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儿童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伴BCR-ABL1融合基因阳性病例分析

  2024-08-13    7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ixed-phenotype acute leukemia,MPAL)是急性白血病中淋系和髓系同时受累的一种罕见疾病,该文报道了1例儿童MPAL,此病例BCR-ABL1融合基因阳性并伴ASXL1基因突变,这种类型的遗传学改变为首次报道。该患儿接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方案诱导治疗后骨髓细胞形态学及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均未见明显异常。巩固治疗后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未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移植后30 d骨髓细胞形态学、MRD、BCR-ABL1融合基因均转阴。截至目前移植术后9个月,患者仍处于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中。

  • 关键词:
  • ASXL1基因
  • BCR-ABL1融合基因
  • MPAL
  • 儿童
  • 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
  • 加入收藏

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ixed-phenotype acute leukemia,MPAL)是急性白血病中淋系和髓系同时受累的一种罕见疾病,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来源及抗原表达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双表型、双系列和系列转换型三种,通过免疫学及细胞遗传学结果可对其诊断。一些研究表明,MPAL的预后较差,对于MPAL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法[1-2]。MPAL的发病率很低,占急性白血病的1%~4%[3-4],儿童MPAL的发病率与成人相似,但疗效却有所不同,儿童预后明显优于成人[5]。本文报道了我院近期诊断的1例罕见儿童MPAL,其BCR-ABL1融合基因阳性并伴ASXL1基因突变,该遗传类型改变的MPAL为国内外首次报道,本文通过对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为儿童MPAL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病例资料


1.1 基本资料

患者,女,7岁,2022年12月15日因阵发性腹痛入住我院。入院后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数明显升高(614.65×109/L),腹部超声显示肝大、巨脾。查体:面色苍黄,颈部、腋下及腹股沟均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以急性白血病收住我院。后进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进一步诊断。

1.2 骨髓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

采用高级生物显微镜(Olympus,BX43)对用瑞氏-吉姆萨复合染液染色的外周血和骨髓涂片进行观察,骨髓涂片显示白细胞极多,原始、幼稚细胞占68.0%,形态同骨髓;易见幼稚阶段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占5.0%;淋系少见,形态大致正常(图1A)。血涂片显示增生极度活跃,原始、幼稚细胞占74.0%,胞体大小不均,大原始细胞核染色质细致,核仁1~3个,胞质量偏多,浊蓝色,胞质边缘不齐,可见瘤状突起,小原始细胞,核染色质细致,核仁1~2个,胞质量极少;单核细胞比例及形态大致正常。粒系占11.0%,红细胞系占1.5%,粒红比为7.3∶1;粒系增生受抑制,部分细胞胞质颗粒缺失;红系增生受抑制,形态大致正常,偶见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全片可见个别小淋巴样巨核细胞,血小板少见,形态大致正常(图1B)。细胞化学染色显示:过氧化物酶(POX)阳性率为8.0%(图1C),糖原(PAS)阳性率为39.0%(红色颗粒状,图1D)。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阳性率为10%(图1E)。根据FBA分型,提示患者为急性白血病骨髓象[MPAL可能性大,不排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变]。

1.3 免疫分型

通过流式细胞仪(BD CantoⅡ)对外周血进行相应系列的抗原检测,参照WHO-2016评分系统来判定分型[6]。在CD45/SSC点图上设门分析,原始向单核细胞延伸的分布区域可见异常细胞群体Ⅰ,约占有核细胞的27.5%,表达HLA-DR、CD13,CD33、CD38、CD123,部分表达CD4,CD36、CD117,少数表达CD34,考虑为异常髓系幼稚细胞;粒细胞在CD15-CD11b、CD16-CD13、CD11b-CD13点图上表现为分化异常;原始细胞分布区域可见异常细胞群体Ⅱ,约占有核细胞的35.5%,表达HLA-DR、CD13、CD19、CD33、CD34、CD38、CD123、TdT、cCD79a,部分表达CD10,不表达c Ig M,考虑为异常幼稚B淋巴细胞(图2),因此该患者为B淋系+髓系MPAL。

1.4 染色体核型分析

笔者分析患者抗凝外周血标本培养后的12个中期相细胞,发现细胞核型均存在由9号染色体和22号染色体易位产生的Ph染色体,9号染色体长臂略长,22号染色体长臂变短。核型为:46,XX,t(9;22)(q34;q11.2)(图3)。

1.5 基因测序与融合基因检测

全转录组测序及多重巢式RT-PCR检测均发现BCR-ABL1 p210型融合基因阳性;全转录组及基因突变测序均检测到ASXL1基因发生一个无义突变,c.2773C>T (p.Gln925Ter),该突变为体细胞获得性突变,提示预后不良。

1.6 治疗与预后

化疗前常规给予减积治疗,化疗方案按CCCG-ALL-202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方案(中高危) VDLP治疗(口服地塞米松诱导8 mg/m2,d1~d4,长春新碱1.5 mg/m2,d5、d12、d19、d26;柔红霉素25 mg/m2,d5、d12;培门冬酶2 000 U/m2,d6;地塞米松8 mg/m2,d5~d29,第30天起1周内减停)。由于该患儿伴有BCR-ABL1融合基因阳性,化疗同时给予口服达沙替尼(80 mg/m2)靶向治疗。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幼稚细胞占4%,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所以疗程d5、d9、d12、d15、d19行三联鞘内注射(甲氨蝶呤12.5 mg、阿糖胞苷35 mg、地塞米松5 mg)。VDLP d34开始行CAT化疗(环磷酰胺1 g/m2,d1;阿糖胞苷25 mg/m2,d1~7;6-巯基嘌呤20 mg/m2,d1~7)。后3个月内行4次大剂量甲氨喋呤化疗(5 g/m2)。化疗d19患者骨髓形态学未见明显异常细胞(图1F),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lesion,MRD)未见免疫表型明显异常的细胞,化疗过程中数次出现Ⅲ~Ⅳ度化疗后骨髓抑制,骨髓恢复时间长,不能按时化疗。并且由于血细胞低下,大部分时间不能口服达沙替尼,影响治疗效果,导致患儿BCR-ABL1融合基因持续阳性。确诊6个月后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父供女,HLA5/10),采用PTcy预处理化疗方案(氟达拉滨40 mg/m2,移植前2~6 d;环磷酰胺10 mg/kg,移植前第7、8天;司莫司汀250 mg/m2,口服,移植前6 d;白消安汀1.1 mg/(kg·次),6 h一次,移植前3~5 d,共12剂;塞替派10 mg/m2,分两次,移植前2 d)。移植前1 d回输脐血27.26 mL (有效成分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当天回输其父造血干细胞120 mL (单个核细胞数18.4×108/kg,CD34数9.6×106/kg)。环磷酰胺(50 mg/kg)+兔抗人胸腺球蛋白(1 mg/kg)+环孢素(口服,维持血药浓度200~400μg/L)+吗替麦考酚酯(口服,15 mg/kg,2次/d)预防GVHD。移植后5 d给予利妥昔单抗100 mg/m2预防EB病毒感染,同时予以静滴头孢曲松+更昔洛韦+氟康唑预防感染,静滴前列地尔预防肝静脉闭塞。移植后d14造血重建,植入率为100%。移植后未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定期输注间充质干细胞协助造血重建,输注免疫球蛋白进行免疫治疗。移植后30 d复查骨髓形态学、MRD、BCR-ABL1融合基因均转阴。截至目前移植术后9个月,患者仍处于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中。

图1 骨髓形态学、血涂片及细胞化学染色(100×)

图2 免疫表型流式结果图

图3 染色体核型分析(G显带)


2、讨论


MPAL起源于早期造血干细胞,分为B淋系+髓系(B/M)、T淋系+髓系(T/M)、B淋系+T淋系(B/T)和B淋系+T淋系+髓系(B/T/M),B/T/M三系非常罕见[7]。儿童与成人MPAL患者免疫学特点存在差异,成人以B/M型最常见,而儿童以T/M为主[8],本文所报道患者为儿童B/M型。

由于MPAL发病率低,缺乏大量的前瞻性研究,因此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Matutes等[9]回顾性分析了100例MPAL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采用ALL方案治疗MPAL的疗效要好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方案,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5%、41%。Orgel等[10]对54例MPAL进行了回顾性队列研究,也发现采用ALL治疗方案效果更好,并且B/M型比T/M型更容易缓解。一个更多样本的Meta分析发现ALL方案初始缓解率优于AML,但是两种方法治疗后的三年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11]。然而也有研究认为兼顾方案缓解率最高,其次为淋系方案[12]。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在MPAL患者中也有应用,对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的患者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更好,但该方法还存在争议[3]。研究表明,MPAL患者年龄越大,预后越差,儿童MPAL患者较成人具有更高的总体OS[13]。多项研究报道,儿童MPAL采用ALL的治疗方法效果较好[4,8,14]。结合患儿BCL-ABL1阳性,本例患者采用了ALL的治疗方法,治疗19 d后骨髓形态学及MRD完全缓解,化疗有效。但化疗过程反复出现Ⅲ级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影响后期治疗效果,导致基因持续阳性。巩固治疗后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暂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基因与急性白血病的预后相关,因此基因组分析对疾病的精准诊断、分类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BCR-ABL1融合基因是由第9号染色体上的ABL1原癌基因与第22号染色体上的BCR基因相互易位形成的。成人MPAL出现Ph+或BCR-ABL1基因融合的概率较高,但在儿童MPAL中Ph+的出现率很低[7]。儿童中MLL基因重排的出现率较高[8,14],本例患者未检测到MLL重排,但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Ph+的产生,全转录组测序以及RT-PCR检测也发现BCR-ABL1融合基因阳性,为p210型。Ph+是MPAL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之一[9],TKI是BCR-ABL1酪氨酸激酶的选择性抑制剂,通过阻断酪氨酸酶的活性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多个研究发现化疗联合酪氨酸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可以提高缓解率[15-17],因此本例患儿应用了二代TKI达沙替尼进行靶向治疗,遗憾的是化疗过程中血细胞低下,未能按计划加用达沙替尼,导致BCR-ABL1融合基因定量虽然有显著下降,但治疗6个月后尚未转阴。此外,笔者还对本例进行了243种基因突变分析,发现ASXL1基因发生了突变。Hennawi等[18]分析了28例MPAL患者的基因组图谱,发现2例出现ASXL1基因突变(突变率为7.1%),突变率最高的基因为TP53(25.0%),其次是RUNX1 (21.4%)。Yan等[13]对117例成人MPAL患者的基因组检测也发现了ASXL1基因突变(突变率为9.7%)。ASXL1突变在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等疾病中均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对于某些基因突变的患者,理论上可以选择靶向药物治疗或者加入相关的临床试验。通过对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笔者探讨MPAL的发病机制,为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综上,本例儿童MPAL首选ALL治疗方案诱导缓解,并用TKI进行靶向治疗。巩固治疗后进行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未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并且骨髓形态学、MRD、BCR-ABL1融合基因均转阴,但该文为个案报道,因此仍需要前瞻性、更大范围、多中心的研究。


参考文献:

[12]周兰兰,潘学谊,郭煜. 48例急性混合细胞表型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J].山东大学学报, 2017, 55(2):79-83.


基金资助: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22SF-242);


文章来源:沈珂,李芝帆,李慧,等.儿童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伴BCR-ABL1融合基因阳性病例分析[J].海南医学,2024,35(15):2238-224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白血病•淋巴瘤

期刊名称:白血病•淋巴瘤

期刊人气:163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山西省肿瘤研究所,陕西省肿瘤医院

出版地方:山西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9-9921

国内刊号:11-5356/R

邮发代号:22-107

创刊时间:199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