寒性药物使用63次,占比13.29%;微温性药物使用35次,占比7.38%;凉性药物使用30次,占比6.33%;热性药物使用5次,占比1.05%;大热性药物使用5次,占比1.05%。

对所有药物进行五味分析,结果提示用药以甘、苦为主。其中甘味药物使用246次,占比30.52%;苦味药物使用219次,占比27.17%;辛味药物使用154次,占比19.11%;淡味药物使用59次,占比7.32%;酸味药物使用51次,占比6.33%;涩味药物使用37次,占比4.59%;微苦味药物使用22次,占比2.73%;咸味药物使用10次,占比1.24%;微甘味药物使用5次,占比0.62%;微辛味药物使用3次,占比0.37%。

对所有药物进行归经分析,结果提示归经以脾、肺经为主。其中归脾经药物出现290次,占比24.45%;归肺经药物出现197次,占比16.61%;归肝经药物出现185次,占比15.60%;归胃经药物出现169次,占比14.25%;归心经药物出现123次,占比10.37%;归肾经药物出现105次,占比8.85%;归大肠经药物出现72次,占比6.07%;归胆经药物出现16次,占比1.35%;归膀胱经药物出现16次,占比1.35%;归三焦经药物出现8次,占比0.67%;归小肠经药物出现3次,占比0.25%;归心包经药物出现2次,占比0.17%。

2.1.3 药物关联分析

在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的固定设置中,设置置信度>0.52、支持度>0.2、提升度>1(置信度表示前者出现时,后者出现的概率;支持度表示二者同时出现的概率;提升度>1时,相关联的二者才有正相关意义),得到不同药物组合的关联规则15条。见表1。  

表1 药物关联分析 

2.1.4 方剂树

运用古今医案平台系统方剂树程序,得出方剂树,包含茯苓、党参、白术、陈皮、甘草、薏苡仁、山药7味药物。

2.2 功效统计

2.2.1 中药功效统计

在中药功效统计前14位中,包含健脾功效的中药127次、包含祛湿功效的中药86次、包含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88次。见表2。

2.2.2 方剂功效统计

在方剂功效统计前14位中,包含健脾功效的方剂25次、包含祛湿功效的方剂23次、包含清热功效的方剂17次、包含活血化瘀散结功效的方剂11次。见表3。 

表2 中药功效统计  


3、讨论


大肠息肉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随着疾病的进展,可伴随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临床多以内镜下治疗为主,包括钳除、圈套器电凝电切治疗、黏膜剥离治疗、氩气电凝治疗等,术后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及病理情况建议不同时间的定期复查。大肠息肉易复发,如何有效地降低复发率,对减轻患者精神心理压力、降低经济负担、控制大肠癌发病率有重大的意义。相关研究[6,7]结果表明,中药组方具有多靶点作用,在预防大肠息肉复发、调节脏腑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具有独特疗效。

本研究发现,茯苓、党参、白术、陈皮、甘草、薏苡仁为治疗、预防大肠息肉复发的核心药物,在中药频次统计中均为高频次药物,相关药对亦以此为基础。其中茯苓、甘草、党参、白术为前4位药物,均具有健脾益气之功效。此4味药实为四君子汤(人参易党参)之组成,方中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之功效;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之功效,可使脾胃运化、受纳正常,气血化源充足,但药力稍弱,故需与党参、白术、茯苓等相配伍为用;党参味甘,性平,归脾、肺经,具有健脾益气之功效;白术味甘、苦,性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之功效,甘则能补,温则通阳,苦则燥湿,为健脾益气之要药。再加陈皮辛香走窜,温通苦燥,具有行气、除胀、燥湿之功效,其味苦性温长于燥湿化痰,为治疗湿痰之要药。薏苡仁味甘、淡,归脾、胃、肺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之功效。上述6味药物组合,以健脾为本、利水渗湿为标。反映出大肠息肉其发病之本为脾虚湿聚,因湿邪聚久则成水、饮、痰,停聚大肠而致气机阻滞,故在健脾为本的基础上加陈皮理气行气,使湿无所聚,水饮有所利,痰有所化,故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从四气五味及归经上看,使用平性、温性药物频次较多。平性药物平和,寒热之性不明显。既往研究[8]提示,平性药物主为甘味,甘则补之,温性药物则可温经通阳,且归经多为脾经,二者合用,亦为上述核心药物之健脾益气、理气行气之义。从归经上看,除归脾经药物外,以归肺经药物为多,表明大肠息肉与肺气相关,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体现之一。肺之肃降既可助力大肠传导,又可调节水液代谢。金气旺,则浊气得下;金气虚,则大肠传导失司,浊气聚于大肠,水液代谢失常,湿浊胶结,久则化热、生痰、成瘀,导致息肉复发,此亦为大肠息肉复发病机之一。

从中药及方剂功效看,除健脾药物使用最多外,祛湿药物使用次之,包括以下几类:(1)健脾祛湿:茯苓、薏苡仁、白扁豆、山药等;(2)芳香祛湿:藿香、佩兰、苍术等;(3)温阳祛湿[9]:白术、附子等;(4)祛风除湿:秦艽、木瓜、牛膝等;(5)泻下除湿:大黄、泽泻等;(6)清热祛湿:黄芩、黄连、苦参、黄柏、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猕猴桃根、野葡萄藤等。其中健脾祛湿与芳香祛湿使用最多,可见湿邪在大肠息肉病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既为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且从归经上看,归脾、肺经为最多,亦契合湿邪为患之病机。《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属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在脾为湿,在肺为痰,脾为生湿、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由此可见肺、脾二脏在水湿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脾虚失运(化)是本病发生发展的枢纽,肺气亏虚是本病发展的关键。脾主运化,可运化水谷、水液,转为精微、津液,输送、布散至全身。摄入到人体内的水液,经过脾的运化转输,气化成津液,通过心肺而到达周身脏腑组织器官,发挥濡养、滋润作用;同时经过代谢的水液及某些废物,也要经过脾转输而至肺、肾,通过肺、肾的气化作用,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肺为水之上源,主行水,肺气行则水行,故肺具有通调水道的功能,并通过宣发肃降来实现。肺之宣发可将津液输布全身,若雾露之溉以充养、润泽、护卫各个组织器官,并调节汗液的排泄,呼出浊气;肺之肃降可将水液之浊者向下输送于肾,化生尿液而排泄。若脾、肺失职,则体内水液、水谷精微转运输布不利,滞留中焦,则清气难升,浊气难降,聚而生湿、成痰、郁热、留瘀,成为结肠息肉发病的关键病理因素。 

表3 方剂功效统计  

另外,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剂亦使用较多。对于清热解毒剂,多数医家喜用白花蛇舌草、半边莲、败酱草、山慈菇之类,既可清热解毒,又可散结消肿的药物[10,11,12,13,14]。活血化瘀剂多选用三七、丹参、赤芍、牡丹皮、莪术等,三七擅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又善止血;丹参、赤芍、牡丹皮等既可活血化瘀,又可清热解毒;莪术既入气分,又入血分,善治血瘀气结之癥瘕积聚,为化瘀散结之要药[15]。湿邪为患,湿性重浊,喜附下焦,入于大肠,阻碍气机,久则化热;湿热胶结,气滞气虚易致血瘀,热瘀成毒。故在大肠息肉发展中,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亦为诊治之关键。

综上所述,本研究运用古今医案平台系统进行数据挖掘与统计,对中药预防结肠息肉术后复发的中药处方进行了分析,从药物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及归经、方剂树、中药及方剂功效等方面进行总结,认为在大肠息肉发病中,脾胃虚弱为本,湿、热、瘀为标;本病初期脾虚湿聚,随着疾病的进展,湿热胶结、阻碍气机、瘀血内生,故而治疗初期以健脾祛湿理气为主,进展期在此基础上加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参考文献:

[2]张武,刘国敏,王浩强.基于“治未病”思想研究中药灌肠对结肠息肉复发的影响[J].亚太传统医药,2019,15(5):124-126.

[3]钟晓锋.参苓白术散加减防治结肠息肉术后再发的疗效探析[J].内蒙古中医药,2021,40(3):41-42.

[4]陈绮婷,谢伟昌,李京伟,等.健脾理肠汤预防腺瘤性大肠息肉术后复发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1):30-35.

[5]唐德才,吴庆光.中药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37-382.

[6]徐升,徐芳,祝芳,等.平息汤联合益生菌预防结肠息肉术后复发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9,27(1):51-53.

[7]张北平,赵喜颖,刘刚.基于“治未病”理论的腺瘤性大肠息肉的中药干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3):2718-2720.

[8]汤金波,陈君千,许仕杰,等.基于“药性—功效知识元语义分析”探讨四气中的“平性”[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5):1008-1011.

[9]吴洪磊.温阳散结汤预防结肠息肉患者内镜下切除术后复发的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3):42-43.

[10]孙曦.中药防治结肠息肉术后再发疗效观察及对血浆Ang-2水平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18,53(4):258.

[11]许亚培,龙润,杨金国,等.“健脾化浊方”对内镜下大肠腺瘤性息肉切除术后血清炎症因子、胃肠功能恢复及息肉复发的干预作用研究:附48例临床资料[J].江苏中医药,2021,53(7):30-33.

[12]李小兰,袁刚,朱俊张,等.健脾清热化湿法预防大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复发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1,29(7):460-463.

[13]鲁仕昱,林辉,冯明丽.白花蛇舌草防治结直肠息肉[J].中医学报,2022,37(4):757-764.

[14]金健,张相安,郭海霞,等.张东岳教授运用消息灵方治疗大肠息肉经验[J].中医研究,2020,33(5):39-41.


基金资助:山东省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No.2019NS135】;


文章来源:刘洪波.基于数据挖掘中医药预防大肠息肉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22(06):79-8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名称: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人气:681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4-7860

国内刊号:11-5895/R

邮发代号:80-108

创刊时间:2009年

发行周期:旬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