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11684例新生儿听力及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结果分析

  2021-06-15    208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新生儿听力和微阵列法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结果,探讨联合筛查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对2018年10月-2019年09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分娩的11684例新生儿进行常规听力筛查使用(TEOAE+AABR)和常见4个耳聋基因15个位点GJB2(c.35delG、c.176191del16、c.235delC、c.299300delAT),GJB3c.538C>T,SLC26A4(c.2168A>G、IVS7-2A>G、c.1174A>T、c.1226G>A、c.1229C>T、c.1975G>C、c.2027T>A、IVS15+5G>A),线粒体12SrRNA(m.1494C>T,m.1555A>G)联合筛查,听力筛查未通过的耳聋基因携带者在3月龄时进行听力学诊断,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11684例中通过新生儿听力初筛筛查10933例(93.57%,10933/11684)。11684例新生儿中共检出耳聋基因突变416例,基因突变携带率为3.56%(416/11684),男女比例214/202,GJB2突变携带率占比1.76%(206/11684),GJB3突变携带率占比0.30%(30/11684),SLC26A4突变携带率占比1.28%(149/11684),线粒体12SrRNA占比0.27%(31/11684);复合杂合突变与联合基因突变共5例。耳聋基因筛查和听力初筛均未通过者31例,其中复筛未通过8例。3月龄诊断,发现其中1例双耳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聋伴GJB2(c.235delC、c.299300delAT)复合杂合突变,给予佩戴助听器,1岁随访,言语发育正常。5例为轻到中度听力下降,其中5例为单耳或双耳分泌性中耳炎,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新生儿听力和耳聋基因联合筛查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听力损失儿童的有效筛查方式,有助于儿童言语正常发育和迟发性耳聋的预防。针对性的提供耳聋遗传建议,有助于耳聋基因缺陷家庭,有效预防下一代聋儿的出生。

  • 关键词:
  • 基因
  • 感音神经性聋患者
  • 新生儿听力筛查
  • 筛查
  • 耳聋
  • 加入收藏

耳聋是严重影响生存质量的疾病,遗传性耳聋在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超过50%[1]。随着国民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致聋环境因素得到有效控制,遗传因素逐渐成为耳聋的主要致病原因[2]。临床上听力筛查的普遍开展,其防聋成果显著,在此基础上联合耳聋基因筛查,目标在于既可以发现出生时就存在的听力损失,又可以预防遗传因素导致的迟发性、进行性听力损失的发生。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1684例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检测结果,探讨新生儿听力和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9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出生并进行听力及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的11684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新生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行听力和耳聋基因筛查。

1.2筛查方法

1.2.1听力筛查

新生儿出生后48-72小时采用(德国麦科Maico)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进行听力筛查,未通过者于42天回医院进行复筛使用(德国麦科Maico)自动听觉脑干反应(AABR)和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2项均通过表示复筛通过。若任意一项未通过,表示复筛未通过,要求家长于3月龄带孩子回医院或指定的听力诊断中心,进行诊断性听力检查包括DPOAE(丹麦尔听美)、ABR(美国Bio-logic)、ASSR(美国Bio-logic)及声导抗(德国麦科Maico)检查,大于6个月的儿童增加行为测听检查,明确听力损失情况(WHO1997的标准[3])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1.2.2耳聋基因筛查方法

新生儿出生72小时后,采集足跟末梢血,血斑直径≥8mm,自然晾干,送至博奥生物实验室,通过耳聋基因芯片(微阵列芯片法)进行检测,对4个耳聋基因的15个位点:GJB2(c.35delG、c.176_191del16、c.235delC、c.299_300delAT),GJB3(c.538C>T),SLC26A4(c.2168A>G、IVS7-2A>G、c.1174A>T、c.1226G>A、c.1229C>T、c.1975G>C、c.2027T>A、IVS15+5G>A),线粒体12SrRNA(m.1494C>T,m.1555A>G)进行检测,所有阳性样本均行Sanger测序法验证。


2、结果


11684例中通过新生儿筛查10933例,未通过751例,初筛通过率93.57%,(10933/11684);耳聋基因筛查正常11268例,占96.4%(11268/11684)(表1)。

11684例新生儿中共检出耳聋基因突变416例,基因突变携带率3.56%(416/11684),男女比例214/202,GJB2突变携带率占比1.76%(206/11684),GJB3突变携带率占比0.30%(30/11684),SLC26A4突变携带率占比1.28%(149/11684),线粒体12SrRNA占比0.27%(31/11684);复合杂合突变与联合基因突变共5例,其中3例为SLC26A4合并GJB2联合基因突变,GJB2c.235delC与c.299_300delAT突变复合1例,SLC26A4c.1229C>T与c.1975G>C突变复合1例,无纯合突变。耳聋基因突变位点和听力筛查情况见表2、3。

耳聋基因筛查和听力初筛均未通过者31例,其中复筛未通过8例。3月龄诊断,发现其中1例双耳重、极重度感音神经聋伴GJB2(c.235delC、c.299delAT)突变复合,右耳75dBnHL,左耳85dBnHL,给予佩戴助听器,患儿1岁随访,言语发育正常,对声音反应良好。3月龄诊断时,2例正常,5例轻度、中度听力下降,5例均为单耳或双耳分泌性中耳炎,治疗后均恢复正常。6月龄-1岁随访,行听力学随访,5例均对声音反应良好,言语发育正常。


3、讨论


新生儿听力筛查已在全国普遍开展,对防聋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某些基因突变引起的耳聋在传统的新生儿听力筛查中无法检出,因此我们运用微阵列芯片对常见耳聋突变的基因在新生儿中进行同步筛查。

2000年由Green最早提出将新生儿应该进行耳聋基因筛查[4],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微阵列芯片以其快速周转和低成本,使其广泛应用于听力筛查成为可能[5]。听力与耳聋易感基因联合筛查能够从分子水平发现可能存在听力损失的新生儿,分析易感基因突变的流行病学特点,明确遗传性聋高危人群[6]。

本研究中耳聋易感基因突变携带率为3.56%(416/11684),以GJB2基因突变为主(占49.52%),其次为SLC26A4基因突变(占35.81%),然后是GJB3基因突变(占8.41%)和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占7.45%)与先前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7,8]。

中国人常染色体隐性非综合征性听力丧失的最常见基因是GJB2[9],占一半以上病例[10],中国人群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的高携带率是造成中国耳聋高发的重要原因[11]。本地区数据中GJB2的携带率最高,常见突变类型是c.235delC,其次是c.299_300delAT,c.176del16,但c.35delG突变未见,可能与样本量不足有关。研究表明[12,13,14,15],GJB2及SLC26A4突变耳聋患儿,及时佩戴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效果好。本组研究中,1例GJB2(c.235delC、c.299_300delAT)复合杂合突变,在出生3月诊断为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6月龄内佩戴助听器,后期行为测听及言语发育良好。因此,早期联合筛查对于明确病因的聋儿进行干预,有助聋儿言语正常发育。

GJB3在国人的发病率较低,GJB3中的杂合子c.538C>T变异与迟发性高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有关[16],GJB3c.538C>T为不全外显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7],本组研究中35例GJB3突变基因携带者,随访1年,除6例失访外尚未发现听力下降。应该加强对携带者宣教,避免随年龄增大出现的中频听力下降。

本组研究中143例(143/149)SLC26A4基因杂合携带者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SLC26A4突变基因携带者出生时可表现为听力正常或听力下降,感冒、摔倒、颅脑震荡等因素可诱发听力损失或进一步的听力下降。所以,对SLC26A4基因杂合携带者必须长期随访,避免上述诱因,预防耳聋的发生,一旦出现耳聋,及时干预。在婚育指导方面,由于SLC26A4基因片段较大,极具异质性,21个外显子都有可能发生突变,基因芯片仅仅对部分位点进行筛查,很有可能同时存在其他外显子的突变,对于杂合突变携带者及父母中有生育二胎愿望,建议行全外显子检测。

表1新生儿听力筛查与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结果

表2耳聋易感基因突变率

耳聋基因与新生儿听力联合筛查,可以发现部分高危耳聋新生儿和迟发性耳聋新生儿[18]。我们的研究中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31例(占比7.45%),为m.1555A>G异质突变2.40%,m.1555A>G均质突变5.05%,未发现m.1494C>T杂合突变。21例线粒体m.1555A>G均质突变者中19例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明确提示他们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敏感性极高,对这类人群进行基因筛查,可避免因耳毒性药物导致的听力损失,这是单纯听力筛查无法做到的。通过对患儿家长进行宣教,避免其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于联合筛查阳性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携带者随访1年,无药物性耳聋的发生。另外,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为母系遗传,耳聋基因筛查结果对于该家庭其他母系成员用药同样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本研究中重度耳聋发生率相对较低,可能与随访中部分患儿失访有关,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迟发性听力下降,我们仍在继续进行随访。临床工作中,时常遇到家长因为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在生活中忽略对儿童听力的观察,导致迟发性耳聋患儿出现延迟就诊。实施新生儿听力和聋病易感基因联合筛查,对于部分听力筛查不能早期发现的迟发性耳聋患者被确立并做到目标性随访。

表3416例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耳聋基因突变位点及听力筛查情况

同时,基因筛查阳性结果能从病因上给家长解释耳聋,更加能被理解和接受,尤其在给予可避免耳聋发生或耳聋进一步发展的方案后,家长能更加积极主动参与随访,也加强耳聋基因携带者家长的主动观察患儿听力变化的意愿。携带者及其家属对于遗传风险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与理解,可使其有意识避免与致聋基因相同的异性谈婚论嫁,对于耳聋遗传高风险人群的耳聋预防与干预有重要意义。

因为目前仍有大量耳聋基因未被定位和克隆,并不是所有的新生儿听力损失都能通过基因筛查被发现。此外,传统听力筛查异常,也可能基因检测结果正常,说明两者不能相互取代。


4、结论


联合筛查,提高了高危聋儿的检出率,扩大了耳聋的防治与干预范围。对于遗传性耳聋有关的基因突变在新生儿耳聋的早期发现和正确处理起着重要作用。对听力障碍的儿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减少因听力障碍造成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减少儿童受到校园霸凌、学习困难等问题,有利于聋儿融入社会。推动听力筛查与耳聋基因联合筛查在新生儿中的广泛开展,使得临床耳聋遗传咨询、产前耳聋基因检查有依据,有益于耳聋的预防与治疗。


参考文献:

[2]袁慧军,卢宇.新─代测序技术在遗传性耳聋基因研究及诊断中的应用[J].遗传,2014,3611:1112-1120

[3]卜行宽,刘铤.世界卫生组织预防聋和听力减退工作情况介绍[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03):78-80.

[5]王秋菊.新生儿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中国模式与未来发展[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22):1733-1736.

[8]张晚霞,孙慧红,马丽霞,等.30835例新生儿听力和基因联合筛查实践研究[』].中华耳科学杂志,2016,1406:769-773.

[9]戴朴,于飞,韩冰,等.中国不同地区和种族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群体热点突变的分布和频率研究[].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11)804-808

[11]韩明昱.基于基因诊断的遗传性耳聋预防与干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

[18]袁永一,戴朴.遗传性耳聋规范化筛查与诊断的探讨[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9,017(005):611-615.


文章来源:张秋韵,刘云亮,毛竹,张沁铭.11684例新生儿听力及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结果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21,19(03):457-461.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期刊人气:1933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1-1307

国内刊号:11-2249/R

邮发代号:82-397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