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究学龄期白血病患儿心理行为特征情况,并分析影响其心理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98例白血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分的高低将患儿分为正常组(心理行为正常)与异常组(心理行为异常)。比较两组相关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儿心理行为的相关因素。结果 98例学龄期白血病患儿中,心理行为异常者34例,异常率为34.69%。不同独生子女、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父母文化水平、家庭月收入、家庭功能及家庭教养方式的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OR(95%CI):2.557(1.270~5.149)]、病情严重程度[OR(95%CI):2.119(1.283~3.500)]、父母文化水平[OR(95%CI):3.508(1.598~7.698)]、家庭功能[OR(95%CI):2.217(1.460~3.365)]及家庭教养方式[OR(95%CI):4.773(1.938~11.759)]为影响学龄期白血病患儿心理行为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 学龄期白血病患儿心理行为问题现状不容乐观,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父母文化水平、家庭功能及家庭教养方式均为影响其心理行为的相关因素,临床需根据以上因素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改善患儿心理行为。
流行病学指出,国内白血病发病率为3/10万~5/10万,且呈逐年递增态势[1-2]。白血病在儿童恶性肿瘤致死中居首位,属于血液系统恶性病变,对儿童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3]。随着近些年医疗技术不断成熟,白血病患儿治愈人数日益增加,生存率明显提高。然而,由于疾病或治疗带来的痛苦体验,导致患儿身心出现严重损伤,加之患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相比成年人更易引发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对患儿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4-5]。学龄期儿童已基本具备理解、表达能力,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或独立阐述自身不适及内心感受[6],故了解学龄期白血病患儿心理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备受临床医师关注。但目前临床关于学龄期白血病患儿心理行为方面的研究较少,且缺乏相关因素的分析。为此,本研究探究学龄期白血病患儿心理行为特征情况,并分析影响其心理行为的相关因素,以期为改善白血病患儿心理状况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98例白血病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临床检查确诊为白血病;②年龄6~12岁;③交流能力正常,阅读、书写能力良好;④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先天性心理异常;②肺、肾等脏器功能缺损;③存在其他恶性肿瘤;④有先天性心脏病;⑤患儿家属有交流障碍;⑥有明确的精神疾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人口学特征
包括患儿年龄、性别、独生子女、居住地、病程、病情严重程度、医疗付费方式、疾病类型、父母文化水平、家庭月收入、家庭功能及家庭教养方式。其中家庭功能采用家庭功能量表(Family Function Scale, FAD)[7]进行评估,量表包括60条项目,每条计1~4分,评分>128分为家庭功能较差,61~128分为家庭功能一般,0~60分为家庭功能良好。
1.2.2 心理行为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Achenbach's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8]评估患儿心理行为,由患儿父母填写。量表包括社会能力、行为问题两部分,前者共有7条项目,一般不计分;后者共有113条项目9个维度,男童与女童有所不同[性问题或不成熟(女性)、违纪、攻击性、多动、社交退缩(男性)、体诉、交往不良(男性)、抑郁、分裂样(强迫性)],每条计0~2分,得分越高表示行为问题越大。行为问题总分正常值男40~42分、女37~41分,>98分则为异常。量表Cronbach′s α=0.89,具有良好信效度。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例(%)描述,比较行χ2检验;等级资料行秩和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
描述,比较行t检验;多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 学龄期白血病患儿心理行为特征
98例学龄期白血病患儿中,男童CBCL得分为(52.13±7.05)分,女童CBCL得分为(32.71±5.88)分。根据CBCL评分是否>98分将患儿分为正常组(64例)和异常组(34例)。
2.2 学龄期白血病患儿一般资料分布
98例学龄期白血病患儿中,年龄≥9岁54例,<9岁44例;男性63例,女性35例;独生子女46例,非独生子女52例;居住地:城市55例,农村43例;病程:≥1年46例,<1年52例;病情严重程度:一般42例,急36例,危重20例;医疗付费方式:自费25例,医保或其他73例;疾病类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85例,急性髓性白血病13例;父母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或中专55例,大专及以上28例;家庭月收入:≥5 000元56例,<5 000元42例;家庭功能:良好32例,一般39例,较差27例;家庭教养方式:民主型23例,专制型43例,溺爱型27例,忽视型5例。
2.3 学龄期白血病患儿心理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见表1。
表1学龄期白血病患儿心理行为的单因素分析[例
不同独生子女、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父母文化水平、家庭月收入、家庭功能、家庭教养方式的异常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性别、居住地、医疗付费方式、疾病类型的异常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4 影响学龄期白血病患儿心理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将学龄期白血病患儿心理行为(正常=0;异常=1)设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差异的因素[独生子女(否=0;是=1)、病程(<1年=0;≥1年=1)、病情严重程度(一般=0;急=1;危重=2)、父母文化水平(大专及以上=0;高中或中专=1;初中及以下=2)、家庭月收入(≥5 000元=0;<5 000元=1)、家庭功能(良好=0;一般=1;较差=2)、家庭教养方式(民主型=0;专制型=1;溺爱型=2;忽视型=3)]设为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父母文化水平、家庭功能及家庭教养方式为影响学龄期白血病患儿心理行为的相关因素(P<0.05)。影响学龄期白血病患儿心理行为的多因素分析见表2。
表2影响学龄期白血病患儿心理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3、讨 论
近些年儿童白血病治疗缓解率及5年无病生存率虽然得到极大提升,但此病治疗时间较长,特别是对学龄期患儿而言还需追求更高心理行为健康[9-11]。由于学龄期儿童认知能力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极易受内外环境影响而引发心理行为问题[12]。因此,充分了解学龄期患儿心理行为特征及相关因素对促进其心理健康意义重大。
本研究中,98例学龄期白血病患儿中心理行为异常发生率为34.69%,提示学龄期白血病患儿心理行为问题现状不容乐观。因此,早期关注患儿心理改变情况,及时给予有效心理干预,促使其心理水平提升是关键。为了解影响患儿心理行为的相关因素,本研究先从年龄、性别、家庭教养方式等可能因素进行查询分析,发现独生子女、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父母文化水平、家庭月收入、家庭功能及家庭教养方式与患儿心理行为有关。本研究对上述有差异的指标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学龄期白血病患儿心理行为的相关因素包括:①病程:病程≥1年的患儿更易发生心理行为问题。病程较长的患儿住院次数较多,治疗次数随之增加,由于反复住院接受治疗,患儿难以像其他正常学龄期儿童一样玩耍、上学,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加之放化疗等带来的脱发等不良反应会使患儿外表特征发生变化,使患儿出现恐惧等心理,加重其身心负担,引发心理行为问题[13-14]。②病情严重程度:病情急或危重患儿更易发生心理行为问题。这可能是因为患儿由于病情较急或危重,所需治疗时间更长,接受的放化疗更多,而频繁放化疗会消耗患儿精力,使其积极性下降,致使心理创伤,增加心理行为问题发生风险[15-16]。③父母文化水平:父母文化水平较低的患儿更易发生心理行为问题。究其原因,学龄期患儿年龄较小,对父母依赖性较强,加之此阶段患儿认知能力尚未形成完善,父母应对疾病的方式会潜移默化对患儿产生影响;文化水平较高的父母更能通过多渠道获得正确的白血病相关知识,形成正确疾病认知,从而积极主动应对疾病,并为患儿提正面引导,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念,有益于稳定患儿心理状态,降低心理行为问题发生概率;而文化水平较低的父母对白血病认知有限,难以给予患儿更开明的指引,甚至将自身恐惧不安情绪传递给患儿,增加患儿心理行为问题[17-18]。④家庭功能:家庭功能较差的患儿更易发生心理行为问题。推测可能是学龄期儿童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比较依赖父母,功能较差的家庭在面对患儿疾病时难以正确应对,与患儿沟通存在障碍,难以为患儿提供良好家庭情感支持,影响患儿心理成长,增加心理行为问题发生风险[19-20]。⑤家庭教养方式:民主型家庭教养的患儿心理行为问题发生风险较低。这可能是因为专制型或溺爱型的家庭教养中,父母过于独断专权或溺爱孩子,导致孩子无法表达自身想法或表达过度,当面对疾病时,患儿心理受到巨大创伤,父母难以为患儿提供正确指引,患儿内心情绪难以排解,长此以往,易造成焦虑、抑郁等心理行为问题。因此,影响学龄期白血病患儿心理行为相关因素多样,临床需重视这一问题,结合实际进行健康宣教强化[21]、心理支持强化[22]、增加家庭支持[23]等一系列针对性干预,以缓解患儿不良情绪,减轻心理负担,改善心理行为,促进恢复。
综上所述,学龄期白血病患儿心理行为问题现状不容乐观,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父母文化水平、家庭功能及家庭教养方式均为影响其心理行为的相关因素,临床需根据以上因素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改善患儿心理行为。
参考文献:
[1]王晓佳,龚爱红,方浩.2011年—2020年白血病住院患者发病特点及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J].中国病案,2022,23(5):34-38.
[2]杜晓亮,温凯丽,孟月,等.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J].中国病案,2021,22(8):81-84.
[8]苏林雁,李雪荣,罗学荣,等.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的再标准化及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4-6,63.
[9]丁璐璐,张永辉,徐源佑,等.江苏省启东市1972—2016年白血病生存率长期趋势分析[J].中国肿瘤,2022,31(11):892-897.
[10]陈燕茹,马佩芬,王丽丽.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创伤后成长及应对方式研究进展[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21,26(2):124-126.
[11]刘珊珊,王燕青,陈小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期间生活质量和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15):3558-3561.
[12]王亿兰,骆艳,朱焱,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贵州地区学龄期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1,22(1):53-58.
[15]周红花,张春梅,沈晓雯,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癌因性疲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21,21(4):508-511.
[16]赵钧涵,罗萍,马居里.白血病患儿社交焦虑的现状调查[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3,44(11):87-93.
[18]梁愉坤,赵小平,陈娟.白血病患儿父母挫败感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22,36(7):1297-1299.
[20]刘珊珊,王燕青,陈小桥.白血病患儿家庭坚韧性和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13):3073-3076.
[21]宋小秀,任艳霞,李战华,等.健康教育路径对白血病患儿治疗依从性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癌症进展,2020,18(14):1510-1512.
文章来源:张超琅,潘玲丽,蒋丽丽.学龄期白血病患儿心理行为特征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4,39(16):3108-3111.
分享:
近年来,随着大环境日益变坏,急性白血病患儿日益增多,早发现早治疗对于预后至关重要[1-2]。睾丸是白血病髓外浸润的重要器官,当白血病癌细胞浸润睾丸间质,破坏曲细精管时称白血病性睾丸肿瘤,俗称睾丸白血病。虽然睾丸白血病发病率较低,但一旦出现,患儿的平均生存时间仅有短短21个月。
2025-04-18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我国成人最常见的急性白血病分型,有较高的特异性,多见于老年群体[1]。老年患者多存在基础疾病以及器官、组织功能退化,因此对化学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加之,老年AML患者存在较大可能的不良细胞遗传异常,使得治疗十分棘手,整体预后较差。去甲基化药物是老年AML过去常用的治疗手段[2]。
2025-04-14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儿童急性白血病的 75%-80%。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对白血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以危险度分层为依据的个体化治疗,儿童ALL 的 5 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已达到 85%。融合基因是常见的遗传学异常,为白血病的诊治、疗效评估及预后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2025-03-26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血液病,约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80%[1]。三分之一的AML患者在标准化疗后没有达到完全缓解,即使达到完全缓解,依然有约70%的AML患者在5年内复发[2-3]。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以提高化疗疗效。
2025-03-26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myelomonocyticleukemia,CMML)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1],属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类别,具有外周血单核细胞持续增多(>1×109/L),高风险(约15%-30%)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的特征,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大约为1-3年[2]。
2025-02-12急性白血病( AL) 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疾病,病情凶险,且易复发,病死率较高。AL 不同于实体肿瘤,血液肿瘤会随着血液流动而遍及全身,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AL 患者临床可表现为出血、贫血、发热等症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ML) 是 AL 主要发病类型,后者的发病率较高。
2025-02-10氟马替尼是我们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对BCR-ABL激酶有更强的抑制活性[3]。Ⅲ期临床研究证实,氟马替尼一线治疗CML的疗效优于伊马替尼,缓解更快、更深,且安全性更优[4]。但是,老年人群二线治疗使用氟马替尼的报道较少。
2025-01-17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恶性克隆性增生疾病,主要与染色体交互异位,产生BCR-ABL基因有关,这是因为该基因会调控细胞周期,从而造成细胞恶性增生、凋亡,从而诱发疾病,该病在长期暴露于电离辐射下的人群中发生率较高。该病不同分期的症状有所不同,慢性期主要为贫血、食欲降低、左上腹痛、早饱感等症状,不及时医治将会诱发感染。
2025-01-1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细胞的恶性疾病,它是由于B系或T系细胞在骨髓内发生异常增生所导致的。这种疾病的特征在于骨髓中会出现大量未成熟的白细胞,这些白细胞无法正常发育成熟,从而导致骨髓功能受损,影响正常的血细胞生成。
2025-01-08发病对患儿消化、呼吸及泌尿系统等均可造成损伤,并引起电解质、酸碱紊乱,甚者可引发凝血功能障碍或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儿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1];且患儿发病后生存周期会严重缩短甚至死亡,故临床应积极进行有效干预和治疗,以延缓患儿病情进展,延长生存周期[2]。
2024-12-09人气:22461
人气:18552
人气:16674
人气:16007
人气:1557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白血病•淋巴瘤
期刊人气:1638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山西省肿瘤研究所,陕西省肿瘤医院
出版地方:山西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9-9921
国内刊号:11-5356/R
邮发代号:22-107
创刊时间:199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1.474
影响因子:2.876
影响因子:0.89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15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