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究鼻内镜辅助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DNS)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4月—2022年9月收治的94例DNS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47例。B组接受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治疗,A组接受鼻内镜辅助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对比2组手术指标、手术效果、手术前后炎症因子[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免疫因子(CD3+、CD4+、CD4+/CD8+)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美观满意度。结果:A组术中失血量较B组少,术鼻阻力值较B组低,手术时长较B组短(P<0.05);两组手术优良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d、3d, A组血清IFN-γ、TNF-α表达较B组低,血清IL-4水平及CD3+、CD4+、CD4+/CD8+水平较B组高(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较B组低(P<0.05);A组美观总满意度较B组高(P<0.05)。结论:应用鼻内镜辅助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治疗DNS患者,与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治疗效果相当,但前者更有助于减少并发症,优化手术指标,提高美观满意度,同时减轻手术所致炎症免疫应激反应。
鼻中隔偏曲(Deflection of nasal septum, DNS)为临床常见病症,常见病因有鼻腔或鼻窦肿瘤、发育异常、鼻外伤、遗传等,患者以鼻腔阻塞、鼻出血、头痛等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1]。手术是临床治疗DNS主要方式,常见术式如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等,可有效促进患者病情改善,但易引发鼻中隔穿孔、粘连、扇动等并发症[2]。研究指出,应用鼻内镜辅助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治疗DNS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3]。另有研究指出,术中牵拉、复位、切开等操作,可对机体内环境产生刺激作用,引发炎症免疫应激反应[4]。但应用鼻内镜辅助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治疗DNS患者,对机体炎症免疫应激反应影响如何,临床报道相对较少。为此,本研究选取我院94例DNS患者,旨在探究该术式应用价值,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医学伦理会批准,选取我院2020年4月—2022年9月收治的94例DNS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47例。纳入标准:经鼻窦CT、鼻内镜等检查证实为DNS;伴鼻腔阻塞、鼻出血、头痛等症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交流、意识、精神障碍;严重恶性肿瘤;凝血障碍;既往手术治疗史。其中A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3.58±8.77)岁;DNS类别:混合型20例,C型14例,S型13例;病程1~8年,平均病程(4.37±1.06)年。B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41.94±8.59)岁;DNS类别:混合型19例,C型16例,S型12例;病程1~7年,平均病程(4.17±1.09)年。2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方法
1.2.1 B组:
接受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治疗,全麻,仰卧位,做手术切口(弧形)于左侧鼻前庭、黏膜连线位置,分离黏软骨膜(鼻中隔双侧),切除鼻中隔软骨,咬除偏曲筛骨垂直板(以咬骨钳实施),凿除犁骨与骨嵴(鼻底上颌骨位置),复位鼻中隔黏膜(双侧),电凝止血,创面以浓度为0.9%氯化钠溶液冲洗,确认无活动性出血,关闭创口,鼻腔以膨胀海绵填塞48h。
1.2.2 A组:
接受鼻内镜辅助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全麻,仰卧位,自鼻中隔黏膜(左侧)与皮肤交汇位置作手术切口(L型),完全分离鼻中隔黏膜(左侧)、鼻中隔骨性支架(自黏膜下实施),离断鼻中隔前端筛骨垂直板、犁骨、硬骨与鼻中隔软骨相连处,并朝后侧分离,自鼻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处进至鼻中隔右侧,咬除部分偏曲硬骨骨质(以咬骨钳实施),分离犁骨、鼻嵴(鼻中隔软骨上下颌骨位置),切除软骨前缘2~3mm软骨条(鼻中隔处),去除上颌骨鼻嵴、犁骨鼻嵴偏曲,针对高位偏曲者(鼻中隔软骨位置),以电动切割器(采用2mm小切割头)切除隆起部分,恢复偏曲软骨平直状态,复位鼻中隔黏膜,关闭创口,鼻腔以膨胀海绵填塞48h。
1.3观察指标
(1)2组手术指标,包括术鼻阻力值、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长。(2)2组手术效果,均于术后6个月评估,优:鼻腔阻塞、鼻出血、头痛等症状完全解除;良:鼻腔阻塞、鼻出血、头痛等症状明显改善;差:未及上述标准;优、良计入优良率。(3)2组术前及术后1d、3d炎症因子[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取静脉血3mL,4 000r/min离心10min(r=15cm),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4)2组术前及术后1d、3d免疫因子(CD3+、CD4+、CD4+/CD8+)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贝克曼,CytoFLEX)测定。(5)比较2组术后鼻中隔穿孔、鼻黏膜粘连、鼻中隔扇动、嗅觉减退等并发症发生率。(6)2组美观满意度,均于术后6个月,以我院自制《美观满意度》量表评估,分值0~100分,>90分为满意,80~90分为一般,<80分为不满意,将满意、一般计入总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描述,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Bartlett方差齐性检验与Kolmogorov-Smirnov正态性检验,均确认具备方差齐性且近似服从正态布,以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指标
A组术中失血量较B组少,术鼻阻力值较B组低,手术时长较B组短(P<0.05),见表1。
表1 2组手术指标对比
2.2手术效果
2组手术优良率相比无明显差异(χ2=0.261,P=0.609>0.05),见表2。
表2 2组手术效果对比[n(%)]
2.3炎症因子
术后1d、3d, 2组血清IFN-γ、TNF-α表达均较术前升高,血清IL-4表达均较术前降低,但A组血清IFN-γ、TNF-α表达较B组低,血清IL-4表达较B组高(P<0.05),见表3。
表3 2组炎症因子对比
2.4免疫因子
术后1d、3d, 2组CD3+、CD4+、CD4+/CD8+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但A组较B组高(P<0.05),见表4。
2.5并发症发生率
A组并发症发生率较B组低(χ2=7.162,P=0.07<0.05),见表5。
2.6美观满意度
A组美观总满意度较B组高(χ2=4.374,P=0.037<0.05),见表6。
3、讨论
当人体发生DNS时,可干扰鼻内介质输送过程,致使变应性鼻炎发生风险增加,随病情进展,还可引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故需及时治疗[5]。
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是临床治疗DNS患者常用手术方案,且手术效果曾获得临床一致认可,但术中需切除较多鼻中隔支架,且难以保留鼻中隔软骨,对鼻中隔软骨损伤大,易破坏鼻腔正常生理结构,引发多种并发症[6]。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及设备快速发展,鼻内镜手术为临床治疗DNS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数据显示,2组手术优良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A组术中失血量较B组少,术鼻阻力值较B组低,手术时长较B组短,并发症发生率(2.13%)较B组(19.15%)低,美观总满意度(93.62%)较B组(78.72%)高(P<0.05),可见,应用鼻内镜辅助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治疗DNS患者,不仅能达到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的治疗效果,同时还可进一步优化手术指标,减少并发症,提高美观满意度。分析原因在于,该术式能保留鼻中隔软骨支架,继而有助于保持鼻中隔良好稳定性,同时,该术式无须离断高位DNS,保留鼻腔正常生理功能及结构,继而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美观满意度,最大限度降低术后鼻中隔穿孔、粘连、扇动等并发症发生风险;从生物力学原理角度来看,DNS核心受力区、受力线分布是于鼻中隔软骨前、后、下方,切除三条受力线区域软骨及骨质,可有效解除三线应力,矫正DNS;此外,该术式是于鼻内镜辅助下开展,术者可获得全景式视野,术野开阔、清晰,继而更有助于术者操作,并提高手术操作精细度,避免对周围重要组织、血管造成不必要损伤,大幅缩短手术耗时,减少术中出血。
表4 2组免疫因子对比
表5 2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有学者指出,手术作为应激源,可致使机体处于非正常代谢状态,表现出过度炎症免疫反应,从而影响患者术后恢复[7]。T淋巴细胞是影响机体细胞免疫的重要因素,检测CD3+、CD4+、CD4+/CD8+水平,可反映机体免疫功能及状态。而Th细胞主要分为两个亚型(Th1、Th2),其中Th1主要分泌IFN-γ、TNF-α等促炎因子,其应答与机体组织损伤关联密切,可介导细胞免疫反应;而Th2主要分泌IL-4等抗炎因子,可发挥调节机体体液免疫反应作用。本研究数据显示,术后1d、3d, A组血清IFN-γ、TNF-α表达较B组低,血清IL-4、CD3+、CD4+、CD4+/CD8+水平较B组高(P<0.05),由此客观证实,应用鼻内镜辅助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治疗DNS患者对机体炎症免疫应激反应影响更小。笔者认为这可能与该术式能减少组织结构切除及对周围组织产生的损伤有关。
综上所述,鼻内镜辅助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与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治疗DNS患者,在手术效果方面相近,但前者于提高美观满意度、优化手术指标、减少并发症方面更具优势,同时能减轻手术所致炎症免疫应激反应,更符合微创理念。
参考文献:
[1]黄迪,吴兴胜,石连水.鼻中隔偏曲、中鼻甲气化及下鼻甲肥大对青少年上颌窦底部气化影响的CBCT分析[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21,37(4):535-539.
[2]梁诗韵,李峰,冯叶开,等.个性化改良鼻中隔偏曲手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2,32(5):58-63.
[3]蔡明静,陈勇,孙子慧,等.个体化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21,28(12):754-757.
[4]郝中平,顾怀宇,李雯,等.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切除术对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患儿创伤应激、CC类趋化因子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2,26(5):127-130,143.
[5]丁俊杰,刘仲娟,蒋燕飞,等.鼻中隔矫正联合下鼻甲成形术治疗伴有鼻中隔偏曲的难治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21,29(5):352-355.
[6]胡喜,邓安春,王昶,等.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创伤性C型歪鼻合并鼻中隔偏曲的疗效评估[J].中国内镜杂志,2020,26(5):68-73.
[7]杨燕,张运琼,黄沾,等.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术后镇痛对脊柱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20,37(3):277-281.
文章来源:李振刚,强学全,张宝明.鼻内镜辅助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患者的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4,37(15):2599-2601.
分享:
在临床中,过敏性鼻炎患者常表现为鼻塞、打喷嚏、鼻涕等症状。若控制不当,病情可加重,进而引发哮喘、鼻窦炎等疾病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目前,西医治疗过敏性鼻炎虽可抑制病情发展、缓解鼻部症状,但长期复发率较高[2]。对此,可从中医角度出发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3]。
2025-04-16过敏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也称变应性鼻炎,主要症状为鼻痒、鼻塞、阵发性喷嚏和流涕,严重者出现眼痒、流泪、目睛红肿和灼热感等眼部症状,以及咽喉痒、胸闷、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症状[1]。该病属于中医学“鼻鼽”“鼽嚏”范围,多以清宣肺气、通达鼻窍为主要治法,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有一定优势[2-4]。
2025-03-24鼻息肉,是指鼻腔或鼻窦黏膜的息肉样增生物,多数呈灰白色质地软、光滑的肿块,可阻塞鼻腔通气,进而引起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症状。目前针对鼻窦炎、鼻息肉常采取药物治疗,但其效果达不到患者的预期[4]。而手术治疗,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5]。
2025-02-24泪道探通术是治疗鼻泪管阻塞相关疾病的主要方法,从临床治疗现状分析,泪道探通术疗效并不十分理想,尤其是低龄患者群体的治疗效果理想度不高,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治疗失败和术后复发,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泪道探通术的治疗效果,需要明确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3-5]。
2025-01-15目前富血供肿瘤在切除术前接受供血动脉栓塞十分普遍,但栓塞后行切除术间隔时间尚无一致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栓塞后间隔太久行切除术可能影响栓塞效果,因为新侧支循环的形成会使切除时仍有较多出血,建议尽早切除。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间隔时间太短,栓塞物理化性质尚未达到稳定状态,栓塞后组织水肿尚未消退及肿瘤尚未软化缩小,栓塞效果可能未达到最大化。
2024-12-25酒渣鼻是一种常见的好发于鼻尖、鼻翼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其表现为反复出现的红斑、面部阵发性潮红、局部毛细血管扩张,甚至出现炎症性丘疹、丘脓疱、鼻赘及眼部损害。目前临床根据其表现将其分为红斑期、丘疹脓疱期和鼻赘期。酒渣鼻不但导致颜面部美观受损,还常使患者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2024-11-08近年来,有研究[4]报道,合并咽喉反流的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手术后,使用碱性等渗盐水鼻腔冲洗的临床疗效尚佳。因此,本研究将碱性等渗盐水冲洗应用于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患者,观察其术后恢复情况及对鼻部功能、健康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2024-10-29过敏性鼻结膜炎(allergicrhinoconjunctivitls,ARC)是一种以眼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同时可伴有结膜充血、瞬目异常、分泌物增多等症状[1],也可同时存在鼻痒、阵发性喷嚏、流清涕等过敏性鼻炎的症状。现代医学[2]治疗该病以抗过敏性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点眼为主,虽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但持续作用时间短,副作用大,不宜长期使用。
2024-09-25鼻中隔偏曲(Deflection of nasal septum, DNS)为临床常见病症,常见病因有鼻腔或鼻窦肿瘤、发育异常、鼻外伤、遗传等,患者以鼻腔阻塞、鼻出血、头痛等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手术是临床治疗DNS主要方式,常见术式如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等,可有效促进患者病情改善,但易引发鼻中隔穿孔、粘连、扇动等并发症。
2024-08-12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是一种病程超过12周的鼻腔及鼻窦黏膜的慢性炎性疾病,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难治性疾病[1]。据文献报道[2,3,4],中国人群CRS的总体患病率为8.0%,CRS影响了我国大约1.07亿人,因环境污染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该数据呈逐年上升趋势。
2024-07-02人气:13043
人气:12950
人气:11122
人气:11015
人气:1075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期刊人气:1830
主管单位: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山西中医学院
出版地方:山西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1-0258
国内刊号:14-1265/R
邮发代号:22-71
创刊时间:1999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1.881
影响因子:1.074
影响因子:1.483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9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