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分析了传染病防治体系中中医缺位的现状和原因,结合历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构建中医药全面参与传染病防治体系的解决方法,为完善中医传染病防治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凸显了中医药的作用,也暴露了传染病防治体系中中医缺位的现状。如何构建中医药全面参与的传染病防治体系,本文结合新冠肺炎的防治工作,对中医传染病防治体系的建设提出思考和建议。
1、传染病防治体系中中医缺位的现状
目前国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确诊有8万多病例。在全国28个省市区医院600多家中医院派出4900多名医务人员奔赴一线参与救治。尽管本次疫情中医药的参与力度和广度大大提升,但在救治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如,疫情之初对中医药认识程度不够;部分地区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较低,中医药参与救治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长期以来,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治方面,参与的及时性、普遍性、深入度等方面始终存在诸多不足。究其原因,可总结为以下方面。1)纵观全国,除湖北外,全国各省市没有一家中医院作为新冠肺炎的定点收治医院;在全国也极少有专业性的中医传染病医院,大多是按综合性中医院内的感染科设置;2)很多省市的传染病救治专家组成员无中医药专家,在ICU的危重症患者救治中,中医药的参与率仍然偏低;3)绝大部分三甲中医院应对日常传染病诊疗的发热门诊和急诊普遍规模小,设置不规范,不能安全有效地应对日常传染病的接诊工作,更不能有效地开展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工作;4)中药药物筛选、处方疗效的确证等需要实验室研究平台,但全国中医院或中医药大学均不具备开展此类研究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2、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体系建设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中医药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抗疫史。据史料记载,汉代以来共经历300多场抗击瘟疫流行的斗争。早在殷商甲骨文便有“疥、疟、风”等传染病名的记载。《素问·刺法论》言“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提出“疫”之病名,以五行分五疫,并指出其具有相互传染的特性。东汉末年战事连年、瘟疫四起,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记载“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足见“伤寒”疫病致死率之高。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明确地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治疟,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受之启发创立性使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素而为全球近千万疟疾患者造福。明清时期,许多温病巨擘著书立说,如吴又可《温疫论》、叶天士《温热论》等,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温病(瘟疫)辨证论治体系。时至今日,这些理论仍被运用于抗击瘟疫,广泛指导着医疗实践。2003年的SARS疫情在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爆发,发现病例达8 400多例,病死率为11%。据统计,中国境内确诊5 327例,死亡349例,病死率为7%,其中广东为3.8%。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医药参与的程度和参与治疗时机的早晚。我院作为收治非典病例的定点医院之一,自2013年1月7日接诊第1例SARS患者开始,到同年5月底,共收治SARS患者11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除7例合并有严重心脑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死亡外,其余105例均治愈出院。后续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SARS具有缩短平均发热时间、改善全身中毒症状、促进肺部炎症吸收、降低重症患者病死率、改善免疫功能、减少激素用量、减轻副作用等优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推荐中医药治疗方案》应用到抗击SARS的一线当中。
在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确定了湖北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市中医院等定点医院,紧急调集中医医疗队支援武汉,筹建了江夏方舱医院,使中医尽早地参与到救治中,使患者得到了系统规范的中医药治疗。据统计,痊愈出院的患者中90%以上使用了中医药。同时,各地中医专家也根据新冠肺炎的中医证候特点,设计了中药预防方案,加强了中医治疗的参与度。中医药在新冠疫情中的应用,进一步证实了中医药可在传染性疾病防治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构建中医药全面参与的传染病防治体系,将进一步提高中医参与传染病,大大提高新发传染病防治的效率。
3、构建中医药全面参与的传染病防治体系
3.1设立中医/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医院
在重大疫情来临时,没有专业的、规范的传染病医院,是不能及时、有效应对传染性疾病的诊疗工作。新冠疫情期间,中医院明显处于弱势状态,除湖北外,其他省市没有中医院作为定点收治医院,中医师不占主导地位,也就不能很好地实施中医治疗,更谈不上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因此,建议依托有条件的三甲中医院,在全国分片建立中医传染病医院。一是做好规划,仔细分析既往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和防疫情况,在每个省建立1~2家中医传染病医院。为节约经费与提高效率,中医传染病医院依托有一定基础的三甲中医院建立或在三甲中医院内建立独立的传染病楼。二是中医传染病医院或传染病楼的编制由各省/市编办给予一定的人事编制,传染病医院或传染病楼要突出平战结合,规范化建设和物资贮备纳入政府经常性预算。三是中医传染病医院要参与日常的传染病诊疗和重症传染病的收治,其设计与建设按“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进行。四是在传染病防控规划中,新发传染病发生后可考虑优先集中收治到中医传染病救治体系健全的中医类医院,及时采用中药进行干预。
3.2改扩建中医医院发热门诊和急诊
发热门诊与急诊科是传染性疾病发现的前哨站点。当前,全国中医医院的急诊科普遍偏小,没有发热门诊或发热门诊不规范,需从以下方面进行提升和改造。一是对全省二甲以上中医院的发热门诊和急诊科进行全面检查,列出不标准、不规范及需要整改的清单。二是针对各家中医院发热门诊与急诊科的区位功能进行重新规划,对不能经过改造为适合发热门诊要求的中医院关停发热门诊;对不达要求的急诊科要求医院进行达标改扩建。三是省/市财政对中医院发热门诊和急诊科的改扩建给予财政资金支持。
3.3建立国家级和省级中医药传染病研究机构
没有中医药传染病研究机构,就没办法进行长期、系统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研究,也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作用。以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来说,主要资助的乙肝、结核病、艾滋病等专项项目中,部分设置有肝病科、感染病科的中医院可能有机会参与,但结核病尤其耐药结核菌的治疗问题,中医几乎难以介入相关研究工作。另外,基础研究方面,即使流感的实验研究,也需要在P2实验室开展,而目前有建立P2实验室的中医院或中医药大学寥寥无几。因此,加大投入建立中医药传染病研究机构,是提高中医药防治传染病能力和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是做好全国统筹,设立国家级的中医药传染病研究机构,并根据区域特点设立省级中医药传染病研究机构,如在内蒙古自治区等牧区设立“草原人畜共患病中医研究所”,在广东设立“岭南中医传染病研究院”等,这些研究机构可以依托三甲中医院设立;二是探索在国家和省级疾控中心成立中医药研究室,负责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瘟疫预测与预警、抗病毒中药活性物质筛选平台建设等;三是国家科技部和省级科技项目每年给予传染病中医研究一定的项目资金支持,适时建立供中医药研究的P3实验室,进行传染病中医药防治药物的评价及新药的研发等。
3.4开展中医传染病学科的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
中医学经典著作《伤寒论》《温病条辨》《温疫论》等与传染病学密切相关,虽然目前中医药大学普遍开设有《伤寒论》《温病学》课程,但中医生对传染病西医知识的接触有限,对传染病防控知识缺乏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因此,建议成立中医传染病重点学科,可从现有的急诊、呼吸、肝病、重症医学队伍进行遴选学科带头人和后备学科带头人,紧密联系实际,进行中医传染病学科临床实战人才培养;建议中医药大学普遍开设《中医传染病学》或《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课程,使同学们在学习传染病相关经典理论的同时,进一步全面了解和认识传染病,系统掌握传染病防控的专业知识,为未来将中医药作为一种干预手段很好地契入到传染病的防控、防治中去提供知识储备。
文章来源:丁邦晗,刘云涛,张忠德,李俊.加快完善中医传染病防治体系建设[J].中国中医急症,2021,30(04):568-569+574.
分享:
乙肝主要传染期包括急性期、疾病潜伏期、慢性活动期。乙肝是常见的肝病类型,加强乙肝的防治是目前传染性疾病防治的重要内容[3-5]。母婴垂直传播是造成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通过婚前乙肝标志物检测,能够确定是否已经感染或者带菌传染性程度,可良好防治此类人群,进而控制疾病传播,对促进全面健康素质提升具有重要作用[5-6]。
2025-03-11虫媒传染病是指被节肢动物(如蚊、蚤、白蛉、蜱、螨等)叮咬而感染发病,以媒介的生物性或机械性传播将病原体从宿主动物传给动物或人类而引起,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传染病[1]。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虫媒传染病威胁着全世界80%以上的人口,每年有70多万人死于虫媒传染病,一半人口面临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风险[2]。
2025-02-25仔猪黄痢主要是由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传染病,临床上以肠炎和败血症为主要特征,仔猪患病后排黄色稀粪并迅速死亡,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患猪主要病理变化集中在肠道,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出现急性卡他性炎症,当机体组织出现炎症时,会导致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
2025-01-08据统计,新冠肺炎对中国餐饮业、文旅业以及工业造成了数千亿损失。一些专家学者从细胞、分子等微观结构了解并分析新冠肺炎传染机理,从生物数学角度出发去探索新冠肺炎的传播规律,以此来研制相关药物和疫苗、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来防控新冠疫情的复发并为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预测[1–10]。
2024-12-0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发布的 2019年全球前10位死亡原因中,呼吸道感染位居第4位,导致260万人死亡。呼吸道感染具有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潜伏期短、发病急等特点,急性加重患者的长期预后较差,5年死亡率约为50%。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包括Inf、MP、RSV、HRV、HADV等,多样且复杂。
2024-11-21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是目前唯一可用的M.tb疫苗,对儿童播散性结核病可发挥有效预防作用,但对成人的长期保护效应有限[2]。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发现,与野生株相比,BCG丢失了100多个基因编码序列,即所谓差异区域(regions of difference,RD),其包含了16个区域(RD1-RD16)[3]。
2024-11-15症状监测是指系统、持续地收集、分析临床确诊前出现的与疾病暴发相关的信息,早期发现疾病暴发的迹象,以便作出公共卫生反应。症状监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对传染病早期发现和预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大型活动期间开展症状监测是国际上通用的公共卫生防控措施之一,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等活动中均有开展。
2024-11-04据报道,我国的传染病死因中,狂犬病紧随艾滋病、结核病和病毒性肝炎之后,排名第4位,狂犬病仍然是国内引起死亡的主要传染病之一[1]。随着狂犬病预防知识宣传形式的多样化,狂犬病的防治知识被人们更多知晓[2],越来越多的人接种了狂犬病疫苗,且一部分人已反复多次地进行了狂犬病疫苗接种。
2024-10-11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伴随着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传染病的流行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传染病也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大类。传染病监测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部分,长期持续性地开展传染病监测,对疾控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2024-10-02蚊虫是重要的媒介生物,可传播登革热、黄热病、乙型脑炎(也称日本脑炎)、西尼罗热、寨卡病、基孔肯雅热和辛德毕斯病等多种具有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病毒性疾病。上述疾病的病原分别是黄病毒属的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DENV)、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YFV)、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
2024-10-02人气:11018
人气:9700
人气:9317
人气:9154
人气:870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传染病信息
期刊人气:2391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宣传部
主办单位:解放军第302医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7-8134
国内刊号:11-3886/R
邮发代号:82-990
创刊时间:1988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440
影响因子:1.212
影响因子:0.321
影响因子:3.24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