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辐射类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威胁。基于此,本文基于对辐射环境的概念以及不同的辐射源类型的研究,简单分析了辐射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并给出了辐射监测技术人员辐射监测防护与安全管理措施,以供参考。
现代医学和工业中广泛应用的辐射类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由于这些技术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而威胁着从业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尤其是针对辐射监测技术人员来说,其在长时间的接触放射性物质或处于放射性环境的过程中,容易由于防护不到位而导致人体细胞病变而降低其免疫力等问题。这就对辐射监测人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辐射环境概述
辐射环境笼统地说就是会对自然界中的生物的健康造成危害的具有辐射源的环境。其中主要的辐射源形式主要有电离和非电离辐射两种,前者就是具有带电离子,后者则不具有带电离子。其中对人体具有较大危害的电离辐射源主要有能量在10eV以上的X射线、γ射线、β射线、α射线以及中子等。其中的β射线、α射线和质子等具有短驳、高频以及高能量的特点,所以具有较高的辐射危害,也是辐射监测人员需要重点防护的对象。而比较常见的非电离辐射源则主要有能量在10eV以下的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以及无线电波等。这些辐射源具有长波、低频以及低能量的特点,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比较小,但是在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也会对人体造成较为严重的危害。
2、辐射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
上述具有较高能量的电离辐射在照射到人体之后,容易出现人体组织或器官的功能或结构的改变问题,这就是辐射生物效应。在吸收较多的辐射剂量之后,会出现较为强烈和较为严重性质的辐射生物效应,而且在受到辐射以及出现上述生物效应的过程中,会由于出现结构变化、分子水平变化、代谢变化、细胞功能变化等各种性质变化,而且还会存在系统、集体组织与器官之间的变化,这都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甚至会导致死亡的问题。
3、辐射监测技术人员辐射监测防护与安全
3.1 针对不同辐射监测防护对象的防护方法
一是针对外部辐射来说,此种辐射主要是从外部环境向人体进行辐射源的发射,主要的辐射对象有医学放疗、化疗以及外部环境中的核辐射。此种辐射源会从人体的皮肤组织进入人体内部而对其健康造成危害。针对此种辐射源,就需要对监测技术人员的辐射时间进行控制和减少,而且要做好防辐射衣服和头罩、面罩的穿戴来做好对辐射环境中辐射的防护,避免身体与辐射源的直接接触。
二是针对内部辐射来说,此种类型的辐射主要就是通过食道、呼吸道以及皮肤伤口等进入人体的辐射源,其主要就是放射性核素。针对此种辐射类型,主要的方式就是对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进行阻隔,而且一旦进入人体之后就需要采取措施来将其排出体外。针对辐射监测人员,首先就需要对此类放射源的散布进行控制,实现对其辐射危害范围的缩小和控制。其次要做好监测人员身体上是否存在伤口的检查,且在进入辐射环境时需要进行防辐射面具的佩戴。
3.2 辐射监测技术人员的防护与安全措施
一是在辐射监测技术人员开展工作之前,不仅要进行必要的防辐射装备的佩戴,而且要确保监测工作质量和效果的同时要尽量缩短监测工作时间。
二是做好每次工作的记录工作,针对监测工作以及环境中存在的异常情况进行及时上报和分析,提高工作中的警惕,保证通过规范以及严谨、科学的操作来开展监测工作。在工作之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防辐射教育工作,保证熟练掌握监测工作流程,以及实现防辐射意识的提高。
三是要做好对此类技术人员的定期体检工作,针对辐射危害容易对人体造成的病变来进行针对性的检查,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治疗来尽量降低辐射造成的危害。
四是做好对此类技术人员身体健康体检报告等资料的归档整理工作,总结和分析人员身体健康状况的变化情况,而且在记录中也需要进行辐射情况的记录,便于后期开展检查和管理工作。
五是针对不同的辐射环境特点来做好应急预案的制定以及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演练,提高此类技术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提高其安全防护意识来实现辐射安全事故概率的降低。
六是针对对人体造成较大危害的电离辐射来说,要通过有效的监测方案来做好对此类辐射的监测和防护工作,不仅要加强单位内部的监测培训和确保监测方案的落实,加强对监测工作开展中的防辐射监督工作,保证此类技术人员对防辐射设施进行正确的佩戴,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来进行操作,而且在工作结束之后还要由专业人员对工作用具行清洗以及去除辐射污染源。要积极引入先进的辐射监测技术和设备,保证监测环境的安全以及监测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4、结语
由于辐射监测技术人员在含有辐射源的环境中长时间作业时,辐射问题会影响技术人员身体健康,这就需要对辐射环境进行分析,并研究辐射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之后针对不同类型的辐射采取相应的防护方法,并且加强对辐射监测技术人员的防护和安全措施的制定和落实,切实确保此类技术人员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少敏.襄阳市2016年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和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结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05):176-177.
[2]臧玮娜.核医学科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监测与辐射防护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01):129-131.
何莹洁,薛涛锋.关于辐射防护与放射监测技术人员安全研究[J].化工管理,2019,(30):109.
分享:
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的关闭是处置设施运行终了时针对处置设施进行的活动。包括在废物安置完成后,通过覆盖近地表处置设施,回填或封闭地质处置库及其通道,并终止和结束所有相关建筑设置的活动,使处置库永久封闭。由于放射性废物本身的特性,在处置场运行期间并不能保证放射性核素衰变到对人与自然无害的程度,因此在处置设施关闭后也需要对其进行监护。
2020-08-28在水冷反应堆中,活化腐蚀产物是放射性输运的重要载体。研究表明,在反应堆系统运行、维修维护及退役等环节,对辐射防护、个人和集体剂量以及安全分析等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活化腐蚀产物(ActivatedCorrosionProducts,ACPs)。因此,对于水冷反应堆来说,回路中活化腐蚀产物源项的精确计算很有必要。
2020-08-28在目前放射诊断学的范围中,CT检查对患者而言是电离辐射强度较大的一种X射线检查,而性腺(男性睾丸或女性卵巢)属于对辐射敏感程度较高[1]的人体器官,甚至有可能诱发电离辐射的遗传效应,且性腺是辐射诱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而引起遗传缺陷所涉及的组织[2]。根据放射检查最优化原则[3,4,5]在其作为非检查部位时,必须给予特殊防护,以避免患者接受不必要的电离辐射[6,7]。
2020-08-28射线探伤在锅炉、压力容器、机械制造、化工、轮胎生产等行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射线探伤的应用提高了产品质量,同时,产生的射线对周围环境也产生一定的辐射影响。如果管理不当,泄露的射线会危及周围的环境安全及人体健康。目前,对射线探伤行业的安全监管已成为基层环保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
2020-08-28人类依靠太阳的光和热延续繁衍,依靠手机联络传递信息,依靠CT去检查身体,依靠核能优化我们的能源结构构筑更加清洁的环境,无论是生活在地球上或是空间站的每一个人都处在辐射的环境中,但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关心的辐射而言,我们更通俗的划分为“电磁辐射”和“电离辐射”。辐射看不见、摸不到,我们需要依靠专业的仪器设备、科学的技术手段去监测和防护。
2020-07-09指出了核能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在不断地改善着人类能源需求的同时,如何保证核安全与辐射安全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探讨了核安全与辐射安全的定义,概述了核安全的发展历史,进而提出核安全与辐射安全对策:包括建设应急组织体系、提高专业人员素质、重新确立基准威胁、建立基本信息数据库、建立全国性核辐射监测网5个方面,以期对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2020-07-07移动式屏蔽检查热室可模块化地拆卸、运输、组装并实现简单检查功能,具备了较好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但同时,由于要兼顾机动性和灵活性,带来了辐射防护工作实施的一系列新问题。为解决相关问题,本文在参考现有核设施辐射防护体系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梳理了移动式屏蔽检查热室辐射防护剂量限制体系,开展了移动式屏蔽检查热室辐射防护解决方案研究。
2020-07-06针对放射性从业人员对辐射防护的需求,柔性防护材料无铅化在保障对X射线有效屏蔽的同时,亦可避免铅中毒对人体的危害。X射线不同能区的最优屏蔽材料设计,可满足工作人员在不同工作场所下对防护装置的高效和舒适性要求。本文通过理论计算与蒙特卡罗模拟相结合方法,针对不同X射线场所下的防护材料进行设计计算。
2020-07-06世界人口增加、社会生产力提高使得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化石能源的日趋短缺,迫使各国科学家将研究重心转移至新能源方面。本文综述了核电站防辐射涂料的辐射环境、相关标准及部分耐核辐射的树脂和功能填料,如:碳纳米管-环氧杂化树脂、纳米二氧化铈-石墨烯-环氧杂化涂层、碳化硼、钛酸盐、钼粉、钒盐及铬铁等,这些新材料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20-07-06核医学科核素病房治疗的对象对视甲状腺癌以及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分析患者疾病原因,其多是因为遗传或者环境辐射影响[1]。采用对应的医学研究治疗,能够帮助和缓解患者病症,提升治疗质量。核医学病房发展周期较晚,结合对应的治疗研究分析,核素病房建设难度大,且核心医护人员的质量以及处理要求高。现将核医学科核素治疗病房研究方式和处理重点进行对应的研究分析。
2020-07-06人气:4093
人气:2320
人气:2155
人气:1833
人气:179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辐射防护
期刊人气:1302
主管单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辐射防护学会
出版地方:山西
专业分类:科技
国际刊号:1000-8187
国内刊号:14-1143/TL
邮发代号:22-173
创刊时间:1976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505
影响因子:0.359
影响因子:0.033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