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基于气化理论探析气化功能对膜性肾病的影响

  2024-07-23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病情多变,气化功能贯穿膜性肾病发病的始终。根据临床观察,膜性肾病患者多为脾肾气虚证型,舌苔、脉象均有痰浊与瘀血互结之象。肾与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司,不能代谢水液,则会产生水肿等症状。脾与肺的气化功能失常,体内气血津液不能正常循行,产生痰湿与瘀血等病理产物使病情缠绵难愈。故认为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与气化功能密切相关,气化功能障碍所产生的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会阻滞于肾络引发病变。此文通过探析气化功能对膜性肾病的影响,以期为中医药临床防治膜性肾病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 关键词:
  • 尿浊
  • 气化功能
  • 水肿
  • 脾肾两虚证
  • 膜性肾病
  • 加入收藏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 MN)作为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之一,其病理特征为肾小球基底膜(GBM)弥漫性增厚伴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据调查研究显示,有70%~80%的膜性肾病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而20%的患者仅呈现为无症状蛋白尿现象。膜性肾病初期,4%~8%的患者存在肾功能不全,部分患者可于多年后逐渐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1]。

膜性肾病已成为中国最常见的慢性肾脏问题之一。传统治疗手段往往依赖于激素与免疫抑制药物的结合使用。然而,鉴于西药的不良反应,广大膜性肾病患者更偏好于传统中医药来治疗此病。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膜性肾病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2021) 》[2]透露:将中医药与西医药物相结合来治疗中至高危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可有效提升治愈率及改良肾脏功能,同时也可减少如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等治疗的不良反应;对于低风险的IMN病例而言,仅用中药亦可获得较高的病情缓解率。

郭玲教授,辽宁省沈阳市人,主任中医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针对膜性肾病,自拟桃陈膜肾煎一方,疗效显著,文中附郭教授验案一则,以飨读者。


1、理论探讨


1.1 古籍溯源

古代医籍未曾有关于膜性肾病的记载。据查验文献,与其临床症状类似的病为“水肿、尿浊”。在《景岳全书·水肿论治》中,张景岳对水肿的病因病机做出精辟总结:“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张景岳认为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失常与否,贯彻了水肿的始终。隋代名医巢元方认为水肿从根本上应责之于肾之蒸腾气化功能失司。在他撰写的《诸病源候论》一书讨论关于水肿的章节指出:“水病者,由肾脾俱虚故也,肾虚不能宣通水气,脾虚又不能制水,故水气盈溢”。

1.2 病因病机

现代中医家通过对膜性肾病的临床表现,认为膜性肾病的病理基础主要在于脾肾之气虚弱,而后又表现出痰湿与血瘀交织等症状[3]。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与肾、脾、肺三脏的关系十分密切,多因禀赋虚弱、久病失治,或体虚感邪,或情志、过劳等诱因,使脾、肾、肺等脏腑功能失调,以致水液代谢紊乱,水湿停聚形成水肿,精微外泄导致尿浊。国医大师邹燕琴认为膜性肾病的本质是人体内的气化功能障碍,导致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生成,发而为病。邹老曾指出:“脾肾虚损,肝脾失调,疏泄失职,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气、血、精微变生痰湿瘀浊,阻滞于络脉经隧”[4]。邹老在临床中也常用补气、理气的药物治疗膜性肾病,提倡扶助正气以恢复脏腑之间的气化功能。

1.3 传统气化功能理论

中医学认为“气”乃是一类隐性元素,遍布人身及大自然之间,生命运动的基础即为气,正如《难经·八难》所记载:“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气化”一词首载于《太始天元册》,指机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包括气的产生、气的运动形式等。《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气通过升降出入等运动形式促进人体内物质的新陈代谢、精气血津液各自的相互转化,调整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和谐,以达到“气化”的过程[5]。

最早关于气化功能的记载,可追溯至《黄帝内经》中关于三焦气化的叙述。三焦气化是人体内气化功能的统称,分为上焦心肺之气化功能、中焦脾胃之气化功能、下焦肝肾之气化功能,《灵枢·营卫生会》指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难经·六十六难》云:“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阐明三焦是元气升降出入的道路,元气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以及全身各处,完成人体的正常气化功能。罗本华等[6]研究表明:“三焦气化功能是生命之根本,其作为气化转换的场所,负责推动元气流通,还掌管着全身之气化功能”。

1.4 气化功能障碍乃致病之根本

膜性肾病患者多为脾肾气虚、痰瘀互结之证,常表现为浮肿、腰痛、尿中泡沫等症状。膜性肾病患者体内的气化功能障碍,则会出现气虚、气滞等病理现象,从而导致人体内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异常,产生痰湿、瘀血等病理物质影响并加重病情。王晖教授曾明确表示,“气化功能障碍,具体指人体内真气不足、气机失调,气化功能障碍也可导致气血津液代谢异常、脏腑功能失调”[7]。从此可见,气化功能贯穿了膜性肾病发病的始终。

1.4.1 气化失常 水液泛滥

在处理水液代谢方面,中医认为三焦气化功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素问·灵兰秘典》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人体内的水液代谢过程,需要肺的宣发肃降、脾的运化、肾与膀胱蒸腾气化和泌尿的功能等脏腑的协调运作才能完成。正如清代医家章虚谷于《灵素节注类编·外感内伤总论》中言:“三焦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藏津液,必由三焦气化,方能泄水……泄膀胱以通下焦之气,下焦通则三焦俱通矣”。

肾与膀胱,二者同属下焦,主导着人体内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如清代名医唐容川在《中西医汇通医经精义》记载道:“三焦之根,出于肾中……人饮之水,由三焦而下膀胱,则决渎通快”。肾者,癸水,少阴君火也。为封藏之本,肾中之气有固摄肾精的作用,肾之气化功能正常运行,元气可固摄肾中精微物质,防止外泄;反之,若肾之气化功能障碍,元气受损,肾脏的封藏作用紊乱,致使肾精外露而产生“浑浊尿液”,这一状况也被称作蛋白尿。长期肾气不足,肾气不化肾精,导致肾失去濡养则会产生腰部酸痛等症状。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若肾与膀胱之气化功能障碍,长期气虚导致阳虚不能蒸腾气化人体水液,水液不能及时代谢与排出,最终导致水肿出现。秦妍[8]应用寄生肾气丸来温补肾与膀胱之阳气,利水化湿消肿,对治疗阳虚之肾病取得了良效。

1.4.2 久病生痰瘀 痰瘀阻肾络

膜性肾病具久病入络,瘀阻肾络之特性。气化功能障碍,产生痰浊与瘀血等病理产物阻滞于肾络,导致肾小球的基底膜发生病变。《临证指南医案》云:“经主气,络主血……久则血伤入络”。肾脏络脉蜿蜒曲折且狭窄,具有瘀积的特点,痰湿、瘀血容易聚积于肾络,形成微型癥瘕积聚[9]。朱彩凤教授认为膜性肾病是气虚导致瘀血、痰湿损伤肾络或瘀积于肾络的结果[10]。纪利梅等[11]认为现代中医可将瘀血所形成的癥积引入膜性肾病的微观辨证中,在疾病过程中免疫复合物被基底膜所包裹并存在于基底膜上,符合癥积固定不移之特点。综上诸位医家之经验,可见肾小球基底膜之病变与气化功能障碍所产生的痰、瘀等病理产物关系密切。

痰浊与瘀血二者互根互化。唐容川在其著作《血证论》中提及:“血与水素本不相离,病血者未尝不病水,病水者未尝不病血”。朱佩琦等[12]认为治疗膜性肾病应以祛痰湿、化瘀血为主,久病必瘀,瘀久致水肿,痰湿与瘀血贯穿了膜性肾病的始终。

古代医家认为:“百病多由痰作祟”。痰浊是一种治病因素,作为人体内气化功能障碍的病理产物,痰性黏滞,可阻碍气机运行,使病情缠绵难愈。沈浪泳[13]认为,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则引起水湿聚集而成痰。《四圣心源》云:“土病则生湿而不生金”。脾为生痰之源,主运化水谷等精微物质。肺为贮痰之器,主气、主治节,调节全身气血津液的运行与输布。若肺脾之气虚弱,气化功能不能正常运化、输布精微物质与水液,就会产生痰湿,阻滞于血脉中,阻碍气血运行,亦会导致瘀血生成,二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现代研究表明,膜性肾病在临床中所表现的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增高、高凝状态等皆与痰邪有关[14]。传统中医认为“治痰先治气”,通过补气、理气恢复气化功能,达到祛除痰湿的效果。《丹溪心法》中提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膜性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血栓,Kerlin等[15]一项研究发现,成人膜性肾病肾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可高37%。古代医家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统血,具有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血亦可以化生为气,二者相互转化、相互依赖。如若人体的气化功能障碍,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产生瘀血。气机郁滞阻碍血液运行,导致气滞血瘀产生瘀血。如《医贯·血症论》中提及:“血随乎气,治血必先理气”。

肾的络脉可运行气血,维持肾脏的气化功能。若瘀血与痰湿阻滞于肾络,则肾的气化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封藏精气、代谢水液的功能就会失调,导致膜性肾病的发生。气化功能与痰瘀相互影响,致使膜性肾病的病情更加缠绵难愈。刘娟等[16]认为:治疗膜性肾病应尽早祛除痰湿与瘀血,以免病情不断恶化,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王其莉等[17]认为治疗肾病综合征主要以补元气、恢复气化功能为主,并通过小鼠实验的结果证明了这一观点,经固元汤治疗后的小鼠肾组织损伤改善,肾小球基底膜厚度降低,足突断裂和融合情况缓解,血清白蛋白显著升高。通过恢复患者体内的气化功能,祛除患者体内的痰浊与瘀血,成为了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案。


2、临证治验


2.1 治法方药

郭教授认为治疗膜性肾病应以恢复气化功能为主,自拟桃陈膜肾煎一方,此方具补益脾肾之气、活血化瘀、燥湿化痰之功效,以达扶正祛邪,恢复气化功能,治愈膜性肾病之目的。

桃陈膜肾煎具体组成如下:黄芪30 g, 党参15 g, 桃红四物汤(桃仁10 g, 红花10 g, 当归10 g, 川芎10 g, 赤芍10 g, 熟地黄15 g),二陈汤(法半夏10 g, 陈皮15 g, 茯苓15 g)。方中重用黄芪30 g为君药,以求恢复脾肾之气化功能。黄芪可补益肺脾肾三脏之气,使肾气充足而闭藏有度,固摄肾精,从而降低蛋白尿。黄芪亦适用于膜性肾病的水肿症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黄芪之性,又善利小便”。柳红芳教授治疗膜性肾病常应用黄芪大补元气,以助邪外出,不可一味祛邪,祛邪则损伤正气[18]。王暴魁教授于临床中常用大量生黄芪治疗膜性肾病,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9]。方中佐以党参10 g, 辅助黄芪共奏补气之效。

方中之二陈汤为理气化痰之常用方,半夏、陈皮、茯苓均入肺脾二经,健运脾胃利痰湿,使肺脾之脏腑气机通畅,气化功能恢复。方中之桃红四物汤为活血化瘀之常用方,方中诸药共奏活血行气、祛瘀生新之效,使瘀血得除,气机得舒,又可防治血栓。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红花与川芎对于肾脏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大的作用。张宏宇等[20]通过动物实验发现,红花中的红花色素不仅能有效改善凝血指标,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抑制血栓形成,还能调节血脂,预防高脂血症。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川芎嗪可以抑制肾脏组织细胞凋亡,延缓纤维化进程,减小肾脏损伤[21]。

2.2 验案举隅

王某,女,62岁。腰痛反复发作1年来诊。2022年6月7日曾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并行肾穿刺活检,结果提示“膜性肾病1~2期”。2023年1月17日首诊记录:患者双下肢浮肿明显,腰部酸痛,尿量正常,尿中有泡沫,时有疲乏无力。检查结果显示:24 h尿蛋白定量为4.8705 g/24 h, 尿蛋白3+ ,血浆白蛋白27.40 g/L。中医四诊查:神志清楚,面色晦暗,舌质暗淡,瘀斑瘀点,苔白腻,脉沉细。此患者体内气化功能失常,不能正常运行输布、气化体内的水液,水湿下行,故双下肢浮肿;腰为肾之府,脾肾之气化功能虚弱,不能使脾肾之精气濡养肾脏,故腰酸痛不适;肾气虚,封藏失司,肾精不固则尿中有泡沫;脾气虚,气血生化乏源,则周身出现乏力感。久病生痰瘀,患者舌质有瘀点,舌苔白腻。临床中医诊断为水肿,脾肾两虚、痰瘀互结之证。治疗当以补益脾肾为主,活血化瘀、燥湿化痰为辅,故予患者桃陈膜肾煎加减,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023年2月1日二诊:患者仍有浮肿,尿中泡沫减少,腰酸痛缓解,乏力症状减轻,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细。检查结果显示:24 h尿蛋白定量 为1.2300 g/24 h, 尿蛋白 2 + , 血浆白蛋白36.90 g/L。予上方14剂继续服用。

2月16日三诊:患者双下肢浮肿明显改善,尿中泡沫减少,腰酸痛缓解,乏力症状消失,舌质红暗,苔白,脉沉细。检查结果显示:24 h尿蛋白定量为0.1820 g/24 h, 尿蛋白1+, 血浆白蛋白42.23 g/L。余后嘱患者继续服用上方3个月,病情明显好转,双下肢浮肿消失,各项指标检查均正常。


3、小结


膜性肾病中医归类于“水肿、尿浊”等范畴。人体内的气化功能障碍,肾气虚弱发生腰痛、水肿等症状;同时导致水谷与血液不能正常运化与输布,生成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使肾小球基底膜发生病变,最终发展为膜性肾病。郭教授认为治疗膜性肾病应主治其本,辅以化瘀、祛痰,临床应用桃陈膜肾煎,全方有补有泻,使患者体内气化功能恢复,痰湿得运,瘀血得化,浮肿得消,肾精得固,以达到治愈膜性肾病之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赵明辉 .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875-877.

[2]杨丽虹,苏佩玲,包崑.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2021)[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6):647-659,645.

[3]郭玲,远方,栗睿.从痰瘀互结论治膜性肾病[J].环球中医药,2021,14(2):246-249.

[4]邹燕琴,孔薇.邹燕琴治疗肾病临证经验医案集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40-43.

[5]崔静,朱林平,樊博雅,等.从中医气化理论辨治慢性心力衰竭[J].辽宁中医杂志,2023,50(12):38-42.

[6]罗本华,于建春,韩景献.论三焦气化为气的生化之源[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1-3.

[7]顾颖杰,王晖.《内经》气化理论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应用[J].新中医,2014,46(10):1-4.

[8]秦妍.济生肾气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31):202-202,203.

[9]曹博宁,王珍.运用风药特性论治膜性肾病[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7(4):478-484.

[10]殷佳珍,朱彩凤,包自阳,等.朱彩凤教授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经验撷英[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0(8):176-178.

[11]纪利梅,李靖,刘宝利,等.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温阳化积法” 治疗膜性肾病[J].中医药导报,2024,30(1):152-157.

[12]朱佩琦,何伟明.基于“去宛陈莝” 探讨通法在肾系病中的应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3,37(5):71-74.

[13]沈浪泳.论痰瘀同病[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1):40-41.

[14]丁珊珊,张凌媛,康洁,等.二陈汤对高脂饮食大鼠脂质代谢和Caveolin-1表达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9):2060-2062.

[16]刘娟,徐鹏,黎创,等.“去宛陈莝” 理论视角下膜性肾病湿瘀证的辨治阐释[J].四川中医,2021,39(2):31-34.

[17]王其莉,朱永琴,王艳,等.名老中医经验方“固元汤” 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药材,2022,45(9):2240-2244.

[18]吴曦,柳红芳,宿家铭,等.柳红芳教授从“伏邪” 论治膜性肾病[J].河北中医,2024,46(3):361-364.

[19]白东海,卢安明,谢璇,等.王暴魁教授运用生黄芪治疗膜性肾病经验[J].环球中医药,2018,11(6):918-920.

[20]张宏宇,陈沫,熊文激.红花黄色素抗血栓和降血脂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7):1028-1031.

[21]姜宇懋,王丹巧.川芎嗪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6,18(10):1364-1370.


基金资助:辽宁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No.2015001005);


文章来源:王正运,郭玲.基于气化理论探析气化功能对膜性肾病的影响[J].光明中医,2024,39(14):2803-2806.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现代中医临床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临床

期刊人气:219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5-6606

国内刊号:10-1157/R

邮发代号:82-259

创刊时间:199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