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寄生蜂与其寄主昆虫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制约关系,在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中极为重要,是极具开发前景的一类昆虫。转录组可以反映特定状态下基因的表达模式。转录组测序给寄生蜂等非模式生物的研究带来了机遇。本文在检索寄生蜂转录组序列文献报道的基础上,针对寄生蜂转录组的测序现状和初步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涉及寄生蜂化学感受基因的鉴定,寄生蜂对寄主的调控机理,寄生蜂携带病毒的研究,寄生蜂滞育的研究与神经肽的研究。同时,提出了加强寄生蜂转录组研究的两个展望:一是加强寄生蜂多组学结合研究;二是探索第3代测序技术在寄生蜂中的应用研究。
在所有昆虫种类中,寄生性昆虫约占20%左右,已知的寄生蜂种类超10万种[1]。寄生蜂分为外寄生和内寄生两类,外寄生是指寄生蜂把卵产在寄主体表,幼虫孵化后从体表摄取寄主营养;内寄生是把卵产在寄主体内,幼虫孵化后取食寄主体内的组织。有些寄生蜂可以导致寄主种群大量个体死亡,因此应用寄生蜂来防治害虫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2]。寄生蜂的应用价值使得人们不满足于对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而是研究越来越深入,逐渐转向分子机理的研究。尽管新一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sequencing,NGS)具有快速、高效、经济等优点,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经费资助力度不足或其他原因,对于大多数生物而言,全基因组测序仍较为困难[3]。为此,针对这些生物,研究人员提出了简化基因组的测序策略。例如转录组测序成为研究基因表达的主要手段[4]。转录组一般情况下指的是一定的生理状态下,细胞中mRNA,rRNA,tRNA以及包括不编码蛋白质的non-codingRNA在内的全部转录产物的集合,能够反映生命体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器官组织、不同生理生化状态与不同生存环境下基因的表达模式[5]。转录组是连接基因组遗传信息与生物功能的蛋白质组的必然纽带,转录水平的调控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调控方式。对昆虫进行转录组学研究,为研究人员对害虫防治、药物开发、疾病防治、昆虫谱系地理学、生物进化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机会[6]。如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转录组信息揭示了其传毒机制[7],烟粉虱Bemisiatabaci转录组图谱为其抗药性研究提供了依据[8]。近些年来,生物防治领域越来越多地应用转录组测序去揭示寄生蜂与寄主间的互作机制。如,对于模式物种黑腹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鳞翅目害虫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鞘翅目害虫黄粉虫Tenebriomolitor,半翅目害虫烟粉虱Bemisiatabaci等害虫,其寄生蜂调控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9]。
早期完成的寄生蜂基因组测序种类少,对寄生蜂基因家族的研究主要依赖于转录组数据,以此来完成对某个基因家族或者某一类基因家族的研究,如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protein,CSPs),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protein,OBPs),气味受体(olfactoryreceptor,ORs)等单个基因家族等。
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是寄生蜂与其寄主的关系。寄生蜂能够在寄主体内存活,必须克服寄主本身的免疫。基于组学的寄生蜂与寄主免疫的互作分析,是当前昆虫免疫学研究的一个热点[3]。已有研究人员利用转录组学技术,从基因的整体表达水平上,阐述寄主感染寄生蜂后所引起的自身免疫系统激活特征。反颚茧蜂Asobaratabida寄生黑腹果蝇后[10],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semiclausum寄生小菜蛾后[11],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puparum寄生菜粉蝶Pierisrapae后[12],寄主免疫基因会出现差异表达。也有通过采用小范围定向筛选基因的方法,鉴定果蝇参与应对匙胸瘿蜂Leptopilinaboulardi免疫反应的基因[13]。
农业害虫对农作物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寄生蜂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茧蜂科Braconidae和小蜂总科Chalcidoidea是最主要的2个寄生农业害虫的科,目前对寄生蜂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2个科。寄生蜂与寄主昆虫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寄生蜂搜寻、定位寄主昆虫的过程中,其化学感受基因起着重要作用。其次,在发现寄主后,寄生蜂将卵产于寄主体内,子代首先需要通过多种寄生因子克服寄主的免疫系统,并与寄主的免疫相关基因发生相互作用。第三,寄生蜂成功寄生于寄主体内后,对寄主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另外,对寄生蜂滞育的研究,有利于扩繁寄生蜂,并延长产品的货架期,更有利于寄生蜂的应用。本文主要对寄生蜂转录组的测序概况及在寄生蜂不同方面的研究应用进行总结和概括,以期为寄生蜂转录组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新思路。
1、寄生蜂化学感受基因鉴定
在复杂的环境中,昆虫需利用不同的感受模式(嗅觉、视觉、触觉和听觉)来精准定位寄主及配偶,在昆虫的搜寻行为中,敏锐的化学感受系统是极其重要的工具。这个化学感受系统主要涉及气味结合蛋白(OBPs)、嗅觉受体(ORs)、气味降解酶(ODEs)等化学感受蛋白[14]。研究发现,害虫为害植物能够刺激植物分泌挥发性信息物质,而这些物质又可以吸引寄生蜂等天敌来对付害虫,进而发挥自然天敌的生防控害功能[15,16]。寄生蜂体内的嗅觉相关蛋白在感知植物信号,发现、寄生和取食靶标害虫这一系列活动中,都发挥其特有的功能[17]。寄生蜂和寄主的关系与寄生蜂的实际应用密切相关,而化学感受基因是联系两者的关键,鉴定寄生蜂的化学感受基因是研究其功能的第一步,因此,对化学感受基因的鉴定十分必要。
化学感受基因仅在很少的寄生蜂物种中得到鉴定,包括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vestalis、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mediator、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cingulum、班氏跳小蜂Aenasiusbambawalei[18,19],这使得对其功能的研究受到一定的限制。廖成武根据已有的转录组数据鉴定出斑痣悬茧蜂Meteoruspulchricornis多种化学感受基因,利用转录组测序方法鉴定出斑痣悬茧蜂触角和产卵器中的OBPs基因、CSPs基因、SNMPs基因、IRs基因、ORs基因等5种嗅觉相关基因,在触角转录组鉴定出CXEs基因和GSTs基因[20]。Kang等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构建了烟蚜茧蜂AphidiusgifuensisAshmaed触角转录组,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出62个ORs基因、15个GRs基因和23个IRs基因[21]。ORs在气味和信息素的感受中具有重要作用[14]。研究人员在斑痣悬茧蜂触角转录组中鉴定出99个ORs基因[20],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vitripennis(Walker)触角转录组中鉴定出301个ORs基因,腰带长体茧蜂中鉴定出109个ORs基因[22,23],松褐天牛肿腿蜂SclerodermusalternatusiYang中鉴定出8个ORs基因[24]。
这些研究内容为揭示寄生蜂的化学感受机制和进一步研究化学感受基因的功能提供了重要基础,从而为丰富和完善寄生蜂的行为化学生态学理论和假说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更好地利用寄生蜂开展害虫生防实践提供了依据。
2、寄生蜂对寄主昆虫免疫系统的调控
昆虫应对不同的外源物入侵,产生的防御策略也不同,寄生蜂为在寄主体内创造出更有利于其生存的环境,产生了一套应对寄主免疫抑制反应的策略。能否破坏寄主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影响寄生蜂生存的第一步。
寄生蜂能够在寄主体内成功寄生的关键是寄生蜂体内携带的某些因子所起的作用,这些因子主要有在主动防御中发挥作用的毒液[24]、多分DNA病毒(polydnavirus,PDV)、畸形细胞(teratocyte)[25]和在被动防御中发挥作用的卵巢蛋白[26]、幼蜂胚胎分泌物等。这些寄生因子能够改变寄主的血细胞数量及比例,抑制血细胞的延展和黏附能力,导致寄主的包囊能力被削弱,使寄生蜂能够逃避攻击,同时,寄生蜂还可以诱导寄主细胞的裂解与凋亡。目前对于寄生因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毒液和PDV。
寄生蜂由于虫体体积的限制,只能携带少量的毒液蛋白,采用传统生化方法很难对寄生蜂毒液蛋白进行分离与鉴定,因此研究也受到了限制。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毒液蛋白的研究,例如通过蝶蛹金小蜂毒腺cDNA文库,克隆了活性蛋白和酶基因cDNA序列,这些活性蛋白包括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钙调蛋白等,开展了相关的转录模式检测、重组蛋白表达、抗体制备、免疫组织定位等研究,揭示了这些酶或蛋白在寄生蜂寄生过程中发挥的作用[27,28,29,30],发现了一些受毒液调控寄主免疫的靶标(如细胞骨架、细胞周期等)[10],毒液通过抑制这些靶标基因的转录丰度来影响寄主的免疫功能[31,32]。
2017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onTaxonomyofViruses,ICTV)发布第十次报告,并结合其网站(https://talk.ictvonline.org/)公布的数据,统计出目前已知的病毒/类病毒至少包含9目131科5268种,其中感染无脊椎动物如昆虫的至少有24科[33,34,35]。在220种无脊椎动物样品中应用转录组测序发现1445种新的RNA病毒[36]。Reineke等应用cDNA-AFLP技术(cDNA-amplified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analysis)对仓蛾姬蜂Venturiacanescens2个品系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存在与小RNA病毒类似的cDNA片段,且在不同品系中基因的表达量有显著差异,将其命名为仓蛾姬蜂小RNA病毒(VenturiacanescenssmallRNA-containingvirus,VcSRV)[37]。
与在仓蛾姬蜂中发现VcSRV的方式类似,应用EST测序技术,对丽蝇蛹集金小蜂的cDNA文库进行测序,发现了与小RNA病毒类似的序列,NvitV-1,NvitV-2和NvitV-3,且其基因组均为带多聚腺苷酸(PolyA)尾的正义单链RNA[38]。研究发现VcSRV和NvitV-1与寄生蜂之间为非致病性共生。在瓢虫茧蜂Dinocampuscoccinellae及其寄生寄主大斑长足瓢虫Coleomegillamaculata转录组中发现一种传染性软腐病病毒-瓢虫茧蜂麻痹病毒Dinocampuscoccinellaeparalysisvirus(DcPV),参与瓢虫茧蜂对寄主的行为调控[39]。
对棉铃虫齿唇姬蜂病毒Campoletischlorideaeichnovirus(CcIV)[40,41,42]、双斑侧沟茧蜂病毒Microplitisbicoloratusbracovirus(MbBV)[43]和菜蛾盘绒茧蜂病毒Cotesiavestalisbracovirus(CvBV)[44,45,46,47,48]这3种寄生蜂病毒在寄主体内时空转录的模式、基因种类(ankyrin、PTP、EP-1-like、cysteinemotif和cysteine-richtrypsininhibitor-like等)进行了分析,并对部分转录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免疫定位分析。依据序列同源性和它们在寄主血细胞中的快速、高丰度转录特点,推测了这些基因在寄生早期对寄主的细胞免疫抑制作用。通过测定寄生后寄主脂肪体的转录组鉴定了二化螟绒茧蜂病毒Cotesiachilonisbracovirus(CchBV)[49,50]、MbBV[51]中的部分编码基因家族和序列。
3、寄主昆虫对寄生蜂的免疫反应
对寄主昆虫而言,其体液免疫中存在3种常见的重要免疫因子,包括抗菌肽(antimicrobialpeptides,AMPs)、溶菌酶(lysozyme)以及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可以保护寄主免受外源物入侵。当寄生蜂寄生时,寄主体内会快速生成抗菌肽和溶菌酶。当蒙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mundusMercet幼虫进入寄主烟粉虱体内后,烟粉虱通过提高Knottin基因转录水平,来抵御蒙氏桨角蚜小蜂的寄生[52]。果蝇Drosophila被寄生蜂寄生后,参与JAK/STAT通路与Toll通路的dome,hop,nec,TI等基因出现差异性表达[10]。寄生蜂通过抑制血淋巴黑化反应来破坏寄主的体液免疫,可调节与该反应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在黑化级联反应中,酚氧化酶是反应的最终产物,可将多巴、酪氨酸、多巴胺等物质氧化成黑色素,并杀死寄生蜂卵。寄生蜂寄生果蝇和云杉色卷蛾Choristoneurafumiferana后,寄主体内酚氧化酶基因出现差异性表达[10,53]。Mahadav等通过对被蒙氏桨角蚜小蜂寄生的烟粉虱进行转录组测序,发现烟粉虱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serpin)表达受到抑制,导致黑化反应发生减少[52]。
昆虫自身的免疫系统依赖于模式识别受体,如肽聚糖识别蛋白(PGRPs)、β-1,3-葡聚糖识别蛋白(GRPs)、C型凝集素(CTLs)和清道夫受体(SRs)。它们能作为调理素,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激发信号传导[54,55,56]。朱宇研究发现,菜粉蝶被蝶蛹金小蜂寄生后,肽聚糖识别蛋白、β-1,3-葡聚糖识别蛋白、C型凝集素和清道夫受体-C-like在转录水平下调表达,清道夫受体ClassB在转录水平上调表达,表明这些识别受体在转录水平上受到调控[57]。果蝇被反颚茧蜂寄生以后,体内的PGRP-SB1与PGRP-LB显著上调表达[10]。匙胸瘿蜂寄生果蝇以后,果蝇体内的PGRP-SD与PGRP-SA也上调表达。黄粉虫被寄生蜂寄生后,GRP、PGRP和3个C型凝集素基因均上调表达[58]。蝶蛹金小蜂能够调控菜粉蝶血细胞和脂肪体基因的表达,其中一些下调基因与免疫相关[12]。
4、寄生蜂对寄主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
常见的寄生蜂调控寄主的途径包括发育历期、激素水平、蛋白质分泌以及神经信号传递等生理过程[59]。抑制寄主发育或促进寄主早熟变态是主要的调控方式。但任何一种方式的最终目的都是使寄生蜂和寄主保持同步发育[60]。有研究表明,寄生蜂能够调节改造被寄生的蚜虫的生理、代谢、生物合成、免疫功能,使得蚜虫体内环境适合于寄生蜂的生长发育[61]。
Zhang等研究发现,被寄生蜂寄生的棉蚜AphisgossypiiGlover与未被寄生的棉蚜相比,几乎所有与甘油酸三酯合成相关的基因都发生了上调表达,多数达到显著上调水平,进一步证明了寄生蜂可调节寄主脂质合成这一结论[62]。高雪珂对被棉蚜茧蜂寄生的棉蚜进行转录组测序,重点分析了甘油磷脂、鞘磷脂及甘油脂质代谢途径和脂肪酸合成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在被寄生的棉蚜体内,这些途径中关键基因显著上调表达,Gpam增加7.8倍,溶血磷脂合成基因(Agpat3、Cds1、Lpgat1、Pgs1和Pla2g2e)表达量显著上升[9]。溶血磷脂具有神经毒性作用,低剂量时可使细胞溶解。棉蚜茧蜂通过调节棉蚜生理环境,促进寄生蜂利用寄主营养物质[63,64,65,66]。有研究报道,在被寄生蜂寄生的蚜虫体内,糖酵解途径中所有脂代谢相关基因均显著上调表达[62]。此外,寄生作用还能促进寄主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67,68]。结合转录组信息,发现棉蚜被棉蚜茧蜂寄生后,脂肪酸合成通路相关基因被激活[9]。
芳基贮存蛋白(arylphorin)是昆虫变态过程中的贮存蛋白,主要在末龄幼虫期大量合成。研究表明,烟芽夜蛾Heliothisvirescens幼虫被藏红足侧沟茧蜂Microplitiscroceipes寄生后芳基贮存蛋白转录水平显著降低,发育延缓[69]。
5、寄生蜂滞育的研究
昆虫在滞育期间特异性表达,而在非滞育阶段不表达或表达极微量的一类蛋白质,如贮藏蛋白、抗冻蛋白、热休克蛋白、分子伴侣及酶等,被称为滞育关联蛋白[70],它们在滞育昆虫的能量代谢、表皮黑化、脂肪积累、免疫调节等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对滞育关联蛋白进行研究的同时,也逐渐开始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探索编码蛋白的基因以及小型寄生蜂的滞育遗传机制。在生物防治领域中,天敌昆虫的滞育是大规模人工扩繁天敌昆虫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一方面,天敌昆虫存活期较短,扩繁周期较长,导致天敌在害虫发生前就已死亡,或害虫发生时没有天敌可用;另一方面,人工扩繁的天敌昆虫在低温下储存的有效储存时间较短,而将人工扩繁的天敌昆虫以滞育状态进行储存,在田间释放前再解除滞育,不影响其生命力且存活率高。因此,通过对天敌昆虫的滞育研究,可达到调控天敌昆虫生长发育、延长储存期、提高抗逆性等目的[71]。目前对于天敌昆虫的滞育诱导主要是通过温度和光照条件的共同作用,诱导虫体进入滞育,但这样的方法耗时长,效率低,不利于大规模扩繁天敌昆虫。通过转录组测序,从滞育的分子机理入手,通过分析滞育相关的基因,可以为滞育诱导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从而更好地应用天敌控制害虫。
2014年Chen等对编码麦蛾柔茧蜂HabrobraconhebetorSay热休克蛋白Hsp70的3个基因(HhHsp70Ⅰ、HhHsp70Ⅱ及HhHsp70Ⅲ)进行了测序并对它们的表达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当饲养条件改变时3个基因的表达量的变化不完全相同。通过RNA干扰技术干扰丽蝇蛹集金小蜂的生物钟基因period,发现短光照不能诱导小蜂滞育,但低温仍然可以诱导小蜂进入滞育状态,由此可以推测生物钟基因period不直接决定丽蝇蛹集金小蜂滞育,而是影响其对光周期的感应[72]。2017年,安涛等对烟蚜茧蜂正常发育、滞育、滞育解除组样本进行Denovo双端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共获取40477个unigene,非滞育组与滞育组差异表达基因458个,滞育组与滞育解除组差异表达基因298个,进一步筛选出滞育组与非滞育组及滞育解除组差异显著、但非滞育组与滞育解除组无显著差异的滞育关联基因59个,对这59个滞育关联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与KEGG通路表达分析,根据功能注释发现这些滞育关联基因与烟蚜茧蜂自身防御、耐寒性、脂类代谢、表皮黑化、转录调控等途径相关,是影响烟蚜茧蜂滞育进程的重要调控和参与基因[73]。
6、寄生蜂寄生后寄主神经肽的研究
对寄生蜂寄生后寄主神经肽的研究,其实是研究寄生蜂对寄主发育调控的影响。在昆虫所有的器官中几乎都有神经肽参与作用,调控器官状态和影响它们的功能。在昆虫生长和发育的许多方面,都有神经肽的参与,调控昆虫的生理活动,比如促前胸腺激素(prothoracicotropichormone,PTTH)和鞣化激素(bursicon)等与昆虫的蜕皮行为[74]有关,neuropeptideF(NPF)和shortneuropeptideF(sNPF)等可对昆虫的觅食和取食行为起到调节作用[75,76,77]等。董帅应用Illumina测序技术对被菜蛾盘绒茧蜂寄生的小菜蛾脑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拼接后得到42441个unigene序列[78]。基于转录组测序结果的物种分布发现,同源序列主要集中在已完成基因组测序且生物信息学较为成熟的物种。根据小菜蛾脑组织转录组Nr注释结果,找到19种神经肽基因的同源序列,通过反转录验证了其中6个神经肽基因的存在,包括A型咽侧体抑制肽AstA、咽侧体活化肽AT、鞣化激素BUR及PBUR,促前胸腺激素PTTH和类甲壳心律肽CCAP[78]。
小菜蛾幼虫被菜蛾盘绒茧蜂寄生与假寄生后,对其神经肽基因转录趋势进行研究发现,神经肽基因的转录规律与小菜蛾幼虫不同龄期的蜕皮活动相关。小菜蛾被菜蛾盘绒茧蜂寄生后的神经肽转录水平可以分为转录水平下调型和转录水平上调型。小菜蛾被假寄生后的神经肽分为转录水平平稳型和转录水平波动型。通过对未寄生、寄生与假寄生的转录水平规律比较发现,小菜蛾幼虫被菜蛾盘绒茧蜂寄生或假寄生后,某些神经肽基因转录受到影响,且转录峰出现的时间被推迟,但是转录趋势不变[79]。
7、展望
转录组学技术的应用,对深入了解寄生蜂生物学现象、生理过程、寄生后寄主发育趋势的预测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理论基础的掌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高效地利用寄生蜂控制害虫。基于当前寄生蜂转录组的研究现状,结合国内外昆虫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应用寄生蜂防控农林害虫的需求,本研究提出2个关于寄生蜂转录组在未来研究中应重视的方面,以期对寄生蜂转录组的研究与应用提供思路。
一是加强寄生蜂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多组学结合的研究。目前多组学结合对昆虫进行研究已经有了较广泛的应用。2017年,Zhao等通过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urticae滞育与非滞育成虫转录组与蛋白质组联合分析,确定了Ca+2信号通路在其滞育调控中的实际作用[80];2016年,Qiu等对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进行了转录组和蛋白质组联合分析,研究了与繁殖力相关基因的功能,为褐飞虱的防治提供了参考靶标基因[81]。在寄生蜂的研究中,目前只有转录组与蛋白组联合分析揭示烟蚜茧蜂的滞育机制[82]。应用多组学联合分析将更有利于对寄生蜂分子机制的研究。
二是探索针对寄生蜂的第3代测序技术应用研究。第2代测序技术衍生出的转录组测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分子机理的研究,目前一种新型测序技术—第3代测序技术的出现又为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及DNA甲基化等研究注入了新活力[83]。第3代测序技术已经在转录组测序中成功应用于人类造血组细胞中的巨核细胞[84]以及一些蘑菇状真菌种类中[85],但尚未见到第3代测序技术在寄生蜂转录组中的应用。第3代测序技术相较第2代测序技术具有通量更高、速度更快、读长更长、假阳性率更低等诸多优点,在未来寄生蜂研究中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2]时敏,陈学新.我国寄生蜂调控寄主生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5,31(5):620-637.
[5]刘红亮,郑丽明,刘青青,等.非模式生物转录组研究[J].遗传,2013,35(8):955-970.
[6]张棋麟,袁明龙.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昆虫转录组学研究进展[J].昆虫学报,2013,56(12):1489-1508.
[9]高雪珂.棉蚜茧蜂调控棉蚜生长发育及生理代谢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20]廖成武.斑痣悬茧蜂化学感受基因鉴定、组织表达谱及体外表达的研究[D].镇江:江苏科技大学,2018.
刘敏,刘爱萍,韩海斌.寄生蜂转录组学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2021,47(02):11-19.
分享:
蜜蜂养殖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用工省、无污染、回报率高等特点,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养蜂不仅可以生产营养丰富的蜂产品,同时可以通过蜜蜂授粉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并具有保护生态多样性的功能[2]。
2023-10-30仁怀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近年来,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仁怀市持续加大农业产业发展力度,以酒用高粱为主导产业,进一步调整优化特色优势产业结构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生态畜牧、蔬菜等助推乡村振兴的致富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023-09-23本文总结了蜜蜂授粉在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结果表明,贵州的猕猴桃园均以人工授粉为主,蜜蜂授粉占比较小,贵州省猕猴桃授粉面临人工授粉成本较高、对蜜蜂授粉接受度低的双重挑战;中蜂蓝莓授粉技术体系已较为成熟;为油茶授粉需在油茶林附近及林下套种其他冬季蜜源植物;火龙果授粉需先利用一定条件的人工诱导。
2021-09-08蚕桑产业在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蚕农收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经济常态下,江苏省作为蚕桑生产主产区,需要深入研究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家蚕省力化高效饲养技术,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推动家蚕饲养自动化、规模化以及省力化等技术的发展,实现对桑蚕病虫害的有效控制,为蚕桑产业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1-09-08寄生蜂与其寄主昆虫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制约关系,在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中极为重要,是极具开发前景的一类昆虫。转录组可以反映特定状态下基因的表达模式。转录组测序给寄生蜂等非模式生物的研究带来了机遇。本文在检索寄生蜂转录组序列文献报道的基础上,针对寄生蜂转录组的测序现状和初步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2021-04-02为了探明稻虱缨小蜂对褐飞虱的防控效果,设置了放蜂距离和放蜂数量对褐飞虱寄生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距离放蜂点较近缨小蜂的寄生率较高,距离越远寄生率越低,但距离3m和5m的寄生率没有显著差异;寄生率也随放蜂数量增加而极显著升高,当蜂种与褐飞虱的数量比超过10︰1,寄生率趋于稳定,维持在96%以上。
2021-04-01在海安桑蚕业这一富民产业、特色产业和生态产业的发展现状描述的基础上,分析该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如劳动力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桑蚕产量减少,桑蚕养殖机械化水平不高,桑蚕制品销售模式过于传统等,提出了建设规模化桑蚕文化园、企校联合推进技术研发、积极响应东桑西移政策等对策建议。
2021-03-29本标准规定了在网室隔离条件下,春油菜制种中实施壁蜂辅助授粉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新疆干旱生态条件下,北方生态条件相似地区,网室隔离条件下的授粉作物可参照执行。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2020-12-05蚕桑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桑树的种植面积,桑树在蚕桑产业生产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蚕丝市场不稳定,养蚕经济效益比较低,加之蔬菜和中草药等经济作物的收入比较高,一些养殖户开始放弃养蚕转而开始蔬菜和中草药的种植,导致蚕树的面积不断减少,造成总体产量下降,严重影响了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
2020-11-19对于球囊菌的相关研究在近些年才逐渐推广起来,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受到测序技术以及组装软件的制约,导致对其基因组信息的信息补充始终不够完整。本文所采用的RNA-seq技术能够有效地利用高精度、高灵敏度的形式来对其进行测序等研究,并对其基因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
2020-10-24人气:2176
人气:1089
人气:832
人气:644
人气:60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植物保护
期刊人气:1325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0529-1542
国内刊号:11-1982/S
邮发代号:2-483
创刊时间:1963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21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861
影响因子:0.419
影响因子:0.119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