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论文范文词库
肿瘤列表
肿瘤免疫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由肿瘤细胞、 免疫细胞、 间质细胞以及细胞外成分组成, 与肿瘤的发生、 发展息息相关[1]1]。 由于中性粒细胞的寿命较短, 给科学研究带来了一定难度, 因此, 早期的研究没有充分认识到中性粒细胞在TME中的重要作用。 近来, 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 人们发现了TME中的中性粒细胞存在不同亚型, 即异质性, 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184
0
肿瘤包括起源于上皮组织的癌,起源于间叶组织的肉瘤和其他血液系肿瘤。据估计,2020年全球约有1 930万例新发癌症患者,近1 000万例癌症患者死亡[1]。肿瘤的产生和生长涉及众多基因、复杂因素,有多步骤共同参与,其中,异常的转录调控可导致致癌基因上调或抑癌基因削弱,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进展。
774
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其中癌症被认为是21世纪中最危险的疾病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安全。端粒(Telomere)是位于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段DNA-蛋白质复合体,其长度决定了一个细胞的剩余复制能力。端粒随着细胞分裂的增加而逐渐磨损,长度缩短至临界值时,细胞停止分裂进入衰老状态,直至死亡。而端粒酶(Telomerase)可合成端粒DNA的重复序列,负责端粒的延长,但其在大多数人体细胞中活性水平较低或无活性。
29
癌症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全球儿童和青少年的癌症发病率为0.005%~0.090%,且病死率高达25%。癌症住院患儿除面临难以控制和管理的症状群如疼痛、恶心、呕吐、厌食、疲劳、焦虑、抑郁之外,还需应对放疗、化疗、择期手术等压力事件,从而产生一系列压力反应如信任感缺失、依赖性增强、死亡恐惧感等,进而启动防御机制,运用攻击性举动、不合作行为等进行对抗。
41
铂类药物(包括顺铂、卡铂、奥沙利铂、奈达铂等)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因其抗癌机制独特、抗癌谱广泛,成为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化疗药之一。作为基本药物广泛用于宫颈癌、卵巢癌、胃癌、结直肠癌、肺癌、膀胱癌、食管癌等常见恶性肿瘤的化疗。有数据显示,我国有80%的肿瘤化疗方案涉及铂类药物。
39
TME指的是肿瘤或肿瘤干细胞生存的环境,包括细胞和非细胞成分,其中细胞成分除了肿瘤细胞,还包括基质细胞、周围的免疫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它代表了一个复杂和动态的环境体系,其内各成分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肿瘤进展[1]。
76
心电图QT间期代表了心室除极与复极的时程,由于实测的QT间期易受心率的影响,故临床常采用校正的QT间期(corrected QT interval, QTc)。当QTc延长时,心室复极储备降低,复极离散度增大,易引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 de pointes, TdP)。
100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超家族(cystatin superfamily of cysteine protease inhibitors)通过调控细胞内外半胱氨酸蛋白酶的活性参与机体多种病理生理过程。根据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催化机制和功能结构域等,cystatins超家族包括stefin、cystatin、latexin、fetuin和kininogen家族类型[1]。
48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乳腺癌是国内女性发病首位的恶性肿瘤,每年发病人数约为30.4万[1]。当前,随着精准化治疗模式的推进和新型药物的不断涌现,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已取得了巨大提升。然而,乳腺癌发病机制复杂,探寻乳腺癌发病、增殖和转移关键基因,建立新的治疗途径和靶点对提高乳腺癌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177
线粒体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OXPHOS)代谢途径通过提供生物能量和指导大分子合成,在支持肿瘤细胞增殖和协调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方面起着关键作用[1]。在过去一个世纪中,糖酵解,即瓦伯格效应(Warburg effect)一度被认为是所有肿瘤细胞为满足能量需求而依赖的主要代谢方式。
611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每年约有90.6万新发病例,约83.0万死亡病例。我国每年约有41万新发病例,39.1万死亡病例[1,2]。在原发性肝癌中,肝细胞癌(HCC)是主要的病理类型,占75%~85%。亚临床期肝癌患者往往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待确诊时,多数患者已进展至巨大肿瘤或伴有肝内血管侵犯等局部晚期状态,甚至发生远处转移,自然存活时间仅3~4个月。
30
脓毒症是由于机体感染反应失调引起的严重全身性炎症反应及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致死率超过25%。肿瘤的治疗方式(如化疗、放疗及手术等)是发生脓毒症的风险因素之一。据统计肿瘤并发脓毒症患者占脓毒症患者人数的12%,且其病死率明显高于普通脓毒症患者。
42
癌性发热通常为恶性肿瘤常见伴随症状之一,发热多因肿瘤原因导致的非感染性发热,或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因各种抗肿瘤治疗而引起的发热[1]。临床常见于中晚期肿瘤患者,且多发于肿瘤进展期,若有转移则会出现发热表现[2]。目前的肿瘤西药治疗较单一且副反应较多,而中医药在治疗及减轻副作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3]。
近年受环境、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影响,恶性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增高,对人群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目前临床对肿瘤的治疗仍然以手术和放化疗为主,部分采用分子靶向治疗,许多肿瘤患者治疗后,延长了其生存时间,其5年生存率能达66%。其中化疗是给予化学药物进行治疗,利用化学药物对人体中癌变细胞产生的破坏性,抑制病变细胞繁殖和生长。
77
肿瘤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缺氧是大多数实体肿瘤的典型特征,能引起肿瘤细胞基因和蛋白表达的改变,导致代谢异常,更易诱发肿瘤的增殖转移和治疗抵抗[1]。目前已有许多研究通过改善肿瘤低氧的微环境来增强肿瘤疗效,将药物载入如脂质体、聚合物胶束和金纳米粒等的传统纳米粒子(nanoparticles, NPs)中是方法之一[2,3,4,5]。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是红细胞中的主要成分,由珠蛋白与4个血红素基团构成,每个血红素均含有1个铁原子。
109
影响因子:0.414
影响因子:0.383
影响因子:0.706
影响因子:0.500
影响因子:1.060
影响因子:0.836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