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4月,党中央在重庆市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指出要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做大做强一批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四川是我国的战略腹地,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四川加快打造清洁能源示范省,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能源保供压力较大、能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能源结构单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储能尚有短板等问题。为此,需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能源消费革命、促进多能互补发展、培育能源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2023年7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科学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202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2024年4月,习近平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做大做强一批国家重要能源基地。2024年5月,四川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指出,要实施清洁能源重大科技专项。四川是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是“西电东送”“川气东送”重要节点和源头,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供给的重要力量。四川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将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更大贡献,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
一、四川省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面临的总体形势
(一)全球能源安全风险依然存在
近年来,全球主要能源价格高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了全球市场的动荡,俄乌冲突、新一轮巴以冲突等导致供需不平衡加剧。叠加经济复苏带来能源需求增长,极端天气等因素导致可再生能源出现波动性加大,不稳定、不确定和难预料的因素增加,不断冲击着全球能源供应链和产业链的稳定。美国和欧盟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战,逐渐蔓延至清洁能源领域。在这一背景下,国际能源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全球能源治理体系面临深度调整,多国围绕能源安全展开博弈,确保能源安全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首要任务。
(二)低碳发展进程加速
提高非化石能源的使用占比,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要之举。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广泛支持清洁能源。在全球推动气候变化等共同因素作用下,世界能源清洁低碳发展大势已成。绿色发展成为未来世界能源经济核心竞争力,可再生能源引领清洁能源投资持续增长。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远的经济社会系统变革,已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双碳行动将促进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清洁能源将成为消费增长的主导力量。根据《四川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1.5%左右,到2030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3.5%左右。
(三)新质生产力成为重要动力
新型能源体系是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能源,利用先进技术和新的系统形态来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是一种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驱动,需要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形成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质量跃升发展,提高能源产业链竞争能力。聚焦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能源科技创新,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打造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可研发出更高效、更环保的新能源技术和产品,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四)氢能成为国际能源领域新焦点
氢能作为清洁、高效、可再生的能源,被誉为二十一世纪最具潜力的二次清洁能源,是清洁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其制取、储存、运输和应用等技术备受全球关注。氢能的应用呈现多元化趋势,目前主要集中在工业、交通、电力和储能等领域。氢能具有大规模、长周期的特征,其容量是太瓦级,储存时间可达1年以上,还可跨区域、长距离运输,能有效提升电网系统的灵活性和安全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在氢能与储能等六大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实施孵化与加速计划。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前沿新兴氢能等产业发展。
二、四川省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优势分析
(一)清洁能源资源丰富
四川省具有清洁能源资源禀赋优势,是全国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拥有丰富的水能以及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资源,有利于将能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具备建设世界级优质清洁能源基地的条件。四川能源资源较为齐全,不仅水电是全国重要的基地,同时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三江”流域风光资源富集,一体化开发基础较好,易于形成水风光互补。目前,四川正在打造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建成后将新增电源规模约5540万千瓦。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显示,四川天然气总资源量为40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的1/3,居全国第一位,足以支撑四川建成千亿立方米级天然气(页岩气)生产基地。
(二)可再生能源制氢潜力较大
氢能是绿色低碳、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清洁能源,是城市能源转型的理想媒介,是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支撑。氢能作为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四川丰富的清洁能源为制造绿氢创造了条件,可再生能源制氢潜力较大。近年来,四川省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布局氢能产业,出台了许多支持氢能产业发展政策,推动绿氢全产业链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14年3月,四川已集聚氢能上下游企业及科研院所100多家,覆盖“制—储—运—加—用”各个环节,形成集技术研发、装备制造、检验检测、示范应用于一体的生态体系。氢能应用不断拓展,在成都、德阳、内江、凉山等地布局了加氢站,在全省10个市(州)开展氢车示范,川渝共建“成渝氢走廊”加快推进。
(三)高端能源装备提供强劲支撑
清洁能源装备属于四川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是四川绿色能源技术的载体。经过几十年的接续发展,四川能源装备产业已经服务全国,走向世界,为扩大能源供给作出了积极贡献。四川拥有水电、火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燃机发电等领域设计、制造、维修、运营等全产业链能力,发电设备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四川加大能源技术攻关,组建了水电装备、燃气装备、氢能装备等众多创新平台,提升了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成都市、德阳市高端能源装备集群”是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是引领能源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正在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迈进。
(四)发展储能产业具有先天优势
新型储能是四川省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动力电池受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拉动,成为四川省增长较快的产业领域,2023年四川省动力电池全年产值同比增长17.8%。钒电池储能具有高安全、大容量、长寿命等特点,是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在大规模长时储能领域中将占据主导地位。四川省锂矿资源储量丰富,排名位居全国前列,将助力四川打造世界级锂电产业基地。四川也是中国钒资源大省,国土资源部统计显示,四川省钒矿(金属钒)储量占全国储量的63.26%,为四川钒电池储能由示范阶段快速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创造了条件。此外,四川新能源占比不断提高,为钒电池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四川省能源发展现状分析
(一)多能互补电源建设全面提速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四川提速实施多能互补电源项目。大力发展新能源,全球最大水光互补项目柯拉光伏电站等21个新能源项目建成投产。全面开发水电,加快推进常规水电站和两河口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等30个项目建设。创新流域水风光一体化模式,由水电开发主体牵头建设水风光一体化基地,推动雅砻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建设。氢气的生产、储存和应用一系列项目相继落地,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截至2023年,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1亿千瓦,占比86.7%;水电装机容量9759万千瓦,居全国第一位;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343.63万千瓦。千亿产能天然气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天然气(页岩气)产量达到55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位。
图1 2023年全国10大水电装机容量省份排行(万千瓦)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
(二)电网互联互通不断强化
面对绿色低碳转型的迫切需求,四川省加强省内外电网互联互通,与华东、华中、西北及重庆、西藏等电网形成互联,省内的输电通道则将西部清洁能源输送至成都等负荷中心。加快建设西南立体枢纽大电网,发挥四川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的作用,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提供有力电力保障。2023年,核准电网项目99个、同比增长76%。其中,特高压骨干工程加快推进,阿坝—成都东特高压交流工程核准,甘孜—天府南—成都东特高压交流工程全速推进;500千伏环网支撑功能大幅提升,眉山西等12个项目加快建设,建昌—叙府等8个项目建成投产。同时,争取2.2亿元中央预算支持35个脱贫地区农村电网建设改造。
(三)绿色低碳发展稳步推进
随着四川省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逐步扩大,四川绿电供应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双碳”目标的实现。2023年,13个水电站、18个风电项目等加快建设,35项迎峰度夏和度冬电网工程建成投产,年度新增电网供电能力超1000万千瓦,能源电力供应保障有力。配置新能源资源500万千瓦,实施工业生产等领域电能替代项目2个批次目录,全年累计完成替代电量176亿千瓦时,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6.4%。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全省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31.6万台,比上年同期增长97.5%,充电总功率为548万千瓦、在全国排名第六。
(四)能源创新人才加快聚焦
随着能源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四川加快能源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为推动人才发展,四川省出台了人才支持政策,各地也打出组合拳。成都市紧随国际能源新趋势,聚焦未来产业广泛引才。宜宾市立足新能源领域,引入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合打造新兴产业人才聚集平台。乐山为吸引光伏产业高层次人才,单设晶硅光伏专项人才资金。遂宁市以锂电人才引进为抓手,计划到2025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户以上。同时,遂宁还专门修建了锂电科技学院,为射洪锂电产业园培养高技能人才。西南石油大学在全国首开天然气工程学科,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等大型能源类企业共同建设国家级天然气现代产业学院。
四、四川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保供压力较大
随着四川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今后一段时期能源需求将保持刚性增长。从需求端来看,四川省“十四五”以来用电量年均增速比全国高出2个百分点。根据四川省电源电网发展规划(2022—2025年)预测,到2025年四川省最大用电负荷将达到8900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为4870亿千瓦时,年均增速分别为9.7%和10.4%。
(二)能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2023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9.22万亿千瓦时,四川用电量为3711亿千瓦时,仅占广东用电量的43.6%,在全国各省份用电量排名中居第九位。“丰余枯缺”矛盾突出,全省调水电机组装机中径流式电站占66.4%,季以上调节能力的水库电站仅占水电装机的33.6%,年调节水库更少。四川新能源分布大多集中在川西及攀西地区“三州一市”,远离成都等负荷中心。就调节能力而言,根据国家电网数据,四川省用电负荷最大峰谷差已高于2000万千瓦,但火电调节能力仅为550万千瓦。煤炭行业受资源禀赋和运输通道制约。储气调峰能力不足,气电建设缓慢,天然气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能源结构单一问题突出
图2 2023年各省份用电量前十排名(亿千瓦时)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23年,四川省发电量为4712.6亿千瓦时。其中,水力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76%,火力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19.5%,风力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3.6%,太阳能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0.9%。全省电力供给高度依赖水电,在极端情况下高比例水电存在保供不力的风险问题,亟须增强新型能源体系的韧性和安全性。
(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
图3 2023年四川发电量结构占比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四川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煤炭消费持续下降,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近年来,在“双碳”背景下,四川能源消费结构快速向低碳清洁化转型,清洁能源的比重不断增大,煤炭的占比逐步缩减。虽然四川新能源发展较快,但现阶段规模仍较小。在新能源安全替代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情况下,煤炭的去除过程过快,将会导致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存在隐患,需要处理好能源保供与能源低碳转型的平衡。
(五)储能仍是短板
随着四川省风电和光伏发电占比的提高,消纳问题也随之而来。光伏发电受日照的影响,风力发电受季节风的影响,“靠天吃饭”特征明显。电力运行高峰时段顶峰能力不足与低谷时段消纳问题并存,影响电力供需平衡。电力系统不能较好地适应新能源发展需要,导致新能源高效利用不足。可再生能源存在间歇性、随机性和波动性的现象,也给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挑战。为保障四川省电网的稳定性,迫切需要加快储能建设。从四川省目前情况来看,新型储能和抽水蓄能形成足够支撑能力尚需时日。新型储能中,除锂离子电池储能具有一定规模外,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仍处于示范应用阶段。氢储能成本偏高,其发展仍处于商业化初期阶段。抽水蓄能虽技术相对成熟,但建设周期较长。现阶段,新型储能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性仍需提升,实际应用效果也需进一步验证。
五、四川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路径
(一)加快建立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体制机制,形成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协同保障能源安全的政策机制、构建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体制机制、加快能源市场体系建设、完善能源监督管理体系,激发各种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活力,增强能源高质量发展动能,形成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制度保障。强化政策引导与市场推动,加大政策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与运营。完善可再生能源市场化消纳机制,促进可再生能源跨区跨省消纳。
(二)深入推进能源消费革命,打造绿色能源消费生态
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指引,加快推进能源消费方式转型,持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序开展化石能源的消费替代,稳步提升水电、风电、光伏发电、氢能、天然气等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增加新能源供给消纳能力,有序推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要领域电能替代、燃料替代、原料替代,支持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发展。加强终端用能的清洁替代,在消费侧采取电能、氢能、太阳能直接利用等多种手段。
(三)促进多能互补发展,提升能源供应链韧性
促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增强能源生产供给能力。夯实水电主体支撑地位,推进清洁能源走廊建设。集中开发风能和太阳能,加快建设“三州一市”光伏发电基地和凉山州风电基地。持续增加天然气生产供应,稳步推进“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建设。高水平推进成渝“氢走廊”建设,扩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数量。放宽四川省化工园区内制氢监管限制,允许在非化工园区开展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
(四)培育能源新质生产力,引领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推进四川能源科技自立自强,争取成为清洁能源科技创新策源地。聚焦水风光氢天然气等领域,打造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研究探索推广虚拟电厂、新能源可靠替代、新型储能多元化应用等新技术。推动分布式能源转化设备、储能设备、智能终端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抢占能源技术创新制高点。利用数字技术,提升能源生产、输送、交易和消费等环节运转效率。
(五)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有效支撑新型能源体系
加快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以电力为核心的能源体系实现多种能源的高效转化和利用。打造数智化坚强电网,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发展新能源微电网、光储直柔等新模式新业态,提高可再生能源就地就近利用规模。加强外送通道建设,提高新能源消纳和发展空间。加大调节性电源建设力度,大规模开工建设抽水蓄能项目,大力度推动新型储能发展。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创新商业发展模式,合理疏导储能成本,推动储能行业降本增效,实现储能产业化发展。
基金资助: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重大集体攻关项目:四川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吴建强.四川省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2024,(10):131-134.
分享:
2023年7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科学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202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2024-10-14在国家的经济发展建设中,电网企业以人民群众的用电需求为出发点,为人民群众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和一流的供电服务,保障我国电网系统平稳运营。电网企业要做好现代化建设和未来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的企业治理体系,加强企业系统的管理能力。内部审计能够依照国家有关标准和电网企业的管理制度,对企业的运行情况进行全方面监管。
2021-01-29就目前来看,机器人、无人机、无人驾驶车辆等新技术、新业态,如油罐清洁机器人、运维机器人、无人监测等技术等,已在油气生产中大量运用,这无疑将推动企业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但对过去一直“以单一系统的纵向延伸为主,能源系统间物理互联和信息交互较少”的传统能源系统建设来说,也必然将带来一次巨大冲击。
2020-09-19电能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能源之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整体的能源需求量逐步增加。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节能环保理念成为了各行各业新型的发展理念。从目前发展形势来看,水能发电设备成为了目前电厂发电的重要设备。本文对电厂水能及动力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应分析。
2020-07-09汽轮机是火力发电厂发电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运转过程而言,油系统是关键与核心所在,无论是汽轮机运转速度还是运转稳定性都会受到其影响。但是在汽轮机实际运行过程中,油系统出现故障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仅影响了汽轮机的正常运行,而且还制约了发电量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鉴于此,本文主要讨论了汽轮机油系统常见故障原因,最后提出了具体的防控策略。
2020-07-07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出现能够有效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污水处理厂在运行过程中会应用大量的电气设备,这就导致污水处理厂的能耗会非常大,如果不对能耗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将会增加污水处理厂的生产投入成本,同时,污水处理效率也会受到影响。
2020-07-0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在世界产品生产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和地位也与日俱增,这对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再加上在中美贸易中美国贸易逆差持续扩大,2017年中美贸易中美国的贸易逆差值达到了3752亿美元。因此,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和维护自身利益,美国针对中国的外贸产品展开了一系列的制裁手段。
2020-07-02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发展以及人口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长江经济带地区间的人口、经济不平衡现象明显,各地区的能源消费情况因此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基于泰尔熵指数,从能源消费强度和人均能源消费两方面,定量分析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区域差异化程度,对“十四五”期间加强能耗“双控”、制定有针对性的能耗控制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20-07-02以绿色植物为代表的生物质能源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分布广、储量大、污染低、可再生等优点。近年来,国内外在此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此背景下,为了推动生物质能源的进一步开发,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政策、规划和指导意见,将生物质的综合利用、产业化和转型发展作为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
2020-07-02自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正在开启新一轮的能源转型和探索未来主力能源发展方向。从能源生产环节来看,多样化的新能源通过转换成电力得到开发与利用,再电气化的发展正在通过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向电能形式转换得以体现;从终端消费环节来看,再电气化的发展正在通过电能对化石能源的深度替代得以体现。
2020-07-02人气:6236
人气:4283
人气:4099
人气:3852
人气:347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商业经济与管理
期刊人气:3498
主管单位:浙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出版地方:浙江
专业分类:经济
国际刊号:1000-2154
国内刊号:33-1336/F
邮发代号:32-49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35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77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