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基于对核电站辐射监测系统的监管要点的分析,给卫生出入口区域、核辅助厂房、反应堆厂房、其它临时控制区污染控制、外围监督区污染控制等区域提出了相关的防护建议,以保障核电站辐射防护工作落实到位,保护环境安全以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核事故的多发使得我国对核电站工作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愿景目标》中强调了的辐射防护目标,要求在保证核电站正常运行的状态下,尽量将辐射照射低于规定限制并合理可行尽量减轻事故放射性后果。发展成熟和完善的核电站辐射系统是实现这一目标和要求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该系统主要是在核电站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对放射性物质的排放进行监测,并且提供相应的数据信息,然后工作人员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护,使得防护工作能做得更好。辐射监测系统是核电站安全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核电站应急响应的重要依据。下文是对核污染的防治表述。
一、加强核电站辐射监测系统的监管的要点
(一) 基本监管要求分析
某事故的发生使得核电站辐射监测系统的监管要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该事故之前采用的监管要求是国家安全局于2000年发布的核安全导则规定,同时还有2008年核安全局发布的核动力设计安全要求。其中,前者要求,在核电站工作中,每一个可能向外释放核辐射的流体工艺上必须安装辐射监测探测器,并且要求对防辐射气载荷液体流出物的排放进行控制,不能够超过规定的限值。后者要求在核电设计过程中,所配置的设备要在保证能够正常安全运行的状态下有适当的辐射监测。该事故之后,国家核安全局更加重视核辐射的控制和安全管理,在总结事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核辐射监测要求,于2018年5月发布了一些相关法规。
此次制定的安全要求中对核辐射监测系统的可靠性要求更高,并说明了核电站监测设施和监测点位置的布置应该具有合理性,这些监测设施的布置不仅要满足核电站的正常运行,还需要对环境辐射进行全面监测。对于监测数据的保障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保证不同监测点的监测数据能够及时地传达到数据处理中心,在外部电源难以保障传输的情况下,应急电源要实现不少于72小时的数据传输功能。
(二) 应急监管方法的制定要求分析
核电站自身的应急行动方案应该由核电站营运单位制定,具体的制定依据是核电站运行仪表的读数、仪表观测值、核辐射率、放射性物质的污染水平等,根据这些数据可以指定核电站的应急行动方案。核电站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对初始条件以及应急行动水平进行分类,并且要保证建立的应急行动水平识别类方便操作,能够覆盖所有的应急行动水平。
通常情况下,对初始条件以及应急行动水平的规定要通过以下四种识别类来制定。识别类一:观察辐射水平以及放射性流出物的异常状况;识别类二:系统故障的发生;识别类三:裂变产物屏障;识别类四:影响核电站安全的其他危害。在确定以上识别类时,核电站运营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的状况制定适用于电厂的初始条件。
二、加强核电站各区域辐射防护的措施
(一) 卫生出入口区域
1. 污染控制内容和方法
对控制区内卫生出入口表面污染进行普查,通常包括冷热更衣间、A1门、A2门走廊通道、辐射监控室等工作人员频繁活动的区域。在进行污染普查时,主要对这些地方的更衣柜、地面、桌椅、窗台和仪表设备等进行检查,及时发现污染,采取措施,防止放射性污染扩散。
2. 时间安排
每日上、下午各普查一次,必须填报日污染检查测量单,便于工作人员及时了解辐射信息。
(二) 核辅助厂房
1. 污染控制内容和方法
使用间接测量的方法测量核服务厂房、核辅助厂房、核安全厂房、新燃料和固废贮存厂房的走廊、楼梯、地面的表面污染,受到环境影响时,可擦拭取样测量。一旦发现污染,应设置污染隔离警示带,立即通知服务人员进行去污,并对去污情况进行确认。使用表面污染仪表直接测量电梯地面及按钮的表面污染。
2. 时间安排
对于核服务厂房,可根据现场工作情况确定测量频度,但每周不少于一次,当主泵可抽出部件运入主泵去污检修间后,检查频度改为每日上、下午各1次。对于核辅助厂房、核安全厂房、新燃料和固废贮存厂房,根据现场设备检修情况和工作现场的多少,确定污染普查频度,原则上每天不少于1次。
(三) 反应堆厂房
1. 污染控制内容和方法
反应堆厂房内工作现场多,维修活动频繁,造成放射性污染扩散的潜在可能性大,其监督和普查是污染控制的重点,应严格把关,及时发现放射性污染,迅速去污,防止污染扩散。在现场监督检查时,需要关注以下内容:现场辐射仪表状态是否正常;工作人员、物品是否按规定进出污染区;是否有工作人员在辐射热点附近无故停留;工作人员是否测量现场剂量率,对现场辐射状态是否了解;现场组织、剂量分担是否合理等。
对于反应堆厂房内的测量,应该做到“代表性、普及性”,最大限度地控制放射性污染,测量方式如下:采用擦拭纸对反应堆厂房走廊、楼梯、地面进行擦拭取样测量(即间接测量法),取样点根据工作现场或污染隔离区选取,通常选取现场作业及工作人员出入频繁的范围以及反应堆厂房测量路线图规定的测量点进行取样测量;采用便携仪表直接测量反应堆厂房电梯地面及按钮的表面污染,如果附近环境剂量率有影响,通常采用取样测量;对反应堆厂房内工作现场污染隔离区出入口、外侧及周边区域采用取样测量。
2. 时间安排
反应堆厂房为主要污染控制检查点,应每日上午、下午各普查一次,在蒸汽发生器、主泵检修期间及低水位开始后每日不少于3次。工作现场污染隔离区污染控制(不含反应堆厂房)在污染隔离区出入口门槛外侧及周边进行擦拭取样测量,应每日上、下午各普查一次,有效预防放射性污染扩散。
(四) 其它临时控制区
对控制区外边界门、龙门吊下方地面及区域内的设备,使用便携式仪表进行直接测量结合间接测量。原则上不少于每周2次在有污染扩散风险操作后进行一次测量,以便及时发现污染并进行处理。
(五) 外围监督区
外围监督区定期巡检,包括月巡检和半月巡检。主要对辐射防护监督区内的主要廊道、休息场所、贵宾廊道等进行污染普查。测量监督区地表污染扩散情况,并填写好巡检单,作好记录及保存。
(六) 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值
核电站应按照国家标准及程序规定,严格执行表面污染控制,污染控制工作所依据的表面污染控制值见GB18871或相关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对地面擦拭取样测量后,通常扣除本底0.15~0.35Bq/cm2。实际测量值应为表面污染之松散污染值,某些核电站通常按40Bq/cm2的1/50计算地面松散污染控制限值,超过或者检测值稍高于本底时,即认为需要去污。
三、结语
核电站辐射防护控制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行政和技术手段来保证,在核电站辐射防护工作中,要有适用的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要有培训、考核合格的专职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等多方面的措施,因此在核电工作中和放射性废物管理工作中应该重视工作质量和核安全文化意识的培养,注意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工作,还需要全部维修工作人员的参与和重视,才能在核电生产的实践中有效地实施核电站辐射防护全过程管理,保护工作场所环境、保护公众和工作人员健康。
参考文献:
[1]冯子雅,杨小勇,陈群,马加一,史晓东.基于核电站辐射防护的思考[J].山东工业技术,2019,1
[2]马吉增.法国核电站运行辐射防护动向[J].辐射防护通讯,2001,4
张明水,虞辉.加强核电站辐射防护的对策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3):222-223
分享:
卫星在太空执行长期任务时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在太阳辐射和空间高低温循环的影响下,卫星天线桁架温度变化可能高达四百多摄氏度。剧烈的温度变化可能会引起热致振动现象,影响天线性能,甚至可能导致卫星不能在预定轨道内运行。因此,在卫星天线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必须考虑太阳热辐射的影响,并进行空间环境下热力分析,以确保天线桁架的稳定性和天线性能的可靠性。
2024-12-04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的关闭是处置设施运行终了时针对处置设施进行的活动。包括在废物安置完成后,通过覆盖近地表处置设施,回填或封闭地质处置库及其通道,并终止和结束所有相关建筑设置的活动,使处置库永久封闭。由于放射性废物本身的特性,在处置场运行期间并不能保证放射性核素衰变到对人与自然无害的程度,因此在处置设施关闭后也需要对其进行监护。
2020-08-28在水冷反应堆中,活化腐蚀产物是放射性输运的重要载体。研究表明,在反应堆系统运行、维修维护及退役等环节,对辐射防护、个人和集体剂量以及安全分析等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活化腐蚀产物(ActivatedCorrosionProducts,ACPs)。因此,对于水冷反应堆来说,回路中活化腐蚀产物源项的精确计算很有必要。
2020-08-28在目前放射诊断学的范围中,CT检查对患者而言是电离辐射强度较大的一种X射线检查,而性腺(男性睾丸或女性卵巢)属于对辐射敏感程度较高[1]的人体器官,甚至有可能诱发电离辐射的遗传效应,且性腺是辐射诱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而引起遗传缺陷所涉及的组织[2]。根据放射检查最优化原则[3,4,5]在其作为非检查部位时,必须给予特殊防护,以避免患者接受不必要的电离辐射[6,7]。
2020-08-28射线探伤在锅炉、压力容器、机械制造、化工、轮胎生产等行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射线探伤的应用提高了产品质量,同时,产生的射线对周围环境也产生一定的辐射影响。如果管理不当,泄露的射线会危及周围的环境安全及人体健康。目前,对射线探伤行业的安全监管已成为基层环保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
2020-08-28人类依靠太阳的光和热延续繁衍,依靠手机联络传递信息,依靠CT去检查身体,依靠核能优化我们的能源结构构筑更加清洁的环境,无论是生活在地球上或是空间站的每一个人都处在辐射的环境中,但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关心的辐射而言,我们更通俗的划分为“电磁辐射”和“电离辐射”。辐射看不见、摸不到,我们需要依靠专业的仪器设备、科学的技术手段去监测和防护。
2020-07-09指出了核能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在不断地改善着人类能源需求的同时,如何保证核安全与辐射安全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探讨了核安全与辐射安全的定义,概述了核安全的发展历史,进而提出核安全与辐射安全对策:包括建设应急组织体系、提高专业人员素质、重新确立基准威胁、建立基本信息数据库、建立全国性核辐射监测网5个方面,以期对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2020-07-07移动式屏蔽检查热室可模块化地拆卸、运输、组装并实现简单检查功能,具备了较好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但同时,由于要兼顾机动性和灵活性,带来了辐射防护工作实施的一系列新问题。为解决相关问题,本文在参考现有核设施辐射防护体系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梳理了移动式屏蔽检查热室辐射防护剂量限制体系,开展了移动式屏蔽检查热室辐射防护解决方案研究。
2020-07-06针对放射性从业人员对辐射防护的需求,柔性防护材料无铅化在保障对X射线有效屏蔽的同时,亦可避免铅中毒对人体的危害。X射线不同能区的最优屏蔽材料设计,可满足工作人员在不同工作场所下对防护装置的高效和舒适性要求。本文通过理论计算与蒙特卡罗模拟相结合方法,针对不同X射线场所下的防护材料进行设计计算。
2020-07-06世界人口增加、社会生产力提高使得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化石能源的日趋短缺,迫使各国科学家将研究重心转移至新能源方面。本文综述了核电站防辐射涂料的辐射环境、相关标准及部分耐核辐射的树脂和功能填料,如:碳纳米管-环氧杂化树脂、纳米二氧化铈-石墨烯-环氧杂化涂层、碳化硼、钛酸盐、钼粉、钒盐及铬铁等,这些新材料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20-07-06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辐射防护
期刊人气:1650
主管单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辐射防护学会
出版地方:山西
专业分类:科技
国际刊号:1000-8187
国内刊号:14-1143/TL
邮发代号:22-173
创刊时间:1976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505
影响因子:0.359
影响因子:0.033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