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从概念解析和疾病诊疗探讨楼英对中风后失语理论的构建

  2024-04-19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探讨明代医家楼英对中风后失语理论的构建,以期为中医药临床提供参考。[方法]运用传统医史文献的整理方法,认真研读楼英《医学纲目》中关于中风后失语的论述并加以分析理解,从而总结归纳楼英在中风后失语病因病机、分类、鉴别诊断、治则治法和用药等方面的特色经验。[结果]楼英提出,“外感风邪,内有营卫气血亏虚”是中风后失语的病因病机,其病位在里。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分为言謇语涩和完全不能言语。在诊断上,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发音障碍和痿证相鉴别。治疗上以“祛邪扶正,以通为用”为治则,“内外并用,多法齐施”为手段,“博采众长,随证加减”为用药特色。[结论]楼英在充分继承先贤理论精华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中医药治疗中风后失语的理论体系,值得后世借鉴。

  • 关键词:
  • 中风后失语
  • 医学纲目
  • 楼英
  • 概念解析
  • 浙派中医
  • 疾病诊疗
  • 加入收藏

失语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因卒中损伤大脑言语中枢而出现口语表达、听理解、阅读和书写能力障碍[1]。Grönberg等[2]研究表明,约30%的卒中人群罹患失语症,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明代以前,医家对中风后失语的论述常依附于中风而零星见于不同著作,其病名纷繁复杂,病因病机及理法方药尚无专篇详谈。明代医家楼英(1332—1400),字全善,号全斋,浙江萧山人,因其医术高超,百姓尊称其为“神仙太公”[3]。其学术根植于《素问》《灵枢》,又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体系。楼英一生著书颇丰,尤以《医学纲目》流传于世,书中全面继承《黄帝内经》(以下称《内经》)的阴阳五行和脏腑学说,并以“阴阳-脏腑”观为指导,创新性地使用“部-门-支门”的纲目结构对疾病进行编排,详尽疾病的因机证治,黄龙祥研究员[4]称其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次系统重构”。书中对中风后失语的理论构建,上溯源于《内经》,下广纳历代医家所长,理法方药详备,颇具规模。笔者现基于概念解析和疾病诊疗两方面,探讨楼英对中风后失语理论的构建,兹论述如下。


1、中风后失语概念解析


楼英在《医学纲目》中对中风后失语的概念解析源自《内经》,同时考证历代诸家观点,从病因病机、病位和临床特征三个方面整合核心概念,其论证逻辑缜密,具体如下。

1.1“痱病乃内伤外感兼备”

《医学纲目·中风》载:“痱病又名风痱,而内伤外感兼备。”[5]166又载:“痱即偏枯之邪气深者,痱与偏枯是二疾,以其半身无气荣运。”[5]164以上正是楼英对中风后失语病因病机的高度凝练,认为痱病相较于中风偏枯,为外感风邪深入体内,而营卫气血不足程度更重,提出痱病为外感风邪,内伤营卫气血而发。

“语涩皆属于风”[5]173,是楼英引用五运六气理论解释痱病“外感风邪”病机的集中体现。《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舌本强,是风气胜也。”又:“厥阴司天主胜,则舌难以言,是风气虚也。”厥阴之气,在自然界中表现为风,在五行中属木,在人则为肝。正常情况下,厥阴主令时自然界风木之气畅行,人体肝气旺盛。在病理情况下,若肝气偏胜则易克伐脾土。《灵枢·经脉》云“脾足太阴之脉,……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脾为后天之本,通过太阴脾经与舌相连,化生水谷精微濡养舌窍,舌体得精微之滋润而得言语流利。若肝木乘脾,脾运化水谷之职失司,在舌则表现为舌体痿软,言语不利。同时,心主厥阴之火,若肝气郁而不发,则易心肝火旺,心主神明,开窍于舌,肝又主筋,心肝火旺则神昏志乱、舌弛缓不收,言语难出。

另一方面,楼英[5]164独树一帜地提出“半身无气荣运”乃中风后失语发病的内在病机,认为人体营卫之气亏虚,精血生化无源,气血不得濡养舌窍、四肢;加之外感风邪,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夹寒则气血凝滞不行,生痰成饮;夹热则易伤津耗气,灼血为淤,病理产物阻滞舌窍,发为言謇语涩。

1.2 言喑志乱者,邪入于里”

《灵枢·热病》曰“痱之为病……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是关于痱病病位的早期记载,认为痱病病位在阴分,后世医家如仲景、东垣等认为其病位在脏。

楼英广纳众家之长,《医学纲目》载:“偏枯身偏痛,而言不变,志不乱者,邪在分腠之间;痱病无痛,手足不收而言喑志乱者,邪入于里。”[5]164并根据中风严重程度的不同,将中风病分为偏枯和痱病二类,偏枯是中风邪气尚未深入,以口眼歪斜、半身偏痛、神志清楚、言语正常为主症,痱病则是中风后邪气深入而出现舌强不语、唇吻不收。楼英还提出言语不利是中风邪气深入所特有的症状,同时将神志和言语情况作为评价中风严重程度的重要标志,并以此为依据,将“中风门”分“中浅半身偏痛舌能言”和“中深半身不收舌难言”两部分具体论述,舌难言中又再分言语謇涩和完全不能言语两种,其治疗难度和预后情况也截然不同。

1.3 临床特征

自《内经》以降,失语常作为中风后的兼证而非独立疾病被医籍记载,其名称和临床特征也纷繁复杂。楼英深谙其道,故在《医学纲目》中引各家之言,系统总结了历代医家对中风后失语的命名,并逐一缕清其临床特征和病因病机。见表1。  

表1 痱病病名、临床特征及病因病机  

《医学纲目》中提及“风懿”[5]163乃是中风后噫噫作声,“噫”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饱食息也”[6],即嗳气,《素问·宣明五气》载“五气为病,心为嗳”,是中风后邪中心肺,出现言语困难,表现为类似嗳气的声音,其特征和现代医学中运动性失语口语表达障碍相似。又如“失音不语”[5]163则是发音和言语功能俱受损而无法言语,和现代医学中的完全性失语较为接近。


2、中风后失语的诊疗体系


明代以前,尚无对诊断和治疗中风后失语的系统论述,楼英在总结前人论治经验的前提下,初步构建了中风后失语的鉴别诊断和治疗体系,现论述如下。

2.1 鉴别诊断

2.1.1 舌喑与喉喑之辨

书中“喑门”中关于“舌喑”和“喉喑”之辨,是古人鉴别中风后失语和其他原因导致发音障碍的较早记载,说明楼英在论治中风后失语上注重鉴别诊断,阐发古人未有之理。

《灵枢·忧恚无言》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提出在生理情况下,人的发音言语功能和咽喉、舌窍等发音器官密切相关,但在病理情况下,失语和发音障碍的病因病机和病位又各不相同。《医学纲目·喑》载:“盖舌喑但舌本不能转运言语,而喉咽音声如故也;喉喑但喉中声嘶,而舌本则能转运言语也。”[5]618楼英认为,舌喑为舌体强硬或弛缓而致言语不利,类似中风后失语的表现,病位在舌,病因病机为外伤风邪致舌失濡养而僵硬或痿软;喉喑则病位在咽,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或声音不出,多因劳累或外感邪气而引发。同时在《医学纲目·喑》中行文用词精准,如舌喑常用言语不利或言謇语涩代替,而喉喑则以失音言之,为历代医家描述失语用词不准以至辨证不明的弊病提供了解决方案。

2.1.2 痱病与痿病之别

楼英在《医学纲目·中风》中就痱病和痿病的鉴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因为痱病和痿病都可能会出现四肢痿软无力、言语不利的表现,故前代医家常辨证不明,用药混淆,楼英认为两者在发病快慢、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上有所不同。见表2。  

表2 痱病与痿病异同点  

以上对中风后失语的概念解析,均以《内经》为圭臬,考据百家之言,又颇具个人特色,楼英倾注了大量心血对中风后失语进行鉴别诊断,体现其治学之严谨和临床实践中观察之细致入微,堪为后世医家辨证论治之楷模。

2.2 治疗体系

2.2.1“祛邪扶正,以通为用”为治则

楼英认为,中风后失语的发病机制是外有风邪侵袭为诱因,内有营卫气血虚衰为本,故治疗上以祛邪扶正为大法。具体而言,《医学纲目·中风门》云:“痱病邪深者,宜补内伤为主,泻外感佐之也。”[5]162提出治疗上应以内补营卫气血为主,兼以外祛风邪,其中“以通为用”的思想贯穿治疗始终。

在外祛风邪上,不同于前代医家用解肌祛风等解表法祛风散邪治疗中风后失语,楼英认为本病病位较深,为风邪入中,夹痰瘀等病理产物阻滞舌窍,表现与《伤寒论》中风邪中脏相似,应仔细辨证,不可妄用解表之法,多汗则易耗散气血,恐化热生风,进一步加重病情。他遵前贤张洁古、李东垣等人之说,根据风邪转归的不同,确定通法的具体内容,于痰而言,其病机是风邪中脏,气血运行不畅,凝津为痰,痰随经脉蒙蔽诸窍,在舌则表现为言謇语涩,继而失语,因此通法即为祛散痰饮,具体则采用吐法,《医学纲目》中“痰壅盛者,口眼歪斜者,不能言者,皆当用吐法”[5]166,引李东垣用瓜蒂、皂角等化痰催呕之药祛痰外出;于燥热而言,其病机是风邪入里化热,火热内灼津液成腑实,腑气不通则上扰神明,神明失司易生言语混乱,故通法即为泻热通腑,具体采用下法,用三化汤泻热通滞,待内结消散,则里热内清,热邪清则心主神明功能恢复正常,进而神志清楚、言语清晰。

在内伤营卫气血上,楼英认为中风之人多营卫气血亏虚,气虚则脏腑精气不得温养四肢口舌,发为半身不遂、言语不利;血虚则不能濡养筋脉,舌体筋脉失养则舌体痿软,言语无力,营卫气血亏虚日久,脉道闭塞不通,在舌则为舌强不言,继而发为失语。因此不同于前代医家用大剂补益气血营卫之法,楼英在治疗内伤气血上,仍贯彻“以通为用”的思想。他特别推崇灸法,认为中风病脉道不通,气血运行凝滞,火灸有温经通脉之功,又中风后失语病程较长,治疗难度较大,灸法可配合多剂汤药,共奏通行血脉、恢复言语之功。

2.2.2 内外并用,多法齐施”为手段

楼英针对中风后失语病程长,治疗难度较大的特点,治疗上内外并用、多法齐施。《医学纲目》论及中风后失语,其外感风邪入中程度、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单一采用内服汤药的方法难以获得满意的疗效,故治疗失语以内服汤药为主,外熏、针刺、艾灸等外治法为辅。

内服汤药剂型丰富多样,包括汤剂、散剂和丸剂等,如书中载续命汤、地黄饮子、羌活愈风汤等汤剂,疗效确切,起效明显;独圣散、正舌散、茯苓散等散剂吸收迅速,简便廉验;拯济换骨丹、续命丹、二丹丸等丸剂,药力和缓,效果持久。

外治法则多和汤剂并用,如书中载许氏治疗唐王太后中风后不能言,口噤则汤药不入,故采用黄芪防风汤煎煮后放于床下熏蒸之法,傍晚便能言语;引《肘后备急方》用苦酒煮白芥子,用棉布沾湿后缠绕颈项,患者一日便能言语。用艾灸和针刺等外治方法,外祛风邪,内通营卫气血,内外兼治,发挥最大功用。

2.2.3 博采众长,随证加减为用药特色

《医学纲目》治疗中风后失语的选方广纳众家之长,近乎囊括了明以前具有代表性的医学典籍,其中包括医圣仲景《伤寒论》中的续命汤、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之竹沥汤、金元时期刘河间《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中治疗痱病的千古名方地黄饮子、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的羌活愈风汤等,这些名方多经考验而流传千古,确有疗效。

更重要的是,楼英多根据失语患者发病缓急及病程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方药,随证加减。若外中风邪初期突发失语,不得口服汤药时,当务之急乃祛散风邪、解表开窍,多采用中药熏蒸、灌鼻或局部药物热敷的给药方式,使中药从口鼻吸入,用药多选辛温解表通窍之防风、黄芪(书中方剂用黄芪防风汤)等,取防风辛温解表、外散风邪之功,配合黄芪甘温益气、祛邪达表,两药一攻一补,有祛散风邪、补益元气之效;若中风后失语发病急、病情重,伴喉中痰鸣,多为风邪内中,化热而烁津成痰,痰热盛则壅塞脉道,舌窍不利继而失语,治疗上以壅吐痰涎兼以祛散风邪,用药多选皂角、瓜蒂、藜芦等急救催吐之品,配合解表祛风药如薄荷等(书中方剂用胜金丸),起解表祛痰之效;中风病中后期,邪气深入,内中脏腑,又营卫气血亏虚,治疗上以补益营卫为主,外散风邪佐之,选用加减冲和汤补益元气、平泻肝风;地黄饮子大补肾中元阴元阳,兼以解表。


3、结语


《内经》中最早出现痱病一词,其中所论述之痱病,为中风后出现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等表现的一组证候群。自汉唐以来,中风后失语多作为中风后的并发症而非独立疾病而被医籍记载,但病名多样,病因病机不同,临床表现复杂。

明代医家楼英撰写《医学纲目》,书中关于中风后失语的论述继承《内经》核心要义而有所发挥,提出中风后出现失语乃中风后邪气深入的标志,又根据失语情况不同,分言謇语涩和完全不能言语两部分论述,治疗难度和预后不尽相同。同时,楼英认为中风后失语应与其他原因导致的发音障碍、痿证相鉴别。在发病机制上,《医学纲目》以阴阳、五行为纲对中风后失语进行分析,提出本病乃外感风邪,内伤营卫气血而发,治疗上以外祛风邪,内补营卫气血为大法,其中又以通法为第一要义,具体治疗上则内外并用,多法齐施,用方博采众家之长而辨证论治。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失语在缓解患者病程,改善预后方面具有优势,但从总体而言,本病治疗难度大,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治疗水平仍待进一步提高,本文对《医学纲目》中楼英治疗中风后失语的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中医药临床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通,李胜利,白玉龙,等.卒中后失语临床管理专家共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2,28(1):15-23.

[3]陈赟,王如烨,赵颖,等.明代浙派中医名家楼英调治不孕症思想初探[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4(12):1197-1199.

[4]黄龙祥.中医学理论体系重构的典范——楼英《医学纲目》理论创新启示[J].中国针灸,2021,41(8):823-833.

[5]楼英.医学纲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6]王永炎,王燕平,于智敏.“心为噫”,嗳气治心[J].天津中医药,2013,30(2):65-66.


基金资助: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D2022008);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D2022056); 湖南省卫生健康委2023年度科研计划项目(D20231901614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中医药人才培养重点学科(针灸科)开放基金项目(ZJ202206);2021年度校级科研基金与联合基金项目计划(2021XJJJ048)~~;


文章来源:林行健,陈成,卫然,等.从概念解析和疾病诊疗探讨楼英对中风后失语理论的构建[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8(04):448-451+455.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期刊人气:316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2-2779

国内刊号:11-5024/R

邮发代号:82-107

创刊时间:2003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