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024-10-21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在于不断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在育人的过程中应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把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于我国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战略意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架构中的思考研究厘清个人自由与政治法则之间的矛盾,在政治构建过程中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揭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遇到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关键词:
  • 大学生
  • 实践哲学
  • 思想引领
  • 思想政治教育
  • 马克思主义
  • 加入收藏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毫无疑问能够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他们开展深入的思想引领,切实解决学生的疑问与困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在当今时代,众多信息从不同渠道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但理想信念还不够坚定,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这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和评判,左右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意识对客观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的意识能指导人们进行有效的实践,促进事物的发展[2]。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和重要性,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在步入社会过程中进行思想改造的必然途径,整个过程中大学生面临如何完成身份塑造成为合格社会公民的任务[3]。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指其教育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其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以及产生良好结果的可靠性。作为高校大学生,其整体素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势在必行。大学阶段是学生时期与社会时期的过渡,大多数学生会逐渐尝试脱离单纯的学习生活转而走向社会,完成学生与社会公民之间的转变。就当前形势来看,虽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总体态势是良好的,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青年大学生普遍存在政治热情高涨但思想认知却相对模糊,有时过于理想主义缺乏社会责任感。此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往往会乘虚而入,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争夺话语权,并希望通过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而改变中国现实世界。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能使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明辨是非[4]。

从单纯关注学习到学习与社会实践并重的认知转换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在这种思想与行动转变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思政课没有做到真正重视。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对学科的偏见还依然存在,很多学生仍然认为学习的目标是为了应试,只要将老师所讲的内容理解记忆就可以了。这种思想使学生对待思政课产生两种不同的做法: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不重要,想尽办法逃课,即使上课也会将注意力放在看其他科目上,他们只求考试前突击背题,考试时能及格即满足;另外一部分学生则把大学的思政课与高中政治课等同对待,上课认真听讲,将老师所说一切当作真理,考试时争取高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实效性来看,这两种做法都没有真正理解思政课的意义。在前者看来,思政课对自己成长没有多少帮助,将思政课学习作为一种负担;在后者看来,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只要考试能够取得好成绩即可。虽然两者可能在学习成绩方面差异较大,但两者对思政课的误解是相同的,即两者都是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待思政课,都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完善自身的人格、成为合格社会公民的必要条件。大学生对待思政课的不同态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没有完全理解思政课的本质,两者都对思政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前者将自己的行为依附在自身意愿中,他们会把康德对启蒙的定义作为自己生活的座右铭:“启蒙不过是指人们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活,摆脱别人管教的能力”[5]。后者则将自己的行为依附在社会的要求中,只是根据行为的后果来考虑问题,好的成绩是其步入社会的阶梯。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架构之间的联系

高校在育人过程中要科学思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架构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架构之间的联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建立起学科的独特语境,取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并将成果转化为实践[6]。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属于社会思想政治工作。从广义方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的整体教育活动中,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环境以及学校党团组织的各种活动,甚至包括高校学科的课程设置以及组织人事的各种评价标准的实行[7]。从狭义方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高校的一系列教育课程,更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社会思想改造过程,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得到培养,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能够提高自身的思想品格。从学科架构意义上来说,它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了解党的历史与政策,进而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种学习途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又不仅仅在学科范围内,因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可能只限于学科意义的教育过程,应该是社会构建在学科教育中体现出来的应有效果。两者的区别在于广义指向社会总体化的教育在高校内的体现,而狭义更集中地指向这种教育在学科范围内的展现。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存在差异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一种历史性的研究,它追求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性在历史的变化中如何改进发展[8]。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时政性的工作,它时时与当前的政治形势相结合,针对的主要对象是广大个性不同的青年学生,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具体的个人特质有机结合;其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启发青年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来思考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源泉,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继续发展的土壤。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构建的过程,从西方政治构建过程来看,政治是从道德哲学走向政治过程,期间特别需要关注公民的个人自由培养与政治法则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正是在个人自由的改造过程中完成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构建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问题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独特性所在[9]。

2.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向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时代新人、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播他们的思想观点,进而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意识形态的一种体现。首先,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没有将大学生个人行为培养全部融入构建社会的规范;再次,没能更好地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找到融合大学生个人意志与社会规范的具体方法,没有让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效契合。其次,高校与社会只有一墙之隔,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与外界接触和联系,受到社会各种信息、思潮的冲击,个别关于社会民生状况的改善程度会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和评判,影响到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更会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另外,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关键因素还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政教育在学科建设方面的交叉渗透还不够,这也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源泉。所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入教育中就是要疏导学生的思想,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让他们明白社会与人的关系,了解不是有理想就一定会实现,实实在在的行动才是实现理想的唯一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将改变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构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3.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理解首先要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产生入手。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构建的有效组成部分,是在国家范围内维护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举措,在对其本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马克思改造了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中个人意志与政治规范之间的关系,即他不反对个人的自由,但他反对作为强权的政治规范。正如卢梭所认为的:“要是有人因为受到胁迫,不能在其他目标之间进行选择,他就算不上人类”[10]。但是个人自由要在社会实践中实现。马克思赞同康德提出的个人为自身立法,但是这种自由自身缺乏现实维度,所以只能依靠绝对命令来实现。黑格尔在个人需求的意义上构建市民社会,并试图从现实的角度将康德思想理论中的道德形式赋予社会意义,在试图维护个人自由的基础上,将道德哲学转向人类社会的维度,并试图从市民社会转向国家概念。应该说,黑格尔通过个人需求把经济问题引入个人道德与政治构建是对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回望。亚里士多德首先将需求与货币联系在一起,他认为:“需求似乎是劳动社会分工和交换过程的人类学基础和自然基础,而货币——作为交换机制——是合法的、约定俗成尺度”。亚里士多德是以一种平等的政治学思想看待社会的交换关系,所以在他看来希腊社会是公正的社会。与此同理,黑格尔虽然看到了德国社会存在不同阶级之间的剥削,但他通过辩证法将这些现象看作国家精神的必然途径。在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四个环节中,亚里士多德将交换看作是平等的经济活动,同时也是德性政治活动的表现。黑格尔接受了亚当·斯密对于分工的理论,无视阶级的不平等是制度本身的原因,进而将分配中的不平等只看作是需要改正的恶习。亚里士多德没有将奴隶放在政治学的考虑之中,这使他的实践哲学成为虚假的公平哲学;黑格尔考虑到不同阶级的差异,他也认识到“合理的社会生活世界绝不是完美无缺的世界”[11],但他依然醉心于从个人自由到国家精神的演变过程。亚里士多德在考虑需求与货币之间的关系时没有认识到交换的基础是凝结在不同商品之中的抽象劳动,进而也无法理解劳动力与劳动之间的关系。黑格尔也犯了同样错误,这样在两者的眼中政治基本是公平的。马克思不但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而且他尖锐地指出这一切都起源于生产力的私人占有,即私有制才是一切罪恶的根源。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构建理想社会形态的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反对个性自由,恰恰相反,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维护公民个性自由,因为无论资本主义制度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个性的自由始终无法实现[12]。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在维护公民的自由,思想政治工作在党史、中国特色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在成为道德与法律意义的政治公民培养方面,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沟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工作的意义。

2.3.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基础上,这种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引起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批判是本质性的。既使资本主义的思想发生较大的变化,这种由生产方式所带来的本质性特征也不会改变,而这种本质特征恰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点。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发展过程中的时效性,而是事物发展普遍规律下如何推动当前社会的发展,以及在面临各种社会问题时,改进和完善的基本方法[13]。笔者认为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相互责任,有利于将这种区分只是在学术上的区域内理清两者的研究范围,一名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应当是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名离开学术高塔走进社会的学者。他们的任务首先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宣传主流的思想价值,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14]。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与西方哲学的不同思想流派的斗争中产生并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社会的反映,它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向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西方哲学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西方哲学,进而又对西方哲学中的资本主义政治结构进行深刻的批判,这种对资本主义政治结构的批判直接促成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不断发展创新,它依靠的不仅是国家的强制命令,而是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坚守,并在与西方各种新思潮的斗争中不断适应新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构建的有效组成部分,是在国家范围内维护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举措。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要从马克思政治哲学产生入手,并在对其本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探讨西方政治结构的组成和发展。

2.3.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个人自由与政治思想建构之间的差异来源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政课的认识不足。由于他们对两门学科内涵缺乏理解导致认识上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裂。由于他们不具备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的思想判断力,必然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茫然失措。他们因此会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政治法则的灌输,并认为“法则使个体的意志屈从于普遍的意志,因此维护了社会生活的可能性的普遍状态”[15]。所以,重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裂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大学生应当扩展实践范围,走出学科自身的桎梏,开拓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不单单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而要研熟马克思在政治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政治构建中的基本问题,只研究一个单独学科的问题会让大学生变成单一学科的附庸。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构建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它随着历史的前进不断发展,而这种丰富性建立在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上。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它哲学采取的是兼容并收的态度,这种兼容建立在其哲学与资本主义哲学本质区分的基础上,同时其它哲学为马克思提供了问题源头的研究,无论马克思还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无一不是在深刻研究其它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将之发扬光大的。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面向世界构建世界的哲学,它的不断发展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就在于这种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实相结合,这种结合是不断延续的过程,无论是在中国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种结合都在进行,这说明中国特色不代表封闭性,相反它代表着整合式的开放。这种整合包含着两种独特性,既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表现出来的独特性,也有中国自身历史与文化体现出来的独特性,两者的不同性在于前者的独特是在与世界的交融中体现出来的,而后者的独特性来源于中国的现实环境,两者整合体现出的活力推动着彼此的发展。


3、结束语


文中详细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验证的真理,目前仍然适应于我国的发展需要,对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起到引领和指引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更要全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让大学生能够将新思想转化为自主行为,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驱力与感染力,引导大学生把小我融入大我、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涵养奉献家国、服务人民的情怀,培养德技并修、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责任有限公司,201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杨彦华.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J].才智,2013(18):81.

[4]刘书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新任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26-28.

[5]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M].吕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6]唐昆雄.在新起点上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进展[N].人民曰报,2022-12-22(9).

[7]骆郁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23-25.

[8]王伟光.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N].人民日报,2022-9-28(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以赛亚·伯林.自由及背叛[M].赵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11]麦卡锡.马克思与古人:古典伦理学、社会正义和19世纪政治经济学[M].王文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王荣德.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23-24.

[14]于长明.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才智,2013(34):48-49.

[15]伊格尔格.审美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要,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基金资助: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GJB1422513);


文章来源:李宝研,李长江,张晓晴,等.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24,38(05):63-67.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期刊名称: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期刊人气:69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出版地方:黑龙江

专业分类:工业

国际刊号:1671-4679

国内刊号:23-1498/N

创刊时间:1987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