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仁怀市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和蜂业基础,利用这一优势,仁怀市近年来大力推广林下养蜂模式,对仁怀市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进一步调整优化特色优势产业结构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挥积极作用。为促进仁怀市林下养蜂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分析林下养蜂产业在经济、生态、社会方面的综合效益,指出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产业布局规划不合理、引种混乱及病害严重是制约仁怀市林下养蜂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强化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科学规划养蜂业与种植产业协调发展、规范引种、科学养殖等促进仁怀市林下养蜂产业发展的对策。
仁怀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近年来,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仁怀市持续加大农业产业发展力度,以酒用高粱为主导产业,进一步调整优化特色优势产业结构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生态畜牧、蔬菜等助推乡村振兴的致富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仁怀市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和蜂业基础[1],大力推广林下养蜂模式。该模式是指在林地中人工种植或利用自然生长的蜜源植物,并在林中养殖蜜蜂,形成林-蜂模式[2]。仁怀市现有养蜂户5 000余户,养殖蜂群1.5万群左右,年产蜂产品30余t,年创收900万元左右[3]。发展林下养蜂产业,并将其与种植业相结合,实现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增益,可在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林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促进仁怀市林下养蜂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更好发挥其综合效益,对林下养蜂的综合效益及仁怀市林下养蜂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
1、林下养蜂的综合效益
植物是蜜蜂的蜜源基础,为蜜蜂提供必需的营养和能量来源,而蜜蜂采食植物花蜜的活动,能提高植物的授粉率和结实率[4],促进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5,6]。蜜蜂作为自然界中最重要的植物授粉媒介之一,其与植物的相互关系,使其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促进植物繁殖、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使生态系统能维持一定的物种平衡,得以健康发展[7]。基于此,发展林下养蜂可产生兼具经济、生态、社会方面的综合效益。
1.1经济效益
养蜂是一项相对易学和操作的兼职农业活动,通过养蜂可获得蜂蜜、蜂蜡等产品,使农户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8]。脱贫攻坚期间,贵州在省内多地发展养蜂业,在龙里县、纳雍县、开阳县、罗甸县等地形成典型模式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9]。养蜂业还可与种植业等其他产业结合,形成多元产业链,进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如仁怀市在长岗镇等地探索林下养蜂模式,利用当地丰富的林地资源和蜜源植物,发展了一批规模化、特色化的养蜂基地,形成了林-蜂-药等多元化的经营模式。该模式可提高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频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林下养蜂还可与精品水果等其他林下经济及旅游业相结合形成新业态。其中,蜜蜂和植物之间形成的独特生态景观可作为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为发展生态旅游业提供新的方向和机遇。通过延伸养蜂业产业链,可增加林下养蜂产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生态效益
蜜蜂采集花粉和花蜜的植物范围广泛,全世界80%的显花植物需要昆虫授粉才能正常生长繁殖,而其中的85%依靠蜜蜂授粉,数量约17万种[4]。蜜蜂作为植物授粉十分重要的媒介,通过传粉、授粉等方式促进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提高植物后代的生产力和抗病力[4,5,10],为植物物种的生存与延续提供保障[10,11];植物对蜜蜂的适应性进化,也使自身不断演化。这一过程增强了物种的多样性,蜜蜂在其中发挥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除与植物的相互依存关系外,蜜蜂自身还是某些昆虫和鸟类的食物,使蜜蜂成为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12]。另外,基于蜜蜂授粉可提高植物生产力和抗性的作用,将蜜蜂授粉应用于种植业生产,不仅有利于提高作物质量及产量,还能减少农药使用,进而降低农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综上,发展林下养蜂,可进一步发挥蜜蜂在提高生态系统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同时,与其他养蜂方式相比,林下养蜂可充分利用林下温度、光照等调节作用,为蜜蜂提供优质的栖息场地,进而为蜂群发展和蜂产品提质增量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13]。
1.3社会效益
林下养蜂可促进农村地区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林下养蜂作为一种多元经营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可提供多种就业和创业机会,使农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样化,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生活品质。另外,在有养蜂传统的地区,林下养蜂可促进当地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促进农村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为农村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在此过程中,当地农户通过共同参与和合作,建立起一种共同利益和价值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凝聚力和归属感[13]。
2、仁怀市林下养蜂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专业技术人才不足
近年来,随着政府部门持续加大财政投入深入推进林下经济发展,仁怀市乃至贵州全省的林下养蜂产业迅速发展,但产业发展所需的基层技术人才严重匮乏[14]。一方面,林下养蜂属于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熟悉和掌握林下养蜂技术的基层农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较少;其次,养蜂产业与猪牛羊等常规畜禽养殖相比,属于小众产业,在畜牧管理部门中可分配的人力资源十分有限,导致难以系统和持续地开展高效养殖、病虫害防控等技术的推广工作,未能充分满足实际生产需要。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养蜂行业,使养蜂行业长期存在的人员老龄化严重问题有所缓解,但新一代养蜂员也存在重销售、轻生产的特点,在产品宣传、销售上占有优势,但养蜂技术还不娴熟,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不足,技术水平与产业发展速度还不匹配[15]。
2.2产业布局规划不合理
林下养蜂作为一项资源依赖型产业,对自然资源要求较高,蜜粉源是发展林下养蜂产业最重要的基础,也是决定发展规模的决定性因素,在实际推广林下养蜂产业过程中,部分存在忽视资源承载力的情况。一方面,在规划林下养蜂产业时对养殖点周围的蜜粉资源缺乏调查和评价,对资源的局限性预估不足,养殖的蜂群数量超过资源承载力,导致蜜粉源不足以支撑蜂群发展,进而导致蜂产品产量降低,还引起蜂群染病、飞逃等问题。另一方面,仁怀市林下养蜂多采用定点养殖方式,在养殖点周围人工种植的蜜粉源植物通常品种较为单一,花期较集中,导致出现部分季节蜜粉源丰富,部分季节又缺乏的情况,影响蜂产品的产量和蜂群的发展。
2.3引种混乱、病害严重
仁怀市林下养蜂产业主要是中蜂养殖产业,中蜂养殖以就地、就近引种为宜,忌讳跨区域引进其他生态型蜂种,跨区域引种引起的品种混杂会导致地方品种的优良性状退化,易发生病虫害[16]。然而,在仁怀市发展林下养蜂产业过程中,由于当地蜂群数量限制、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大量引进外来蜂种,导致新养蜂场的病虫害高发、频发,甚至发生蜂群大面积飞逃或死亡的情况。引种混乱导致蜂群病虫害严重、群势弱、采集能力不强,进而导致产品的产量低、质量差,制约林下养蜂产业的健康发展。
3、仁怀市林下养蜂产业发展对策
3.1强化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
随着前期林下养蜂规模和数量的大幅提升,对于林下养蜂产业的人才和技术服务需求进一步增加。针对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人员缺乏、技术水平不足等现实情况,需进一步强化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一方面,通过引进和培养农业技术服务人员,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服务水平,同时,通过养蜂行业协会、合作社及新型青年农民培训班等平台,发掘养蜂技术人才,并为其提供系统和持续的理论和实操技术培训,培养土专家、土能手。另一方面,大力培养林下养蜂产业管理人员和宣传销售人员,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及各种信息资源,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养蜂人群的技术需求和文化习俗,创新科技服务措施,为林下养蜂产业发展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
3.2科学规划养蜂与种植产业协调发展
随着蜂产业的快速发展,蜂产业与蜜粉源资源不匹配的问题愈发凸显。对此,政府、企业、合作社等机构应充分汲取前期工作经验,充分认识蜂种资源和蜜粉源资源的优势和不足,有效分析蜜粉源分布的差异性,以林下养蜂为重要切入点,在发展养蜂产业过程中可考虑补充种植部分蜜源植物,科学规划林下养蜂和种植产业。需立足当地优势,理性评价当地自然资源和种植产业的蜂群承载量,在科学高效利用天然蜜粉源、经果林等资源的同时,强调适度规模,推广小场多点养殖模式,探索小转地养殖和蜜源补充种植等方式,积极开发地方优质蜂产品,推动仁怀市林下养蜂业和种植产业协调高质量发展。
3.3规范引种、科学养殖
在扩大仁怀市林下养蜂产业规模过程中,可在当地加强人工育王技术的推广和培训,以满足蜂群数量提升的需求;尽量不跨区域引种,如确需引进蜂种时,尽量选择在外界蜜粉源丰富,气温适宜时进行引种,此时对蜂群繁殖和发展较为有利。引进蜂种时应充分考虑引进地蜂种的繁殖力、采集力、抗病力、抗逆性等性状及引进地的自然环境等,最好选择当地或附近直线距离10 km以上的蜂场,通过引进种群、卵虫、处女王或王台等方式引进同生态类型的蜂种,防止近亲交尾,保持杂交优势。同时,强化病虫害防控等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升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做优做强当地林下养蜂产业。
参考文献:
[1]付代红.仁怀市中蜂度夏管理要点[J].农技服务,2021,38(11):56-58
[2]韩欣桐,胡福良.林下养蜂的可行性探讨与问题研究IJ].蜜蜂杂志,2022,42(9):16-19
[3]李福东.仁怀打造亿元养蜂产业路径研究[J].理论与当代,2020(12):30-32.
[4]韦小平,林黎,徐祖荫,等.中华蜜蜂授粉对蓝莓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I.蜜蜂杂志,2016(6):1-3.
[5]罗文华,王瑞生,杨秀珍,等.蜜蜂与生态环境IJ1.中国蜂业,2011.62(9):39-41
[6]田卉,张梅,罗怀海,等油菜田蜜蜂授粉与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增产提质效果评价[J.中国植保导刊,2019,39(4):56-59
[7]徐祖荫,韦小平,孙秋.蜂海问道一一中蜂饲养技术名家精进[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
基金资助: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支撑(2021)一般160];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蜂体系遵义综合试验站”(CARS-44-SYZ 22);
文章来源:任慕红,詹洪平,万炜.仁怀市林下养蜂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J].农技服务,2023,40(09):92-94.
分享:
蜜蜂养殖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用工省、无污染、回报率高等特点,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养蜂不仅可以生产营养丰富的蜂产品,同时可以通过蜜蜂授粉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并具有保护生态多样性的功能[2]。
2023-10-30仁怀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近年来,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仁怀市持续加大农业产业发展力度,以酒用高粱为主导产业,进一步调整优化特色优势产业结构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生态畜牧、蔬菜等助推乡村振兴的致富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023-09-23本文总结了蜜蜂授粉在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结果表明,贵州的猕猴桃园均以人工授粉为主,蜜蜂授粉占比较小,贵州省猕猴桃授粉面临人工授粉成本较高、对蜜蜂授粉接受度低的双重挑战;中蜂蓝莓授粉技术体系已较为成熟;为油茶授粉需在油茶林附近及林下套种其他冬季蜜源植物;火龙果授粉需先利用一定条件的人工诱导。
2021-09-08蚕桑产业在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蚕农收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经济常态下,江苏省作为蚕桑生产主产区,需要深入研究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家蚕省力化高效饲养技术,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推动家蚕饲养自动化、规模化以及省力化等技术的发展,实现对桑蚕病虫害的有效控制,为蚕桑产业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1-09-08寄生蜂与其寄主昆虫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制约关系,在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中极为重要,是极具开发前景的一类昆虫。转录组可以反映特定状态下基因的表达模式。转录组测序给寄生蜂等非模式生物的研究带来了机遇。本文在检索寄生蜂转录组序列文献报道的基础上,针对寄生蜂转录组的测序现状和初步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2021-04-02为了探明稻虱缨小蜂对褐飞虱的防控效果,设置了放蜂距离和放蜂数量对褐飞虱寄生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距离放蜂点较近缨小蜂的寄生率较高,距离越远寄生率越低,但距离3m和5m的寄生率没有显著差异;寄生率也随放蜂数量增加而极显著升高,当蜂种与褐飞虱的数量比超过10︰1,寄生率趋于稳定,维持在96%以上。
2021-04-01在海安桑蚕业这一富民产业、特色产业和生态产业的发展现状描述的基础上,分析该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如劳动力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桑蚕产量减少,桑蚕养殖机械化水平不高,桑蚕制品销售模式过于传统等,提出了建设规模化桑蚕文化园、企校联合推进技术研发、积极响应东桑西移政策等对策建议。
2021-03-29本标准规定了在网室隔离条件下,春油菜制种中实施壁蜂辅助授粉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新疆干旱生态条件下,北方生态条件相似地区,网室隔离条件下的授粉作物可参照执行。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2020-12-05蚕桑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桑树的种植面积,桑树在蚕桑产业生产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蚕丝市场不稳定,养蚕经济效益比较低,加之蔬菜和中草药等经济作物的收入比较高,一些养殖户开始放弃养蚕转而开始蔬菜和中草药的种植,导致蚕树的面积不断减少,造成总体产量下降,严重影响了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
2020-11-19对于球囊菌的相关研究在近些年才逐渐推广起来,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受到测序技术以及组装软件的制约,导致对其基因组信息的信息补充始终不够完整。本文所采用的RNA-seq技术能够有效地利用高精度、高灵敏度的形式来对其进行测序等研究,并对其基因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
2020-10-24人气:4899
人气:2399
人气:2106
人气:2051
人气:192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农技服务
期刊人气:2289
主管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省农业厅
出版地方:贵州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4-8421
国内刊号:52-1058/S
邮发代号:66-29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32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294
影响因子:0.165
影响因子:0.223
影响因子:0.640
影响因子:0.45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