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观察鼻窦炎-鼻息肉术后用半导体激光结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处理术腔囊泡疗效,探索鼻内镜术后随访预防复发有效方法。方法:门诊鼻内镜复查鼻窦炎-鼻息肉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半导体激光组、对照组,半导体激光组鼻内镜术后半导体激光处理囊泡,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局部使用,每周一次;对照组行常规鼻内镜术后复查,常规筛窦钳去除囊泡及鼻用布地奈德喷鼻,每天早晚两次,共观察半年。两组患者在鼻内镜术后2、4、8、12、18、26周进行VAS评分及鼻内镜监察评分(Lund-Kennedy评分),以评估疗效。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样本数量较少,鼻窦炎-息肉术后使用半导体激光结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处理术腔囊泡疗效不明确,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需更多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来验证。
临床中,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功能性鼻内镜术(FESS)术后复发率高达18%,鼻窦炎的疗效预后是多因素相关的,完成鼻内镜手术只能认为是整个治疗过程的开始,术腔黏膜恢复转归的阶段易出现术腔黏膜水肿增生,分泌物及血痂潴留鼻腔,术腔囊泡、肉芽组织的增生,感染等因素均影响鼻窦黏膜的康复,导致术腔上皮化过程的延后,并可再次阻塞鼻窦或术腔,引流通道再次受阻,最终导致慢性炎症甚至鼻息肉的再发生。所以,手术治疗和术后处理是术后不可分隔的治疗手段[1]。鼻腔黏膜恢复经历术腔清洁/术腔黏膜病变和上皮化三个阶段[2]。现通过多年来门诊随访鼻窦炎-鼻息肉FESS术后患者,并通过半导体激光结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处理术腔病变黏膜,促进上皮化,改善患者通气,有利于鼻腔黏膜恢复,减少复发[3]。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半导体激光组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0月在本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因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术后定期门诊复诊患者中,筛选术后3周左右发现术腔出现囊泡及术后12周左右发现术腔有息肉样肿物复发迹象的患者35例为半导体激光组。其中男28例,女7例;年龄25~50岁,平均年龄36.60±11.37岁;既往曾有鼻息肉复发患者4例;病理检查分析排除恶性肿瘤。半导体激光组患者入院前诊断为单纯鼻息肉5例,诊断为鼻窦炎-鼻息肉30例,均在入院期间行鼻息肉摘除手术及鼻窦开放手术(上颌窦及筛窦开放术),均未切除鼻甲。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前病理检查,结果符合术前诊断。手术者均为本院副主任及以上医师主刀手术。
对照组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0月以“鼻息肉”或者“鼻窦炎-鼻息肉”诊断入我科住院的患者35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25~50岁,平均年龄32.33±10.28岁;既往曾有鼻息肉复发病史的患者4例;病理检查分析排除恶性肿瘤.对照组患者入院期间均行鼻息肉摘除手术及鼻窦开放手术,均未切除鼻甲.手术者均为本院副主任及以上医师,且手术范围与激光组手术范围接近。两组患者均按1997年海口会议标准[2]分期,半导体激光组患者Ⅱ型30例,其中Ⅰ期5例,Ⅱ期14例,Ⅲ期11例;和Ⅲ型5例。对照组患者中Ⅱ型33例,其中Ⅰ期7例,Ⅱ期12例,Ⅲ期14例;和Ⅲ型2例。两组患者在分期、年龄、性别、手术麻醉方式及手术者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半导体激光组患者门诊鼻内窥镜术后定期复诊,在3周左右发现术腔出现多个囊泡,以1%丁卡因及1‰盐酸肾上腺素棉片表麻术腔,1%丁卡因麻醉剂量每人每日不超过6mL[2]。半导体激光器(DIOMED德国),激光手术刀为HOP-100型(DIOMED德国),采用专用大功率光纤传导激光,选择直径600μm的光纤进行手术,激光波长为830nm,光斑直径小于0.6mm,调整功率为4~10W[4]。半导体激光组在日本产Olympus硬管内镜及摄像系统内窥镜下发现鼻腔囊泡及术后4周、8周、12周、18周左右出现的早期鼻息肉等组织后,给予半导体激光将囊泡及早期息肉组织进行气化切除或者炭化,并清除碳化物,并对息肉周围的黏膜进行凝固,术后给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纱条填塞术腔(纱条约48小时取出)。对照组患者门诊鼻内镜术后定期复诊,在术后4周左右发现术腔出现多个囊泡后及18周左右出现早期鼻息肉组织后,给予常规筛窦钳清除囊泡及息肉组织,不予激光处理创面及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纱条填塞。每2周左右随访,鼻内镜复查术腔,给予常规干预(包括应用激素类鼻腔喷雾剂及鼻腔冲洗)。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鼻腔激素类药物喷鼻腔。随诊1年。
1.3评价方法
随访26周。治疗效果主要观察鼻-鼻窦黏膜恢复状态及患者治疗后症状,将治疗效果分为治愈、好转、无效。主要参考评价指标为:治愈:症状消失,VAS总评分0分,Lund-Kennedy总评分不超过1分。鼻内镜检查发现术腔黏膜上皮化,无息肉组织残留,窦口开放良好,无黏脓性分泌物;好转:症状明显改善,VAS总评分减少3分或以上,Lund-Kennedy总评分超过1分。有效:鼻内镜检查发现术腔黏膜部分水肿、肥厚或者仍有肉芽组织或者息肉组织形成;无效:症状无改善,各项客观评分与术前无差异,鼻内镜检查发现术腔粘连,窦口狭窄或闭锁,息肉形成。其中治愈人数、好转人数、有效人数占治疗人数比例为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不适用χ2检验则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随诊1年两组的临床疗效见表1,半导体激光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5.7%,但由于样本量较少,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比较
术后半导体激光组的并发症发生5例,对照组发生7例。26周复查,半导体激光组术后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对照组复发5例(7.0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功能性鼻内镜术(FESS)是近年来切除鼻腔肿物/开放鼻窦及治疗鼻-鼻窦炎的重要手术方式,鼻内镜术后复诊也是影响鼻腔手术预后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中出现的诸多术后情况严重影响手术的预后及转归。而其中术后鼻息肉复发与术后复诊的有效性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成功不代表治疗结束,定期进行鼻腔内窥镜下鼻腔换药,被认为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及转归的重要因素[5]。术后鼻腔反复出现的较多的致敏物质和炎性物质的存在是术后鼻息肉复发的重要原因。提高鼻窦炎手术治愈率的关键是在于术后药物干预及术腔换药、术腔上皮化、术腔黏膜修复[6]。修正性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复发慢性鼻-鼻窦炎之所以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与术后正确处理术腔,及时干预术腔黏膜修复有不可分割关系[7]。本次项目中应用半导体激光器在鼻内镜术后复诊中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由于样本数量较少,没有明显体现出与传统术后处理的差异,但是相较于YAG激光器等相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低廉、可在门诊使用等优点。低强度激光的生物学效应,通过临床实践表明其具有改善微循环和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在FESS术后鼻腔黏膜竞争转归期出现的囊泡等黏膜炎性病变可以起到阻断作用,创伤小,对周围无损伤正常黏膜。并有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保护局部黏膜,促进黏膜上皮化。半导体激光治疗的波长是810nm的红光,可有效的对皮肤及皮下软组织进行刺激,加速了被照射部位软组织内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起到消肿的目的。对毛细血管通透性进行调节之后也起到了调节延性物质的渗出[8,9]。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于FESS术后的鼻腔处理,国内有很多的治疗方法及手段,多以洗液/激素类药物冲洗/口服药物[10,11],多数方法需要每天冲洗或者服用药物,对于患者依从性及操作有效性要求较高,不便于及时掌握药物效果。且多数以改善鼻腔黏膜纤毛清除率为改善机制。本次项目从阻断鼻腔黏膜的炎性因子的抑制入手,半导体激光有创伤小,易操作,恢复期快等优点,与传统手术相比,患者痛苦小,更易接受[12],可以将FESS术后的鼻腔处理开展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杨家富,李丽,赵丽丹,等.探究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炎伴鼻息肉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91):58-59.
[2]许庚,李源,谢民强,等.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后术腔黏膜转归阶段的划分及处理原则[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34(5):302-305.
[3]向小红,孙永东,李亮.129例真菌性鼻-鼻窦炎临床特点及诊疗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8):16-18.
[4]庞宇峰,龚静蓉,黄娟,等.半导体激光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联合下鼻甲骨折外移治疗肥厚性鼻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8,27(2):81。
[5]史先萍,周本忠,王胜国,等.慢性鼻-鼻窦炎的药物治疗与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药物综合治疗的疗效比较[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5,23(5):335-339.
[6]水莲.不同鼻腔冲洗方法对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疗效的影响和应用价值[J].当代医学,2018,24(11):32-34.
[7]张炜,郭洁,张杨,等.修正性鼻内窥镜手术联合围术期综合处理治疗复发慢性鼻-鼻窦炎效果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2018,50(4):300-302.
[8]王瑞芹,孙忠惠.注射用阿糖腺苷联用氦氖激光复合LED治疗带状疱疹100例[J].北方药学,2015,25(7):181-181.
[9]潘晓兰.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患者带状疱疹临床疗效分析及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5,12(17):3972-3973.
[10]张健,王丽华,沙志荣,等.通窍冲洗方对慢性鼻-鼻窦炎Fess术后恢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8,26(5):372-375.
[11]高磊.鼻腔冲洗护理在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7):226-227.
[12]何双珠,龚静蓉.半导体激光与单极电凝在咽喉良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对比研究[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8,27(02):81.
王曦,刘少丽.半导体激光结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处理鼻腔术后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27):123-126.
分享:
过敏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也称变应性鼻炎,主要症状为鼻痒、鼻塞、阵发性喷嚏和流涕,严重者出现眼痒、流泪、目睛红肿和灼热感等眼部症状,以及咽喉痒、胸闷、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症状[1]。该病属于中医学“鼻鼽”“鼽嚏”范围,多以清宣肺气、通达鼻窍为主要治法,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有一定优势[2-4]。
2025-03-24鼻息肉,是指鼻腔或鼻窦黏膜的息肉样增生物,多数呈灰白色质地软、光滑的肿块,可阻塞鼻腔通气,进而引起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症状。目前针对鼻窦炎、鼻息肉常采取药物治疗,但其效果达不到患者的预期[4]。而手术治疗,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5]。
2025-02-24泪道探通术是治疗鼻泪管阻塞相关疾病的主要方法,从临床治疗现状分析,泪道探通术疗效并不十分理想,尤其是低龄患者群体的治疗效果理想度不高,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治疗失败和术后复发,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泪道探通术的治疗效果,需要明确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3-5]。
2025-01-15目前富血供肿瘤在切除术前接受供血动脉栓塞十分普遍,但栓塞后行切除术间隔时间尚无一致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栓塞后间隔太久行切除术可能影响栓塞效果,因为新侧支循环的形成会使切除时仍有较多出血,建议尽早切除。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间隔时间太短,栓塞物理化性质尚未达到稳定状态,栓塞后组织水肿尚未消退及肿瘤尚未软化缩小,栓塞效果可能未达到最大化。
2024-12-25酒渣鼻是一种常见的好发于鼻尖、鼻翼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其表现为反复出现的红斑、面部阵发性潮红、局部毛细血管扩张,甚至出现炎症性丘疹、丘脓疱、鼻赘及眼部损害。目前临床根据其表现将其分为红斑期、丘疹脓疱期和鼻赘期。酒渣鼻不但导致颜面部美观受损,还常使患者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2024-11-08近年来,有研究[4]报道,合并咽喉反流的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手术后,使用碱性等渗盐水鼻腔冲洗的临床疗效尚佳。因此,本研究将碱性等渗盐水冲洗应用于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患者,观察其术后恢复情况及对鼻部功能、健康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2024-10-29过敏性鼻结膜炎(allergicrhinoconjunctivitls,ARC)是一种以眼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同时可伴有结膜充血、瞬目异常、分泌物增多等症状[1],也可同时存在鼻痒、阵发性喷嚏、流清涕等过敏性鼻炎的症状。现代医学[2]治疗该病以抗过敏性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点眼为主,虽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但持续作用时间短,副作用大,不宜长期使用。
2024-09-25鼻中隔偏曲(Deflection of nasal septum, DNS)为临床常见病症,常见病因有鼻腔或鼻窦肿瘤、发育异常、鼻外伤、遗传等,患者以鼻腔阻塞、鼻出血、头痛等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手术是临床治疗DNS主要方式,常见术式如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等,可有效促进患者病情改善,但易引发鼻中隔穿孔、粘连、扇动等并发症。
2024-08-12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是一种病程超过12周的鼻腔及鼻窦黏膜的慢性炎性疾病,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难治性疾病[1]。据文献报道[2,3,4],中国人群CRS的总体患病率为8.0%,CRS影响了我国大约1.07亿人,因环境污染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该数据呈逐年上升趋势。
2024-07-02随着产前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胎儿鼻骨测量已经成为孕早期及中期的常规检查项目。研究表明,在核型正常的胎儿中,胎儿鼻骨发育不良的发生率约为0.5%~4.5%。众所周知,鼻骨发育不良与胎儿染色体异常有关,例如与13、18、21三体综合征和Turner综合征有关,尤其与21三体综合征的关系密切。
2024-06-27人气:18516
人气:16602
人气:15530
人气:15040
人气:1473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期刊人气:1735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1-2420
国内刊号:31-1875/R
邮发代号:4-705
创刊时间:1996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1.255
影响因子:1.553
影响因子:0.873
影响因子:0.800
影响因子:0.58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