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高校院系党组织党建共建质量提升策略探究

  2024-11-0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高校院系党组织党建共建是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一种党建工作创新实践,对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院系党建共建在共建理念、共建机制、共建方式、共建成效评价等方面尚存提升空间。为进一步提升高校院系党组织党建共建质量,可以从深化党建共建理念,优化党建共建机制,创新党建共建方式,完善党建共建评价体系等路径进行反思和探索。

  • 关键词:
  • 党建共建
  • 新时代
  • 质量提升
  • 院系党组织
  • 高等教育
  • 加入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1]。这一论断明确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为新时代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院系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师生党员的基本单元,是加强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抓手。面对教育环境日新月异的深刻变革与社会需求日益多元化的复杂形势,如何在高校院系层面破旧立新,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彻底打破传统党建与业务相割裂的“两张皮”现象,提升党建工作的实效性与影响力,已成为当前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在此背景下,党建共建作为一种集创新理念与实践价值于一体的新型党建工作模式,凭借其独特的资源优化配置、优势深度整合、力量协同汇聚之特性,为高校院系党组织突破党建工作瓶颈、提升党建质量开辟了崭新的道路。本文旨在深入探究新时代高校院系党组织党建共建的内涵与特征,揭示影响共建深度与效果的关键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策略建议,为构建更为规范化、实效化的高校院系党建新格局提供参考。


一、新时代高校院系党建共建的内涵与特征


高校院系党组织党建共建是基于“共同体”理念,由两个或多个党组织共同筹划和实施,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优势互补,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党建工作创新实践。这是一种集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多元合作于一体的党建工作新模式,为高校整体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高校院系党组织党建共建具备以下三个实践特征。

(一)育人目标指向性

育人目标指向性赋予共建活动鲜明的价值导向,确保共建活动与教育使命相统一。高校院系党组织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己任,不仅超越了社会其他一般党组织的建设与党员教育管理范畴,更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于党建共建的始终。通过共建活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实践等核心环节得以深度融合,专注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些活动不仅搭建起了党性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桥梁,更使得党的建设与高等教育规律、时代需求以及社会期待紧密结合,凸显了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及高校党组织在立德树人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二)共建主体多元化

高校院系党组织党建共建积极构建一个涵盖院系内部、校内跨部门、跨院系,以及校外社会各领域的多元主体生态系统。这一网络不仅包含院系内部各党支部间的互动交流,还涵盖了与校内职能部门党支部、其他院系党组织的协作配合,以及与校外其他高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党组织的广泛联结。这种主体多元化的共建模式旨在打破组织间的壁垒,实现党建资源、经验和智慧的跨领域、跨层级深度融合与共享,推动不同背景党组织间的深度对话与协作,为提升党建质量开拓出广阔的合作舞台与丰富的互动空间。相较于社会其他党组织可能较为单一的共建主体结构,这种多元主体的共建格局,不仅可以建立多元主体自主参与治理活动的新机制[2],而且也有利于实现党组织间的互补共赢,提升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三)共建内容多样性

高校院系党组织在提升党建质量的过程中,寻求与各共建主体间的优势互补与互利共赢,共建活动涵盖了理论学习、教育培训、科研合作、文化交流、社会实践等多个层面,注重共建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和针对性。内部层面,通过院系间、部门间党支部共建,强化学科交叉、师资共享、学生交流,提升整体教育服务质量。校际层面,与兄弟高校、事业单位共建,推动教学科研合作、人才联合培养、社会服务项目落地,拓宽教育资源与服务领域。跨界合作层面,与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携手,对接政策资源、产业需求、科研前沿,提升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确保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种主体共建可实现党建资源、经验与智慧的跨领域、跨层级共享与互补,实现高校院系在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核心任务过程中的高质量发展。


二、新时代高校院系党建共建质量提升面临的困境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院系党建共建工作遭遇多重挑战,主要包括共建理念、共建机制、共建方式和共建成效评价等方面。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高校党建工作的深入发展,同时对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重要影响。

(一)共建理念认知与践行脱节

高校院系党建共建在实践中遭遇的核心挑战在于,共建理念与实践行动间存在一定脱节现象,而这种脱节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源自院系间的壁垒与条块化管理模式。一方面,部分党组织成员受限于相对封闭的院系环境,对党建共建的实践价值理解不足,未能充分认识到其在打破部门界限、高效整合校内外资源、积极服务社会大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种认知局限导致共建工作的内在动力不足,党组织间难以凝聚共识,形成共建合力。另一方面,尽管高校院系党组织在理论层面注重党建共建与院系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传统的部门分割与资源独立性,这一理念往往难以有效转化为具体举措。表现为“党建”与“业务”在实践中难以有效融合,党建对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核心职能的引领与推动力量未能得到彰显,各院系在共建工作中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限制了共建效能的整体提升。

(二)共建机制运行效能不高

共建机制作为保障共建活动规范、高效运作的核心架构,其运行效能对于共建工作产生持续性影响。然而,当前共建机制的运行效能仍存在诸多不足:第一,运行流程的顺畅性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信息传递存在延迟、权责分配缺乏明晰性、协作机制尚未完善,这些问题制约共建活动的组织效率和成果显现。第二,资源对接的精确度亟待加强。尽管高校院系的学科专长与共建方的实际需求理应精准对接,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共建方需求的识别不准确、资源配置的不合理,这种不匹配导致了共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大打折扣。第三,共建协议的制定和实施环节存在明显短板。尽管在协议文本中已明确了各方的权责边界,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因执行力度不够、监管不严格,导致共建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偏离既定方向或违反既定规则,进而影响到共建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共建方式创新与深度不足

当前,高校院系党建共建在创新与深度层面尚存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线上线下融合度不足、项目化共建的挖掘深度不够和品牌化共建的个性化彰显不足。第一,线上线下活动的有机融合亟待加强。现阶段,许多高校院系在党建共建活动中已有所尝试,积极引入大数据治理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然而,在全面深入地运用这些工具以推动共建活动的数字化进程、显著优化参与者互动体验,乃至系统性提升工作流程效率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第二,项目化共建的深层挖掘有待实施。在党建项目的具体执行中,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与配合尚显薄弱,模块间的整合尚未达到流畅状态,难以凝结出具有实质影响力的共建平台和成果。第三,院系层次党建品牌创建体系尚未建立。目前,共建品牌的塑造与传播力度仍有欠缺,共建品牌定位的清晰度、特色的鲜明度以及影响力的广度均需提升。

(四)共建效能评价机制不健全

共建效能评价机制的科学性与完备性,对于实现党建共建项目的深度优化、精准调控与效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党建共建评价体系所面临的深层次结构性短板,已凸显为制约其功能充分发挥的关键瓶颈之一。鉴于各院系党组织在共建实践中展现出的高度异质性与复杂交互特性,尤其在共建议题的差异化聚焦和成效判定标准的多元化方面,党组织间难以构建起一套既具针对性又能进行精确量化的评估标准体系。这导致共建活动的实际贡献度往往难以得到系统、客观且长效的评判。在激励政策层面,缺乏将共建成果深度融入党组织和个人核心评价体系的制度安排,奖励策略偏重物质奖励,而对精神层面的激励关注不够,导致共建工作与个体职业发展路径之间的激励关联性较弱,难以形成调动广大党员和师生的持久内驱动力。


三、新时代高校院系党建共建质量提升的实践路向


探索新时代高校院系党建共建质量提升的实践路向,不仅是响应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高校院系党建共建工作应在遵循高等教育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深化党建共建理念,通过构建高校协作网络优化共建机制,推动模式化与品牌化创新,以增强共建深度和影响力,强化全周期管理与评价体系建设,以突破传统院系党建模式的局限性,实现党建工作与院系中心任务的深度融合,为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及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一)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深化党建共建理念

高校院系党组织要发挥全面领导上的统领作用,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党建共建理念落实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落实到推进院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落实到提升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度上,以更好地契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确保党建共建实效。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党建共建理念,首要在于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要将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党建共建工作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将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共建活动,强化师生党员的政治认同与使命担当,引导其在服务国家、社会和人民实践中提升党性修养、锻炼综合素质。共建活动应深入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实践等核心环节,构建“三全育人”有效载体,确保共建活动与教育使命相统一。

二是推进院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应顺应高校院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要求,将党的领导深度嵌入院系治理架构与运行机制中,积极稳妥推进组织、机构、结构、制度等方面的治理改革[3]。通过共建活动,强化党组织在决策咨询、监督保障、服务师生等方面的作用,促进院系管理决策的科学合理,提升行政效能。同时,通过共建机制创新,推动院系内部治理结构优化,强化部门协同,提高决策与执行的效率,为院系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要充分发挥党建共建在驱动院系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与推动作用。党建共建应紧密围绕院系的教育教学改革、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核心业务展开,通过共建项目与活动,激发师生党员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推动院系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学院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

(二)构建高校协作网络,优化党建共建机制

为推动高校院系党建共建主体间的有效联结,须构建一个紧密联结、协同运作的高校协作网络,通过健全党建共建运行机制和资源保障机制,以推动党建共建机制良性运转。

一是健全党建共建运行机制。高校院系党组织应主动拓展与地方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多元主体的共建关系,打破部门间、校内外的壁垒,实现党建资源、经验与智慧的跨领域、跨层级深度融合与共享,积极构建内外联动、上下协同的共建协作网络。应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成立共建工作领导小组、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等措施,明确共建目标与任务,及时协调解决共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强化党组织对共建工作的主体责任,确保共建活动的组织有序、运行高效。此外,应强化共建组织架构,可根据实际需求和共建目标,灵活设立联合党支部或功能性党支部,构建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明确联合党支部或功能性党支部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流程,确保其能够在共建工作中发挥有效的组织和协调作用。

二是健全党建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资源共享是确保党建共建活动得以顺利且高效开展的重要因素,这涉及人才交流、资金互助、场地共用等多元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在共建的进程中,各参与方必须增强沟通与协作,通过深化合作层次、拓宽资源共享领域,充分激发并调动各方的参与热情和主动性。同时,各方应共同努力,致力于实现党建共建成果的公平分享,保障每一参与方都能从共建实践中获得切实且长远的利益。以高校与企业的共建合作为例,企业应以资金、场地等资源与高校的人才、技术等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关系。此种合作模式对于高校而言,不仅能够为其科研工作提供稳定的资源保障,加速科研项目的研发进程,同时也能够帮助企业及时获取并应用前沿的科研成果,为企业的持续创新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找准院系发展特质,创新党建共建方式

高校院系党建共建方式应结合数字化发展趋势和院系发展特质,将数字技术融入共建过程,推动模式化创新,以共建项目驱动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同时树立品牌思维,打造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党建共建活动品牌。

一是数字化赋能,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院系应基于大数据应用建立高校数字党建空间载体和平台[4],深度推进党建共建工作的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具体而言,可通过定制开发或选用成熟的党建APP或小程序,集成党课学习、在线讨论、心得分享等功能,优化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确保党员随时随地便捷接入,积极参与党建活动。同时,构建云端教育资源库,系统性收纳各类高质量党建学习资料,支持关键词检索、版本更新与个性化推荐,借助大数据分析为党员提供个性化学习推送与定制服务,满足其多元化、深层次的学习需求。此外,创新“互联网+党课”教学模式,引入直播授课、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性强的在线学习体验,策划系列线上线下融合活动,实现党员间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是模式化创新,项目驱动深度共建。推动高校院系党建共建工作模式化创新,应从其内容的模块化布局与模式的实体化构建两方面着手。在内容模块化布局方面,应紧密结合院系的中心工作,充分考虑院系的专业背景、科研方向以及社会服务需求,创新打造“党建+专业研究”“党建+科研创新”和“党建+社会服务”等深度融合的特色项目。如“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旨在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提升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科研创新引领计划”旨在激发党员的创新精神,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在模块化设计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共建模块,精心设计并确保项目实体化运行。例如,为推动产业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可以携手地方企业与行业机构,共同创建实体化的产业学院,实现产教深度融合。这些实体化项目应具备明确的目标、任务分工、责任主体和实施时间表,确保其成为推动共建工作落地生根的有力抓手。

三是品牌化塑造,层级联动打造样本。应以国家级和省级标杆院系、党支部创建为契机,加强示范和引领作用,逐步打造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党建品牌。第一,紧抓国家级和省级示范创建机遇,充分挖掘院系的学科特色和地域文化优势,为党建品牌赋予独特价值。对于科研实力雄厚的院系,可打造“红色科研先锋队”品牌,将科研追求与党的精神相结合,鼓励党员在科研中展现先锋作用,彰显党建对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第二,加强党建工作的联动性,构建从校级到支部的协同体系。校级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定;院级层面专注于品牌孵化和推广;支部层面负责品牌项目的实施和创新,通过具体活动将品牌精神融入党员的日常行为中。第三,建立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将优秀的党建案例转化为可推广的样本。通过举办研讨会、工作坊等活动,提炼成功案例,形成易于推广的党建“工具箱”,为其他党组织提供实践参考,从而加速党建成果的扩散和应用。

(四)强化全周期管理,完善党建共建评价体系

为了提升党建共建工作的系统性与长效性,应强化全周期管理理念,并持续完善党建共建评价体系。通过实施动态监测与周期性评估,注重正向激励导向,有效提升各方参与共建的内生动力,确保共建活动的连贯性与可持续性。

一是构建科学评价体系。高校院系党建共建主体应结合目标任务和合作方式等特殊性,构建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以客观公正地评估工作成效,提升党建工作对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引领与支撑作用。综合评价体系通盘考虑参与度、满意度、影响力、创新性以及社会贡献度等多个维度,以准确映射出高校院系党组织在政治导向、资源整合以及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效能。在细化评价指标时,既要量化党员的参与频次和投入时间,又要深入探索共建活动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和社会服务功能增强等方面的实质性作用。例如,课程思政的融合程度、跨学科合作的项目数量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二是实施动态监测与调整。建立共建活动数据库,实时记录共建项目的实施进度、参与人员贡献、资源使用效率、社会反馈等信息,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定期进行阶段性评估,如每学期末、每年度末进行深度评估,期间进行实时监测与反馈,确保共建工作紧跟教育政策、学科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在问题识别与解决环节,充分调动共建各方智慧,通过专题研讨会、案例分享等形式,共同探讨共建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瓶颈,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根据评估结果和内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共建策略,如优化合作模式、调整共建项目内容、强化薄弱环节,确保共建工作始终保持与高校院系核心业务的紧密对接。

三是强化共建正向激励。为激发高校院系党建共建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应健全共建激励机制,将共建成果纳入党组织和个人年度考核,与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等职业发展挂钩,形成共建工作与个人成长的良性循环。对于表现优秀的共建团队和个人,不仅给予物质奖励,如设立共建专项奖金、提供进修学习机会等,更要通过精神激励,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荣誉体系,如设立“党建共建模范团队”“党员先锋岗”等称号,借助校园媒体、社交媒体等平台广泛宣传其事迹,树立榜样力量,激发广大党员和师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魏涛.党建联建:统合治理视角下的基层治理效能提升路径———以S省为例[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3(3).

[3]方明.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院系党组织的制度体系与能力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2).

[4]田宏苏,王丽娜.高校党建质量评价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3(8).


基金资助:2024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地方院校转型背景下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研究”(2024SJYB0169); 2023年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党建引领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SZ20230349);


文章来源:计龙龙.高校院系党组织党建共建质量提升策略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4,(11):97-100.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思想理论教育

期刊名称:思想理论教育

期刊人气:2253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高等学校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会,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会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7-192X

国内刊号:31-1220/G4

邮发代号:4-690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