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统计15 306例不孕症患者宫颈液基细胞学情况,比较其与正常体检人群的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20年1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生殖健康与不孕症科门诊就诊的15 306例不孕症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无任何症状在体检科行常规筛查的女性77 969例作为对照组,参照TBS报告系统诊断,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之间宫颈上皮内病变及常见阴道微生物感染情况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宫颈上皮内病变发生率(8.25%)高于对照组(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490,P<0.01)。病例组常见阴道微生物感染率(4.05%)均高于对照组(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490,P<0.01)。结论 不孕症女性应常规做宫颈细胞学检查,宫颈细胞学检查有助于不孕症患者阴道微生物及宫颈癌前病变的早发现、早治疗,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不孕症患者的受孕率,并且可以降低宫颈癌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率。
不孕症是指育龄女性有正常的性生活、且未采取任何的避孕措施, 持续1年及以上未能怀孕[1]。不孕症分为两种:原发性不孕和继发性不孕。原发性不孕指女性未采取避孕措施,而且从未有过妊娠史;继发性不孕指女性曾有妊娠史,现有规律的性生活且未采取避孕措施,但连续1年及以上未能怀孕。近年来,不孕症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升高,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了广大女性的生活质量[2]。引起女性不孕症的因素种类复杂多样,给临床诊疗带来很大的困扰。其中,卵巢和宫腔病变在原发性不孕症中比较多见,而输卵管病变是继发性不孕症的罪魁祸首。此外,遗传、环境及个体免疫状态及社会-心理等因素也参与女性不孕症的发生[3]。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是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对15 306例不孕症患者的宫颈液基细胞学分析,并与正常育龄期女性宫颈液基细胞学结果相比较,初步探讨不孕症患者的宫颈液基细胞学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①不孕症患者(病例组):收集2013年1月—2020年1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生殖健康与不孕症科门诊就诊的不孕症患者送检的宫颈液基细胞学共15 306例,年龄20~53岁。②常规体检人群(对照组):2013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体检科检查的,无任何症状而行常规宫颈液基细胞学筛查的人群,收集年龄在20~53岁之间的标本共77 969例。
1.2方法
1.2.1样本处理
Cytyc公司ThinPrep 2000膜式液基薄层细胞学进行检测。采用Cytyc专用取样刷收集来自宫颈、颈管及阴道的脱落细胞,然后将取样刷放入Cytyc专用的细胞样品保存瓶中充分漂洗,用ThinPrep 2000系统进行程序化处理,制成直径约2 cm的薄层细胞涂片,95%的酒精固定,采用巴氏法染色。
1.2.2样本判读
所有液基细胞学标本均由诊断报告的签发均由具有授权的有资质的病理医师完成。一般先经初级及以上职称的病理医师进行初筛,然后由高年资主治及以上职称的医生抽查10%阴性病例及100%阳性病例进行复核质控。满意的液基细胞涂片要求至少有5 000个保存完好且形态清晰的鳞状上皮细胞或鳞状化生细胞。不满意的细胞学标本无法进行结果判读,建议临床医师2~4个月重新采样,取得满意细胞量后再判读。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判读结果
按照2014年最新TBS报告系统[4],将所有宫颈液基细胞学样本进行判读,宫颈上皮内病变分为:①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②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除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ASC-H);③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④高级别鳞状上皮病变(HSIL);⑤鳞状细胞癌(SCC);⑥非典型腺细胞(AGC);⑦腺癌(AC)。常见的微生物感染主要有:细菌性阴道病、念珠菌、放线菌、滴虫及疱疹病毒。宫颈液基细胞学样本图见图1。
图1宫颈液基细胞学样本图(巴氏染色法) 下载原图
注:①细菌性阴道病,×200;②白色念珠菌,×400;③LSIL,×400;④HSIL,×400;⑤SCC,×400;⑥AC,×400。
2.2两组患者宫颈上皮内病变情况比较
病例组宫颈上皮内病变共有1 262例,阴性有14 044例,宫颈上皮内病变发病率为8.25%;而对照组宫颈上皮内病变有3 996例,阴性的有73 973例,宫颈上皮内病变发病率为5.13%,且病例组各级别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以ASC-H、LSIL及HSIL组尤为显著,病例组均达到对照组2倍以上。两组之间宫颈上皮内病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490,P<0.05)。两组患者宫颈上皮内病变情况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宫颈上皮内病变情况比较[例(%)]
2.3两组患者阴道微生物情况比较
病例组阴道微生物感染的共有619例,感染率为4.05%;对照组阴道微生物感染性共有1 987例,感染率为2.54%。其中,两组之间细菌性阴道病发病率大致相同,而病例组白色念珠菌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达到对照组2.5倍以上。病例组放线菌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可能主要是由于放线菌常见于使用宫内节育器的妇女,而病例组不孕症女性均未使用宫内节育器。两组患者总微生物感染率存在差异(χ2=154.490,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微生物情况比较[例(%)]
3、讨 论
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早发现、早诊断的最简便有效的方法[5]。最早的宫颈细胞学为传统的巴氏涂片[6],巴氏涂片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曾广泛用于宫颈癌的筛查。但由于巴氏涂片细胞丢失多、制片质量不佳以及诊断难度大,导致巴氏涂片存在明显的假阴性率。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了一项细胞学新技术-液基薄层细胞学(TCT)[7]。相比于巴氏涂片,液基薄层细胞学有单独的保存液,并且有可控全自动化的制片系统,大幅度提高了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阳性率,减少了漏诊,降低了宫颈癌的发病率[8,9,10]。
不孕症的病因相对复杂,发病率日益增加,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女性不孕的诸多因素被陆续发现, 临床可通过治疗或筛查来降低这些不利因素,从而使不孕患者的妊娠成功率有所提高。 子宫、输卵管及卵巢的生理功能正常是受精卵形成、运输、着床以及健康发育的保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均会影响其受孕。个体的免疫情况、文化程度及受孕时的年龄等也不同程度影响女性不孕症的发生[11,12,13]。
本研究通过对15 306例不孕症女性的宫颈液基细胞学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并与正常育龄期常规体检人群宫颈液基细胞学相比较,结果表明:不孕症女性宫颈上皮内病变及阴道微生物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育龄期常规体检人群,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an Hamont等[14]的研究显示,生育能力低下及不孕症女性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危险性和发病率均高于普通人群。AbdullGaffar等[15]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不孕症组有更加显著的宫颈鳞状上皮异常;在年龄等因素一致的情况下,女性不孕症组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发病率高于对照组。曾淑娥[16]的研究结果显示表明,对照组宫颈病变的发生率为3.87%(140/3 624),而不孕症女性宫颈病变的发生率为6.44%(23/357),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这些均与本研究结果高度一致。本研究推测不孕症女性宫颈上皮内病变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可能为:①口服避孕药的影响。不孕症患者常由口服避孕药导致,而口服避孕药时间过长,会导致宫颈病变的发生及发展[17];②激素的影响。不孕症患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接受激素治疗,而长期激素的刺激可降低机体免疫力,破坏生殖道的免疫保护屏障,从而促使宫颈上皮内病变的产生;③长期生殖道感染的影响。生殖道炎症如宫颈炎、子宫内膜炎及急性输卵管炎,均可造成盆腔感染,导致不孕,由于宫颈黏膜皱襞多,感染不易彻底清除,易导致宫颈上皮内病变或宫颈癌。因此,不孕症患者是宫颈上皮内病变的高发人群,应常规做宫颈细胞学筛查,及早发现癌前病变、尽早接受治疗,从而有效降低或阻止宫颈癌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除此之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不孕症患者阴道微生物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育龄期常规体检人群,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的阴道黏膜定植着多种共生微生物,它们在抵抗病原体感染、保护阴道受损、维护女性生殖健康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8]。阴道的正常微生物以乳杆菌为主,异常情况会存在引起细菌性阴道病的加德纳菌、念珠菌、滴虫及放线菌等各种微生物的感染。女性的阴道微生态与宿主的生理功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阴道微生态的动态平衡,能影响宿主的生理功能;反之,宿主的各种生理功能变化也能影响阴道微生态的组成和功能。阴道微生态的失调不仅能引起阴道的慢性炎症,更不孕症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相关。Kranjcic-Zec等[19]研究发现,不孕症女性阴道滴虫和念珠菌性阴道炎发生率高,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其认为滴虫和念珠菌性阴道炎导致生殖道内环境异常、着床及胎盘异常,严重者导致盆腔尤其是输卵管炎症如输卵管脓肿,从而降低患者的生殖能力。另外,阴道滴虫的胞外聚合物可以明显降低精子活力和功能完整性,直接对受精率产生影响,念珠菌及其他微生物可能上行感染引起输卵管炎或子宫内膜炎的发生,甚至造成广泛的盆腹腔粘连,影响胚胎着床、种植和发育,从而导致不孕症的发生。故阴道微生物的早发现、早治疗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不孕症患者的受孕率。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孕症患者宫颈上皮内病变及阴道微生物发生率均高于常规体检人群。不孕症女性应常规做宫颈细胞学检查,不能因为不孕症的治疗而忽略了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宫颈细胞学检查有助于不孕症患者阴道微生物及宫颈癌前病变的早发现、早治疗,一定程度上提高不孕症患者的受孕率,并且可以降低宫颈癌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率。
参考文献:
[16]曾淑娥.不孕症患者宫颈病变发病率的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1):4874-4875.
[18]廖秦平.女性阴道微生态及阴道微生态评价[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26(2):81-83.
文章来源:严珊珊,郭玉娟,彭海艳等.不孕症患者宫颈液基细胞学情况分析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24,39(07):1318-1321.
临床上,将育龄期妇女同居1年后且期间未采取避孕措施有正常性生活但仍未怀孕的现象,称之为不孕症[1]。有10%的原因为男女共同因素导致,主要由免疫性不孕导致,即精子、卵子或其他相关物质进入女性阴道后引起女方自身免疫性反应,导致精子/卵子/受精卵无法存活[2]。
2025-04-16不孕症是临床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其中排卵障碍性不孕在不孕症中占25%~30%,仅次于输卵管性不孕[1-3]。目前临床主要以来曲唑等常规西医手段治疗为主,通过调节雌激素水平而促进卵泡发育成熟,达到改善月经不调、提升排卵率的目的,但会影响子宫内膜厚度、宫颈黏液性状及分泌量,阻碍受孕,存在“高排低孕”现象[4]。
2025-04-14不孕症是指有生育需求、性生活规律,未避孕 12 个月后仍未孕的情况。 相关研究显示,当前不孕症的发展中有25% ~ 37% 的不孕因素由女性导致。 作为妇产科常见疾患,可对患者的生殖健康与家庭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西医多采取促排卵、抗凝等药物进行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长期使用西药治疗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不良反应。
2025-03-28不孕症女性和正常育龄女性相比,明显存在焦虑和抑郁等更多的心理问题[2-3],且不孕症女性普遍存在病耻感[4-6]。不孕症女性患者所产生的病耻感(stigma)是指患者在遭受不孕症这一痛苦诊疗经历后,所产生想象中或真实存在的羞耻或逃避、恐惧等消极心理,同时患者又将这种消极心理归咎于自己从而产生自我贬损[4]。
2025-03-13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临床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病因复杂多样,临床症状有月经失调、高雄激素血症(多毛、脱发或痤疮)和胰岛素抵抗表现(肥胖、糖脂代谢异常),部分患者继发不孕。PCOS多发于育龄期女性,有报道指出,PCOS在育龄女性群体的患病率高达5%~10%[1]。
2025-02-28不孕症是全球范围内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困扰许多育龄夫妇,其中输卵管因素是导致女性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输卵管堵塞是女性不孕病例的主要原因[2-3],输卵管堵塞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然而宫腹腔镜联合治疗近年来作为一种微创且高效的手术方式。
2025-02-06盆腔炎性疾病(pelvicinflammatorydisease,PID)是由细菌、病原体等从下生殖道上行到子宫、输卵管并扩散到邻近的盆腔器官,引起上生殖道感染的炎性疾病,多为混合感染;可分为内膜炎、卵巢炎、卵巢脓肿、输卵管炎、输卵管脓肿及盆腔腹膜炎[1-3]。
2025-01-28不孕症是指未采取避孕措施而正常性生活1年以上未受孕。近些年来,不孕症患者呈明显上升趋势[1]。该病病因复杂,西医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排卵障碍[2]、卵泡发育不良[3]、黄体功能不全[4]、子宫内膜疾病[5,6]、输卵管炎症[7]、盆腔炎症、免疫异常[8,9]等均可导致不孕症,甚至不乏不明原因的不孕症[10]。
2025-01-28随着试管婴儿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孕症已经成为目前全球性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对人类健康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孕症是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中一个显著的临床问题[1]。PCOS是排卵障碍型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占无排卵性不孕的 50%~70%[2]。
2025-01-14目前,PCOS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在育龄期女性中,PCOS患者约占5 %~10 %[1],在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患者中,PCOS患者约占50 %~70 %[2]。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存在子宫内膜容受性差、妊娠率低等问题[3],中医药治疗本病不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调理体质,在促进卵泡生长、改善卵泡质量、减少并发症、促进受精卵着床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
2025-01-13人气:16674
人气:10277
人气:9995
人气:9161
人气:893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妇幼保健
期刊人气:5842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吉林省医学期刊社
出版地方:吉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1-4411
国内刊号:22-1127/R
邮发代号:12-94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390
影响因子:2.408
影响因子:2.012
影响因子:0.254
影响因子:1.3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