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theobromae是引起葡萄溃疡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病原菌会分泌许多效应子抑制植物的防御反应。本试验对可可毛色二孢特有的效应子LT_397基因进行克隆,开放阅读框(openreadingframe,ORF)全长1140bp,含有11个半胱氨酸。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显示:效应子LT_397信号肽为位于N端的1~16个氨基酸。qRT-PCR结果表明:LT_397受可可毛色二孢诱导下,在侵染24h的基因相对转录水平最高;在逆境胁迫处理方面:LT_397在营养、氧化、离子、酸碱和UV胁迫下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都上升。烟草瞬时表达表明,效应子LT_397可抑制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Burkholderiaglumae引发的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response,HR)。以上结果为进一步分析效应子对寄主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葡萄Vitisvinifera属于葡萄科葡萄属木质藤本植物。葡萄因具有营养价值高、易加工等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1]。2018年,我国葡萄的种植面积约87万hm2(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但葡萄病害长期制约葡萄产业的健康发展,其中由葡萄座腔菌科Botryosphaeriaceae真菌引起的葡萄溃疡病(Botryosphaeriadieback)是一种重要的葡萄枝干病害。该病害引起枝干溃疡、果梗干枯、掉粒等病征,严重时会造成整株植株枯死[2,3]。在我国葡萄产区共发现6种葡萄座腔菌科真菌可引起葡萄溃疡病,分别是Botryosphaeriadothidea、Diplodiaseriata、Lasiodiplodiatheobromae、Neofusicoccumparvum、L.pseudotheobromae和Neofusicoccummangiferae,优势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B.dothidea和可可毛色二孢L.theobromae,致病性最强的是可可毛色二孢[4,5,6,7]。目前对葡萄溃疡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种群结构和化学防治等方面,对主要致病菌可可毛色二孢L.theobromae的致病机制尚不明晰[8]。
在植物与病原物的长期协同互作过程中,植物形成了多种免疫机制来阻止病原物的侵染;同时病原物也进化出多种致病机制来克服宿主的防卫反应,最终使宿主发病[9]。效应子是一类由病原菌产生,通常富含半胱氨酸的蛋白分子,可分泌到寄主植物细胞间或细胞内,抑制寄主的防御反应,从而促使病原菌在寄主植物上定殖、侵入和扩展[10,11]。已发现真菌效应子主要通过靶标蛋白来影响植物的PTI(PAMPtriggeredimmunity)防御反应,如小麦条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f.sp.tritici效应基因PEC6可以与拟南芥和小麦中的腺苷激酶互作,从而抑制寄主PTI,促进小麦条锈菌在寄主中的侵染[12]。稻瘟菌Magnaportheoryzae效应基因SLP1与番茄叶霉病菌Cladosporiumfulvum效应基因ECP6含有保守的LysM结构域,能与植物几丁质结合受体竞争结合几丁质,从而逃避PTI防御反应[13,14]。植物激素对调控植物的防御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真菌效应基因也通过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来调控植物的防御反应。例如玉米黑粉菌Ustilagomaydis分泌的效应子Cmu1能够催化水杨酸的前体物质分支酸转为预苯酸(prephenicacid),抑制水杨酸的生物合成,影响水杨酸信号传导途径[15]。某些真菌效应子通过干扰宿主植物的活性氧生成来抑制植物的防御反应,玉米黑粉菌的效应子Pep1直接与玉米的过氧化物酶POX12互作抑制活性氧介导的免疫反应[16]。病原真菌效应蛋白也可以通过抑制RNA沉默来抑制植物的防御反应,小麦秆锈菌P.graminisf.sp.tritici效应子PgtSR1通过改变防御调节因子小RNA的丰富度来抑制植物RNA沉默诱导的防御机制[17]。总之效应子可以通过不同的信号途径来抑制寄主的免疫反应,从而使病原物能够完成侵染、定殖寄主植物的过程[18]。Yan等[19]对L.theobromae进行全基因测序组装分析,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发现:共359个具有效应子特征的基因。但目前对可可毛色二孢效应子的功能研究还未见报道,效应子与寄主葡萄之间的互作机制并不明晰。
探究效应子基因的转录模式及致病性对研究病原菌效应子与寄主植物的作用机制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对可可毛色二孢特有的效应子基因LT_397进行克隆,得到目的基因ORF全长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LT_397基因受可可毛色二孢诱导转录分析和逆境胁迫转录分析,利用烟草毒力测定体系对效应子LT_397进行毒力测定。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病原菌对寄主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可可毛色二孢菌株CSS-01s由本实验室分离并保存。水稻谷枯病菌(颖壳伯克氏菌)Burkholderiaglumae菌株106619和pEDV5载体由中国农业大学孙文献课题组馈赠。本氏烟Nicotianabenthamiana培养条件为26℃,L//D=14h//10h,取生长4周烟草进行接种试验。
完全培养基(CM):6g/L酵母提取物、3g/L酪蛋白、10g/L葡萄糖和0.1%(V/V)微量元素混合液[20,21];基础培养基(MM):6g/LNaNO3、0.5g/LKCl、1.5g/LKH2PO4、0.5g/LMgSO4、10g/L葡萄糖;缺碳源基础培养基(MM-C):6g/LNaNO3、0.5g/LKCl、1.5g/LKH2PO4、0.5g/LMgSO4;缺氮源基础培养基(MM-N):0.5g/LKCl、1.5g/LKH2PO4、0.5g/LMgSO4、10g/L葡萄糖;培养基pH均调至6.5。
LATaqDNA聚合酶、pMD18-T载体、SYBRPremixExTaqTM购自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Trizol和反转录酶SuperScript®Ⅲ购自Invitrogen公司。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Trans5α感受态购自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其他常规化学药品均为分析纯。
1.2试验方法
1.2.1LT_397基因的克隆
采用TRIzol法(Invitrogen)提取可可毛色二孢CSS-01s总RNA,利用SuperScript®Ⅲ反转录体系合成cDNA。设计LT_397特异性引物(登录号GenBank:KAB2577062.1),上游引物为Lt397-F:5′-ATGCGCGCCGCAGCCCTCATTC-3′;下游引物为Lt397-R:5′-GTTGGCGTCTTCGTAAACGAAGTC-3′,由上海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成。以反转录生成的可可毛色二孢cDNA为模板PCR扩增LT_397基因,反应体系(50μL):10×PCRbuffer5μL,2.5mmol/LdNTPs2μL,10μmol/L上游和下游引物各1μL,LATaq0.4μL,cDNA模板2μL,补水至50μL。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min;94℃30s,60℃30s,72℃1min,共32个循环;72℃延伸10min[22]。PCR产物用1.5%的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检测,采用DNA凝胶回收试剂盒对目的基因进行纯化回收,并与pMD18-T载体连接,转化大肠杆菌Trans5α,挑取单克隆进行菌液PCR验证,阳性克隆送至北京擎科新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测序。
1.2.2效应子LT_397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利用EditSeq和ExPAsy软件对LT_397进行氨基酸序列分析;SignalP4.1Server预测LT_397氨基酸序列信号肽[23,24];使用Protscale和SOPMA软件测定LT_397跨膜螺旋等二级结构和蛋白质表面氨基酸分布;Swiss-Model预测LT_397蛋白的结构模型[25]。
1.2.3逆境胁迫处理对LT_397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检测不同胁迫处理条件下可可毛色二孢CSS-01s效应子LT_397基因的转录情况。营养胁迫处理:将CSS-01s菌株于CM液体培养基上26℃160r/min摇培24h,离心收集菌丝,随后将菌丝分别置于缺碳源MM-C和缺氮源MM-N培养基上生长4h[26,27]。氧化胁迫处理:将CSS-01s在CM液体培养基上培养24h后,向培养基里分别加入H2O2至终浓度为5mmol/L和10mmol/L处理4h[28]。高温胁迫处理:CSS-01s在CM液体培养基上培养24h,转移到42℃培养箱静止45min[29]。离子胁迫处理:CSS-01s在CM液体培养基上培养24h,离心收集菌丝,分别转移到浓度为1mol/LNaCl和浓度为0.1mol/LLiCl的MM培养基中处理4h。酸碱胁迫处理:CSS-01s在CM液体培养基上培养24h,离心收集菌丝,转移到pH分别为4和8的MM培养基中处理4h。紫外线UV胁迫处理:将CSS-01s在CM液体培养基上培养24h后,用UV-B辐射测定仪(北京师范大学光电仪器厂)进行测定,辐射强度为5kJ/m2,分别设处理时间为5min和10min[30,31,32]。处理完毕后,将离心收集的菌丝置于液氮中速冻,-80℃保存。
1.2.4qRT-PCR检测LT_397基因的转录水平
液氮研磨菌丝后,采用TRIzol(Invitrogen)法对处理样本RNA进行提取。RNA经DNaseI(TaKaRa)消化处理后,运用SuperScriptⅢ(Invitrogen)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为模板进行实时定量PCR扩增(qRT-PCR)。设计qRT-PCR特异性引物,LT_397基因(登录号GenBank:KAB2577062.1)(F:5′-CATCACCTACACCACCTAC-3′;R:5′-CTCCTTGTCGTATTCAGTCT-3′);LtActin基因(登录号GenBank:AY846879.1),(F:5′-TCTTCGCTCGAGAAGTCGTA-3′;R:5′-ACAATGGAAGGTCCGCTCTC-3′)。参照TaKaRa说明书,采用SYBRGreenI染料法进行荧光定量PCR,反应在ABI7500Real-timePCR检测系统上进行。PCR反应体系:10μLSYBRPremixExTaqTM、0.5μL上游引物(10μmol/L)、0.5μL下游引物(10μmol/L)、0.4μLROXReferenceDyeII,0.5μLcDNA模板、补水至20μL。反应程序为:95℃预变性3min;95℃30s,60℃30s,72℃30s共40个循环。每批检测3次,设3个生物学重复。根据实时荧光定量PCR得到的Ct值以及标准曲线,采用2-△△Ct法分析试验数据[33]。以接种可可毛色二孢时间0h作为参照(转录水平为1),计算LT_397基因受可可毛色二孢不同侵染时间的相对转录水平。以未做胁迫处理的样本CK作为参照(转录水平为1),计算LT_397基因逆境胁迫处理时的相对转录水平。
1.2.5效应蛋白LT_397毒力测定
以397-T为模板,用引物397F(5′-ACTCGAGGGCCCTGTGGAAAAGCGTC-3′)和397R(5′-AGGATCCGTTGGCGTCTTCGTAAACG-3′)进行PCR扩增(扩增反应1.2.1),扩增得到的片段连接到T载体上,得到的重组载体命名为397XB-T。由北京擎科新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测序验证。用XhoI和BamHI双酶切397XB-T载体,回收小片段插入到pEDV5载体的XhoI和BamHI酶切位点间,得到的重组载体命名为pEDV-397。
参照Sharma等[34]和Zhang等[35]的方案,挑取颖壳伯克氏菌单菌落接种于LB液体培养基,28℃振荡培养至OD600=0.8。4℃下800g离心10min,弃去上清。用25mL预冷的10%甘油溶液轻轻悬浮细胞,4℃下800g离心10min,弃上清,重复上述步骤一次。最后加入700μL预冷的10%甘油溶液悬浮细胞,即为颖壳伯克氏菌感受态细胞。采用电激转化方法,将pEDV-397载体转入颖壳伯克氏菌感受态细胞。取200μL培养液,涂布于含25mg/L庆大霉素(gentamicin)的LB固体平板上,28℃倒置培养筛选获得转化子,并利用PCR验证转化子是否构建成功。
将转化子和空载菌株接种于10mL含有25mg/LGM的LB液体培养基中,28℃,180r/min振荡培养过夜。用0.9%NaCl调整OD600=0.1。用1mL注射器将菌液注射入烟草叶片下表皮。2~3d后观察细胞坏死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LT_397基因PCR结果分析
设计特异性引物,以可可毛色二孢的cDNA为模板,克隆LT_397基因,测序分析结果表明,LT_397开放阅读框(ORF)全长1140bp(图1)。
图1LT_397基因的扩增
2.2LT_397蛋白的基本性质与功能分析
2.2.1LT_397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以NCBI中基因登录号KAB2577062.1序列为参照序列,利用ExPAsy在线软件分析LT_397的开放阅读框。如图2所示:LT_397基因是编码379个氨基酸的多肽。EditSeq软件分析该多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0.8kD,有17个碱性氨基酸、51个酸性氨基酸、131个疏水性氨基酸和137个极性氨基酸,含有11个Cys。等电点为3.79,在pH为7时,电荷为-34.06。
图2LT_397基因序列与氨基酸组成图
2.2.2LT_397信号肽分析
信号肽指的是一段通常位于蛋白质N端,在新合成的多肽链中指导蛋白质合成及跨膜转移,大小为15~30个的氨基酸多肽。它一般由3部分组成,即疏水核心区、信号肽的C端和N端[36]。使用SignalP4.1Server在线软件对可可毛色二孢效应子LT_397蛋白序列进行分析,预测其信号肽由16个氨基酸组成(图3)。
2.2.3LT_397蛋白的亲水性和疏水性分析
维持蛋白质结构特征的主要因素是疏水和亲水间的平衡。疏水作用有利于与氨基酸的基团形成氢键等作用力使蛋白质结构稳定,因而蛋白质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分子内的疏水相互作用[37]。使用在线软件Protscale分析LT_397蛋白分子的亲水性和疏水性,并根据蛋白的得分数(Score)来计算蛋白的亲、疏水性。结果表明,该蛋白的氨基酸Score值在3~-3.5(图4)。疏水性质用正值来表示,亲水性质用负值表示,且绝对值越大,亲、疏水的性质则越明显[37]。用Protscale工具统计分析显示GRAVY值为-0.244(最小值:-3.300,最大值:2.711),表明LT_397为具有较强亲水性的蛋白质。LT_397蛋白前15~20个氨基酸均为疏水性氨基酸,表明在N端有一典型的疏水区域,可能与信号肽的组成相关。
图3LT_397信号肽分析
图4LT_397蛋白的亲水性和疏水性分析
2.2.4LT_397蛋白二级结构分析
使用在线软件SOPMA对LT_397蛋白的二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LT_397氨基酸序列的二级结构是由31.13%的α螺旋、15.83%的延伸链区和49.39%的无规则卷曲并通过3.43%的β转角进行连接构成。
2.2.5LT_397蛋白三级结构分析
使用BlastP对LT_397蛋白进行同源序列比对,选择同源序列E值低的氨基酸序列OMP81863.1作为预测模板,并使用Swiss-Model查询同源序列的蛋白质三级结构,从而预测得到LT_397蛋白三级结构。结果如图5所示:LT_397是单体,没有与其结合的配体;该蛋白质三级结构主要由2个螺旋结构并通过α螺旋和无规则的残基片段构成,并且通过β转角连接、折叠形成这种“背包形”的蛋白结构。
图5可可毛色二孢LT_397蛋白三级结构预测
2.3LT_397受逆境胁迫诱导转录分析
以LtActin基因作为内参基因,利用qRT-PCR分析不同侵染时间下可可毛色二孢对LT_397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LT_397受到可可毛色二孢诱导上调表达,相对转录水平在24h达到最高,是对照的2.85倍,之后转录水平逐渐下降(图6)。可可毛色二孢胁迫处理后效应子LT_397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均高于未胁迫处理样本(图7)。在营养吸收方面,氮元素的缺少诱导LT_397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上升明显,相对转录水平为18.86;氧化胁迫处理中,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随H2O2浓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10mmol/LH2O2处理下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为15.20;热胁迫处理中,45℃高温处理的样本相对转录水平为3.98;在离子胁迫下,NaCl处理的样本中LT_397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是4.75,而LiCl处理下相对转录水平与对照水平相比,转录水平微上调,相对转录水平为2.30;酸碱胁迫处理发现:与适宜的pH值5~7相比,弱酸弱碱都会造成LT_397基因转录水平的上升,但碱性条件下基因的转录水平更高,相对转录水平为8.66;UV胁迫发现:紫外线照射时间越长,LT_397基因相对转录水平越高,UV照射10min的LT_397基因相对转录水平为18.78。
图6可可毛色二孢侵染后不同时间LT_397的相对转录水平
图7LT_397基因在不同逆境处理下的转录模式
2.4效应子LT_397可抑制颖壳伯克氏菌诱导的HR反应
效应子LT_397转入颖壳伯克氏菌感受态细胞后,在含有25mg/L庆大霉素的LB固体平板上挑取生长的单克隆转化子,进行菌液PCR验证。如图8所示:阳性转化子PCR扩增得到约1000bp大小片段,阴性对照pEDV空载体无假阳性的条带出现。将验证成功的转化子进行测序验证,也证明重组质粒pEDV-397构建成功。
图8pEDV-397转化子验证
图9效应子LT_397可抑制颖壳伯克氏菌在本生烟中诱导的HR反应
植物病原真菌通常通过效应因子克服宿主免疫。颖壳伯克氏菌自身能够在本生烟上诱导很强的过敏性坏死反应[34]。因此我们构建了pEDV-397载体,利用颖壳伯克氏菌三型分泌系统将效应子LT_397分泌到植物细胞内。结果如图9a所示,在本生烟上瞬时表达效应子LT_397,正常条件下生长3d后观察发现:瞬时表达效应子LT_397的叶片HR面积小于对照。选取10组处理样品测量HR反应直径,统计结果如图9b所示,在烟草叶片中,表达效应子LT_397的HR反应平均长度为0.55cm,而对照组平均长度为1.74cm,说明该效应子可抑制颖壳伯克氏菌诱导的HR反应。
3、讨论
大量研究报道发现,植物病原真菌效应子通过多种途径抑制寄主植物的防卫反应,使病原真菌成功在寄主体内定殖、侵入和扩展[35,38,39,40]。然而关于葡萄枝干病害的病原效应子功能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试验克隆了可可毛色二孢特有的效应子LT_397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该蛋白进行理化性质、二级结构和功能结构域预测分析,其编码的氨基酸N端具有一个典型的信号肽区段,含有11个Cys属于分泌蛋白。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LT_397基因在不同胁迫处理的转录模式发现:高温、H2O2、UV处理均可诱导该基因转录水平的提高。
病原真菌效应子对植物免疫系统的调控作用,可通过烟草的细胞坏死反应进行快速检测[41]。部分效应子在烟草的超表达可以引起烟草细胞坏死,另外的效应子可抑制不同激发子诱导的细胞坏死[38,42,43]。本研究通过烟草毒力试验证实:效应子LT_397可抑制颖壳伯克氏菌诱导的HR反应,可能对可可毛色二孢的毒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可可毛色二孢是一种半活体营养型真菌,在侵染植物的早期需要从活体中吸取营养物质,而在侵染后期,则要杀死寄主植物,转换到死体营养,从死体植物组织中吸收营养物质。在可可毛色二孢中可能存在大量功能特异的效应子,它们可能在该病原侵染寄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9,44]。有关可可毛色二孢效应子的作用机制研究有待进一步通过基因编辑、蛋白互作等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探索LT_397等效应子的生物学功能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将有利于揭示可可毛色二孢的致病机制,进一步寻找和设计药物新靶点,为创建持久、高效的绿色防治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斯怡.中国葡萄产业及其旅游开发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7.
[8]程燕林,梁军,吕全,等.葡萄座腔菌科研究进展—鉴定,系统发育学和分子生态学[J].生态学报,2011,31(11):3197-3207.
曹阳,邢启凯,李铃仙,徐品三.可可毛色二孢效应子LT_397基因的克隆及转录分析[J].植物保护,2021,47(02):62-69.
分享: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的重视,昌宁县积极响应,认真贯彻落实农机购置补贴、高素质农民培育等强农惠农政策,致力于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协同发展。这一进程不仅深刻改变了昌宁县农业生产的面貌,也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和满足广大群众对机械化生产加工的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25-01-1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加工、饮用茶的国家。中国作为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的故乡,且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我国茶叶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在人们的生活中,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消费品,也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现今,茶叶作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已经风靡世界各地。
2024-11-20根据香芋生产前期生长量小,行间空间较大的特点,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种植习惯,在横溪镇先后开展了春马铃薯套种香芋、香芋套种鲜食春大豆、香芋套种鲜食甜玉米+旱稻等试验示范,因鲜食甜玉米市场行情好,农民接受度高,于2022-2023年连续开展了2 a香芋套种鲜食甜玉米—旱稻栽培模式的试验示范。
2024-11-20我国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的相关报道和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初[1~3]。地膜的使用有利于土壤保温保墒,节约农业用水用肥,防除杂草,促进花生早发,改善花生品质,增产20%~30%,还可促进耕作制度的改革和调整[4,5]。近20 a来,花生覆膜栽培面积稳定在120万hm2以上,占全国花生种植面积的25%~27%[5,6]。
2024-11-19糖是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生物发酵菌液通过6个月的有氧发酵而成,含多种生物有益菌。生产实践表明,在大棚马铃薯生长发育期间,叶面喷施红糖与生物发酵菌液混合液,具有提高马铃薯抗旱、抗寒、抗病能力,促进叶片厚实浓绿,防止植株早衰等综合效果。
2024-11-19本文立足现有杂交水稻制种气象保障服务,围绕满足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从构建智能观测站网、发展“智慧化”服务技术、完善智慧型社会化服务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4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建立现代杂交水稻制种气象保障服务体系的对策,为构建现代杂交水稻制种气象保障服务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2024-11-13各地区探索了适宜藜麦规模化生产的栽培方式。钱欣[8]研究指出,合理的前茬作物及多样的栽培方式能起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作用,进而促进作物生长;薛乃雯等[9]研究指出,藜麦苗期间作豆科作物可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和全磷含量。
2024-11-13花椒作为重要的调味品,在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机体调节功能等方面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其在食品、保健和药用等方面的应用,开拓出了新的商品产业链[1]。商品花椒对营养、成分、外观和口感等品质要求较高。其品种丰富,种植区域广阔,应用范围较全面,相关学者对该作物的品种选择、栽培技术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2024-11-13石灰作为常规改良剂,被广泛运用于酸化农田改良,施用石灰可以明显提高土壤p H和盐基饱和度,增加交换性Ca2+、Mg2+的含量,降低土壤交换性铝含量[7]。瞿飞等[8]、王梅等[9]研究认为,石灰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低,在农业生产应用中较为常见,是中和农业酸性土壤的有效措施之一。
2024-11-13马铃薯属于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生长周期短、营养价值高且适应性强,被广泛种植[1]。马铃薯除用作于粮食、蔬菜、饲料和加工原材料外,还是一种潜在的新型能源材料,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2]。该作物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种植,是其重要的经济农作物之一[3]。
2024-11-13人气:2191
人气:1123
人气:839
人气:651
人气:61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植物保护
期刊人气:1347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0529-1542
国内刊号:11-1982/S
邮发代号:2-483
创刊时间:1963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21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861
影响因子:0.419
影响因子:0.119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